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核心价值观,易经最主要讲的是什么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6篇_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

核心价值观是国家 文化 软实力的灵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我整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 学习心得 体会 范文 ,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党的提出,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倡导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倡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谈谈个人 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心得,共3篇,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一

已经深入学习对于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面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提法,最先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我们先来看一下核心价值体系是怎么提出来的。2006年10月召开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没有明确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到了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提出了这个命题,但是也没有具体说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直到2007年的十七大 报告 提出了这个问题,明确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里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后来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还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最新提出的中国梦等理论,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比较清楚,不用解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很多、博大精深,在这些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也有很多,我们给它的概括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后一个是荣辱观,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再重温一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纪乱法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大家注意,我们一方面这叫荣辱观,但是下面说的是荣跟耻,这两个基本上是一致的,抽象的称呼叫荣辱观,但是具体说的时候不说以什么为辱,而是说以什么为耻,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什么直到才明确了它的具体内容?因为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在争论用什么样的 方法 来概括核心价值观?不同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从十七大到五年之间,这个事一直没有定下来,价值体系很快定下来,但是这个价值观迟迟定不下来。直到2012年11月召开,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共是24个字,12个词,分为三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2013年的12月份,中办发了一个通知《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12个词、24个字。

怎么来看待核心价值观跟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我是这样概括的,我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机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什么意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很多,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八荣八耻,记不下来。怎么把它精炼的表达出来?用了24个字比较精炼、比较浓缩的给它概括出来。应该说价值体系更大,把价值观包含其中了,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而价值观是这个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为什么提出核心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价值体系跟价值观?因为它很重要。怎么重要呢?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人有血肉,对国家来说,血肉就是它的经济;人有头脑,对国家来说,就是它的头脑;人有神经,对国家来说,社会领域就是它的神经;人有灵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和价值观就是它的灵魂。一个人如果没有灵魂,或者灵魂有问题,那非常可怕;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没有价值观,或者文化和价值观有问题,那么它也是非常可怕的。

温家宝曾经讲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它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影响,而文化和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也讲过,他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它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东西,就像人的魂一样,就像人的精气神的气一样,就像一个东西的基础一样。这个东西搞好了,那么这个团队就有魂,就有气,基本就好。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性的作用,就容易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个人体质好,那么他就很少得病,因为他免疫力强;体质不好,各种病都有可能得,因为他免疫力比较差。价值观就相当于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话,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莎士比亚是英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如果在这两者之间要抉择,只能二选一的话,丘吉尔讲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他把文化的作用看得比军事和的作用还要重要。还有就是普法战争的时候,普鲁士统帅毛奇有一句话,他说普鲁士的胜局早在小学 教育 的讲台上就决定了。普法战争普鲁士打败了法国,最后法国人割地赔款,上演了最后一课,那个 故事 就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后来大家就各自 总结 自己成功和失败的 经验 ,普鲁士这一方的统帅就讲,普鲁士的胜局早在小学教育的讲台上就决定了。普鲁士就是德国的前身,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这种教育不仅使得他们国民的文化素质比较高,而且使得他们的凝聚力非常高,组织力非常高,这样情况在战争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相对而言,法国就比较涣散,所以在普法战争期间失败了。后来这种历史的悲剧在二战之后又重演。

还有一句 名言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韦伯讲,他说思想所创造的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火车头的行动轨迹。我们一般说利益是人行动的动力,利益就像火车头一样,人如果不追求利益,人就没有行动的动力,很多事就做不起来。但是我们发现,同样是追求利益,有的人走上了正道,有的人走上了邪道,有的人走上的是崇高的道路,有的人走上的是卑劣的道路。这怎么来解释?韦伯就提出了一个说法,追求利益没错,但是人同时还遵循价值观念的引导。这种价值观念就像扳道工一样,火车走上道路要由火车头带,但是走向甲道路还是走向乙道路是由扳道工决定的,这个扳道工就是它的价值观念。同样是追求利益,有人走了正路,有人走了邪路,就是因为他的价值观不一样。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句名言,她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她为什么讲这句话?有一次一个记者问她,中国现在向世界各地出口商品,以后中国会不会占领全世界?撒切尔夫人就讲,不用担心,中国现在出口的只是电视机这些有形的东西,他们还没有出口价值观这些无形的东西,只有中国能够出口那些影响西方人思想价值观的时候,对我们才是真正的影响,真正致命的影响,所以现在我们不用怕。她讲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这些话有的是从正面,有的是从反面,说明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看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12词、3个序列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但是就像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讲的,人们对于熟知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知。熟知未必真知,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不加思索,有些流俗化的理解。从学术的角度怎么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一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第三个层面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认为这个分法是相对的,而且这个分法是有所交叉的。比如说和谐这个问题,不光国家层面有和谐的问题,国家政局要稳定,整个社会要有序,人际关系要和谐,这是整体上的;对于社会而言也有一个和谐问题;对于个人而言也有一个和谐问题,比如说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跟社会的和谐,个人跟自然的和谐,还有个人身体跟精神的和谐。也就是说和谐不光是国家层次的,也包括其他层次的。

