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怎样看待财富的,佛说财富的根源

佛教财富观:你是最富的穷人还是最穷的富人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们: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是——“佛教的财富观”。一、佛教的财富观说到财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于每一个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在佛经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有一天,法院法官升堂的时候,有一条狗来向法官告状,法官觉得很奇怪——“狗子为什么要来告状呢?”狗子说:“法官大人!我因为在外面行走很久,肚子饿了,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想要向那家人要一点饭来吃。我也遵守狗子的礼节规矩,向那人要饭吃,而那人不但不给我饭吃,反而打我。”法官一听:“咦!狗子要吃,还有规矩吗?狗子你说,有什么规矩?”狗子说:“我们狗子向人要饭吃,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前面的两只腿,可以趴进屋门内,但是后面的两条腿和尾巴必须要在门外,不可以进入门内。我是以这样子的狗的规矩来要饭的,他们为什么要打我呢?”法官听了以后就说:“把那个人找来,我要询问这件事情。”打狗的人经法官一问,坦白的招认,因此罪名也就确定了。法官问狗子道:“你希望用什么方法来处罚这个打你的人呢?”狗子回答说:“请法官大人罚他做个大富翁!”法官听了哈哈大笑道:“你叫我处罚他做个大富翁,不是倒给他讨了便宜吗?”狗子说道:“报告法官大人!我这个狗子,过去生中就是一个大富翁,因为我为富不仁,愚痴、贪婪、凶恶,不肯喜舍,所以死了以后,堕入畜生道中受种种的苦难,吃人的剩菜剩饭,替人守门,给人棍打脚踢,非常的痛苦,所以我要求法官判罚他将来也做个大富翁。”我们刚才说财富很好,是大家所喜欢的,但是财富对某些为富不仁的人又是不好的。我们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也有少部份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一)最富的穷人有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会用,有钱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也不就是和穷人一样吗?佛经中,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希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有很多贫穷的人就要来向他要这个金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就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又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大家就奇怪了——“你是没有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善生长者就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这个消息慢慢的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去,波斯匿王非常的不高兴:“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长者找来!”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那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那是什么地方呢?”“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波斯匿王大声责问道:“你既然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你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我们要知道,在善生长者的心中,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而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道做一些福利人群的事业,虽然有钱而却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吗?(二)最穷的富人世间上有很多“富有而贫穷的人”,世间上也有许多“贫穷而富有的人”。像古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临死前,他的弟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遗言呢?”苏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还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你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到临死之前,连一只鸡也没力量还人,可是他是否真正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这个世间上的人,所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他是不穷的,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我们佛教中的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他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经破烂了,他的朋友夏丏尊见到时,不忍心,就说:“我买一条新的毛巾送给你吧!”弘一大师回答说:“不用!这一条还很好用呢!”像弘一大师,他不是贫穷,实在说,他的富有——在精神上的富有,是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比的。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不要以为他贫穷,实在说他是很富有的。像佛陀的弟子大迦叶,放弃庄严堂皇的精舍不住,在坟墓洞穴里,在山林水边间,作种种修行,他是过不起丰富的生活吗?不是!他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三)宿因与现缘有时,财富,在能用是共通的,但是在所有上就有分别了。