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二十四节气,黄道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一年有四季,四季有24节气,节气是农民们进行农事的参考,每一个节气都有特点,有其风俗习惯。以下分享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及相关资料。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1

1、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

2、立夏: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

3、立秋: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

4、立冬: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5、春分: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

6、秋分: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7、夏至: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

8、冬至: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9、雨水: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10、惊蛰: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11、清明: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12、谷雨: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13、小满: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14、芒种: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

15、小暑: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

16、大暑: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17、处暑: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18、白露: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

19、寒露: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20、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21、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

22、大雪: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23、小寒: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

24、大寒: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扩展资料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2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个节气名称顺序和时间3

二十四节气表顺序

二十四节气的排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个节气是怎么排序的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节气的传统节气知识

1.探梅

这个时候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的游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2.冰戏

我国北方的每个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是十分的长久,动辄从十一月开始起,一直到次年的四月。春冬之间的时候,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都会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者是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着人前行。

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可以提供给游人玩耍,也有穿冰鞋的在冰面竞走,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3.南京:吃菜饭

古代的时候,南京人对小寒有一点看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经渐渐的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一点点的痕迹。

到了小寒的时候,老南京一般都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是很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而且非常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以是和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的时候,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的时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这个时候,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4.羊肉汤

居民日常饮食也是比较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在餐桌上,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就好比说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时候,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小寒养生知识

一、注意防寒保暖

小寒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要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以免惹来疾病。出门时,头部保暖非常重要。戴顶帽子可有效防止身体的热量从头部散失。睡觉前用热水泡泡脚,搓搓脚心,能在防寒保暖的同时解除疲劳、促进睡眠。

二、进补不要盲目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三、忌食生冷辛辣

冬天天气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这个时候吃的话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缩,轻则引起食欲不振,重则还可能会导致呕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样是具有强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小寒养生注意事项

1、注重食补

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温热食物,为身体补充营养和能量,体质虚弱的人还可以适当食用红肉这样的高脂食物。此外,紫菜和海带等海藻类食物,也是很好的选择,它们含有丰富的铁元素,有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的供血功能。

2、适当药补

适当进行药补,可以防御冷气的侵袭。这一方面人参、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小寒养生,健脾化痰、滋阴润肺的食物必不可少,推荐龙眼、山药、莲子、芝麻、百合等。药补需因人而异,体质偏热的人本身就容易上火,在进补时就要适量,还应注意辛辣油腻的摄入。

3、起居保暖

冬季睡眠的保证,对维持身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小寒时节更是如此,要做到避寒就应尽早入睡。夜间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一天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也是最适宜的入睡时间。