(三)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富强

富强这个词我们听的太多了,它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

第一,富强是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不仅包括国家的富裕,也应该包括国家的强大。富跟强不是一回事,不应该把富强等同于富,也不应该把富强仅仅等同于强。富跟强是缺一不可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现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既富又强的国家;第二,富而不强的国家;第三,强而不富的国家;第四,既不富也不强的国家,可以说是积贫积弱的国家。不富不强的国家很多,比如说亚非拉的很多国家都是不富不强的。还有一类国家是富而不强,像中东那些卖石油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类国家,这些国家很富,比如说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都非常高,但是不是强国,基本上生活在美国的羽翼之下,如果真的发生战争,美国人自身难保的话,这些国家的安全绝对是个大问题。还有一类国家是强而不富,大家想强而不富有哪些国家?很多人都能够想到朝鲜,朝鲜不管是它主观态度上的强硬,还是军事实力上的强大,它的确很强,但是它不富。俄罗斯也属于这种,前苏联也属于这种,前苏联是典型的强而不富,一方面卫星能够上天,重工业非常发达,军事工业非常发达,但是民生不好。国家富强不仅是就经济领域而言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富主要是经济领域,但是强不仅仅是经济领域,还有领域和军事领域。所以富强是个综合性的概念,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一个经济性的概念。这是跟一般人的理解不太一样的地方。

第二,国家富裕既包括富裕,也包括人民富裕。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只有国家富裕跟人民富裕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富裕。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有些国家是通过剥夺老百姓,把老百姓手中的财富聚敛到国库中,使得国家富了,但是民间却因此而穷了,这么一种国家的富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痛快一时,不能痛快长久。真正的富裕应该是藏富于民,育国富于民富之中,而要反对与民争利和国富民穷等国与民分裂的现象。我们看到富裕有两种:一种是人民富了,然后人民交税,国家自然也富了;一种是掠夺人民,把人民手中的钱全部掠夺到国库中,然后国家富了。第一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第二种是我们极力避免的目标。我们知道亚当·斯密 写过一本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研究》,一般人把它翻译成《国富论》。我认为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他不应该翻译成《国富论》,应该翻译成《民富论》,因为亚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富裕应该是先让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国家才能够长足的富裕,如果人民很贫穷,哪怕这个国家暂时是富裕的,它也是无法持续的。所以这个名字不应该叫《国富论》,应该叫《民富论》。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一段记载,周文王和姜子牙(姜尚)对话,姜子牙说有以下几种情况:“王者之国,使民富 ;霸者之国,使士富;仅存之国,使大夫富;无道之国,使国家富。”最好的国家是民富的国家,其次是那些士人,就是知识分子富裕的国家,再下而一等的国家是那些当官富裕的国家,君主富的国家是最差的国家。最好的国家是普通老百姓都富,这是最好的国家。管仲(管子)也讲过一句话,叫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你要治理这个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老百姓富起来,因为贫寒生盗贼。只有富民以后才有可能衣食足而知荣辱,然后才好治理。 第三,国家富裕不仅包括国民总体富裕,也应该包括绝大多数国民个体的富裕。比如一个国家经济总量非常高,人均也非常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就是富裕的,还要看基尼系数。平均数可以掩盖很多东西,比如说绝大部分的财富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平均每个人的财富很多,但是这种平均没有意义,只有考虑到基尼系数,考虑到大家的收入差距不是那么大,这种平均数才有意义。很多人喜欢用GDP跟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的程度,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应该同时考虑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现在是多少?近几年来基本上都在0.5左右。0.5左右是什么概念?就是50%的财富用于非平均的分配,就是不公正的分配。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这个国家的收入差距越大。中国人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以前我们老是说这是平均主义的宣言,但是这个东西它就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治国者和公共管理者不应该把人性的弱点作为改造的对象,而应该作为自己出台各种政策的重要依据,因为人性基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不光追求绝对利益,也追求相对利益,不光追求财富,也追求公正。

第四,国家强大不仅包括国家和国家实力的强大,也包括国民和国民权利的强大。要反对国家强而国民弱,国强民弱、大国寡民等国与民分裂的现象。有些国家是国家很强,但是国民很弱,国民在国家面前是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任国家宰割,这就容易导致暴政,导致集权主义等。有些国家是国家民权非常强,弄得没有办法,比如说西方一些国家,民权太强了,对构成威胁,做什么决策都反对,都搞不下去。一个正常的国家,既不应该是一个国强民弱的国家,也不应该是一个民强国弱的国家,而应该是国强民也强的国家,只有真正的国强民也强,才是真正的国家强大。这里面有一个关系,非常难处理。如果国家的权力非常大,这个国家可以不受外辱,就是其他国家打不过它,但是相对而言,老百姓会受内辱,由于权力太强大,权力没法制约,往往会对国家内部的老百姓构成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个国家弱的话,它不会对老百姓构成伤害,但是如果外敌入侵,它没法阻挡。所以,国家的能力不能太强,强的话容易伤害自己的老百姓,但是国家的能力又不能太弱,弱的话无法抵御外来的入侵。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国家要强,但是它的权力要受到制约。