例如这一栋高楼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过下雨时,刮风时,我避避风,躲躲雨,在你的屋檐门口站一站、用一用,这总可以吧。这些树木花草,虽然是你栽的,是你有的,不是我的,不过我闻一下,看一下,心里想一想“好青喔!”虽然这花不是我所有,但我闻一闻,看一看总可以的。电视机是你的,你在看,我在旁边也沾沾光,我也看一看,虽然这电视机不是我所有的,但是我看一看,总可以吧。所以世间上的许多财富,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共同享用。农夫种田,所种的收成,当然是供应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点,这也不要紧,虽然不是要给它吃的,但是它终于吃了一点。所以这个世间,所有是个别的,但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对世间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就很幸福了。(四)用钱与藏钱过去有一个人储蓄了很多的黄金砖块,由于储蓄了很多,就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却一直都没有去用过。这三十年中,虽然他都没去用过,但是他有时去看一看就欢喜了。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那时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说:“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没有!”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作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所以,世间上所有的金钱都不是我们的,佛经说是五家共有的,金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敛,做一个守财奴,终不是一个善于处理金钱的人。(五)福报与现缘有的人看这个世间上有人很有钱,就说:“啊!你好有福报啊!”有的人,也自以为自己很有福报,但是光有福报是不可依靠的,福报固然要紧,但还必需要有现世缘,现世的这个“缘”,才是最要紧的。银行里的存款再多,没有再继续存款,终会有用完的一日。所以在佛经方面,说明现世缘的重要,有一个很好的譬喻:有一个男人自以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的家产很多,所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连吃饭也必需要太太来喂他,他才愿意吃。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要一个星期以后才能回来,但想到他先生连吃饭都不会,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考虑,她做了一个大米糕,套在他先生的颈上,心想你饿的时候,只要张开口就可以吃到,我一个星期后就回来了,这样大概就不会被饿死吧!这个太太就这样的回娘家去了,但过了一个星期以后回来,发现他的丈夫已经饿死几天了!为什么他先生会饿死呢?因为这个大米糕套在他的颈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全部把它吃光了,但是剩下在嘴旁的,由于必须再用手去拨一下才吃得到,他就懒得用手去拿来吃,所以就这样给饿死了。因此光是有福报,而现世缘不够,还是不能享受这个福报。以上我说了佛教对财富的看法,做了一些比喻之后,以下我再详细的把佛教对财富的各种看法,一一向各位介绍。二、非法的财富财富,佛教是许可的,但非法的财富,佛教就不许可了。什么是非法的财富呢?就是这一种财富,在国法是承认的,而佛法是认为不可以的。如:赌场、酒家、屠宰场、渔猎……,在国法里是准许有这些营业,聚财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济世的本怀,这是怎么样都不可以的。另外有的财富佛法认为可以,但国法认为不可以。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他为了放生,把国库的金钱都拿来用,虽然放生是可以,但擅用国库钱财是违反国法,也是不可以的。以非法而致富的钱财有十种,这是我们不可以取的。(一)窃取他物如小偷、窃盗、顺手牵羊,或捡到的东西不还人。凡有主的东西,不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据为己有,这都是窃取他物,虽然拥有了财富,也是不合法的财富。(二)违法贪污违法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财富。像现在有很多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如走私、贿赂、漏税,各种违法贪污的所得,这是非法的财富。(三)抵赖债物像经济犯罪、恶性倒闭、标了会一走了之,开了支票不兑现、违反票据法,这种抵赖债务,没有信用,是非法的财富。(四)吞没寄存人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钱财,把它没收了。像前不久的名人萧孟能、李敖两人打官司,不就是为吞没寄存而引起的吗?佛光山有孤儿院,有个父亲年老了将小孩带来给我们抚养,他有房产,银行又有存款,他委托朋友“等我的孩子长大时要交给他”,但是小孩子的父亲死时,他的朋友就把财物都吞没,等到小孩较为长大要去讨的时候,却怎么都不肯还他。(五)欺罔共财例如大家合伙股东作生意,赚了钱,应该将所得的利益,由大家平均来分配,但是有的人却大部占为己有,而少部份才分给人。像兄弟姊妹分家,祖先的产业应当大家平均分配,但是就有人自私,只希望自己多分一些,其他兄弟姊妹少分一些。(六)因便侵占像假公济私,为了自己的方便,挪用公款,公家的东西,占为己有;还有假报出差旅费,购买物品向商人索取回扣,多报佣金等,这些都是非法的财富。(七)借势苟得仗着自己的,苟且获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像一些不好的公务员,别人来办事就故意找人麻烦,刁难对方,给人不方便,逼他送红包才肯为他把事办好,这就是借势苟得。还有像许多恐吓、敲诈、等,这些都是叫借势苟得。(八)经营非法像现在私造烟酒,或者贩卖吗啡、速赐康、强力胶,或经营地下药厂等都是非法的。(九)投机有关投机,我在报纸上看过一段故事;但我说这一段话,并不是特意要指某一行业的人而说的,如果说了,有人与这行业相同的,请不要见怪,因为每一种行业的人都有好有坏。据说,天堂和地狱中间只隔了一道墙,有一天,台风把这一道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和地狱的阎罗王非常着急,如果这一道墙一倒,这天堂里的人跑进了地狱,地狱的人跑进了天堂,乱了起来,那怎么办呢?