【二人双口谈天说地】绕不开的黄道 – 浅谈黄道

谈天说地离不开太阳和地球。说到太阳和地球就绕不开黄道。所以在这里先对黄道做个简单的交代。 说到黄道,不少人会想到“黄道吉日”,觉得似乎有点。其实,黄道只不过是我们的祖先给太阳在天上“行走”的路径起的名字。通俗地说,黄道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所看到的太阳一年中在天球上的视运动所走过的路径。而用现代的话说,黄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所谓天球是类似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天穹那样的一个假想的大球。天球上白天可以看到太阳(有时还有月亮),晚上可以看到星星和月亮。大部分的星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在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基本观察不到变化,称为恒星。有些星星的位置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变化比较明显,称为行星。据说天球上肉眼可见的恒星将近七千颗。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将这些星星分成组,叫做星座。各个古文明对星座的划分和命名不尽相同却常常有些共同之处。由星座产生的种种传说也成为各个文明的一部分。19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统一了涵盖整个天球的88个星座的命名。这些恒星和星座在天球上的固定位置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位置变化提供了参照物。 太阳晨升暮降,我们看到的天球也随着太阳每天“绕着我们旋转”。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太阳在天球中的位置,因为太阳光掩盖了所有星星的光亮。但是有一些办法可以用来估计太阳在天球中的位置。比如,可以根据天球在白天被太阳挡住的位置来推算。再比如,可以在晚上某个时刻记下你正对的天球中的位置,这个位置的对面,即加180°就是12小时以后太阳在天球中的位置。 如果你每天仔细观测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并记录下来,就会发现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每天会向西移动一点。这种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因为太阳在天球上的这种移动实际是我们在运动的地球上观察太阳的结果。地球绕太阳一周,太阳的视运动就在天球上画出一个圈。我们的祖先认为这就是太阳在天上一年所走的路径,并称之为黄道。用现代的观点看,黄道实际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天球,地球,太阳,天球赤道,地球公转轨道和黄道之间的关系: (抱歉,没找到中文标记的这种图,所以要啰嗦几句。) 图中的大圆代表天球(celestial sphere),绿圈是天球赤道(celestial equator),它是地球(中心的蓝球)赤道面的延伸。蓝色的地球绕黄色的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带箭头的小黑圈)的平面延伸至天球就是黄道平面(ecliptic plane),黄道平面周围的大黑圈就是黄道(ecliptic)。 图中还显示了天球的南北极(south celestial pole,north celestial pole,绿色)和黄道的南北极(south ecliptic pole, north ecliptic pole,灰色)。天球的南北极(天极)是地球自转轴线在天球的投影,黄道的南北极(黄极)则是垂直于黄道平面穿过黄道中心的垂线在天球的投影。图中显示,天球南北极的连线与黄道南北极的连线有一个23.4°的夹角。这个夹角就是地球自转(轴)倾角。天球的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也因此呈现23.4°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两面相交的直线在天球上投射出两个点 (红色)叫二分点(equinox),前面的红点(vernal equinox)就是我们熟悉的春分点,后面的红点(autumnal equinox)就是我们熟悉的秋分点。 就像我们在地球上可以用纬度经度来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那样,天上的星星可以用天球上的纬度经度来描述它们的位置。如果以地球为中心,黄道为零度纬线,通过春分点连接两个黄极的经线为零度经线,这样构成的球坐标系就叫黄道坐标系。纬线的度数在黄道以北为正(0 °– 90 °),黄道以南为负(0° – -90°),经线的度数从春分点开始向东(逆时针)从0°到360°变化。下面的图2显示了天球上的那颗星星在黄道坐标系中的位置。它的经度是粉色角的度数,它的纬度是黄色角的度数。 巴比伦的占星术家还观察到黄道附近正好有12个星座。如果将黄道分成12段,每段30°,那么每个段里差不多正好有一个星座。他们把这12个星座所在的天球上的区域叫做黄道带(Zodiac),把黄道上的这12段叫做黄道12宫,每个宫又以相应的星座来命名。黄道12宫是古占星术的核心概念。关于它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 有人说黄道的概念在隋朝传入中国。虽然隋朝距公元前5世纪有差不多一千年的时间跨度,传入不是不可能,但是黄道和ecliptic两个名词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中国古代对黄道的叙述似乎也没有提到与日月蚀的关联。所以,除非有明显的证据,我还是愿意相信中国的黄道和巴比伦的ecliptic应该是相互独立地产生的。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指一年中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在黄道上所经过的24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是在黄道与地球赤道交点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间节日都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来计算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为什么?