第五,国家强大不仅包括国家硬实力的强大,也应该包括国家软实力的强大。软实力这个概念是哈佛大学一个著名教授约瑟夫·奈 提出来的,他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一般是从施压的方式让你接受,你不接受也要接受,而软实力主要是通过吸引的方式让你自愿接受。比如说外交,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够达到军事达不到的一些目的;还有意识形态,通过一些宣传使你觉得他好,意识形态的作用有时候比战争的作用还要重要。关于意识形态宣传有一个经典的说法,阎锡山问他的秘书,什么是宣传?然后他的秘书按照教科书的说法讲了一大通。阎锡山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所谓宣传就是把自己往好里说,把敌人往坏里说,这就是宣传。然后又问他这个秘书,什么是?秘书根据教科书说了一大通,阎锡山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所谓就是让自己人上去,让他们的人下来,这就是。关于什么是,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也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他说简单的说就是把自己的朋友弄的多多的,把自己的敌人弄的少少的,这就是。这个话很简练,但是一下子说到了本质上。毛泽东在《社会各阶层的分析》这篇 文章 里面讲了什么是,他说的首要问题就是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意识形态宣传不是一个有形的能够打你的东西,但是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现在硬实力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包括我们的经济、军事、科技、资源等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的软实力是有问题的,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制度的吸引力,我们的外交,都不是那么的强,形成了硬实力比较硬,软实力比较软的这么一种不均衡的局面。

第六,国家富强最终要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国家很富,也很强,但是人民生活不好,这不叫真正的富强。真正富强一定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这种生活水平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生活水平用什么来衡量?经济学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叫恩格尔系数,指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生活水平越低,比重越小说明生活水平越高。为什么?比如说一年花10万,8万都花在了吃饭上,只有两万块是其他的娱乐什么的,这说明你的生活水平低,温饱问题刚解决。如果恩格尔系数只有20%,也就是说20%的钱用在了吃喝上,其他的钱都用在了高层次的消费上,这说明你的生活水平高。一般都用这个系数来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中国现在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多少?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大概是42%,城市一般是40%以下。

第七,国家富强的衡量指标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世界排名。光有综合国力还不行,因为强不强、富不富是相对而言的,综合国力排名决定了是不是真富、是不是真强。大家预测一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能够排第几?我们看一些数据,这是2006年兰德公司出台的一个数据,中国排在第六位,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中国、俄罗斯。综合国力由什么构成?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资源力、社会发展、调控、外交力,由这些共同构成,然后换算下来是这么大的总量。美国是8000多,我们是3000多,差距还是比较的大。这是美国人的研究,然后我们再来看中国人自己的研究。社科院2006年出台了一个黄皮书,在这个黄皮书中,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排名第六,排在第一的当然是美国,然后是英国,然后是俄罗斯,然后是法国,然后是德国,日本排在了第七。这是2006年的数据。到2009年我们社科院有一个排名,我们排在了第七位,排在我们前面的有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然后是中国,排在我们后面的有英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到了2012年,这是最新的数据,还是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个排名,中国排在了第五位,排在我们前面的由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

2.民主

民主这个词也是司空见惯。但是到底什么是民主?我认为人们讲了那么多民主是在以下三个不同层次上讲的。

第一,作为制度的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制度层次的民主。关于这个问题,胡锦涛曾经有一个说法,衡量一个制度是不是民主,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民主不是选举,不要说选有举就是民主,选举上台以后照样可以违背老百姓的利益,违背老百姓的民意,一上台就变了。在竞选的时候一套说法,上台的时候又一套说法。不能把是否有选举作为民主的一个本质标志,而应该把是否反映了民意,是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作为民主的一个本质特征,这是我们党关于民主的一个核心观点。第二,作为方法的民主。它的本质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共同商量。比如说我们平时说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执政,其实讲的都是群策群力,讲的都是方法意义上的民主。第三,作为作风的民主。它的本质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搞一言堂,防止独断专行。比如说某个领导很有民主作风,它肯定不是制度,也不是方法,它主要是一个作风。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民主,实际上是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讲的。当民主出现的时候,要辨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层次出现的。

3.文明

文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叫“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的是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它的对立面是野蛮。我们知道恩格斯在一本书里面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蒙昧阶段;第二,野蛮阶段;第三,文明阶段。文明阶段的标志:一是文字,二是火。现在说的文明是什么?比如说民主、法治的程度越来越高,人民有礼貌、懂礼仪、有文化、有知识,把这些叫做文明。有时候人们把文明跟文化往往混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非常不一样的。与文化相对应的是自然,自然是没有人的因素参与,文化与人有关。比如说人制造出了一个东西,有可能是一个桌子,也有是可能一幅画,这些都是文化,但是天生的一块石头,天生的一块土,这是自然。文明对应的不是自然,文明对应的是野蛮,文明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涵义的词。