所以双方研究,赶快推选出一些代表来,计划再把这道墙筑起来。研究的结果,天堂和地狱各推出三个代表。第一个代表是银行家,因为要建筑这座墙,必需要财源;第二个代表是建筑师,因为筑墙是一项工程,必须由工程专家来建;第三个代表是律师,因为建这座墙,建好了以后,要研究这座墙的所有权,天堂和地狱各占多少?地狱中的阎罗王早就派出了三个代表,而天堂里的玉皇大帝,却久久派不出代表来,阎罗王等得生气了,打电话给玉皇大帝:“你再不派出代表来,以后天堂与地狱混乱的后果,你可要负责!”玉皇大帝非常抱歉的说:“不是我不派出代表来,实在告诉你,我天堂里面找来找去没有这三种人才。因为银行家是专门剥削人的钱财,他们是不会生在天堂的;建筑师偷工减料,那么多的罪过,不会生在天堂;而律师是专门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也不会生在天堂里的。”当然,这只是一段笑话,银行家中的慈善家,工程师、建筑师、律师中的慈善家也是很多。其它行业的像类似银行家、工程师、律师一样营业行为的,也不能说没有,所以一些行为,营业所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十)淫业像赌场、舞厅、绿灯户,这些也都是非法的财富。三、佛教发财的方法刚才说到,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一)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二)节俭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三)宽厚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四)信心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五)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六)布施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一种是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四、怎样处理财富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我将这个道理把它引伸来解释为十分的财富如何处理呢?就是:十分之四——经营事业十分之三——家庭生活十分之二——储蓄应需十分之一——作福功德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不过各位的财富如何经营,刚才讲的几点,限于时间的关系,我提供出来给你们作为参考。不过你们各位,对你们自己的财富,也总有个自己的处理方法!五、佛教认可的财富我在前面曾说过,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佛教认可的财富:(一)是身体的健康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二)是生活的如意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三)是前程的顺利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四)是眷属的平安家财,难比平安之人,所以我们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五)是合法的钱财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六)是内心的能源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这以上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最后,我向各位介绍我们佛教讲的最高究竟的财富是——般若!金钱再怎么的多,也有用完的一天,我们中国俗语说:“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钱、技能更高更好。《金刚经》里有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之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话说有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因为年关将近,急急忙忙的想回家过年,回家前突然想到要带些东西回家给太太,在街上走着看着,这一样家里也有,那一样家里也有,突然看到一个老和坐在那儿,身旁写着“卖偈语”的招牌。“咦!什么叫做卖偈语呢?”老和尚回答说:“你要向我买偈语,本来我的一首偈语是二十两黄金,看你是有缘人,打对折卖你,一首偈语十两黄金好了。”“喔!偈语是什么呢?价值十两黄金?怎么这样贵啊!好吧,就跟您买一个偈语吧!”这位老和尚就说偈语道: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你记住:以后你若忿怒生气的时候,要把我这一首偈语拿出来念一念。”“就这四句话值得十两黄金吗?没价值!没价值!老和尚!你太欺骗人了!”老和尚哈哈一笑,这个商人觉得对方是个年老的出家人,也就不和他计较。他就这样子回家了,回到家正好是深夜的时候,门也没有上锁,随手一推就推开来了。想要叫太太,但太太已经睡着了,但是床底下怎么会有两双鞋子呢?一双女人的,一双男人的。他想:“你这不要脸的贱人,我不在家,你就作这样的坏事。”一气之下,立刻到厨房里拿了把菜刀,想要杀死这一对奸夫淫妇。正当举刀要杀下去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那个老和尚卖给他的偈语,于是他就开始念起了那首偈语: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嗔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他就在那里进啊退啊的,退啊进啊的,有了声音,就把太太给惊醒了。太太一醒来,看见丈夫站在床前,就说:“唉哟!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迟才回来?”丈夫怒道:“你床上还有什么人?”“没有啊!”“这双鞋子?”丈夫指着鞋子责问。“唉哟!今天过年啊呀你都还不回来,我好想念你啊呀为了图个团圆的吉利,只好把你的鞋子摆在床前啊!”丈夫一听,大声道:“有价值!有价值!就是黄金一百两,一千两,一万两也有价值!”所以“智慧”能使你冷静下来处理事情,不会冲动,不会出纰漏的。佛教的般若智慧,怎么会是财富呢?因为这个“般若”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量无边的自我,可以说证悟般若,就是有了无限的拥有。