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易学研究,天象与易经的关系

天象文化命理测算师:林柏鑫

林柏鑫 老师自幼痴迷玄学,是清朝爱国名将林则徐的后裔,从小警记林家家训!因机缘之下皈依大德圆正并传承授教多部密法易术,2006年机缘巧合之下拜学多位国内外隐居高人,潜心专研八字命运,奇门数字,占星术姓名学,梅花外应,2009年创办泉鑫流派工作室,2023年自创先天后天命盘易术,学习更多易学密数。在此期间成功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注册堪舆师资格证、国学讲师资格证等,2023年受五戒并皈依唐密主庭青龙寺、大兴善寺住持宽旭大和尚门下修行!2023年并获得首届当代国学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十一届华夏五千年易经文化论坛及第三届囯际堪舆大会授予“著名易经专家”和“著名起名改名专家”荣誉称号!

林柏鑫老师一生潜心自修传承密法,融合佛法与术数,乃当代最受人追崇的命运学者,易学研究者,更是民间受众最为信赖的风水开运师,被多家公司誉为幸福人生企业管理顾问,

2010年初,林柏鑫老师受邀参加企业开幕式,期间企业法人代表发表讲话,言辞中表达出对林柏鑫老师的感谢,因为老师对他的命理测算,使其成功避开人生危机,顺利迎来事业高峰期,可以说没有林柏鑫老师的帮助,就没有该企业的衍生。同时参与开幕式的众多知名企业合作伙伴皆表示受过林柏鑫老师指点,一路虽有坎坷,但都顺利。

你好,中医 (六)人体与天象

人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其生命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天地人是自然一体的,是“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人与天象,实际指人与天地的关系。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天有十二时辰,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流注与日夜星辰变化,阴阳更替相应。人随日出而醒,随日落而眠,人体阴阳变迁与昼夜变化同步,人体生长衰退与春夏秋冬相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体质。天象的变化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奥秘与天象变化相应。人体的五脏与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相应,天气与人气相应,升发降收,寒热凉温。  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结构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具有统一性。 人体的饮食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这些就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风、寒、暑、湿、燥、火,称六气,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春天就应该温暖,夏天就应该炎热,秋天就应该凉爽,冬天就应该寒冷。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内的六气是相通的。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当人体内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步的时候,人就不会患病。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常见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便是如此。 夏天自然界中以热为主,而人天天在空调的房子里,制造出一个寒冷的小环境,寒气太过,人就会患病,也是如此。 中医的治病过程,就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的阴阳之气、五行之气是调和的、平衡的时候,就不会患疾病;有病的时候,就是人所具备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当调和的状态被打破的时候,中医用草根树皮来医治,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即用药物的偏性把人体被破坏的平衡重新调整过来。 当人处于患病状态,人体一定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办法。比如受寒了,于是人体调动体内的气血向外发汗,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中医在治疗风寒的病人时,针对风寒束于体表的时候,人本身就有一个想发汗的反应,但发不出来,这时候用辛热、辛温的药来辅助,借助药的力量就解决了。被雨淋湿时,喝点姜汤发汗,也起相同的作用。当病势严重时,找到中医大夫,用点麻黄桂枝,汗一发,病就好了,也是相同的。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人体自然向外抗争的力量,给予辅助,这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能顺应疾病的趋势去治疗的话,必然会适得其反。 中药是治人,西药是治病。具体来说,中药和西药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中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并辨证施治;而西药的理论是现代进步的科学,科学发展到哪里,西药的更新就在哪里,而且治疗的方向越来越精细化。举个例子,以感冒为例,中医中药主要是通过全身对感冒进行调整,对于各个症状进行相关的对症处置,而西药更多的是针对引起感冒的病毒本身进行治疗,或者单纯的治疗某些症状。这就是中药和西药的区别,一个在面一个在点。中药喜欢通过整体的方式对人体的免疫力进行调整;而西药更多的是精细到,单纯针对某一方向进行治疗。同样是感冒,由于病毒的变异,抗药性,西医学开发的西药种类越来越多,而中医学面对是人,病症不变,方剂相同,一直用数种中药配制的经方有效治疗。 现代人对身体健康与疾病的认知越来越局限于具体的可感可测量的实体改变。而中医认识到,人生病是因为人生活的基本规律不符合天人合一之道,从而造成生命内在的规则被扭曲甚至破坏的结果,而这种生命内在规则被破坏后所表现出来的疾病情形,又反过来提醒、督促人们通过反省来改变和回复正常的生活规律,从而疾病也是生命整体维持其健康的一种警报。天人合一不仅是人食住等生活规律,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规律。依照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生活,不仅可以养生,而且能有效防治疾病。