4.和谐

一说和谐就好象认为是没有矛盾,其实这是不对的,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矛盾,无处不矛盾,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人人有矛盾。区别仅仅在于,有的矛盾程度高一点,有的矛盾程度深一点,有的矛盾好解决,有的矛盾难解决,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物质,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矛盾。社会也是这样的,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和谐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矛盾太多了,包括贫富矛盾、官民矛盾、强弱矛盾、邻里矛盾、医患矛盾,正是有这么多的矛盾,所以我们才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社会矛盾,而是指社会矛盾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保持可控的范围之内,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叫社会和谐。

第二,很多人把社会和谐跟和谐社会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在这种社会中各个社会主体相处比较融洽,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整体的社会比较有序,这是社会和谐。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类型的社会,它相对的是斗争社会,相对的是冲突社会。社会和谐还有真实的和谐与虚假的和谐之分。真实的和谐是大家各就各位,然后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并行而不背,这是一种真实的和谐。还有一种虚假的和谐,虚假和谐就是你想发生,我不让你发生,你想追求自己的利益,我把你摁住不让追求利益,看起来好像很和谐,但实际上是被迫和谐。这种情况不是真正的和谐,它是被和谐。社会和谐有横向和谐与纵向和谐之分。什么叫横向和谐?就是同等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和谐,这叫横向和谐。比如说同事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的和谐,邻里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相对来说好做到。还有一种和谐叫纵向和谐,就是不同地位的社会主体之间的和谐,比如说领导跟下属,中央跟地方,官跟民,穷人跟富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是不一样的,虽然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但是真实的社会地位是不太一样的,他们之间的和谐是难以做到的,如果做到了,那么这个社会就是真正和谐了。看一个社会是不是真正和谐,不是看它的横向关系是否和谐,而主要是看纵向关系是否和谐。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易经》主要思想是什么?

;     01      《易经》主要思想讲的是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就是说《易经》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个载体。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易经》可以看作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内容涉及哲学、、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

      《易经》本身有三个层面在演绎。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所认识的“变”的部份,所谓“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种认识论,只是《易经》的一个过程,不是《易经》要表达的主题。我们看《易经》都是从变的角度去看,实际上《易经》的本怀到底给我们解释了一种什么状态?到底《易经》要带领我们去到一个什么去处?这就是《易经》的“学”和“用”的一个关联。

      《易经》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深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认识天地、阴阳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科学奥秘,充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之际遇,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关于价值观的经典诗句

