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南征路线图,婚姻是上帝安排好的吗

诸葛亮伐魏的地图谁有详细一些的

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

这是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图。

后面几次北伐的路线大同小异,看着地图就能想明白:

简略版:

详细版:

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张郃平定。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第二、三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出兵散关,包围陈仓。果然,张郃部队立刻被魏明帝召回。之前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王生与一千多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听说诸葛亮出建威,于是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不过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成功出谷至兴势,不料被早以等候多时的蜀军伏击,后援兵到达,方得脱身。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

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无当监王平,未拔;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召诸葛亮还。后来李严发现是自己判断失误,欲杀督运领岑述。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最终被揭发。数罪并罚,乃贬为庶民。

第五次北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

婚姻是老天安排的吗

当然不是

被一笔带过的《诸葛亮传》中南征,具体过程是如何呢?

诸葛亮在进行北伐事业之前,有过一次带兵打仗的经历,那就是平定南中四郡,准确说是南中三郡的叛乱。这次战争当然是诸葛亮取得了胜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这次战争。不过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对这次胜利一笔带过。可能有些小伙伴对诸葛亮南征的过程感到好奇,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这次战争。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并不牢固刘备入川消灭了刘璋,控制了益州。但是对于南中地区,刘备的控制是有限度的。南中地区民风剽悍,环境也比较封闭。刘备早先设置庲降都督来镇守南中地区,第一任庲降都督叫做邓方。由于蜀汉史料缺失,陈寿没有给邓方立传。在章武元年(即公元221年),邓方去世了。于是刘备又派出身南中的李恢作庲降都督,进驻牂牁郡平夷县。《三国志·蜀书·李恢传》:“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剌史,住平夷县。”刘备攻打东吴不成,退守到白帝城,就病死在那里。这对蜀汉政权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也让控制不足的南中地区开始摇动起来。所谓的“南征四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其中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三个郡发生了叛乱,还有一个永昌郡得以保全。但是当时蜀汉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诸葛亮实在没办法处理南中的问题。等到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经过几年的休养,蜀汉恢复了一点元气,又考虑到对曹魏的北伐事业,后方不容有失,诸葛亮决心进行南征。三郡叛乱以及各叛军首领前面已经提到了,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三郡叛乱。前期南中叛军有三个首领,分别是越巂夷王高定、益州大姓雍闿、牂牁太守朱褒。下面我分别来说说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做过哪些事,叛乱的过程是怎样的。高定:在《三国志》当中记载为高定,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为高定元,我姑且以《三国志》为准。其实刘备还没有去世的时候,高定已经不服从刘备的统治,一度带兵进攻新道县,结果被李严所拒;刘备去世时,高定当然更加嚣张,又杀掉越巂郡将焦璜,自称为王。蜀汉失去对越巂郡的控制。《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华阳国志·南中志》:“先主薨后,越巂叟帅高定元杀郡将军焦璜,举郡称王以叛。”朱褒: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在正式反叛之前,朱褒已经显露出了野心。州从事常房巡查的时候,收监了朱褒的主簿拷问,杀了这个主簿。朱褒一怒之下杀死常房,反过来诬陷常房谋反。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焦头烂额,于是默认了朱褒的说法,诛杀常房的儿子,流放常房的弟弟,为了安抚朱褒。结果朱褒还是响应了雍闿的叛乱。裴松之对此事的评价是:“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况且这件事实在不像诸葛亮的作风,所以有很多争议。不过无论《魏氏春秋》的记载是真是伪,都足以说明蜀汉对牂牁郡的控制极其有限,以及朱褒的这种桀骜的性格。值得一提的是,在《华阳国志》中也有这件事的记载,不过名字却是“常颀”,也没有记载诸葛亮对常房家人的处理。