易学的象数易学

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九宫八卦的象数理含义 乾为天,为太阳,表现天的功能、意识及刚健的性质,还代表冰、雹、霰。在国家为国君,为主席,为总统;在单位为一把手,主要领导人;在家庭为父亲,为大人,为老人,为长辈人;在社会为名人,公门人,宦官;在性别为男,在年龄为老头。在场所为京都,为大城市,形胜之地,高亢之所。在方位为西北方,为南方(先天八卦方位),为上方,为高处。在时间为秋季,农历九、十月,戌、亥年、月、日、时,立冬至大雪45天。在数字为一(先天八卦数)、六(后天八卦数)、四、九(五行金数)。在动物为马、象、天鹅、狮子。在静物为金玉、珠宝、圆物、木果、刚物、冠、镜。在人体为头、右腿(九宫位),肺、骨骼,男性生殖器。在颜色为白色、大赤色、玄色。在五味为辛、辣。 坤为地,表现地的功能、潜意识及柔顺的性质。在天时又为阴云、雾气、冰霜。在国家主皇后、第一夫人;在单位为职工、群众;在家庭为母亲、为祖母,为老母、后母、老妇人;在社会为众人,为乡人、为小人、为大腹人、为懦弱之人、吝啬之人;在性别为女;在年龄为老妇,老年女人。在场所为田野,为大地、为乡村、为平地。在方位主西南方,北方(先天八卦方位),下方,底层。在时间为农历六月、七月,未、申年月日时,辰、戌、丑、未五行为土年、月、日、时,立秋至白露45天。在数字为二(后天八卦数)、八(先天八卦数)五、十(五行土数)。在动物为牛,为牝马、为猫、为百兽。在静物为水泥、砖瓦、五谷、布帛、丝绵、方物、柔物,土中之物,牛肉、食品、大车、锅。在人体为腹,右肩(九宫位),脾、胃、肌肉,女性生殖器。在颜色为黄色、黑色。五味中为甘味、甜味。 震为雷,表示震动、奋起的性质和状态。在天象为雷雨、雷鸣、地震、火山喷发。在家和单位为当权的二把手;在家庭为长男;在社会为驾驶员、运动员,警察、法官、军人、飞行员、列车员、社会活动家、舞蹈演员、足球爱好者、狂人、壮士。在场所为工厂、广播电台、乐器店、游乐场、机场、发射场、车站、舞厅、歌厅、闹市、战场、森林、草木茂盛之所。在方位为东方,东北方(先天八卦方位)。在时间为农历春二月,春分至谷雨45天,卯年、月、日、时。在数字为四(先天八卦数)、三(后天八卦数)三、八(五行木数)。在动物为龙、蛇、善鸣之马、善鸣之鸟,百虫、鲤鱼。在静物为木、竹、苇、乐器、蔬菜、鲜花、树木、电话、飞机、汽车、火箭、鞭炮、闹钟、花草繁鲜之物。蹄、肉、山林野味。在人体为足,为肝胆,为左胁。在颜色为青、绿、碧色。五味为酸。 巽为风,表示自由活动和渗透性。天象代表刮风、台风、飓风、龙卷风等。在家庭为长女、大女儿;在社会为科技人员、教师、僧尼、仙道之人,气功师、练功者、商人、营业员、木材经营者、手艺人、能工巧匠、额头宽的人,头发细长而直的人,优柔寡断的人,自由职业者。在场所为邮局、管道、线路、隘路、过道、长廊、寺观、草原、竹芦苇荡、升降机、传送带。在方向为东南方、西南(先天八卦方位)。在时间为春夏之交,农历三、四月,辰、巳年、月、日、时,立夏芒种45天。在数字为五(先天八卦数)、四(九宫数)、三、八(五行木数)。在人体为股、肱、胆、气管、神经、左肩(九宫位)、练功之元气。在动物为鸡、鸭、鹅、蝶、蜻蜓、蛇、蚯蚓、带鱼、鳗鱼、鳝鱼、斑马等。静物为树木、木材、木制品、纤维品、丝线、绳子、麻、风扇、干燥机、飞机、气球、气垫船、帆船、蚊香、木香、兰花、草药、羽毛、枝叶、腰带、海带、下面有口的器物。在颜色为绿色、蓝色。五味为酸。 坎为水,为月亮,表示艰难、险阻的状态。在天象为雨、雷、露、霜。在家庭为中男,中年男子;在社会为江湖之人、舟人、盗贼、匪徙,为数学家、医生、律师、逃亡者、黑社会之人、犯、劳务人员、酒鬼、娼妇、自来水公司人员。在场所为江河、糊、海、沟、渠、井、泉、下水道、洼地、酒店、冷饮店、浴室、澡堂、水族馆、地下室、暗室、自来水公司、鱼塘、饮食店、妓院。