世上本没有黄道,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黄道。因此不管在哪里都看不见黄道!无论是地球上还是天球上,只有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就像做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一样。 黄道是科学家为方便研究假想的天文名,它并没有实体,就像自转轴、天球、坐标系... 先要知道什么是“地球黄道”? 简单的说, 黄道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 ,地球赤道与它倾斜了23.5⁰,赤道与它的相交点就是春分与秋分。但建立在地心说的理论上,就是 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旋转的那条轨迹 。 黄道一词古来有之,最早的记录是在战国时期的《石史星经》。东汉初期的刘向在《王纪论》中也有“日月循黄道”的记载。看来古人早已知道 黄道就是太阳在地球上空运行的轨道 。 我们用什么方式能看到黄道? 前文已说到,黄道是一个假想的太阳轨道平面,用眼睛是看不到的。既然是假想,那就只能用你聪明的大脑去想象,如果你动手能力强一点,可以用一张纸、一支笔将它画出来。 既然黄道是太阳的轨迹,那先画个太阳(很多人不画太阳),这样更易理解,然后旁边画个地球,再画一个椭圆形为地球公转轨道,这条轨道与太阳连成一个盘状平面,就是黄道面。 是不是很简单?廖廖几笔就画出来了,当然先要具备相关简单的天文知识,。 如果这条黄道是存在的实体,那地球上只要有太阳晒到的地方就能看到,白天黑夜也能看到 。 黄道面的形成 黄道面由太阳的运动而来,那整个太阳系都会有黄道,系内的天体都在这个面附近的轨道上绕太阳公转。 在太阳系诞生初期,太阳刚刚形成,拖着巨大的盘状星云旋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星云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凝聚成一个个的星球,同时也在太阳引力范围内公转。同时由于离心力与角动量等各种作用力,零散的星云及天体的运转轨迹变得更远,也慢慢太阳赤道面靠拢,在太阳风的吹拂下,较轻的气态星球被吹向远处,较重类地行星就留在太阳附近,一个星系就形成了。 那么八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也是绕太阳转,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就被人们称为黄道面,在地球上看就是太阳在天球上运转的轨道。 什么是黄道 我们古代常说的 “黄道吉日” 就是指的 黄道 !所谓 “黄道吉日” ,就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有利于 人类生存的 日子 或 时间节点 。亦称 “光道” 。 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即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大约公元前八十年左右,我国有了明确的黄道概念,而且进行了以黄道为基本大圆的天体位置量度。 《后汉书.律历志中》引汉石申《星经》 :“ 黄道 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应为一百十五度)。” 《汉书·天文志》 :“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尺三寸六分。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 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 《新五代史·司天考一》 :“ 黄道者,日轨也。 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极二十四度。” 在地上测太阳日影,则得日照杆影二十四节气太极图。 图 日照杆影二十四节气太极图 图 天空“8”的日行迹+地上日影“太极图” 所以,我们最终会得到这样一副图: 天上的“8”字日行迹图和地上日影“太极图”, 当然了,实际上太阳一年的运动周期,导致出现的同步天象远不止这些,但是这两者是最明显的天文迹象了! 在地球上用什么方式可以看到黄道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为例,看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图 黄道和赤道 十二星次,因为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某节气(实际上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十二次对应十二宫。) 图 西方黄道十二宫天象轨道、二十四节气图 (黄线为黄道,红线为赤道)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黄道十二宫分布在“黄线”的环形轨道上,黄道十二 星座 位于中国“二十四节气”周围,图中的红线为天赤道(即地球赤道投影),春分点的测定需要黄道和天赤道的升交点才能观察到。 图 黄道十二宫,黄道赤道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西方的“黄道坐标系”上空没有天赤道,也就没有天赤道的 星座 ,自然无法测得“春分点”,而黄道十二宫的“黄经0度”是以春分点开始的。 图 十二宫在天球上运动动态图 从这个动态图中可以看到黄道十二宫沿着黄道转动,在没有天球-赤道坐标系统的时候,西方是怎么绘制出全天空星象图的?! 古代如何测“冬至、春秋分、夏至”呢? 中国古代是知道“黄道”概念的,虽然,中国是“赤道坐标系”,但因为观测“二分二至”就必然会知道“黄道”,“冬至点”的测定对于历法起始相当重要,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国西周时期已经有“二至”、“二分”,这四个节气已经对四季作了初步的划分! 但,奇怪的是,西方使用的“黄道坐标系”,为什么却没有在历法当中使用“二十四节气”,尤其是“二分二至”,不知道这个概念,怎么知道四季?怎么定历法?怎么会有“黄道”,甚至是“黄道坐标系”?不由得想问“黄道坐标系”真的是西方发明的吗?!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 34′的倾斜。地球的自转同它公转之间的这种关系,天文学和地理学上通常用它的余角(23 26′),即赤道面与轨道面的交角来表示。 可是,这个交角现实中很难测得,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需要“天球赤道坐标系”,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现在再说一遍。 简单的说,把天空想象成一个假想的大球,我们看到的天体都是这个大球上的投影,这个大球叫天球。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就是黄道,在地球上看去,就是太阳在天空中要经过的圆;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白道就是月球在天空中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 图 天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因此,将地球赤道投影在天球上,通过观察太阳与天赤道的相对位置来推算太阳与地赤道的相对关系。这样就能观测到冬至、春秋分、夏至。 图 朔望月、春秋分、夏冬至、黄赤白道图 所以,这个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又称“黄赤大距”。不过,遗憾的是只有中纬度地区才能观察到地球有“倾角”这一现象呢! 一点感慨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星占、命理、医学等中都有相应描述,常有人说中医是玄学,其理论不可捉摸,这就是对中国传统的无知。 而古代天文学的知识,在今天太少人知道了,明末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日知录》卷三十)。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很多中国人才不能理解中国的文化! 如果懂得中国古代基本的天文学知识,也就对很多中国文化能够有所理解了。方能知晓古人并不愚蠢,懂得古人的时空观念,也正是长期对天象的观测,才能发出“天人合一”这样的声音! 星空和日月是古人认识宇宙的唯一手段,这一点上东方西方是有非常多相通点的,比如国外有黄道十二宫,中国有十二地支,中国有日晷,国外有Sundial,这种相似点不胜枚举,都是源于对相同的客观现象的观察。但不得不提的是,当西方能够将发展机械而获得的精确计时系统与其发展玻璃而获得的望远镜结合的时候(机械与玻璃都是源于教会修建主教堂的需求,钟楼与彩色窗户),在天体的认识上就将东方甩在了身后。 参考文献:1.舞天玄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日行迹(黄道);黄道、赤道的观测范围 黄道是看不到的,只是理论上存在的一个虚拟的平面。 我们现在来发挥想象力。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球形的,而宇宙是广袤巨大的。虽然宇宙是有限的,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实在太小了,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为无边无际。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中,存在着10万亿个星系和几千万亿亿颗恒星,我们太阳只是这几千万亿亿颗恒星的一颗普通恒星,地球只是太阳的一颗卫星行星,质量约太阳的33万分之一。 我们还可以想象,以地球为中心,整个宇宙都包围着我们地球,因此我们把围绕着地球的宇宙这个球叫天球。 地球就在这个天球的包裹中,每天自转一圈,每年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这样从地球的视角来看,就好像是天球和太阳都围绕着我们转,每天天球转一圈,太阳东升西落。 这也是古代地心论的由来。 在一年时间里,太阳就在以天球为背景的大屏幕上移动,一年正好移动一圈,从某颗恒星的位置转一圈又回到某颗恒星的位置。这样太阳在天球转一圈就形成了一个面,这个面把天球切成了两半,这个面就叫黄道面。 恒星其实也在不停的运动,但由于距离我们太远,最近的也有几光年,这样它们的动与到我们的距离比较就很小了。 这样看起来就变化极小,几千年都几乎没变化,古人们认为它们是永恒不动的,所以把它们叫恒星。 这样人类在天球上就有了恒星为参照坐标,才能够把黄道画出来。 简单的说,我们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圈,中间是太阳,圈线上穿着一个小球,那就是地球,这个圈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把这个圈刷满黄色的颜料,这个黄色的面就是黄道。 这样你就看到黄道了。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足球一样的自转着,这个自转有一个想象中的自转轴贯穿着地球南北两极,地球自转就是围绕着这个轴转的。 自转的球都有一个表面点随着球的转动产生轨迹最长的圆周线,一个正圆的球这个最长圆周线平面与轴是成90度角的。 地球自转也有这样一圈地表,这一圈就叫赤道。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没有垂直于黄道面,而是与黄道面呈66 34‘的夹角,这样地球赤道与黄道就没有在同一面上,而是有一个23 26’度的夹角。 别小看这个夹角,正是这个夹角,使地球接受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上不断变化,形成了南北回归线,并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气温冷热温暖交替,为生命的孕育和进化演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地球之所以歪着脖子转,是因为刚诞生时与一颗约火星大小叫“忒伊亚”的行星相撞。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就此打住。 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24节气分别是哪24个?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希望可以帮到你。