《华阳国志·南中志》:“颀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讯奸。褒因杀颀为乱。”雍闿:雍闿是益州郡大姓,在本地有很高的人望。按照《三国志·蜀书·张裔传》的说法,雍闿叛乱要早于刘备的去世。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雍闿反叛应该是在章武元年左右。益州郡太守正昂被雍闿杀,蜀汉令张裔做益州郡太守,结果雍闿接受东吴士燮的策反,将张裔送到东吴。孙权以雍闿为永昌太守,对南中进行渗透。不过雍闿虽然是所谓的“永昌太守”,但并不能实际接管永昌郡。永昌郡郡吏吕凯与郡丞王伉坚守永昌,一直坚持到诸葛亮南征。《三国志·蜀书·张裔传》:“乃以裔为益州太守……於是遂送裔於权。”《三国志·吴书·士燮传》:“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华阳国志·南中志》:“功曹吕凯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诸葛亮三路大军征伐南中南中地区是三个郡发生叛乱,诸葛亮南征的时候也是兵分三路。左路:丞相诸葛亮自己带军入越巂郡进攻高定;中路:庲降都督李恢从平夷县入益州进攻雍闿;右路:门下督马忠入牂柯进攻朱褒。为了更加直观地阅读,我将这三路的战斗过程分开叙述。诸葛亮破高定高定应对蜀汉的征讨,在旄牛县(属汉嘉郡)、定笮县(属越巂郡)、卑水县(属越巂郡)三县之间建筑了很多防御工事,诸葛亮则率领大军驻军卑水,等待高定集结军队,然后一举攻破叛军,斩杀高定。越巂郡的叛乱被诸葛亮平定。《华阳国志·南中志》:“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李恢反败为胜李恢的军队数量很少,结果在战斗前期的时候吃了亏,被叛军围困在昆明一带。敌军的数量远多于李恢的中路军,敌众我寡,又得不到诸葛亮的消息,李恢只能用智取。李恢本身就是益州郡人,他的姑父爨习是南中大户。换句话说,李恢很了解益州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于是李恢谎称军队乏食,马上就要撤退;又说自己离开家乡很久,今天终于回到家乡,打算和叛军一起共举大事。由于李恢的身份,加上双方力量的差距,叛军放松了警惕,被李恢打了一个成功的突围。李恢成功与诸葛亮和马忠的军势连接起来。《三国志·蜀书·李恢传》:“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马忠顺利取胜与诸葛亮和李恢不同,马忠的右路军的战斗过程的史料非常少(也有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没有找到),实在是乏善可陈。总的来说,马忠顺利地击败朱褒,控制了牂柯郡。《华阳国志·南中志》:“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对孟获七擒七纵经过这些战斗以后,就只剩下益州郡的孟获。可能会有人感到奇怪,益州叛军的首领不是雍闿吗?什么时候改成了孟获呢?这是因为高定与雍闿之间起了冲突,高定杀死了雍闿,孟获作为雍闿的部曲,在益州非常有影响力。当初益州人不愿意跟随雍闿反叛,雍闿就是派孟获做游说工作的。所以雍闿一死,具有相当声望的孟获就成为了首领。《华阳国志·南中志》:“定元部曲杀雍闿及士庶等,孟获代闿为主。”在出征的时候,诸葛亮很得意的谋士马谡就告诉诸葛亮,对待南中应该以攻心为上,要不然即便可以用武力取胜,也无法实际控制南中。诸葛亮也认同马谡的说法。所以在面对孟获这个具有相当名望的人物,诸葛亮的处置非常谨慎。《襄阳记》:“谡对曰:‘……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诸葛亮很轻松地击败孟获,将他生擒到蜀汉军营中,问孟获自己的军阵怎么样,孟获对诸葛亮挑衅:“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诸葛亮知道孟获不服,为了安定南中的人心,诸葛亮放过孟获。双方进行七次战斗,诸葛亮七擒七纵,这下孟获心服口服,不再反叛,最后还做了蜀汉的御史中丞。《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三国演义》中对七擒七纵的描写非常精彩,在《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中也都有七擒七纵的记载。不过在最权威的《三国志》当中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到底有没有七擒七纵孟获这件事,在史学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关于这件事的争议,小编就不在这里细说了,姑且认为其存在。诸葛亮南征的后续诸葛亮平复南中地区的叛乱之后,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对南中安抚人心;一是对南中进行分化控制。安抚人心平复叛乱以后,有人劝诸葛亮留一些外地人来当长官。这样就能避免地方豪族再利用自身影响力起兵。不过留外地人当长官,就必须要给他们配备军队驻守。诸葛亮认为,一是粮食运输不便,二是会刺激到南中地区敏感的民心,于是没有采取这个做法。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从南中吸收了爨习、孟琰、孟获等人为官,对南中大户进行了拉拢。分化控制诸葛亮当然不能仅靠安抚、拉拢的方式保证南中地区的稳定,还需要一点上的手段。诸葛亮将南中的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三郡分成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牂柯郡、永昌郡五郡,分化了南中郡守的力量。又令当地的富豪大户花钱收买一些悍勇的南中人做部曲,对其进行分化、控制。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从南中地区带来一些“好处”。诸葛亮迁徙、吸收一大批兵源,组成著名的“无当飞军”(这也可以视为上述两点的补充),又从南中地区获得很多金银矿产以及耕牛、战马。不过总体上来说,诸葛亮这次南征虽然成功,但并没有完成对南中地区的彻底控制,此后南中仍然发生叛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婚姻天注定是不是真的,婚姻是天注定吗?真有缘份吗?