在人体为肾脏、膀胱、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血液、内分泌系统、耳、肛门。在动物主猪、为鼠、为狐狸、水鸟、鱼类、水中动物、美脊之马、劳苦之马、脊椎动物。在静物为油、酒、醋、酱油、饮料、石油、药品、水车、轮子、刑具、蒺藜、丛刺、带核的果品、冷藏设备、浮萍、潜水艇。在方位为北方,西方(先天八卦方位)。在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子年、月、日、时,冬至大寒45天。在数字为一(九宫数)、六(五行水数,一、六水)。在颜色为黑色,或白色(玄空飞星颜色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五味为咸味。 离为火,为日,表示光明、美丽的性质和状态。天象为晴天、热天、酷暑、烈日、干旱、虹霓、霞光。在家庭为中女、中年妇女;在单位为中层干部;在社会为中间层次人物,为美人、美容师、文人、作家、艺术家、演员、名星、革命家、军人、画家、编辑、侦察员、纪检人员。在场所为朝阳的场所、名胜古迹、圣地、教堂、华丽的街道、电影院、电视台、画院、美术馆、印刷厂、广告塔、电车站、冶炼厂、放射室。在方位为南方,东方(先天八卦方位)。在时间为夏天,为农历五月,为午年、月、日、时,夏至大暑45天。在数字为三(先天八卦数)、九(九宫数)、二、七(五行火数)。在人体为眼、头部、心脏、小肠。在动物为野鸡、孔雀、凤凰、仙鹤、为虾、蟹、螺、贝类,为龟、“变色龙”,萤火虫。在静物为字、画、美术品、报纸、刊物、图书、杂志、契约、文书、合同、书信、照相机、摄影机、录相机、电视机、复印机、照明用具、广告、奖状、电报、连环画、化妆品、火炉、打火机、火柴、烧烤物品、焊枪、霓虹灯。在颜色为红色、赤色、花色、紫色(九紫)。五味为苦味。 艮为山,为土,表示静止和安定的状态。天象为云,为雾,为岚。在家庭为少男,青少年;在社会为少年、儿童,为土建人员、人员、官僚、贵族、继承人、警卫、守门人、矿工、狱吏、石匠、储蓄所人员。在场所为山、山地、丘陵、高台、堤坝、休息室、坟场、阁寺、房屋、监狱、公安机关、、大楼、城墙、仓库、宗庙、祠堂、矿山、采石场、银行、贮藏室。在方位为东北方,西北(先天八卦方位)。在时间为冬春之交,农历十二月和正月,丑、寅年、月、日、时,立春至惊蛰45天。在数字为七(先天八卦数)、八(九宫数)、五、十(五行土数)。在人体为鼻、背、手指、关节、左腿(九宫位)、脚趾、乳房、脾、胃、结肠。在动物为狗、为虎、鼠、狼、熊、牛等有牙、有角的动物,还有昆虫、爬虫、家畜等有尾的动物。在静物为岩石、山坡、土堆、坟墓、墙壁、门坎、阶梯、台阶、门板、石碑、土炕、柜台、桌子、床。颜色为黄色、棕黄、咖啡色、或白色(八白)。五味为甘,甜味。 兑为泽,为雨,表示喜悦和言词。天象为潮湿天气,气压低、露水、阴雨连绵。在家庭为少女、小女孩;在社会为与嘴有关的职业,如讲师、教授、演说家、讲解员、翻译、巫师、者、媒婆、传达室人员、歌唱家、音乐家、相声演员、所人员、娼妓、牙科医生、外科医生等。在场所为沼泽地、峡谷、洼地、湖泊、池塘、滑冰场、游乐园、会议室、音乐厅、茶座、饭店、废墟、旧屋、山口、洞穴、井。在方位为西方,东南(先天八卦方位)。在时间为农历八月,酉年、月、日、时,秋分到霜降45天。在数字为二(先天八卦数)、七(九宫数)、四、九(五行金数)。在人体为口、舌、牙齿、咽喉、肺、右胁(九宫位)、肛门等。在动物为羊、豹、豺、猿猴、水鸟、兔子、沼泽动物、鸡鸭。静物为石榴、胡桃、饮食用具、带口的器物、刀剑、剪刀、玩具、破损物品、垃圾箱等。颜色为白色,或赤色(七赤)。五味为辛、辣。总之,在奇门遁甲中以九宫八卦涵盖了天、地、人、时间、空间万事万物。

