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亮为何46岁才有儿子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家族的最终结局如何?

说到诸葛亮,我想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对他肯定非常熟悉,那么其它两人呢?诸葛亮和诸葛瑾,诸葛诞三人最终结局又各是怎么样呢?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诸葛瑾与诸葛亮的亲兄弟,但诸葛诞只是诸葛瑾与诸葛亮的族弟。《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蜀汉事业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就遵循了刘备的遗愿,开始北伐。十年时光六出祁山,耗尽了蜀汉的国力,也耗尽了这位丞相的精力。在第六次北伐之际,火烧上方谷遭遇大雨,功败垂成,这样的打击终于让诸葛亮倒下了,当时正值深秋,诸葛亮病危与五丈原。他自感余日无多,留下一封遗书和几卷兵书,与234年8月28日撒手西去。

诸葛瑾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他深受孙权信任,在吴国期间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公元241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可谓是善始善终了。

诸葛诞

诸葛诞,字公休,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官至东征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并得到东吴的支援,但于次年被镇压,诸葛诞被大将军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生平简介

诸葛瑾字是什么?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简介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公元200年,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在曲阿向诸葛瑾请教问题,大惊其才,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公元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没谈私事。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谈私事。最后双方以分界结束。 诸葛瑾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孙权的思想也往往得到开通。吴郡太守朱治,是举荐孙权为孝廉的将领,孙权曾对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时对他很敬重,难于亲自启齿责备他,故而心内忿怨无法排解。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缘故,又不敢公开明白地说出口。于是自求用孙权的意思来自问,这样他就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阐明事物的常理,借题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分析孙权的内心活动。写完后,他将信呈交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疙瘩让你给解开了。颜渊之德,是要人更为亲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吧!”孙权又责备过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难料。很多大臣为殷模求情,孙权更加愤怒,与求情人们反复论争,只有诸葛瑾默不作声。孙权说:“子瑜怎么不说话?”诸葛瑾离开座席说:“臣下与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沦陷,生灵灭绝。离弃祖坟,携老带幼,披荆斩棘,前来归顺圣明的教化,在流亡坏人中,蒙主公生身养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责砥砺,以报答万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负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恶之中。为臣认罪尚来不及,确实不敢说什么。”孙权听后很为伤感,于是说:“我特为您而赦免他。”公元219年,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公元238年(嘉禾七年),弄政大臣吕壹遭处死。先前,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以自己为武官,未有干涉吕壹一事,吕壹死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斥责四人,指自己与四人恩犹骨肉,荣福喜戚,相与共之,自己上出错,理应上奏劝告,不应置身事外。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 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死前嘱咐买棺服,办丧事要简约。 在唐代、宋代,稍有见识的学者和家都很清醒地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吏治败坏,贪腐盛行,最大症结在于“看门第不看人才”的门阀用人制度。 正是因为这种只看门第血统,不看品德才能的门阀用人制度,在上自魏晋、下至南陈北周的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始终成为各王朝、政权和历代帝王的用人纲领性政策,才造成这一时代贪官、庸官层出不穷,虽弊端暴露、罪行昭彰也很难得到应有处罚,有能力却缺乏高贵门第“撑腰”的寒门贤能之士,即便才华横溢,甚至得到君王赏识,也很难有出头之日。