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财富的描述,佛说一个人的财富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 《杂阿含经》

一、合法的财富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钱财越多越好。

二、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如何合法取得呢?在社会上,聚集财富最基本的方便法门,就是要学习作工、经商、务农等各种的工巧技艺,同时亦要能勤劳、节俭、宽厚、信心、结缘、布施,如此必能致富。

三、如何处理财富

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合法财富,在《杂阿含经》里,将其分为四分来处理:

一、分自食用,取之四分之一用做衣食住行之需。

二、二分营生业:保留四分之二经营事业,继续投资。

三、余一分藏密:另外一分要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四、结论

佛教里处理财富的方法,除了《杂阿含经》的财富四分法外,余如《心地观经·厌舍品》的财富四分法为:

一、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瞻家业。

二、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三、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四、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在《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以波斯匿王为例,说明财富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一、一分奉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二、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三、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有四分法: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

二、为瞻视人客奴婢。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佛教 怎样布施得财富

布施分四大类,分别是:身布施(做义工)、财布施(捐款)、法布施(为别人讲解佛法)、无畏布施(抚慰人心,令别人的心脱离恐惧,无所畏惧),这四大类中,功德最大的,是法布施。所以素有“功德林中,布施第一”的说法。 其实这就是福报。所谓的福报,福报包含了财富、名声、相貌、地位、寿命、人缘、运势等多种因素。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由自己的上一世的行为所获得,或多或少,因人而异。但是诸如神佛菩萨,其之所以能够成神成佛,自然累积了巨大的福报,尤其是佛,福报近乎于无限。我们若行为端正、发心善良,以此去祈求神佛菩萨,那么不同的人则可获得如下恩赐: 1、蒙佛指引,去往福报好的方向,渐渐福报显现;所谓“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即如此; 2、蒙福慈悲,将个人未来的福报预支,提前享受,并能以此为起点,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不仅能弥补未来的的福报,还能积攒更多福报。 3、蒙佛慈悯,行方便法门,将他自己的福报分赐予你,以此为种子,为你种下善根,成就你未来的福报。 因此,这就是求财得财后面的奥秘,佛菩萨虽灵验,但更多的是在于自己!

佛经说财富是五家共有的,指哪五家?

第一个是“水”,第二个是“火”,第三个是“官家”,第四个是“盗贼”,第五个是“败家子”。1、佛说“财为五家共有”:一水火,洪水冲毁;不慎而招致火灾,或是因战乱而毁失;二天地灾,天体碰撞地球或大地震;三官府,罚没充公;四盗贼,为贼偷窃;五败家子,挥霍一空。2、意思是:天下财物五家共有,一是王者所有,即皇粮国税,不可或缺;二是盗贼所有,贫富过于悬殊,必然要引发非理性分配,盗贼禁而不止,固有其因;三是去病所有,生命延续、生老病痛,终有一用;四是灾害所有,水灾火灾,天塌地陷,付之东流;五是恶子所有,败绩败家,不能一以贯之,终致散失。3、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1)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2)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3)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扩展资料:佛经的作用:1、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2、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3、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经

佛陀教我们财富的处理方法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 《杂阿含经》 一、合法的财富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钱财越多越好。 二、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如何合法取得呢?在社会上,聚集财富最基本的方便法门,就是要学习作工、经商、务农等各种的工巧技艺,同时亦要能勤劳、节俭、宽厚、信心、结缘、布施,如此必能致富。 三、如何处理财富 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合法财富,在《杂阿含经》里,将其分为四分来处理: 一、分自食用,取之四分之一用做衣食住行之需。 二、二分营生业:保留四分之二经营事业,继续投资。 三、余一分藏密:另外一分要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四、结论 佛教里处理财富的方法,除了《杂阿含经》的财富四分法外,余如《心地观经·厌舍品》的财富四分法为: 一、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瞻家业。 二、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三、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四、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在《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以波斯匿王为例,说明财富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一、一分奉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二、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三、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必需之外,有四分法: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 二、为瞻视人客奴婢。 三、为给施亲属知友 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佛教的财富观是怎样的

这就是所谓的福报,包含了财富、名声、相貌、地位、寿命、人缘、运势等多种因素,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由自己的上一世的行为所获得,或多或少,因人而异,同时又在创造下一刻的福报。体现在中国民俗中,这就是生辰八字;体现在近代科学中,这就是DNA。诸如神佛菩萨,其之所以能够成神成佛,自然累积了巨大的福报,尤其是佛,福报近乎于无限。我们若行为端正、发心善良,以此去祈求神佛菩萨,那么不同的人则可获得如下恩赐: 1、蒙佛指引,去往福报好的方向,渐渐福报显现;所谓“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即如此; 2、蒙福慈悲,将个人未来的福报预支,提前享受,并能以此为起点,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不仅能弥补未来的的福报,还能积攒更多福报。 3、蒙佛慈悯,行方便法门,将他自己的福报分赐予你,以此为种子,为你种下善根,成就你未来的福报。 因此,这就是我们求佛后面的奥秘,佛菩萨虽灵验,但更多的是在于自己!

济群法师谈《佛教的财富观》

如何看待财富?古语云:“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这八个字, 高度概括了世人对财富的态度。财富,人人都爱。维持生计是人的根本需求,更别说财富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和诉求。而“取之有道”这四个字,却在西方物质文明, 贫富差距的冲击下,人心失衡,而渐渐失去了其道德约束力。大部分人认同获取财富不正当的手段最终会让人自食恶果,今学习法师的开示的《佛教的财富观》,愿与大家一同分享。《佛教的财富观》包括七部分内容: 一佛教如何看待财富: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又能合理使用,没有贪著之心。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二财富与道德修行:道德是追求利益应遵循的准则,利益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追求利益和修行并不矛盾,时时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 三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应根据情况分别看待,学佛者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看自己的发心。 四怎样追求财富:首先要明了财富的因果,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同时重视今生的努力,奉公守法,开源节流,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五合理支配财富:不合理的享用财富,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布施出去的钱财才真正的属于我们。我们即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只有不断的播种和收获,才能为当下的人生和未来解脱积累足够的资粮。 六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生命的低级需求,精神财富才是可以依赖的无价之宝。功德法财重要性甚于世财,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树立正念,解脱烦恼,成就智慧。 七结束语:追逐财富损害身体健康,谋取私利使心灵遭受伤害,我们必须对财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如法求财,合理使用,才能成为财富的真正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