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简单说,虚空里面包含了森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啊,你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般若,就等于虚空万有一样,其实这一种“般若财富”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个般若可以给我们证信真理,可以给我们知情识理,可以让我们认识真我,可以让我们获证永恒的生命。我们有了般若,就等于有了光明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见到的一切,不都是我们的吗?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你穿衣、吃饭、事业、财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饭、事业、财富就不一样了。般若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记得从前流行的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我现在姑且将它改编如下:花儿花儿处处开;人儿人儿处处在。般若般若处处开;生命生命处处在;要想富贵的人儿,大家都到佛前来。

布施与财富的因果关系

佛在经上常跟我们说:布施是种因——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欢喜布施,天天舍财,我的财源滚滚而来;我的聪明,我的智慧,我没有丝毫隐瞒,我都能够传授给别人,苦难的众生他需要帮助,我全心全力帮助他。你看我这一生不生病,为什么?我每个月都到医院去布施医药,我医药费布施光了,我不能生病。 苦难的众生他需要帮助,我全心全力帮助他。你看我这一生不生病,为什么?我每个月都到医院去布施医药,我医药费布施光了,我不能生病。       这就是法布施,愈施愈聪明,愈施愈有智慧。      财富由布施福业而来,说到财富,简单的说,一切都从布施福德而来,从布施业因的感果得来。我们所有的财富------佛说:这是依我们自己所积的福德得来的。在过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业,那么现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报,甚至穷困到无以为生。所以过去世的福业,决定了我们现在的财富与享受。          佛教导我们,命中有财富,应该去积功累德,以此财富去修无尽的财富;有智慧,应以智慧布施、奉献、供养一切众生,会得无尽的智慧。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常行布施就能富足,要懂得布施。你要是真的会布施,热心的布施,无条件的布施,你的福报可不得了,你命里头的财富倍倍在增长,你的财就愈发愈多。        我们施出去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也许这就是那条宇宙公理:“如果你想接受,就必须先要给与”。因为只要我们坚持分享,我们就会打开宇宙的慷慨之门,并吸引富足的洪流流向我们。   布施,而不要期待回报,但是要坚信:回报一定会从某个地方来到你的面前,并且回报的数量会超过你的施予。财富乃是修财布施而得之果报,佛劝众生广种福田,即是修福。布施给那些帮助你触及你的精神世界的人们。布施给那些启发过你,服侍过你,治疗过你,爱过你的人们。      财布施的果报是富贵,你财用不缺乏。你有财富,钱能用在社会上,用在大众上,你的福报是无有穷尽,这是大智慧,这是真正会用钱如果你念头一转,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那你的生活就会很快乐、很美满、很有意义   、很有价值。          如果你不肯布施,处处为自己着想,这是折福——损自己的福报。纵然在这一生当中,你还有那么一点福报,那是过去生中残余的福报,福报享尽了你必堕三途。  念头一转,你走的是菩萨道,走的是成佛之道;转不过来,你是六道凡夫,你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还要继续去受苦,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   福中有慧,慧中有福,叫中道。真正的福慧,决定是真诚心,有一丝毫欺骗众生心,福慧都没有了。今后用真诚心对待一切众生,立刻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佛菩萨护念你这个真心、真诚。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一个恶念都不生,来生就有大福报。这一生晚年福报亦会现前,你修积的太多、太厚,不等来生受福,这一生就现前。福决定是从善心、善行修积来的,要深信不疑。业障忏除后,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善不修不能成就真实福慧。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凡福充满。 如果你身陷债务问题, 可加V信邀您进负债翻转公益群,已为数万深陷负债的个人和企业,解决难题。

佛法中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得到财富的正因是布施。人去使用金钱,勿被金钱所控制。人本来只需要很少的物质就能够生存,但在基本的生存之外,人们仍然会永无止尽地追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荣誉感、优越感等等,归根到底,其实是为了满足心灵的快乐。但许多人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却渐渐迷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而错把物质当做最终目的,反而离真正的快乐越来越远。有的人生活简单却很快乐,有的人衣食充裕却痛苦愁忧,正说明了物质与快乐并不能划等号。佛教深刻地指出:苦与乐不是缘于外境,而是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痛苦是烦恼和贪欲引起,快乐由慈悲和智慧而得。想寻得真正的、究竟的快乐,唯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去开发。幸福的消失不是因为财富的增长,而是因为烦恼的增长。利益他人,才可成就自己;心量越大,福报越大。《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嗜赌之人,往往都是一个侥幸心理在作怪:“也许下一次我就赢了。”这个念头就是魔鬼,一直把人拖到堕落的深渊还不自知。坚决要认清错误、打消妄想、远离这种诱惑。人生的财富靠自己的善业和勤奋得到,绝不会靠恶业、侥幸而获得,不要浪费自己的生命!察觉到内心的“不快乐”,就要及时调整方向。本来人们希望追求的都是快乐,但现在很多人错误地认识快乐,以为有钱就等于快乐,所以目标就变成了追求金钱,然后就离快乐越来越远了。财富并不是错,错在我们看待财富的方式,错在我们忘记了根本的方向。

佛陀说过怎样发财最快?是财布施吗?着相的布施行不?布施给庙里比乞丐好...