学习观天象看什么书

灵宪《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分别述说《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观点,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 第二,月食的成因。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张衡将地影取名叫"暗虚",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他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关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一直就是古今中外天文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张衡在撰写《灵宪》时,受到了扬雄《太玄经》中一些天文观点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没有遵循扬雄观点,而是自有见解。张衡认为,人们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们目之所及之外呢,就"未之或知也。末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张衡实测出日、月的角直径是整个周天的1/736,转换为现行的 360度制,即29度21分",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绝对误差仅有2’。囿于两千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 第五,重制载星三千的新星表。张衡在认真观察天体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传下来的好几种星表作了整理、汇总,建立了恒星多达三千的新星表。据《灵宪》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所制星表,不仅大大超于前人,也为后世所不及。汉末丧乱,张衡所制星表失传。晋初陈卓建立的星表,有星1464颗,仅为其半。直到清康熙年间,用望远镜观察,方过三千之数。可见,张衡星表的亡佚,是我国天文史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五星的运动。关于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也就是说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按照五星距地的远近及运行的迟速,他将五星分为两类:水、金二星,距地近,运动快,附于月,属阴;火、木、土三星,距地远,运动慢,附于日,属阳。他继承传统,将星体运行方向分为顺行、留和逆行,虽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他试图追索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的探求方向却无疑是正确的。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行的,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世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开普勒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如何研究易学中的科学思想