提起婚姻天注定是不是真的,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婚姻是天注定吗?真有缘份吗?另外,还有人想问姻缘真的天注定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姻缘真的是天注定吗能有缘分天定的夫妻案例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婚姻是天注定吗?真有缘份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诸葛亮北伐路线

这是地图images.google/images?hl=zh-CN&q=%E8%AF%B8%E8%91%9B%E4%BA%AE%E5%8C%97%E4%BC%90%E8%B7%AF%E7%BA%BF%E5%9B%BE&um=1&ie=UTF-8&sa=X&oi=image_result_group&resnum=1&ct=title◎以疑兵计打败曹操,夺取汉中刘备夺取成都后,曹操于215年攻取了张鲁的汉中。不久刘、曹双方在汉中之地展开了争夺。曹操丢失了定军山后,又听说徐晃兵败汉水,乃亲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蜀军退于汉水之西,与曹军隔水相拒。诸葛亮屡设奇谋,以疑兵计战胜曹操。第一次,诸葛亮在高山上暗窥对岸曹军动静,令赵云领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汉水上游的土山下,依计而行。次日,曹军前来挑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不发,毫无动静,曹军自回。当夜更深,诸葛亮见曹兵在营内歇定,即放号炮。赵云听见信号,令五百军士鼓角齐鸣,曹军以为蜀军劫寨,惊慌出营欲战,却不见一人。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均惊恐不定。曹操心怯,遂拔寨退三十里扎营。两军相对,未曾交锋,诸葛亮根据“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的原则,对曹军连续采取骚扰战术。他以“形人而我无形”的手段,窥察敌营动静,而将擂鼓的五百军伏于土山之下,使对方不知虚诈,“实而备之”,极大地加强了骚扰的效果。兵法认为处水上之军应该是“视生处高,无迎水流”(《行军篇》),不提倡居下游迎敌。诸葛亮选择上游土山处伏兵擂鼓,有意造成蜀军顺流冲击的声势,更使曹军不敢稍有疏忽。诸葛亮这一设疑骚扰战术使蜀军占取了作战主动权,使曹军时时紧张戒备,虽未真正杀伤敌人,但已形成了攻击和战胜敌人的作战态势,逼使曹操心怯退兵。第二次,曹操在汉水边退三十里结寨后,诸葛亮让蜀军渡过汉水。背水结营,他作就策划,诸将分头实施。次日刘封与曹军徐晃对阵交锋时,刘封败走,蜀军往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军大队冲杀过来,争相夺取。曹操急令鸣金收军,对众将说:“吾见蜀军背汉水安营,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军,休取衣物。”(第七十二回)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军方退时,诸葛亮令举起号旗,刘备、黄忠、赵云三路军马杀来,曹兵大溃而逃。诸葛亮北伐路线图诸葛亮背水列阵,无疑也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他暗伏三路精兵以待,保证反击能够成功,却真正地化解了风险。他安排刘封战败后撤,尽丢军器衣物于道上,实是一种“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的战术策略,意欲对敌人的进攻收到“乱而取之”(《计篇》)的效果。曹操在追击中觉察到了诸葛亮的用兵诡计,急令退兵,但同样为蜀军的反攻创造了机会。可见,安排刘封之军诈败弃物,既是一种诱敌之策,也是一种疑兵之策。对曹操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者难以利而诱之,却可以疑而惑之,这正是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处。第三次,曹操丢了南郑,退守阳平关,听说蜀兵来断粮草,遂提兵至褒州(今陕西省勉县东北)城外与刘备决战,蜀军按照诸葛亮的策划行事。刘封阵前诈败而走,曹操引兵追赶,蜀军营中,四下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恐遭伏击,急教退兵,军队自相践踏,奔回阳平关。不久蜀军赶到城下: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大惧,于是弃关而走,退至斜谷界口。在这里,诸葛亮先以伏兵相疑,令曹操守关而无信心,终于弃关退兵。曹操退兵斜谷界口,已处在了“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第七十二回)的窘境,诸葛亮及时安排了几支攻劫部队:一是令张飞、魏延截攻曹军粮道;二是令黄忠、赵云砍柴塞断远近小路;三是马超兵到汉中后安排劫敌营寨,伏兵追袭。“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军争篇》)诸葛亮掌握战争的进程,灵活处置兵力的分散与集中,也曾安排过十几路攻劫部队。在一次遭遇战中魏延射伤曹操,三军锐气堕尽,曹操遂放弃汉中,下令班师。诸葛亮评价汉中之战说:“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第七十二回)这道出了汉中争夺战后期蜀军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也表明了诸葛亮在汉中对付曹操的作战奥秘。

诸葛亮收复南中真的要捉七次,放七次吗?

