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万年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农历创始于哪个朝代

问题一:农历历法始创于什么朝代? 夏朝,即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历 而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二十四节气则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明末清初不是什么朝代,而是历史上对那一时期的泛指,不过明后期和清前期的确有一段时间共同存在,在明灭亡后,南方出现的几个南明小朝廷也与清共存了一段时间,但最后都被清所灭 若阁下想知道具体时间的话,我认为应该是由明天启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即公元1621年至1735年,如果是明亡后南明反抗清统一的时期,应该是是1644年---1662年 问题二:农历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农历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多有记载,今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商代。1912年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公历,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农历(夏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无定序,不时有2-4个大月、2-3个小月相邻,以缺中气之月为闰月,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傣历来源于古代夏历,19年7闰,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大,大小月相间定序,约5年改1个八月大,方便记忆和使用[1]。本方案返扑归真,借鉴傣历,并加以创新,使阴月阳年更加规范。 1.置闰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学家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唐代李淳风的《德麟历》始改为“在缺中气之月置闰”,实际上仍保持19年7闰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历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比夏历早3个月,推测系从秦历脱胎而来。返本归源,本方案借鉴傣历,并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数为闰年周期,按现行闰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为闰年,但逢公元尾数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闰,免去后“8年3闰”,成为“11年4闰”。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回归年,固定闰六月,跟寒暑周期基本相符。 问题三:中国农历年是在哪个朝代发明的?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汉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完善于汉代,加之主要是汉族人使用,所以中国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刚建立时都把此历称为汉历。到辛亥义举后,因使用西历,此历称为旧历或夏历。现在应恢复称呼汉历。 问题四:农历历法来自什么朝代 农历历法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在中国,农业向来是经济的命脉,而农业依赖历法以计算季节的更替,因此中国采用的历法又称为农历。 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农历是涵盖月球运行规律及太阳位置变化的阴阳历。 农历的基础是「回归年」和「朔望月」。「回归年」是太阳接连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即365.2422日(365日5小时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连两次朔(新月)或两次望(满月)相隔的时间,即29.5306日(29日12小时44分3秒)。 对古时一般生活需要来说,以月相的变化(即新月>上弦>满月>下弦>新月)来计算日子是比较方便的方法。农历以朔为每个月的开始,这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日食发生时必定是朔。月食发生时必定是望,这时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 由于12个「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归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过10日,把相差累积起来便成为闰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时代,中国历法便采用十九年七个闰月的安排。 问题五:万年历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万年历源于黄历,即皇历。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唐代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 *** 开始印制历日(历书)。 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黄历出现了。在这些雕印的历日之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而此类丰富的趋避内容,先前则或因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未见于钞卖的简历中。 问题六:我国阴历起源于哪个时期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问题七:春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问题八:我们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什么时期? 现在的历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农历: 我国在春秋时代就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其方法就是在纯阴历的基础上,每十九年里面七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十三个月,如癸亥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五十四天,而甲子年规定闰十月,一年有十三个月,三百八十四天。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这样的历法实际上已经是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这样的阴阳历,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就叫错了。 阳历: 阳历的由来 阳历来源于古罗马的儒略历,它的产生与欧洲基督教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据传说,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早期基督教徒庆祝复活节的日子曾因地而易,相当混乱。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就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修改后的儒略历称为格里历,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视为制历依据的一种纯太阳历,因此俗称阳历。它不仅解决了复活节与天时不合的问题,而且具有很高的精度。 正月初一 央视国际 2004年01月16日 11:06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 问题九: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始于哪个朝代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1]。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2]。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中国的日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历法 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到今天。为甚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终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介绍 汉族地区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绪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早期历法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万年历”创制于中国的哪一朝

万年历源于黄历,即皇历。黄历是一种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加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的历书。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实际上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或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唐代时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开始印制历日(历书)。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黄历出现了。在这些雕印的历日之上,有关行事宜忌的内容开始大量出现。而此类丰富的趋避内容,先前则或因成本因素的考量,而未见于钞卖的简历中。

中国的日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发明的?

中国历法: 我国始有历法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证明殷代的历法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这一页甲骨历是全人类最古老的历书实物,这页甲骨历也就叫日历。 日历是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的。

万年历是哪个朝代的?

商朝的万年。

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万年历的名称来源于商朝一位名叫万年的人,他就是这部历法的编撰者。

为纪念他的功绩便将这部历法命名为“万年历”。万年历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比如100年或更多)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而现在所使用的万年历,即包括若干年或适用于若干年的历书。现代的万年历能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更能包含黄历相关吉凶宜忌、节假日、提醒等多种功能信息,极为方便人们查询使用。

扩展资料:

汉典万年历传说的上半部分,相传很久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砍柴挖药为生。

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立志把节令定准。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他受树影移动的启发,研制出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的云阴雾雨影响测计,于是他又想做一件计时器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崖上的泉水有节奏的滴答声引起了他的注意,聪明的万年回到家就做成了五层漏壶计时。

慢慢的,他还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汉典万年历传说的中间部分,那时的天子叫祖乙,当时的节令失常岁月不测令他十分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设天台祭天神可明岁月。

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向祖乙解释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还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希望他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

汉典万年历传说的下半部分,有一次,祖乙要阿衡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当阿衡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担心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无能,便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

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并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

汉典万年历传说的结局,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献给继任的国君时,自己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从此,人们在过年时都要挂上寿星图,以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这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年历

万年历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谁发明的?

万年历,就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具体阳历与阴历的日期的年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传说是西周时期一位叫万年的樵夫发明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