20世纪,随着世界各个文化体系的交互运动被动性,原有的文化和经济基础随之发生动摇和裂变。这些改变迫使原先支撑整个中国社会精神和文化的传统哲学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语境的“甄别”,因此,在新的语境下“更新”话语就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时尚”。易学也不例外,其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就是被称为“科学易”的新易学的勃兴。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应该说产生于近代欧洲。但是,无可否认,科学的历史起点与人类文化的起点同出一源。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科学与并没有明显的界域分野,并且,“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是相近的,都认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并因而是可准确地预见到和推算出来的。对那些深知事物起因并能接触到宇宙奥秘的人,与科学这二者似乎都为他开辟了有无限可能性的前景。于是,与科学都强有力地刺激着对于知识的追求”。巫觋是人类知识最早的总结者和掌握者,他们的职业与天象和地形有关,而关于天象和地形的种种知识构成了人们精神世界中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框架;他们的关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促成了早期中国的知识系统的形成。这些知识包括:与“天”有关的天文历算、占星望气、式法选择、龟卜筮占、风角五音;与“地”相关的形法;与“人”相关的占梦、招魂、厌劾、服食、房中、导引等等。显而易见,这些知识也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地质学、医学、数学等学科的最初源头,而《周易》则是对这些具体知识所体现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哲学化的总括。 《周易》,特别是《易经》的性质,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这与《易经》本身内容的丰富和杂驳有很大关系。就《易经》的卦、爻辞而言,无论选择怎样的诠释角度,都无法否认和忽略其中明显的成份,结合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和古代文献的研究成果,有理由认为:历代围绕《周易》所展开的多层次、多向度的诠释和衍说——易学是作为华夏文明的精神起源和内核的巫史传统的典型体现。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易说至繁”[2]。今天这个被称为“易学”的知识体系如果按照现在的学科分类标准,很难将其归入某个界域分明的专门知识之中,究其原因,乃是由于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方法论基础的“易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包含了先民在人生、社会、自然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经过具有高度智慧的哲人的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了一套以阴阳五行八卦的流转迁化、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人与其生存所依托的世界关系的“图示”结构系统。这样的一个“图示”结构系统是植根于华夏民族精神深层的“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反映,并且与巫史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两汉以后,随着作为中国思想元典的“五经”在话语权力的霸主地位的确立,“五经”之首的《周易》中所蕴含的上述思想和结构模式得以延续和发展,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到其它各个知识门类的形成和发展。 从易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易学与其它门类知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宋代易学的数学派、理学派、气学派之间关于数与象、数与理、数与物或气的讨论中所发展出的数理哲学,作为宋元数理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成为把数学和物理学推向中国传统科学最高峰的一大动力源泉。明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就,如李时珍的本草自然分类法、朱载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徐霞客的地形观察与分析学说,以及宋应星在声学、方以智在光学等方面的重大发展都与之密切相关。 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文化已经与西方文化正面遭遇,但中国文化的根基尚很稳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主流话语依然能够控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会通不可避免地只能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类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由于易学在传统思想领域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将易学与近代西方科学进行会通一直是人们努力的主要方向。这其中以徐光启、方以智、江永、焦循为代表。譬如方以智,他像牛顿那样,从科学实践中去寻求三大定律式的科学观,只能从《周易》、《河图》、《洛书》中检出神秘主义作为改进西学的武器,所以他的尝试归于失败”[3]。从现代角度来看,方以智的失败是中西文化内在差异相互冲突的深刻体现,其个人身上所反映出的不足是整个文化某些缺陷的折射,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目前科学易的研究状况来看,大致有三种倾向:一是研究易学与古代科学技术的相互关系;二是用现当代科学的某些成果重新解释传统易学;三是用现代科学比附传统易学。 所谓的科学,其本质特征在于运用诸如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属性和规律,是人类的一种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4]。逻辑思维是科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它以抽象出事物的特征、本质而形成概念,并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过程为其特征。因此,如果撩去人为笼罩在科学上的种种神圣光环和面纱,“科学只不过是知觉的显现、意图的说明、常识的完善和精确的语言表述”。换言之,科学是人类的认知结构模式之一。 正如本文开篇所指出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百年,科学观念在强大的物质力量的裹挟下迅速登陆中土,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原有经济基础的瓦解而在新诞生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在这样一种态势下,原有的一些思想和话语为了求得生存,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话语的“更新”以求在新的语境下得到新的“共识”也就很自然了。从这个角度说,二十世纪易学所取得的许多发展,包括文字和历史的考据在内,与科学易试图以科学重新诠释易学(这与方以智等以易学诠释西学的努力方向已有了根本的改变)的尝试一样,自觉不自觉地都是在科学求真务实的观念指导下为易学在新的话语体系中重新定位的一种努力。 虽然科学易的研究方法得到很多人的积极响应,虽然科学和易学一样有着共同的古代的源头并且两者之间确有不少可以相互契合互释的领域,但是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异:易学和科学严格说来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下两种不同的认知结构,它们是人类看待世界所选取的不同的视角。科学思维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观察结果的逻辑分析,这种分析是在一系列严格的规则引导下进行的,这些规则经过了最大限度的共识检验因而保证了分析推理结果在共识中的可验证性。与之有着本质不同的,代表易思维最典型特征的易象思维是意象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解析,其演化的结果具有很强烈的个人色彩,是思想者个体在某种目前尚不能解释的特殊心理状态下所获得的认识。《易传》中所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的正是易象思维这种与众不同的“感通”特征。这种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观念最根本的体现,而“天人合一”本身与其说是一种观念,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所以《易传》的作者才接着说:“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传统易学中有许多今天看来是神秘主义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就在于易象思维所达到的境界是独知性的,某种现象、状态或感受之所以“神秘”,就是因为它们超出了受现实局限的“共识”可以理解的范围。 有了“独知”和“共识”这样的一个视角,我们对科学易也就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认识。应该说,科学易是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诠释传统易学,以期为易学建立一个新的“共识”基础。这其中虽然有生拉硬扯甚至生吞活剥的成分,也有被学者批评的“丑科学”、“伪科学”现象出现,但它毕竟使得易学在新的形势下获得一个新的立足点,并且为越来越多在科学话语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了解和认识易学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入门之道,并为中西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新的途径。

