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中医里气分为六种,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

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但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功能表现。 中医学里气分为六类。第一类气叫元气(先天真气),是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本原、本质,也称“肾气”“丹田内气”。新安医家汪机曰“调补气血,固本培元”,形成“固本培元派”。 第二类气叫宗气,是偏于后天的,后天之气为人自然呼吸之气。 第三类气是营气,是运行于血管里面的,起到营养、化生血液的作用,所以叫营气。 第四类气叫卫气,是运行于血管外面的,起到保卫肌肤、肌体的作用,所以叫卫气。 第五类是脏腑之气,中医讲五脏六腑,实际上不是仅仅讲五种器官,而是五大功能系统,五大能量系统,也就是五种气。 第六类是经络之气,经络就是气的通道。中医用气化理论解释人体生命与 健康 。一是中医学用气说明人体生命的本原和生成,是生命的基本形式。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决气》曰:“两神(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父母精血是人体生命的先天物质基础,称为先天之精气;人后天生长发育又要靠水谷精微及大气,称之为后天之精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无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二是中医学用气来解释人的疾病和死亡。《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丹溪翁说:“百病生于气也,气血冲和,百病不生。”气分正气、邪气,正气生人、养人,邪气则可害人。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比如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收、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等,会产生不同的疾病。中医认识到,人的形体“因气而荣,因气而病”。李东垣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三是中医学用气化理论描述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过程。《内经》将人的生命活动归结为气的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气化有四种运动形式:“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认为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在不同脏腑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至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古人认为,在外的阳,注入到阴;在内的阴,则向外流出。“阳入于阴,阴满之外”。这样的阴阳出入,无器不有。阴阳两者,一出一入,是相对平衡的,这叫“常”。一旦失衡,就表现为以下四种“非常”状态之一:出得过多(阴盛),入得过多(阳盛),出得不及(阴虚),入得不及(阳虚)。阴阳平衡的“常”态只有一种,而阴阳失衡的“非常”态有四种。四是中医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理和病机的影响都是借助于气。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一种基础的物质——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因此,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

何为先天,何为后天?

先天与后天是两个对应词,先天是生下来就决定的特性,而后天是在后天形成的,其区别在于是否为自身所致,非自身所致归为后天。

【小人物大生活】中医与阴阳五行

我朋友最近病了,她去看中医。头疼医疼,脚疼医脚。她说这个中医不可信。我说为什么,她说从书本上看到过。 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医认为天地之气是生命的本源,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识。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讲究五行生克,在其养生理论中也有顺其自然之说,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医学医术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医学医术。 中医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也讲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该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一些譬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天地之元气是生命的本源。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气而孕育,这时的气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生下来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这就是后天之气。人有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在不断的补充先天之气。中医认为生命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气盛,生命就旺盛;气衰,生命就衰竭。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 所以,“气”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气分阴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阴阳失调的话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阴阳理论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那么中医又是怎样运用它的呢? 《黄帝内经》是汉代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全面确立的标志。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素问》,一部分叫做《灵枢》。 《素问》主要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则提出经络学说,成为以后针灸治疗的依据。 《素问》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一致的。它用阴阳来分析人生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拿阴阳的理论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把人的内脏分为脏和腑两部分,脏就是指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腑是指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部位。 五脏是阴,六腑是阳。五脏跟六腑是阴阳配合的,可以用阴阳来分析人的病理变化。比如说阴太盛的话,阳就要病了;阳太盛的话,阴就要病了。阳盛表现为一种热,阴盛表现为一种寒。 用阴阳理论来诊断病症的属性,看是属于寒症还是热症。诊断了病症以后就要进行治疗,治疗也要先分清阴阳,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如果是寒症,当然就要用热来加以补充。寒就是阴寒,阴寒就用阳补。如果是热症,就要用阴来补。总之,阳病要治阴,阴病要治阳。 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要维持阴阳的平衡,首先就要辨明阴阳的消长,看什么原因造成了阳的过剩。或者反过来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阴的过剩。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平衡就是适度,不过也没有不及,我们吃东西吃得太饱了就会有问题;吃得不够,也会有问题,不管是过饱也好,饥饿也好,都会使身体不适。因此,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衡。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但它的理论基础却是最科学的——符合现代辩证法的原则。 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比如气候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也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素问》里谈到上古之人的长寿秘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中医里面还有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就是把天地万物归纳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认为这五大类物质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比相生,间相克”的关系,即相邻的相生,相隔的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而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这是相克。 在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肝制约脾,脾滋生肺,肺又制约肝。 比如一个人肺有病,医生不一定直接治肺,如果能把脾胃调好,肺病自然也会好。 中医非常注意脾胃,脾胃虚弱可以说是万病之根,万病都来源于脾胃。之所以提出饮食有节,就是因为饮食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健康与否。 比如说在五行关系中,肝是木,心是火,木生火,所以称肝是母,心是子。如果一个人的心火非常之盛,就有可能是肝不好,所以才造成心火旺盛,这种关系叫做母病及子。 这个时候,看心火旺盛该治什么,不是治心,是治肝。这就是五行的具体运用。 反过来的情况就是子病及母,比如说,脾和肺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脾是母,肺是子。当肺气非常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影响脾的功能,那么按照关系来讲,这就是子病累及母。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是一个整体,其五脏六肺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整体的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的中也就体现在治人上,而不是单纯的治病。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的,而仅仅不是局部的病。 如果我们稍微懂一些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话,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就知道。头疼医疼脚疼医脚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似乎就明白,为什么中医越老越值钱。因为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他必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懂中国的阴阳相生,五行生克。

