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什么意思,元吉在上什么意思

青铜器神器什么意思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耳其和伊拉克地区,及叙利亚古代TellRamad遗址出土的铜珠等。中国青铜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在中国仰韶文化早期和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神器,释义为神物。泛指某一方面非常有用的产品。青铜器神器,就是青铜器里面的神物。

金日大吉为什么是金子的金?

为了表示这个日子很吉利,很好

吉金有吉祥的意思吗?

基金当然有吉祥的意思,在一些古文里边,这个完全就是属于吉祥的意思,现代人一般不这么用了。

金日大吉和开业大吉寓意哪个好

开业大吉,寓意比较好。开业大吉是商家选定一个大吉的日子,邀请相关人员,剪彩,贺喜,并正式开门营业,并有许多优费吸引顾客。

帮帮忙,找一点汉字的历史的资料~!

汉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我说的是繁体)

铭文是什么意思?

指刻写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戒等性质,多用韵语。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志》:“若有德业,则为铭文。按 俭 此说,石志 宋 齐 以来有之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颂敦铭》:“铭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铭文最古,旧史所称, 黄帝 始作。”[1]何尊铭文“宅兹中国”铭文来源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2]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青铜器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是当时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 青铜器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它日用器具。 青铜器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青铜器早期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比较简单,有的只记姓名,有的只记年月。后来文字逐渐增多,有的甚至成了专门的文件或事件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啬盘等,都有较长的铭文。至于春秋末期郑国、晋国铸造的刑鼎,简直是古老的法典了。青铜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中国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产生演变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关联。中国文字在夏代的晚期就已产生,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铭文。考古发掘的二里冈遗址、盘龙城墓葬,以及同一时期的其它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许多没有带铭文的青铜器。这可能是中国的文字尚处在早期阶段,青铜器铸造技术也较原始的缘由。铭文是按照墨书先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由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精湛,铭文字迹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墨书的笔意,因此我们所讲的青铜器铭文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实际上也是商周时期墨书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总的来讲,我国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经历了简铭期、长铭期以及衰退期。[2]简铭期铭文产生的商代早期,只有个别传世青铜器上有铭文发现。商代中期,随着盘庚迁殷之后社会局面的稳定,青铜器铸造业和甲骨卜辞的书契迅速发展起来,青铜器铭文的铸造在以上两个有利的条件下逐渐兴盛起来。虽然这个时候的铸铭青铜器增多,但青铜器上所铸的铭文字数不多,一般为一字、两字,四、五字算得上是少见的。这种态势发展到殷末,字数还没有超过五十字,数十字的也仅有几例,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简铭期”。青铜器铭文拓片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也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铸铭的目的主要是标记器主的族氏,器物的名称、用途、使用的地点等,一般都铸在器物不显着的部位。如“戈”、“天”、“子渔”是标记铸器的氏族或铸器人;“父乙”、“母丙”是表明器为祭祀父乙或母丙而作;“寝小室盂”则是标识存放地点和使用场所。但更多的内容是表明礼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庙里的称号。例如:“(子)父乙”,“子”是作器者族氏,“父乙”是被察者(其父)的庙号。铭都铸在如爵、斝的錾阴,尊、觚的外底,鼎、 的内壁,簋、卣的腹底等隐蔽之处。商代晚期,金文书体的特点是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波磔明显,被称为“波磔体”,而且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较长的记事性铭文,发现共十几篇。