在布施功德里面数财施的功德最浅。在说你又是有所求。以前有位富翁捐款百万,一位穷人捐款十元。有人问佛祖那位功德比较大?佛祖说:穷人比较大。佛祖解释道:富人已经很有钱了,捐款百万对其来说不痛不痒。 穷人省下两天的生活费捐款十元,可说是无畏施。平常多做善事吧!方式有很多。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看完顿悟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但是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幸福感越来越低,济群法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明了广大众生的苦恼,我非常感恩济群法师的慈悲之心。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曾观照自己的内心,我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我又是如何追求财富的,我是一个追求热衷追求财富还是淡漠财富的人,带着这些琐碎又迷茫的问题,我走进本节课的内容。 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财富的来源,能否智慧的使用财富以及是否对财富有贪著之心,财富分为“毒蛇”和“净财”。凡是那些来源不明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都属于“毒蛇”,不仅如此,不会智慧的使用财富,随意挥霍财富,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轻则伤害自己,重则家破人亡,损害国际利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相对应的是我们要“如法”的求财,只有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财富才会变成我们的福报。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对于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呢?相信很多佛家弟子内心也有这样的纠结。济群法师告诉我们,佛法和追求财富并不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只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们要养活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果是出家弟子,那么就可以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因为这些物质财富很容易对我们形成一定的干扰,物质越多干扰也越大,为了能有一颗清净之心,我们就不能再去追求财富了。还有,如果你要修一颗菩萨心,那就要去追求财富了,因为菩萨是要利益众生的。所以,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发心,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拘泥。我们该如何追求财富呢?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既包括昔日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往昔的业力我们已经无法左右,但当下的努力却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外,也要培植自己的福田,也就是恩田(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敬田、悲田。福报就像土壤,肥沃的土壤才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贫瘠的土壤,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而没有生存技能,即使有很大的福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另外济群法师对于如何使用财富也给了一些启示。第一份,用作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作投资增值。第三份用作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财富才真正属于我们,济群法师也是通过对于“财富”的理解,进而说明“空”的概念,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都遵循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财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了财富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尊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些人生来贫困窘迫,这不是老天不公,而是往昔的业力积累,这样想嫉妒之心会减弱,而我们自己如果也想获得财富就要从现在开始遵照法师的指示,慢慢的积累福报,进而改变我们的命运。

佛教怎么看待金钱

此书带给人们智慧的启示。略说有如下几点:营商之道有三个原则,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考虑的三个重要问题:(一)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二)我们应该能够享用赚到的金钱。(三)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可以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要赚钱是社会人普遍性存在的观念,有人会问:佛教对钱怎样看法?其实在佛教之教义里,金钱本身没有罪过,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用乾净、诚实的心去赚钱,又有没有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所拥有的金钱。其实,赚钱与修行绝对没有冲突,它更可以成为修行的一部分。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身心俱疲,以致无法享受财富,为了做生意而忽视自己的健康,这完全失去了经商之目的。许多人为了赚取金钱,付出莫大代价,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充满智慧的《金刚经》,用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说明、举证、指引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场,觅得喜悦和快乐,它的秘诀在于我们时刻不忘植入八识田中,良好之铭印,即善种子。如何去培养优良之铭印?可总结为以下七个方面:(一)为了事业飞黄腾达,财源广进,你必须保持慷慨、大量的心态,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优质之铭印(这是六度所讲的布施)。(二)为了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快乐的世界,你必须遵循伦理道德的生活态度,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持戒)。(三)为了身体强壮,充满吸引力,你必须避免愤怒,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忍辱)。(四)为了在私人生活和工作场所担任领导人物,你必须乐于帮助他人,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精进)。(五)为了心思专注,你必须进行深度禅修,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禅定)。(六)为了心想事成,你必须瞭解潜能和心理铭印的原则,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之铭印(六度所讲的智慧)。(七)为了看见自己和他人事事如意,你必须培养慈悲心,以便在潜意识中植入正确的铭印(佛教所讲之慈悲)。关心他人的种子,若能在你的意识层面成熟茁壮,其结果就是你的健康得到改善,这个种子产生的结果,需要时间的栽培,为了自身的健康,你对公司员工福祉的关心,自然必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份。当你面临一个严重困境时,能拒绝发怒或避免任何负面情绪,用更理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你的健康与快乐会随之增长,如果你的身体健康,心越清明,事业也将蒸蒸日上,便能超越一般商机的限制。不要忘记,要给自己特别的一天,到闲处静坐或森林中散步,这将会为工作带来新构想、新创意、新活力,补足你丢下的一天工作。最后若能培养出严谨、专注、诚信等特质作为支柱,即是自我训练成功致富的钥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