中医所说的“先天”与“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

按照通常的理解,“先天”是指自然的本然原则,是天生的、天赋的,有时也指宇宙本体,万物本源;“后天”则与“先天”相对,指非天生的、出生以后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人的成功,是源于其先天的聪明和后天的努力;或者说某人的长寿,是因为他先天体质好,后天又勤于锻炼,等等。不过,古人在具体运用这一对概念时,含义则是多种多样的。先来看迄今所见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先天”、“后天”,即《周易·文言传》在阐释“乾卦”第五爻辞中的“大人”时所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对这里的“先天”、“后天”,也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为唐孔颖达疏:“先天”指先于天时而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指后于天时而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也就是说,大人的行事不论先于天,还是后于天,都与天相合。但是,后世易学中通常所说的“先天”、“后天”,意义又有所不同。人们主要用其来指八卦及六十四卦的两种图式——先天图(伏羲八卦方位)和后天图(文王八卦方位)。这种学说始于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在邵雍看来,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存在着逻辑的联系,其在《观物外篇》中说:“乾坤纵而六子横(先天图),《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后天图),《易》之用也。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认为后天之学是先天之学的应用,二者是体与用,心与迹的关系,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此外,像清代学者刘沅还利用先天、后天之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心性论:即认为心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心以天理为内涵,也就是性;后天之心受外物、欲望等的影响,或明或暗,不常不真,表现为情。其说既强调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的区别,又要求制情复性,通过修养,由后天之心向先天浑然之性转化。而在古代历法中,“先天”、“后天”又另有所指。例如,古代四分历回归年误差短期内并不明显,但年代一久,就会比较显著。10年的话只差0.077日,但100年就差了0.77日,这时人们便比较容易发现,常常在四分历推算的冬至时刻到来的前一天,就已经是正午表影最长了。这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晚的现象,古代称为历法后天;反之,那种历法预推时刻比实际天象发生时刻要早的现象,则称为历法先天。再来看古代内丹学中的先天、后天学说。其用“先天”来指那些无形的、自然本能状态的、功能性的东西;而用“后天”来指有形的、人为的、实体性的东西。比如人体三宝“精、气、神”,都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后天的“气”指的是呼吸之气;而先天的“气”则指元气、真气,写作“炁”。后天的“神”为思虑之神,称为“识神”;而先天的“神”则称为“元神”——有学者认为,古代内丹学的这一学说,可以给现代人工智能的研究划定一个界限,即后天的意识都可用人工智能来模拟,而先天的意识则是人工智能无法模拟的。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关系

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关系:

“先天之炁”与“后天之气”的关系很密切,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人体的“真气”。“先天之炁”也称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它是人的生命之气。元气是秉承父母而来,当人离开母体来到这个世界时,元气就是个定数。

元气和人的寿命有着非常重要是关系,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人的元气耗损的越快,离开这个世界就越近。

“后天之气”,就是我们所说的”肺气“,是经过口鼻呼吸之气。当我们一降生,脐带剪断口鼻呼吸就形成了。“后天之气”是人休机能活动的物质来撅。所以,先天之气有赖后天之气的充养,后天之气有赖先天之气的推动,两者虽有先后之分,但不可或缺。

故,道家对先后天两气的修炼,是相提并重的。我们要想“先天之炁”的充盈,就要加强“后天之气”的修炼。修炼“后天之气”功法很多,“炼精化气”为道家与内家拳之首选。

先天造句:

1、他很小就有表演先天,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巴望受到关注。

2、正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自鸿蒙初辟以来,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或锦绣山河,或丛林矿洞,或大漠荒原,或虫鱼鸟兽,皆为先天之物。

3、先天之气,为生物之祖气,乃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4、先天弑力的冲击让古道身体逐渐麻木,五脏六腑和肌体就像要被撕扯开来一般,剧烈的疼痛让他身体逐渐麻木,四肢知觉消失,躺在床上的古道空两眼森然。

5、报告一例先天性毛细血管瘤恶变致血管内皮瘤。

6、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

7、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的帮助,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

8、北美通行的公认会计准则过于繁琐并偏重会计技巧,便于管理人员人为操纵,这在先天上就为美国审计制衡失灵提供了“沃土”。

9、牙颌畸形往往被认为是“先天”的而不受重视,尤其是乳牙列表现畸形,更被误认为“换牙后长了恒牙就会好的”,其实不然。

10、有了大道之後,初生先天一炁,再生遍满太空的元气,後生环绕地球的大气,元气大气交配,而产生不可名状的万物,长养所有的万物。

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

与气的来源和生成有关的是先天禀赋,后天营养,脾胃功能和肺肾功能。

人体之气,就生命形成而论,“生之来谓之精”,有了精才能形成不断发生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

人体的气,源于先天之精气和后天摄取的水谷精气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

在中医学中,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着无形而不断运动的特性。关于气的生成主要来源有三个,分别是来源于父母自然界的清气形成的后天之精气、以及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