七擒孟获这事应该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因为不仅三国演义记载了,而且在史书《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中都有提到,但是七擒并不一定真的就是七次,七是多的意思,有可能是三次,有可能是四次,但应该用不到七次。

一、诸葛亮平南中的目的

南中的叛乱是因为刘备的去世而引发的,因为刘备是蜀汉政权的开创者,不仅名声大,而且资历老,益州也是刘备一手平定的,所以刘备在整个益州有着很高的威望,但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导致蜀汉损失了过半的兵力,给刘备和蜀汉政权带来了名誉损害,因此地处偏远的南中地区在豪强雍闿的带领下开始反叛蜀汉,之所以反叛,无非就是不愿意向蜀汉交税了,也不愿意给蜀汉提供兵员了,说穿了还是利益的问题。

诸葛亮

刘备在公元223年去世,按照规定一般要守孝一年,所以不适应发动战争,便实际上整个南中叛乱的规模并不多,而且南中地处西南,就是今天的云、贵、川三省,除了路途遥远,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实际上诸葛亮平定南中,也只带了2~3万的兵力,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目的就是让叛乱者伏法,让秩序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不至于因为南中的叛乱影响到蜀汉的北伐大计。

二、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略

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略实际是马谡为诸葛亮提出的,马谡并非一无是处,战略思想还是有的,只是缺少经验,马谡对诸葛亮说:

诸葛亮与马谡

南中地处偏远,发动一次平叛战争不容易,接下来我们要北伐,不能长期对南中用兵,不能完全以武力将南中平定,那样的话不仅短期难以做到,而且结下仇恨,将来也会叛乱不断,所以这次平定南中一定要以攻心为上,让南中地区真心臣服,就能达到目的。

马谡的意思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说得详细一点就是要让南中地区的叛乱者心悦臣服,才能保蜀汉的长治久安。马谡说的很有道理,所以诸葛亮也接受了。

诸葛亮擒孟获

三、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战役

由于实力相差的悬殊,实际上平定南中之战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很快雍闿和高定被消灭了,由于发动叛乱的主要就是以雍闿和高定为祸首,因此被当成主要目标,本着惩恶要惩首恶的原则,雍闿被高定手下所杀,高定被蜀军所杀,这样两个首恶都死了,就剩下最后一个参与的孟获了。

孟获是被雍闿和高定煽动的,同时也是离成都最远的,孟获的活动范围大概在今天的云南省滇池一带,这里离成都有两千多里,而且路很不好走,很多地方是原始森林,诸葛亮来回都要一年时间,如果不能一次搞定孟获,那将来要是孟获反叛的话,就非常麻烦。

七擒孟获

孟获是彝族首领,诸葛亮了解到孟获在当地很有威望,为人正直,待人忠厚,在当地汉人和彝族人心中很得人心,这样的人如果杀了,就会引发民族矛盾,而且孟获的性格很适合感化,因为他待人忠厚,为人正直,有感化的条件,如果换个卑鄙小人,或者出尔反尔的人来,你是无法感化的,只有杀了了事。

诸葛亮了解之后就准备采用马谡的做法攻心为上,如何攻心为上呢?你总不能和孟获找个地方谈心吧,那也不可能,只能先在战争中击败孟获,再找孟获谈谈,设法让孟获臣服,只有这样才行,于是诸葛亮还是对孟获发动了战争,然后孟获就被诸葛亮俘虏,诸葛亮劝降孟获,孟获刚烈不愿意投降,诸葛亮又不能杀了孟获,于是只能放了孟获。

诸葛亮南征路线图

双方再次发动战争,诸葛亮又俘虏了孟获,孟获还是不愿意投降,如此几次后,孟获被感化了,对于孟获这样忠勇的彝族人来说,虽然刚烈无比,但是绝对是讲义气的人,诸葛亮多次的不杀之恩,显然感动了孟获,所以最终孟获臣服了诸葛亮,向诸葛亮保证以后再也不反了。

所以你看史书,从诸葛亮南征南中的公元225年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南中再也没有反叛的记载,这就是诸葛亮平定南中攻心为上的功劳,比只知道杀人强多了,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也达到了最终目的。

孟获

但话又说回来,孟获作为一个首领,不可能让诸葛亮俘虏七次这么多的,毕竟人家首领也是要面子,有些史书上对于数字的翻译并不是表示具体的次数,也有多次的意思,七次就是多次的意思,但到底是几次了,没有记载,按照惯例来说,应该是不会超过三次,毕竟有三次经历,足以让人臣服了,所以七擒孟获很有可能最终只有三次,捉三次,放三次,然后臣服。

当然了,因为诸葛亮南征南中在三国时期,只能算规模不大的一次战役,而且还是对外征战,并不是太重要,所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这么清楚,就连孟获是否真实存在也有人怀疑,但史书毕竟有记载,而且今天的云南省境内还有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说和遗迹,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七次这么多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