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养生之道的区别,易经中关于养生的说法

郭晓刚的相关文章

1、承国学精要,树易学典范 ——记郭晓刚老师易学访谈成功举办2010年7月29日下午,由新加坡嘉信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主办,郭晓刚老师的《易学*中医*风水与健康之道》访谈在青岛即墨天泰高尔夫乐活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潍坊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这次访谈。访谈一开始郭老师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健康问题,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感冒等,郭老师从中医的角度给出了和西医截然不同的解释。其理论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在场的学员纷纷记录下郭老师的独特观点。作为王虎应大师的嫡传弟子,郭晓刚老师也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够在讲课现场进行预测的易学大师之一。在此次访谈过程中郭老师利用易经原理给几位学员做了六爻的现场预测,会场也因此掌声不断。最后,郭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家居及办公室风水的基础知识,并利用易经的风水原理为一位学员的居室平面图作了分析。郭老师不仅精确的推算出了房屋主人的入住时间、居住人的身体状况,而且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郭老师竟根据居室方位推算出了居住人的年龄。访谈也因此被推向了最高潮。本次访谈在郭老师和学员们的热烈交流中圆满结束。2、周易与养生之 2010年7月的会员专场活动,海信广场特邀来自清华大学客座讲师、顾问,著名易学专家郭晓刚老师做客海信广场会员俱乐部与会员朋友一起分享了周易与养生之道的奥秘。郭老师从各个方面为会员朋友们讲解了如何通过易经预测健康状况、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诊治调养,以及风水气场对人体健康、运气的影响。

易经与养生

提起《易经》,许多人都认为它是一本占筮之书,跟养生学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易经》与养生学有着深厚的渊源。《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人养生治病的经典之作,其实,它只不过是《易经》的一条分支。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医学典籍,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易经》发展而来。古人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可见,医易相通,只有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和诊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尽享天年、悬壶济世的目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与“鱼与水的关系”相同,人的生老病死好比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只有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我们的生命才能年复一年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指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古往今来,中医养生学家们都将“气候?物候?病候”作为养生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气候发生变化时,人体会随之产生一些特殊反应: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们体内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体外生发,从而推动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大量的汗液从体表排出,这是机体用排汗的方式来散热,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相反,在秋冬季节,气温低,人体为了自保阳气,会表现为尿多、尿频而皮肤汗少。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否则人体会产生诸多疾病。因此,养生贵在天人合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天地自然原则。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所以人要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对应。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及位置,顺从阴阳的消长,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只有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变迁,才能使人体强健、祛病、增寿,乐活于天地之间。 第二,顺应人体生物钟原则。人体的血液中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它们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体的生物钟与大自然的变化也是一致的。我们若想养生,必须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唯有凡事都顺应生物钟,做到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大环境,使日常生理活动、行动坐卧与这些节律合拍、和谐,才能拥有健康。 第三,融入生活养生原则。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城市代步工具汽车的大量涌现所带来的噪声、尾气污染,居室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加上过度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会给人们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把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做到饮食养生,远离山珍海味,做到主食与副食平衡,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平衡,杂与精平衡,寒与热平衡,干与稀平衡,摄入与排出平衡,情绪与食欲平衡等。

《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一本通过揭示变化规律,指导世人趋吉避凶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是中华文化之源、哲学之根。不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于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经》的规律就已经包涵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区别是:《易经》里多是唯心的东西,《道德经》多是唯实的东西,这也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易经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在“口”

易经“颐”卦,说的是颐养,养生。 卦辞 ”自求口实“,说的是靠自己。用正道养身就会吉祥,观察颐养之道,就要自食其力。 怎么做? 大象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求医,在自己的“口”,谨慎言语,控制饮食。如同俗语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故而,颐卦养生,不仅指物质饮食,还指精神养生。 如果饮食、言语有节制,则可养身怡气。若是暴饮暴食、或是吃坏了东西,不止肠胃会反抗,若是妄言,则可能伤人伤已,即使非妄言,而只是啰嗦废话,不伤人烦人、也会伤自己的元气。所以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故而,最好的养生,最好的医生,在自己,在是自己的口。

在养生方面《周易正传》和《黄帝内经》有相同之处吗?

是有相同之处的。

《周易》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般占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孔子他推崇很多人来学习这本书。并且他精心整理和编订了关于周易等方法的很多书籍。儒家他们把周易和诗书礼易乐春秋,把他们合称为六经。并且《周易》是当时儒家的六经之首。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要少看,少说,少听。皇帝就是无为而治,尽量什么都不要管,自己不需要消耗精力,凭借它自由发展。比如我们少看电视,不会了解到事物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只是在家里自己该怎样就怎样。用脑的话也要减少用脑子闲事的话少管。没有什么兴趣,对什么也不会很上心,消耗精力也不会很多。心里要戒掉过于急躁,抑郁等这些。把心静下来,精气神儿要平静一些,只有这样,心才能平静。避免与外人与外界发生冲突,减少对我们身体的损耗。

《周易正专》和《黄帝内经》他们共同想要表达的养生文化是我们做任何的事都要有一个度。不宜暴饮暴食,吃任何东西。吃多都会不好。会影响我们的代谢能力的,更严重的话,可能会损伤我们的脾胃,对人体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在劳动的方面也是他们所要表达的,都是我们一定要尽力而为,适量而为。不能是太过劳累,身心疲惫,精神颓废。对人体的危害也不能小看。所以他的养生比较适合老年人适当运动,不能过度劳动。在人的交往方式当中也是一样,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进行交往。

所以综上所述,《周易正传》和《黄帝内经》这两本书籍他们两个是有相似之处的。如果能够仔细研究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的一些养生之道。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易道是人类文明标志性启点!抱括养生健康,如阴阳组合成八卦,五个八卦体组成,五行相生相克协调互补,绿色健康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