例如小臣俞犀尊,内底有27个字的铭文:“丁子(巳),王省夔,王易(赐)小臣俞夔贝,惟王来正(征)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这篇铭文讲的是商王在丁巳那天巡视夔地,在途中用夔地的贝赏赐小臣俞。“丁巳”大概是在商王(帝乙)十五年征伐人(夷)方举行肜祭的时候,所以这段内容讲的应该是帝乙(纣的父亲)十五年征伐夷方的史实的一部分,为研究商人和东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商代青铜器铭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形体丰腴,笔势雄健,笔划的起止多显锋露芒,间用肥笔,其代表作品是司绩戊鼎铭和小臣俞尊铭,为以后的书法演变趋势奠定了基础;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虽瘦,但笔划多挺直劲美,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与第一种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体显得遒美挺拔,代表作品有戍嗣子鼎铭。[2]长铭期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由于周人比商人更加重视礼制,随着铸铭之器骤然增多,铭文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的书体风格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铭文的性质、内容、形式、数量等方面,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中,有着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军事、法制、礼仪情况的重要资料,如王室的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宴飨、田猎、征伐方国、动乱、赏赐册命、奴隶买卖、土地转让、刑事诉讼、盟誓契约,以及家史、婚媾等等内容,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这些可贵的资料可以起到证信古史、补苴史书缺佚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及上古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长篇书史铭文的增加,所以这个时期称为铭文的长铭期。周代青铜器铭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是和周初时巩固统治地位和加强礼制建设的目的相关联的。作器铸铭,说到底其本质上也是礼的体现。他们利用大量铸以长篇铭文的青铜礼器,来颂扬祖德,刻纪功烈,记述周王赐命,传遗子孙后代。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何尊、大盏鼎等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强调奴隶主贵族权威的形成,二是宗法制度的加强。西周早期的贵族大多因为是辅助文、武王伐商灭纣而有功于王室,随着周朝的建立,他们也被封侯授爵成为周的大权贵。他们为了长时间地拥有这种能显示其地位和职务的优势,于是就把自己的功劳或祖父辈对王室的贡献以及周王的赐命铭文,铸刻在青铜礼器上。另外,宗法制度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人维护其内部稳定、巩固和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西周时代,王臣都是世官,靠祖先的荫庇获得地位和特权。他们在青铜器铭文和祭祀活动中,追述祖先的功烈,告祭自己的荣誉,都是为了加强自己在其宗族体系中的地位。正如《礼记·祭统》上说的“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铭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3]。为了便于阅读,铭文多铸在容易看见的器物内底等明显部位;出现了比较固定的语句体例和用辞,颇为一致的格式和写法;在铭文读法和阅序上,已形成了从右向左或顺时针的读览定规。从铭文书体上看,商代晚期和周初的书体常用“波磔体”:笔画粗大,间用肥笔,起止锋芒尽显。字体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如宝、宗、室、家的“宀”头两边斜行方折,或作形如侧视的屋顶的四笔书写;“贝”字的下两划在内部,相对向上或相连;“障”字所从的双手奉酉形,酉字上两竖划不出头;“其”字上两划与两侧划垂直;“于”字一般作繁体“”;“保”字上从“玉”;“文”字中间有心形;而文王、武王的专用字“文、武”多从“王”旁。西周早期的书体可细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第一种风格是瑰异凝重。书法凝炼奇古、雄伟挺拔,结体使用肥笔,起止不露锋芒,字的大小因体而施,显得非常得体。以成王时期的何尊、康侯簋和康王时期的旗鼎、大盂鼎铭文为代表。大盂鼎铭共19行,291字,其铭文大字,端庄卓伟,瑰丽通奇,是成康之世铜器铭文中书法造诣最高的一品,它的拓本、摹本至今尚为书法大家所珍视。它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去克殷建邦,以及殷人朝野酗酒酿成丧师亡国的教训。第二种风格是雄奇恣放。有的遒劲中略带华丽,行气比较自由;有的则书写随意,不受通常严谨格局的束缚。从人形或以人、卩、斤、夨、页等为偏旁的字,以及有人肢体形状的象形字,都用肥笔突出描绘其形态,波磔现象也非常明显,故书法家称其为“波磔体”,是继承商代末期书体风格发展而成的。其它像王、炎、十等字也用肥笔。在一篇铭文中相同的字写法多不雷同,在其提捺轻重、形体大小等方面着意进行变化。这种铭文典型的作品有成王之世的保卣、康王之世的作册大方鼎、昭王之世的召卣和令簋铭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