1.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诗句有哪些 1. 春秋 《诗经·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周代 《诗经·国风·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东周 《诗经·国风·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4.春秋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5.周代 《诗经·国风·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 译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2.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3. 君子远出服役,不知它的限期。何时才能归里?鸡儿回窠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下山歇息。君子远出服役,如何能不相思?君子远出服役,不知日月程期。何时才能重聚?鸡儿回栏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缓缓归至。君子远出服役,该是没捱渴饥? 4. 叮叮当当砍檀树, 把树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辐, 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轮, 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鹤鸿?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5.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犒劳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郊。乐郊乐郊真安逸,谁会长叹加哭号! 2.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8字诗句或名言 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8字诗句或名言有: 1、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近代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白话译文为:一个国家的少年富有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富裕了,一个国家的少年强大了那么这个国家就强大了,一个国家的少年独立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独立了,一个国家的少年自由了那么这个国家就自由了。 2、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 陆游《病起书怀》 白话译文为: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头。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3、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白话译文为:我能力薄微而责任重,时间长了也会精神疲乏,继续竭尽我的平庸才华一定会难以支撑。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 4、信用是难得易失的,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常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 日本 池田大作 5、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和别人,就能具备最伟大才华的最高贵品质。 ——德国 歌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年中国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病起抒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或中国古典诗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首) 胡秉言 富强 国富兵强势气岿 子民殷盛沐朝晖 同心凝聚中华梦 能让邻敌畏惧威 民主 当家做主有操权 商榷真诚语莫偏 参议政生谋计献 躬身衷恳敢为先 文明 修身隆礼德清明 浚哲疏知信笃行 智慧聚凝流万古 俭勤真善美升平 和谐 大地神州惇睦亲 仁人互敬共为邻 融融其乐同安泰 甘苦相依若齿唇 自由(新韵) 泽惠恩德布九州 财丰体健处无忧 随心想像风光享 没扰不欺竟自由 平等 国泰祥和紫气生 世间一切尽钧平 纬经高下皆衡等 共享时空毕事宁 公正 公平正直不偏私 依证凭据道义持 严格仁人明事理 准星神圣莫斜离 法制 规矩诚铭为准绳 律章中正世人凭 不阿执法天平度 恪守遵循享太平 爱国 儿女谁能不爱家 感恩奉献孝慈妈 同仇敌忾贤强国 环境清鲜明中华 敬业 鞠躬尽瘁益求精 任怨任劳志永恒 忘我无私常进取 俭德勤勉厚廉忠 诚信 处事忠诚诺万金 言行一致莫欺人 遵循天道心无妄 效法规则若美琛 友善 相近和谐善睦邻 天南地北一家亲 包容敦厚同安富 德道慈悲共友仁 4.有关于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诗词 1.富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民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3.文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4.和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5.自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 6.平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 7.公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申子》 8.法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子》 9.爱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10.敬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1.诚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 12.友善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5.有关“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的诗词有哪些 1.富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2.民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3.文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4.和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5.自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 6.平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 7.公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申子》 8.法治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子》 9.爱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10.敬业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11.诚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 12.友善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道德经》。 6.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词有哪些 1、《无衣》 春秋 《诗经·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黍离》 周代 《诗经·国风·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君子于役》 东周 《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4、《伐檀》 春秋 《诗经·国风·魏风》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5、《硕鼠》 周代 《诗经·国风·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提起周易和的区别,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周易》和《》的区别?另外,还有人想问与周易有什么区别?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周易与的区别,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周易》和《》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传统美之义?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美在意象美是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看法极为分歧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和风景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身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在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柳宗元的命题,使我们想起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段话。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一个统一的风景,萨特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萨特这段话的意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没有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那么什么是意象呢?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一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实在,一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的实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王国维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陶潜的菊是陶潜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这就象莫奈画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画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一样。没有陶潜、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就没有这些意象世界。正因为它们不是的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前面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那么美(意象世界)和真是不是分裂了呢?不。中国美学认为,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王夫之一再强调,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了。