南朝宋时的孔熙先因出身不够显赫,年过三十仍得不到重用,为求出头之日不得不冒险和他人密谋造反,密谋暴露后连皇帝宋文帝刘义隆都感到惋惜,并斥责负责人事选拔的吏部尚书何尚之“使孔熙先年将三十作散骑郎,哪得不反”,可说归说,孔熙先全家死后,刘宋王朝的用人原则,也依旧没有大的更张。 其实孔熙先也不能算很冤枉了:东晋末年的杨诠期,是如假包换的名门世族--东汉太尉杨震嫡派子孙,只因为家族南渡时间稍晚,便“婚宦失类”,被顶级门阀排挤在外,最终也不得不走上造反的不归路。东晋初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至关中,和当时第一流的人才王猛一见如故,后来北伐受挫,桓温南归,准备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却被后者婉言谢绝,理由同样是怕了“门阀”二字,担心自己这个“野路子”“小字辈”到了东晋官僚体系,会成为被门第用人体制压得不见天日的一棵小草。 王猛押对了宝:投奔氐族人、前秦天王苻坚对他如鱼得水。他既非皇族,也非名门,却先后出任过最高行政官职——丞相,开创了这一时期相对清明的一段。 王猛的际遇似乎让渴望打破门阀体制,通过“唯才是举”改善官吏素质、结构,从而扭转吏治污浊、贪腐盛行局面者,隐约看到一条出路。 贤臣似乎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很缺乏,但要说比苻坚更有见识、且运气更好的明君,在整个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元宏认第二,怕没任何人敢认第一。 作为北魏乃至中国古代颇有作为和见识的帝王,孝文帝将都城从偏僻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中原腹地的洛阳,建立了包括土地、赋税、官制在内的一系列崭新体系,完成了北中国的重新汉化,其举措种种,历来颇受好评,被认为是历代帝王中难得、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和敏锐决断力的一流人物。在他在位期间,北魏进入鼎盛阶段,整个北方被统一,南方的南朝则在军事上被完全压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表面上看起来,孝文帝似乎完全符合理想中打破门阀框架的“贤君”标准,似乎理所当然,在这一方面应能做得比昙花一现的苻坚政权更好。 然而孝文帝别处都锐意改革,偏偏在用人方面不仅墨守成规,任人唯亲、唯宗、唯门第,而且显得颇为顽固不化。 这位名气不小的北魏皇帝,在用人时不单重用士族,将他们任命为股肱显宦,而且津津乐道于品评这些士族显宦的门甲高下,辨别所谓“清浊”,甚至限制不同等级门阀间通婚。功臣薛起宗因出身并非高门大姓,而是靠军功起家,便被有司无端黜为庶姓,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大感不满的他愤然把仪仗用的门戟(木质)在殿庭摔得粉碎,据理力争,此举虽然打动皇帝,迫使其恢复了薛起宗的地位,但却未能让他进而认识到门阀用人制度的荒谬,反倒借薛起宗的名字调侃,说他“不是‘起宗’而是‘宗起’”,意思是薛起宗的门第太低,不配得到如今的官职和待遇,只是因为皇帝特殊关照才“破格”,下不为例,别人不要痴心妄想。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位皇帝对如此腐朽的人事制度,可谓执迷不悟。司马光一本《资治通鉴》写到这里,惋惜、不解之情溢于言表,唏嘘感慨之余,也只能将之归结为九品中正习惯太大,孝文帝惑于流俗而不能悟。 事实上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当时门阀制度虽然稳固,但也不是完全雷打不动。 士族比北朝更为强盛的南朝,高官显爵虽仍旧多为士族所占据,但宋、齐帝王惩于前鉴,已开始信用白衣寒门为中书监、令和各州典签,这些职位位望虽卑,权势实重,听上去不过文书、秘书之类佐杂,其实在的暗中关照下,往往可以掌握比门阀出身正职官员更重要的关键决断权。 经过五胡十六国之乱的北朝士族远远不如南朝,前凉之用谢艾,前秦之用王猛,或擢自下吏,或拔诸布衣,皆位至股肱,当时传为佳话,并未遇到太大阻力。孝文帝曾与群臣论选调(讨论人事制度),大臣李冲、李彪、韩显宗都对九品中正制表示不满,主张任人唯贤。这几位主张废除门阀制度的高官中,二李皆出望族陇西李氏,显宗亦为大姓昌黎韩氏子弟,李冲更身荷选拔重任,他们能当众对门阀用人制度提出异议,足见所谓士族大姓阻碍任人唯贤之说,至少在孝文帝一朝,是难以成立的。 恰恰是孝文帝本人,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固执己见,执拗地坚持其门阀用人的做法,并否决了大臣们(包括门阀出身的不少人)的意见。这其中自有奥妙。 事实上,虽然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等世家大姓受到孝文帝的推崇尊崇,“咸纳其女入后宫”,也有不少人位居清要,但所任职务,多系省监寺职,虽然重要,却非国家命脉所系,不过是皇帝行政的秘书和顾问而已,真正作为北魏国家支柱的,是皇帝同族的鲜卑贵族,所谓三十六国,九十九姓。 这些鲜卑贵族从北魏前身代国开始就世代为拓拔氏股肱,军政大柄,悉在其手,且在北魏政权的基石——镇兵,和鲜卑民众中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力,他们能否亲附皇族,直接关乎北魏政权的存亡。 北魏居平城时,仍以游牧为重,各姓贵族尚能以旧俗驭下,不失其尊荣。迨孝文帝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南迁的贵族们不再游牧,且多远离旧族镇兵,往往泱泱不满其望,逃亡谋叛相继,纵无反心者,也多怨声载道,觉得今不如昔。 面对这样的局面(甚至太子恂也不习汉化而私逃平城),孝文帝急需找到对策,以稳定鲜卑贵族的情绪,最务实的解决方法,莫过于把鲜卑大姓融入中原士族门阀的体系中,以新的形式确保这些人的既得利益。 虽然以门阀用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陋政,但却是孝文帝根据当时态势和实际情况所制订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考查这一段历史时,不能抛开时代的背景,单纯以时人的取向和眼光,来轻率地加以简单的褒贬和取舍。

