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是指哪五运,五运是什么意思

五运、六气是什么?

五运六气必背口诀:

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联系:《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内经》里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这里也介绍一下: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讲五运六气,满满的干货,我不得不看

转:老皮讲五运六气,满满的干货,我不得不看上面的3张图源自网络 老皮讲五运六气 : 首先,要理解五运六气,先要明白我们的黄历纪年法。也就是说,我们所用的农历纪年。涉及到六十甲子。 我们讲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天干 代表了宇宙(天地)运转轨迹,也代表天地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轨迹。在人体,也有相应的结构体系。 十二地支 ,代表的是天地运转时,不同时间、方位所出现的不同天野里的星宿(二十八宿),主要记录的是时间和空间轨迹。所以,以地支来记录时间,对应于一年为十二个月,对应于一天为十二时辰。 这样一来,天干和地支乜配合在一起,就可以记录天地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在相应的时空里,天地万物变化所蕴含的特有的性质特征。 二十八宿 我们的传统记录,都是以这种天干地支的形式来表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 甲乙代表东方,属于 肝 ,代表风,代表青龙,代表五行中的 木 。其中甲是阳干,代表胆,乙是阴干,代表肝。同属肝胆系统。 丙丁代表南方,属于 心 ,代表火、热、暑。代表朱雀,属于五行中的 火 。其中丙是阳干,代表小肠与三焦。丁是阴干,代表心与心包。 戊己代表中央,属于 脾 ,代表湿(地支中的土分为湿土与燥土。其中湿土可生万物,燥土主吃)。代表黄龙,属于五行中的 土 。其中戊为阳干,代表胃。己为阴干,代表脾。 庚辛代表西方,属于 肺 ,代表金,代表白虎,属于可行中的 金 。庚是阳干,代表大肠,辛为阴干,代表肺。 壬癸代表北方,属于 肾 ,代表 水 ,代表玄武(玄是黑色)。壬为阳干,代表膀胱,癸为阴干,代表肾。 我们讲过,十天干的合化。所谓合化,一是合,二是化。先合而后化。意思是说两个天干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结合,结合以后就产生新的事物。就像结婚后生孩子一样的原理。 比如,在五行里,木克土,说的是甲木(因为甲属阳,类似男人,具有进攻性)能欺负土,做为土的一方,要如何保护自己?所以产生联姻。 土用己土(己为阴土,属性类似女人)嫁给甲木,这样就得到了木与土的和谐。 我们讲五行(五脏)要的是和谐,既相生又相克。 这就是 甲己合化土 。 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都是一样的类推。 这就是所说的五运的来源。 代表着甲年为土旺(太过),己年为土弱(不及)。 乙年为金弱(不及),庚年为金旺(太过)。 丙年为火旺(太过),辛年为火弱(不及)。 丁年为木弱(不及), 壬年为木旺(太过)。 戊年为火旺(太过), 癸年为火弱(不及)。 今年为丁酉年,丁为木弱,所以叫木运不及。 这样一来,每十年就会有一种天运特征。 再加上地支的原因,就出现了六十种方式。 下面是号主许久以前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运气学说的五运

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来概括一年五个季节气象变化的总称,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凡逢甲己年则为土运所统,乙庚年为金运所统,丙辛年为水运所统,丁壬年为木运所统,戊癸年为火运所统。五运又有大运、主运和客运的不同。大运是主管每年全年气候变化的岁运,又叫中运、岁运。大运有太过与不及。太过即主岁的岁运旺盛而有余;不及即主岁的岁运衰少而不足。主运是分别主治一年中5个季节时令的正常气候的岁气。全年分做5步运行 ,每运主一时,从木运开始,依火运、土运、金运、水运顺序运行,每运主73日零5刻?一昼夜共100刻?。每年木运的起运都开始于大寒日,岁岁如此。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征一致,在各运主事时,其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的变化也就表现出与它相关的五行属性。客运是每个运季中的特殊变化,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它以每年的大运为初运;当年的值年大运确定后,循着五行相生的次序,分五步运行。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的,因为主运的初运为木、二运为火、三运为土、四运为金、五运为水,年年不变。而客运则以每年的值年大运为初运,客运随着大运而年年变化。五运之气有盛衰及平气变化。盛,即五运之气太过而有余。衰,即五运之气不及而衰少。若五运之气既非太过,又非不及,为平气之年。平气是由运太过而被抑制,或运不及而得资助所形成的。平气之年,气候平和,疾病很少流行。