要把握中国美学的这个思想,关键在于把握中国美学对“真实”、对世界本来存在的样子的理解。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易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它最关心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易经》的每一卦都是讨论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的中心就是生命。这就是《易经》的灵魂。《易传》发挥《易经》的思想,提出了“生生之谓易”(《系辞上》)等命题。按照《易传》的命题,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自然界充满了生意,而从这里就产生了世界的意味和情趣。这就是“乐”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易传》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所以,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王夫之说过一段话,意思就是说,乐是人和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宋代画论家董逌也说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幅画,如果能表现“一气运化”即就有生意,即就是自然,即就是真。所以在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之中,真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一般说的自然界,而是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个自然,这个存在的本来面貌,它是有生命的,是“天人合一”的,因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中国美学所说的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就是指照亮这个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和谐)的本然状态,回到这个自然的乐的境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的超越,同时它又是复归,是回复自然。所以司空图说“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荆浩说“搜妙创真”(《笔法记》)——通过创造,而达到自然,达到真。宗白华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他又说,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的这些话,也是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审美意识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过去我们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是人(主体)通过思维,力图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它所认识的,只能是“是什么”,主体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与世界的交融状态,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是“怎样是”(“怎样存在”)和怎样生活的。实际上,思维总是割裂世界的某一片段或某一事物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以考察这个片段或这个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求得逻辑的“真”。逻辑的“真”会遮蔽存在的“真”。所以我们平常说真理(逻辑的“真”)总是相对的,思维总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人如果仅仅依靠思维,便只能达到逻辑的“真”,因而只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中。但是,过去对审美活动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审美活动通过体验来把握事物(生活)的活生生的整体。它不是片面的、抽象的(真理),不是“比量”,而是王夫之说的“现量”、“显现真实”,是存在的“真”。按照王夫之的说法,“比量”是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是逻辑的“真”,它用人的概念、语言把一个完整的存在加以分割,因而不能显现事物(世界)的“本等实相”,当然就谈不上“如所存而显之”了;而“现量”是超逻辑的直觉活动的结果(“一触即觉,不假思量比较”),它显现事物(世界)本来的体性,是存在的“真”。意象世界就是“现量”,所以宗白华说,“象”是要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体味世界的意味。又说,“象”是自足的、完形的、无待的、超关系的,是一个完备的全体。过去,美学家一般都注意到了审美活动的超功利的性质,而没有注意(至少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审美活动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但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庄子和禅宗的思想家,他们早就看到,功利世界和逻辑世界遮蔽了存在的本来的面貌,即遮蔽了一个本然的世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在这个本然的世界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当然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这个善,不是功利的善,而是存在的善。庄子和禅宗对美学的意义主要就在这里,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审美活动的超功利、超理性的性质。所以,用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是不能解释审美活动的。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提纲中批评黑格尔说;“黑格尔使‘理性’流动了,发展了,生动了,而仍欲以逻辑精神控制及网罗生命。无音乐性之意境。”就审美意识是超理性的精神活动这一点来说,美感与感有相似之处,而且可以互相沟通。从爱因斯坦到杨振宁,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他们在科学研究的某个境界会得到一种美感和感。扬振宁说,研究物理学的人从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等这些“造物者的诗篇”中可以获得一种美感,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哥特式教堂想要体现的那种崇高美、灵魂美、美、最终极的美。扬振宁这段话就提出了美感与感沟通的问题。美感有不同层次。最大量的是对生活中一个具体事物的美感。比这高一层的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我们称之为人生感、历史感。最高一层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我们称之为宇宙感,也就是扬振宁说的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正是在这个层次上,美感与感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通过观照绝对无限的存在、“最终极的美”(在是神,在审美是永恒的和谐和完美,中国人谓之“道”、“太和”),个体生命的意义与永恒存在的意义合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升华。在徒,这种境界是“与神同在”,在美的欣赏者,这种境界是“澄怀观道”、“饮之太和”。这是瞬间即永恒的境界,是灵魂震动和无限喜悦的境界。在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第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第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第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总之,我们在建设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美学的时候,我们在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时候,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美学。对于我们来说,中国传统美学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被打开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自然即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中国传统音乐,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把美学思想渗透其中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特的美学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面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对音乐与美学进行浅析。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1:儒家的音乐理论体系: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2:代表著作:《乐记》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3:代表人物:(1)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2)代表人物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1:代表著作《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是应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又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2:代表人物(1)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老子是古代哲学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被称为"道"的自然法则所支配。老子处世的态度为积极态度。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庄子以崇高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具有朴素的美感。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种:"人籁"(人为的乐音)、"地籁"(风吹草动的声音)、"天籁"(完全自然的音响),这种音乐"听不闻其声,视之不风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1:代表人物(1)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墨家是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生于鲁国,是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活动家。  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认识不够全面。墨子认为,音乐艺术既然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只能加重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走近易经