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兄弟为何分别效力魏、蜀、吴三国?谁的结局最...

三国时的琅琊诸葛家族,因为号称三国“龙虎狗”三兄弟的诸葛亮、诸葛瑾,及两人的从弟诸葛诞,声望达到了鼎盛。琅琊,即现在的山东临沂及周边地区。这里出了三大家族,除了诸葛氏之外,还有著名的琅琊王氏和颜氏两大家族。诸葛氏原本为琅琊诸县葛氏,后迁至琅琊阳都,为了跟阳都本地的葛氏区别,就被称为了“诸葛”,即诸县葛氏的简称。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都来自琅琊诸葛氏,却为什么分别投奔了蜀国、吴国和魏国呢?他们的经历和结局如何呢?我们分别道来。先说诸葛亮兄弟。诸葛亮和诸葛瑾的父亲诸葛珪早逝。当时,诸葛瑾已经15岁,在古代已经到了自立,娶妻生子的年龄了。而诸葛亮才8岁,他们的亲弟弟诸葛均年龄更小。于是,诸葛瑾就留在了琅琊照顾家业,而诸葛亮和诸葛均被时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接到了豫章郡抚养。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玄丢了豫章太守之职后,依附了故友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和诸葛均就随同叔父去了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带着弟弟诸葛均,跑去了隆中,躬耕于陇亩之间。诸葛亮的事迹举世皆知了。他号称“卧龙”,所以,又被称为“三国龙虎狗”中的“龙”,以管仲、乐毅自居。后经好友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在207年,诸葛亮投靠了刘备,献上隆中对,成为了蜀汉的开国元勋。诸葛亮的亲弟弟诸葛均,长期跟诸葛亮生活在一起,也跟随诸葛亮一同投了刘备。诸葛亮建议刘备外联孙权,共同抗曹;又帮刘备取荆州,得益州,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根基。诸葛亮位居蜀汉宰相之位,大权独揽。他为了兴复汉室,完成刘备遗愿,又屡次北伐。只可惜,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五丈原,留下了一生的遗憾。诸葛瑾敦仁持重位极人臣诸葛瑾原本在家乡琅琊居住。黄巾之乱爆发,诸葛瑾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江东。后来,经过孙权的姐夫弘咨推荐,200年,诸葛瑾得到了孙权的重用。诸葛亮当时在隆中,也曾被推荐给东吴和曹魏。但是,诸葛亮的志向是做管仲和乐毅。管仲掌有春秋时齐国的宰相实权,而战国时的燕国大将乐毅则率五国之兵攻下了齐国70余座城池。诸葛亮是要同时做宰相和大将军,掌控一国的和军事实权,所以,他既没有去东吴,也没有去曹魏。自此,两兄弟分别辅佐了不同的君主。诸葛瑾在吴国,因为诸葛亮在蜀国位高权重的原因,立场十分尴尬。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赢得了孙权的信任,从长史、中司马做起,历任南郡太守、左将军之职,督公安,获封宛陵侯,假节;后又升任骠骑将军。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受封大将军、左都护之职,领豫州牧,位极人臣。诸葛瑾的地位是要次于诸葛亮的,因为被称为了“三国龙虎狗”中的“虎”。诸葛瑾为人谦恭谨慎,得以善终。但是,他的儿子诸葛恪在吴主孙亮继位之后,作为辅政大臣,官至太傅,大权独揽,最后为权臣孙峻所杀,三族被诛。还好,诸葛瑾曾经过继了一个儿子诸葛乔给诸葛亮做养子,这才留下了一支血脉。诸葛诞淮南叛乱兵败死节诸葛诞应该长期居住在琅琊,成年后顺理成章投奔了雄踞北方的曹魏。诸葛诞因为与曹魏宗室夏侯玄交好,曾经被曹叡厌恶他们沽名钓誉,追求浮华,被免官罢职。后来,曹芳继位,曹爽辅政,诸葛诞又跟随夏侯玄一起被重新启用,出任扬州刺史,获封昭武将军。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被杀,司马懿为了安抚曹魏旧将,加封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督扬州,封山阳亭侯。之后,诸葛诞跟随司马氏战东吴,平叛乱,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后因功又被封为高平侯,转任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能征惯战,屡立战功,但是其地位明显要低于诸葛亮和诸葛瑾,所以,又被称为“三国龙虎狗”之中的“狗”,即“功狗”的意思。但是,诸葛诞因为好友夏侯玄、邓飏被杀,而反对司马氏的王凌、毋丘俭也被诛了三族,心不自安。司马昭知道诸葛诞不会支持司马氏,就逼迫诸葛诞造反,下令升诸葛诞为司空,并让其到京城任职。诸葛诞自然知道司马昭的意思,在恐惧之下发动叛乱,并向东吴求援。最终,诸葛诞和前来救援的吴军文钦等人,皆被司马昭困于寿春。司马昭攻破寿春之后,诸葛诞逃跑途中被杀,并被诛灭了三族。三国诸葛氏三兄弟,虽然分别投奔了魏蜀吴,但是,都做到了位极人臣,权倾一方的地位,将琅琊诸葛家族推向了巅峰。可是,除了诸葛亮之外,诸葛瑾和诸葛诞家族的结局都不好。即使是诸葛亮家族,也在魏灭蜀之战中,死伤惨重。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福兮祸之所倚”吧,三国龙虎狗三兄弟,也没能逃出盛极则必衰的铁律。