二十四节气表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表时间表:

1、春季

立春: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公历4月19-21日交节。

2、夏季

立夏:公历5月05-07日交节。

小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芒种: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公历7月22-24日交节。

3、秋季

立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4、冬季

立冬: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公历1月20-21日交节。

立春2023年02月04日 04:50:24

雨水2023年02月19日 00:42:47

惊蛰2023年03月05日 22:43:30

春分2023年03月20日 23:33:23

清明2023年04月05日 03:20:07

谷雨2023年04月20日 10:24:17

立夏2023年05月05日 20:25:47

小满2023年05月21日 09:22:33

芒种2023年06月06日 00:25:36

夏至2023年06月21日 17:13:46

小暑2023年07月07日 10:37:52

大暑2023年07月23日 04:06:58

立秋2023年08月07日 20:29:00

处暑2023年08月23日 11:16:11

白露2023年09月07日 23:32:12

秋分2023年09月23日 09:03:46

寒露2023年10月08日 15:22:19

霜降2023年10月23日 18:35:40

立冬2023年11月07日 18:45:07

小雪2023年11月22日 16:20:02

大雪2023年12月07日 11:45:33

冬至2023年12月22日 05:47:21

小寒2023年01月05日 17:13:49

大寒2023年01月20日 10:38:46

二十四节气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24节气也与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规律有关,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十五度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其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当今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用“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