走近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经晶,不仅被古人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且在近现代被称为人类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易经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无数圣贤哲人研究和运用《易经》,纷纷从不同角度吸取了宝贵营养,获得了有益启迪。《易经》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和起点,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根和魂,正是有《易经》存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才以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 《易经》是阐释易道的经典。“易”字,上日下月,日月运行,周流不息,变化不止,但其两者却相互感应、互相协调,以一定规律高效运作,弥久不衰,体现了变化与稳定之间的对立统一。走近《易经》、学习《易经》、理解《易经》、运用《易经》,对提高人类思维层次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易经思维模式 1.系统思维。《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由上下两个单卦组成,每个单卦又分为三爻,全卦共有六爻。从卦位看,初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和上爻代表天,天人地三者形成了一个人与空间和谐相处的二维系统。从爻象看,爻位可代表地理环境,爻序可代表时间变化,爻象可代表人物层次,三者组合,形成了时空人三维系统。此外,卦位可代表内在、隐性的因素,卦爻可代表外在、显性的因素,两者组合可形成一个以时间为轴线的、明暗因素相互交织的多维系统。从爻位关系看,除初爻与上爻外,其余四爻的每爻均与下爻、上爻、以及同位爻发生顺、乘、应、斥等多种互动关系。所有这些系统和关系均需从系统论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2.发散思维。《易经》最大特点在于以阴爻、阳爻两个一维符号为基础,以三个或阴爻或阳爻组成的三维符号为载体,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宏观和微观的双重高度,以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广阔又深邃的视野,囊括了各类具有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等含义物象的集群,形成了八个具有典型和特殊意义的单卦,然后将两个单卦上下相叠,演化为代表六十四个不同场景的运行模式。六十四卦的形成原理,决定了在分析、理解《易经》时,应当以类象为根,由此及彼,发散思维,方能高度契合六十四卦的具体模型,从而有效掌握其发展机理和运行规律。 3.中道思维。根据《易经》中六十四卦的爻辞分析,初爻多卑、二爻多吉、三爻多凶、四爻多惧、五爻多尊、上爻多亢。由于二爻与五爻处于上卦与下卦的中爻,或柔顺持中、或阳刚持中、或既中又正,体现了中正安舒的自然精神,所以多吉多贵多尊。 4.易变思维。有哲人讲“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是天下万事万物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不仅每个易卦从初爻至上爻层层传递,不断变化,而且整个六十四卦排列的卦序象意也呈现波浪式前进方式,体现了自然界和社会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运动就是变,有变才有发展。 二、读易方法 1.归藏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主要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个单卦两两相叠而成,其中乾、震、坎、艮四卦为阳卦,坤、巽、离、兑四卦为阴卦,阳卦除坎卦下行外,其余均上行;阴卦除离卦上行外,其余均下行。八个单卦两两相叠,形成辟、阖、往、来四种形态的卦象。辟卦为上下卦背向而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多吉;为异性卦,一般多凶。阖卦为上下相向而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多凶;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往卦为上下卦共同上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先凶多吉,表现为“悔”;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来卦为上下卦共同下行,其中上下卦为同性卦时,一般先吉多凶,表现为“吝”;为异性卦时,一般多吉。 2.爻位合参法。《易经》六十四卦的共同特点之一是爻变位不变。从卦位看,初爻、三爻、五爻为阳,二爻、四爻、上爻为阴,但从卦爻看,或阴或阳,周流不虚。立足爻位合参,爻与位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 (1)得位:爻与位阴阳同性为得位。从正面意义上讲,得位多数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一致、才德与位置相配、行为与素质相当、行为与环境相和谐等;从负面意义上讲,爻与位同时为阴,有时表现为过柔、过阴、过慢和过暗等;同时为阳,有时表现为过刚、过强、过急、过快等。 (2)不得位:爻与位阴阳异性为不得位。从正面意义上讲,阴阳异位,有时表现为以阴化阳、以阳化阴,阴阳互补,刚济并济;从负面意义上讲,不得位多数表现为外在与内在不一致、才德与位置不相配、能力与素质不相当、行为与环境不和谐等。 卦爻与卦位之间得位与不得位只是判定吉凶时的一种参考因素,而不是决定和核心因素,具体吉凶应视情况而定。 3.关联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的共同特点之二是爻与爻之间存在多重关联,除初爻与上爻仅存在两重关系外,其余四爻一般存在三重关联关系。其关联形式一般表现为顺、乘、斥、应四种形态。 (1)“顺”为居下阴爻顺承居上阳爻,一般有顺从、服从、跟从之意。 (2)“乘”为居上阴爻乘凌居下阳爻,一般有欺凌、压制之意。尽管如此,但由于阳爻代表阳气,阳气上升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因此阴爻不能始终乘凌阳爻。只要时机来到,阳气终将与阴气相交,实现亨通顺利,所以“乘”仅代表前进中的一种暂时性、间歇性困难。 (3)“斥”为同性相互排斥。“斥”主要表现为上下卦同位爻之间的相斥,代表一种不相应、不接纳、不配合、不帮助等相互排斥关系。 (4)“应”为上下卦同位爻之间的阴阳相合。“应”一般具有支援、帮助、响应等含义。阳爻以下应上,一般代表损下益上,而阳爻以下应上,一般代表损上益下。无论损上益下还是损下益上,都是为了保持一种利益平衡、建立一种合作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环境。阴爻以下应上,一般侧重于以一种柔顺、服从的态度获得资源和帮助等,以便脱危解困或实现发展,而阴爻以上应下,一般侧重于以一种谦虚礼让的姿态怀柔一种潜在或优势资源,以便消化矛盾,获得支持,促进稳定。 (5)“比”为上下两个以上同阴或同阳的爻相连。“比”主要代表一种竞合关系,其中阳爻相斥可引伸为公开、良性、积极、主动、激烈等情形的竞合关系,而阴爻相斥可引伸为私下、恶性、消极、被动、持久等情形的竞合关系。 4.类象推演法。《易经》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组成,而八个单卦分别代表八类正反两面的物象集合,而这些物象是解释六十四卦象辞和爻辞的主要依据。 5.卦位推演法。一是《易经》六十四卦中,阳爻为动,阴爻为静,分析卦爻时,阳爻变为阴爻,从而引发相应单卦发生爻变和全卦嬗变,爻变必将形成新卦象,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发展过程;阴爻一般原则上不变,总体保持本卦象意。二是易卦上下卦各分三爻,其中初爻主要与行为相关,二爻主要与素质相关,三爻主要与态度相关,因此理解易卦各爻时,其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5.周期推演法。《易经》不仅表现出小周期发展轨迹,而且还呈现出波浪式大周期发展轨迹。小周期主要为各卦六爻的运动形式,大周期为从乾卦到未济卦共有六十四个发展阶段的运动形式。 6.卦象转换法。《易经》每卦除了本卦的象意外,还隐含有变卦、大象卦、错(对)卦、综(覆)卦、复杂卦(交互卦)等。 (1)变卦为阳爻变阴爻,本卦因变爻而形成一个新卦,新卦可作为变爻象意的一种补充性解释。 (2)大象卦为三个卦爻以上的连续卦爻组成的卦象。由于大象卦形与某个单卦的卦形相类似,所以其类象视同于某个单卦。比如复卦一个阳爻在下,五个阴爻在上,而震卦一个阳爻在下,二个阴爻在上,均为阳爻居下、阴爻居上,所以复卦可视为大震卦,从而具有震卦一般象意。 (3)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是指本卦按爻位依次阴阳互换的易卦。错卦代表两个易卦立场相同,目标一致,但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从而导致所见不同。 (4)综卦,可分为大综卦和小综卦。大综卦是将本卦从上向下按爻位依次进行颠倒所形成的易卦,即上爻变为初爻,初爻变为上爻,其他各爻依次颠倒。大综卦代表换一个方向看本卦,所以错卦为正对,相当于逆向思维;大综卦为反对,相当于换位思考。小综卦是将上卦或下卦按爻位依次进行上下颠倒,但另外一卦保持原状不变,代表单方进行换位思考。 (5)互卦,又称复杂卦、交互卦。互卦分为上互卦和下互卦,其中下互卦由二爻至四爻组成,上互卦为三至五爻组成,上下互卦相叠,组成一个新卦,代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为本卦前进中一种发展过程。 三、易卦判定依据 《易经》六十四卦中既有“吉凶悔吝”、“厉”、“灾眚”和“无咎”等明确含义的断辞,也存在没有明确断语的中性爻辞。如何判定卦爻的吉利和不利因素,实现趋利避凶,在以卦意为总纲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方式: 1.中位。《易经》六十四卦每卦上下卦的中爻,即二爻和五爻为中位。中位多吉多尊,为第一层次判定因素,体现为平台作用。 2.相应。上下卦同位爻阴阳异性相吸为相应,阴阴或阳阳同性相斥为不相应。相应或不相应由于代表长期、远期、总体发展趋势,所以相应为第二层次判定因素。 3.爻位。得位与不得位代表自身一种状态。从六十四卦分析看,得位不一定吉,不得位不一定不吉,关键在于该爻所处的大势或局势。时势造英雄,英雄顺时势,只要大环境、大趋势好,具体个体能顺势而为,无论优劣往往均能从中受益,只不过具体个体的素质层级不同,其所呈现的受益程度却不尽相同,所以爻位可为第二层次判定因素。 4.承乘。阴爻从下向上顺承阳爻为承,阴爻从上向下乘凌阳爻为乘,顺承由于代表近期、短期、局部发展动向,所以为第三层次判定因素。 5.相比。二个以上的阳爻或阴爻次序相连为相比,相比为一种竞合关系,代表周边一些环境因素,所以相比为第四层次判定因素。 上述划分方式,仅代表一种趋势性的、大致的、侧重性方向,但判断时,仍需结合具体易卦具体对待,比如有小数易卦并不遵从上述规律,反而打破常规,呈现出反向的吉利或凶险因素。比如履卦、同人卦、大壮卦、夬卦、革卦和丰卦等易卦第四爻所呈现的象意。这些爻象如同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金星一样,在九大行星全部围绕太阳公转这种基本规律下,唯有金星却在自转上呈现自东向西的独特方式。这些行星在运行方式上的同中有异、有机组合,正好维持了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相对平衡。 四、易卦基本释义 1.元:有大和始之意。象征事物初始阶段,对应春天,有植物发芽之象,所以代表创造万事万物的本源与动力,可引伸为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人生目标(发展愿景)。 2.亨:有亨通、顺利之意。象征事物成长阶段,对应夏天,有植物生长之意,所以代表促进万事万物顺展的途径与渠道,可引伸为实现阴阳和合、上下交流、内外沟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体制机制。 3.利:有利益、有利、适宜之意。象征事物收获阶段,对应秋天,有植物开花结果之象,所以代表保证万事万物取之有道的尺度与界限,可引伸为实现天人合一、持盈保泰、和谐平衡的基本义理。 4.贞:有正固、坚定、诚信之意。象征事物收藏阶段,对应冬天,有植物落叶过冬之象,所以代表保证万事万物善始善终的意志与精神,可引伸为确保万事万物保持元亨利状态的信念和定力。 5.吉:有所得。 6.凶:有所失。 7.悔:后悔、悔恨、遗憾,以致内心郁闷。一般与不得位相关联。 8.吝:举棋不定、七上八下、提不起放不下,以致内心沉重,忧郁不快。一般与不得位相关联,通常求财时悔轻吝重,求官时悔重吝轻。 9.厉:祸患、危险。 10.灾:灾害、祸患。 11.眚:损失、过失、疾苦和病患。 12.无咎:没有过失、无所归罪。 五、易卦决策方法 1.主客取舍。静为主,动为客。《系辞》讲:“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当爻辞显示不吉时,阳爻本动则应千方百计克制不动,阴爻本静则创造机会自行主动;当爻辞显示为吉时,阳爻本动则应顺势而动,阴爻本静则顺势而静,因此为主为客主要依据象意而定。 2.物象转换。利用易卦的错(对)卦、综(覆)卦、复杂卦等综合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到相对吉利的卦象,从而综合运用吉利卦象所代表情感、行为等方面物象含义,采取相应的行为和措施。 3.谋略制胜。易卦的上卦为客,下卦为主,主客相叠,相互博弈,可以引伸出阳谋和阴谋两种方式。例如中国谋略经典《三十六计》基本来自于阴阳之道和《易经》卦象中所隐含之意编写而成。 六、易卦图     1.八卦图    2.六十四卦分宫卦象次序图  3.十二消息卦图     七、六十四卦卦序歌 1.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2.上下经卦变歌 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 首困噬嗑未济兼,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六五本益生,贲原于损既济会。 无妄讼来大畜需,咸旅恒丰皆疑似。 晋从观更睽有三,离与中孚家人系。 蹇利西南小过来,解升二卦相为赘。 鼎由巽变渐涣旅,涣自渐来终于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