中医的最高境界五运六气,究竟所指的是什么?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是一部对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极大的医学著作,其奠定了中医学上对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因此也被称为中医学始祖。而在黄帝内经一书中有一个五运六气的概念,并且五运六气更是被称为我国中医学的最高境界,其实五运六气指的是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变化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所结合的一种学说。首先,五运六气被称为我国传统医学的最高境界。五运六气出自黄帝内经,能够预测病痛产生的同时也能够预测气候变化,因此被称为中医的最高境界。五运六气是一门通过自然气候的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疾病变化的学说,也被称为运气学说,是古人通过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天文现象,也就是天干地支来作为推算手段,并结合阴阳五行来判定长短不同的时间周期,然后用来推断某种气候条件下,人体身心状态的理论。通俗来说就是一门结合了天体运行规律、自然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规律的学说。但是又因为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因此五运六气是建立在能够观测到的天体现象的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是客观性和主观性共存的体系。然后,五运六气指的是五行之气运行以及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五运指的是五行的运行变化,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运行变化,最早提出五气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而六气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天气变化,是天体运行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在中医学上,天地间的气候变化必然会作用于人地,从而引起生理的不同反应,因此懂得变化的规律便可以做到见微知著,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以及核心。其次五运六气结合了天文地理、历法、气候、物象等研究成果,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预测疾病以及治疗疾病,还揭示了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承载华夏民族深邃的哲学和文化属性的宝贵遗产。最后,五运六气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时节,其运气变化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发病的病机也会不一样,所以五运六气的应用也会随着运气变化而变化。

《五运六气》

一、释运气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五运:金、木、水、火、土。(行的东西代表)十天干➕阴阳干 六气: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十二地支➕阴阳支(风寒暑湿燥火) 阴阳:①事物组成②转化③变化④互为根本 【背诵】 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二、干支甲子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简称叫干支。 “大侥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 在历法思想中,记日重在干而不在支。“己丑卜,庚雨(没有写寅)” (一)十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干,犹个也。肝主春,其日甲乙(甲乙为木,东方干也) 心主夏,其日丙丁(丙丁为火,南方干也) 脾主长夏,其日戊己(戊己为土,中央干也) 肺主秋,其日庚辛(庚辛为金,西方干也) 庚:骨骼、大肠 辛:牙齿、肺、嗓子为什么十干分为阴阳? 刘完素云:凡先言者为刚为阳,后言者为柔为阴也。 那为何是“阴阳”而不是“阳阴”? 此为奇偶之序,奇为阳,偶为阴。 (十二支) 支,分也。 古人将十二支分别以记月,一岁十二月,每月各建一支。如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本来子丑寅卯之序,子在第一位,而分建于各月,却从寅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这是因为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 十二支有记月、定岁、分立四时的作用: 一候五日,一气三候,一时六气,一岁四时,统由天地日月的阴阳变化。 (三)甲子 甲子: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记者五,岁为一周。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记,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太过:阳 不及:阴 如乙未年:乙庚合化金,乙为阴,则金运不及 甲午年:甲己合化土。甲为阳,土运太过

五运六气是什么意思

五运六气就是“运气”。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根据个人出生时的时象,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来推测人一生中何时易患何脏何腑疾病。

五运六气历史参考

它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它最早的起源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因为种种原因,灵枢中,只给了比较粗略的讲述,直到唐代,有医家重新发现了它。才开始使得五运六气学说开始流行。

唐代它的流传并不广泛。因为古代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的设备,理论的传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到了宋元金时期它的传播就非常广泛了;但到了明清时代,医家对该理论褒贬不一,最后被世人所遗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