易学流派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易学是古人在观察天文、气象等自然现象中,发现的一整套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早期,有关易学的经典有《连山》、《归藏》、《周易》,人称三易,后来由于《连山》和《归藏》的失散,仅《周易》得以完整流传下来,但是,易学的范围是包括对“三易”的研究。 易学在经历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易学史家把他们大致划分为盖天派、占噬派、训诂派、义理派、图书派、汇通派、象数派等7大家。派别虽多,然而,都是基于易学的象、数、理这三大基础进行阐述和研究的。 盖天派——是古天文学的一个派别,是易学的起源。他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观测天象,所用仪器也是极为简单,也就是站在地平上,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按照阴阳法,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为圆,地为方;这就是天圆地方说的来源。盖天派观察天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天气的变化,以便于生活和生产,最早的以卦纪年,纪月,纪时都是由盖天派创造发明的,三易都继承了他的天文观,他的创始人就是传说中的伏羲。 占噬派——是易学当中发展最快,也是最俱争议的,人们甚至简单的认为,易学就是的学说,可见他的影响之大。在古代,由于科学和文明程度较低,人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期盼用的方法得到答案,于是,就有了蓍草占、龟甲占、铜钱占、六爻占、八字命理、奇门遁甲、面相、相字等等,千奇百怪,各显神通。占噬派起源于商朝,周代以太卜掌三易,兴盛于汉和宋代。著名的人物有汉代的焦赣,著有《焦氏易林》,宋代的邵雍,著有《皇极经世书》专论八卦数理。 象数派——是基于八卦原理,把观察自然现象时,通过有形的象,描绘其形容,象征其物体给人以完整的概念,并通过象来推考它的数理,也就是“象以定数”。把事物的内在本质、动能、潜力、规律,这些无法用象来直观的`,就用数来推演,称为“数以证象”。象和数相辅相成。于是,后学在研究易象时总结出了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等。在研究易数时则认为,易数有卦数、爻数、策数、大衍数、勾股数、纳音数、五行数、干支数、万物数、天地数、九宫数、太乙数、星占数、皇极数等等。有的把普通的算数也纳入易数之中,偏离了主题,成为繁琐之学。象数派形成于汉代,代表人物有孟喜的《卦气》,唐代的李鼎祚著有《周易集解》,清代的黄宗羲著有《周易象数论》。 义理派——是适应古代帝王治国之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易学以天道而应用于人事,所有帝王都视为宝典,成为治国的工具。孔子是义理派的开山鼻祖,他强调天人合一,以阴阳刚柔言天道,吉凶悔吝言人事,并为《周易》作注解,写爻辞,谈心得,把易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三国后期的王弼,著有《周易注》,唐代的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宋代的朱熹,著有<周易本义>. 图象派——是以注重八卦、太极、河图、洛书以及八卦图等研究的学派。孔子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图象对人们的研究之重要。由于秦代焚书的缘故,一度这些图象消逝了,到宋代才又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邵雍。据传,邵雍是先人口述,得先天八卦图,64卦方位图、次序图;西蜀隐者传传蔡季通太极图、河图、洛书;元代钱方义著有《周易图说》。 训诂派——就是对易学的相关古籍进行解释的学派。比如,易经里面用的最多的“元亨利贞”的元字,可以训作“始”、“初”、“首”,也可以训作“祖”。孔子为《周易》作辞传,都是运用了训诂的方法。训诂派是本着追求易经原义,用原始的意义来解释经典,反对今义解古文,或者望文生义。这方面有贡献者,主要有孔子的《卦辞.爻辞.系辞》后来者有宋代的朱熹《周易注解》,清代顾炎武的《九经误字》。 汇通派——是把易学各家的理论汇通一家,这是由于自汉代以来,易学产生了派系之争,有重理的,有重数的,后来又有汉易和宋易之争。汇通派就是主张“兼收并取,不病异同”的易学观点。汇通派起源较晚,主要在明清两代。另外,也有学者把易学理论运用于其他学科,也把他们列为汇通派,比如易学与医学,易学与兵法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