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与五行是什么关系

易经的五行,何为阳金?何为阴金?何为阳木?何为阴木

甲寅为阳木 乙卯为阴木庚申为阳金 辛酉为阴金

阴阳五行理论最早起源于哪?黄帝内经 道德经、周易出现的先后顺序...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终极意义是什么?

终极意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万事万物讲求中庸,不要极端。

“阴阳五行说”是谁提出来的?

按理来说阴阳、五行都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总结。阴阳观念容易理解,这是绝对规律,就好比白天黑夜,男人女人,主要讲个对立与统一。五行这个观念怎么总结出来的?为啥不是四行呐,这不有个一年四季刚好么、在易经道德经论语里也没看到五行的概念啊。。。先点题,最早五行记载的是《尚书、洪范》,那么五行终始学说始春秋时期阴阳家邹子提出来的吧。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他主观臆想出“天子五德行”,所以不能是“四行、六行”。在他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他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天子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便有了历史上的改朝换,这只是邹衍的所谓“新历史观”,毫无意义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却以其“新”蒙蔽齐人,是反对儒学五德“仁义礼智信”的邪说。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企图用五行相克的原理,妄议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开了将五行纳入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黄帝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五德相克改朝换代一派胡言五行,是一个符号体系,其实有很多含义。最常用的含义,就是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阴阳的生克变化。这五种关系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和比肩(我本身)。你如果结合矛盾论的思想,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符号体系了,古人充其量是用了金木水火土作为表征符号而已,我要是换成abcde你是不是就更加适应一点?五行体系的第二个常用含义,就是代表阴阳的演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象五行。我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也就是从一元生出阴阳两仪(不要问一元为什么生出阴阳两仪,这是公理,就和欧式几何的五大假设一样),两仪生四象,就是从阴阳生出太阳(火)、太阴(水)、少阳(木)、少阴(金),这四象加上衍生一切的太极(太极居中为土)本身,也正好是五个。先有阴阳后有五行,五行从阴阳中推导而来,五行说白了就是阴阳的五种状态,从太极八卦图中可以看出来,有极阴,极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平衡。后来通过古人观察简化为水,火,金,木,土五行了。补充一点,天地万物都是阴阳的演化,当你明白五行是阴阳的五种状态之后,而不仅单纯的代表物质,人的情绪心理性格都可以用阴阳来理解,自然也可以找到对应的五行。应该对五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阴阳只有这五种状态,五行更可完美表示万物。比国外的什么元素先进多了。关于此问题,古籍当中早已给出了答案。现摘录《渊海子平》“论五行之始”原文如下:盖闻天地未判,其名混沌;乾坤未分。在上则无雨露、无风雪。在下则无山川,无禽兽。是时一气盘中结,于是太易生水(未有气曰太易),太初生火(有气未有体曰太初),太始生木(有形未有质曰太始), 太素生金(有质未有体曰太素),太极生土(形体已具乃曰太极)、所以,水数一,火数二,木数三,金数四,土数五。另有许多别家之言,但究其源头,此言论为阴阳学说之根基。

易经: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终极意义是什么?

阴阳:古人将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现象,如白天和黑夜,用哲学的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五行:金木水火土终极意义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第一章,阴阳五行概论

第一节阴阳五行的起源:《周易》一书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对周易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在周易大全中,周易的基础就是阴和阳。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一为阳,一为阴。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黄昏日落的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等等。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反过来也一样。二者之间相互影响,阳对于阴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阴对于阳也是如此。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间因此有了活力。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阳气是开,阴气是合。一升一降,一开一合,构成了宇宙的动势。一切变化的根源就来源于这二气的作用。 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的理论思想 所谓五行,就是 木、火、土、金、水。研究它第一个要注意的,假使算命先生算命,把行认为是走路,那就绝对错了。我们翻《易经》,乾卦的“天行健”这句话,这个“行”是代表运动的意思,就是“动能”,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就在这个动能。这个“动能”有五金,以木、火、土、金、水作代表。也和卦一样,是种传统符号,不要看得太严重了。所谓“金”并不是黄金,“水”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上古文化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现代的地球文化,地球外面的五星,对我们的关系很大。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