三国著名军师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瑾,字子瑜,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是诸葛亮的哥哥,为东吴大臣。他性格温厚、为人诚信、又心胸开阔,故而得到孙权的信任和重用。孙权登基为帝后,诸葛瑾为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瑾出身荆州的世家大族,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兄,也是曹魏名臣诸葛诞的堂兄。这样一个人加入孙权阵营,意义就很大了,因为江东和荆州刘表,黄祖的恩怨未了,东吴要影响,吞并荆州就要借助荆州的士人。所以,吕蒙偷袭南郡后,不久去世,接管荆州的就是诸葛瑾。而另外一方面,孙权继位之初,辅佐大臣张昭,周瑜,程普,黄盖,吕蒙等等都是原孙坚孙策老部下,只有诸葛瑾和鲁肃开始,才是孙权自己提拔重用的人才。所以,孙权重用诸葛瑾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这是建立在诸葛瑾本身才能的基础上。诸葛瑾为人低调,从不去出风头,从不高谈阔论,也从不刻意去阿谀奉承,这一点深得孙权的喜爱。诸葛瑾往往急主子之所急,愿意替主子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将遭到羞辱和杀头也在所不辞。关羽镇守荆州时,孙权命诸葛瑾去说亲,诸葛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遭到关羽的羞辱。关羽被困麦城,诸葛瑾奉命去劝降,若不是与诸葛亮的关系,恐怕早己被砍头。当刘备起七十万大军为关羽报仇,要踏平东吴时,诸葛瑾自告奋勇去劝和,结果也险遭被杀。也许诸葛瑾军事能力一般,和情商却都属于一流的。但是,他的儿子诸葛恪为人太张扬,被孙峻火并,才把诸葛瑾打下的家族事业毁于一旦,这一切虽然也在诸葛瑾的预料之中,但是无力回天了。

诸葛亮和诸葛珪、玄、瑾、均、诞、恪、瞻、尚是什么关系?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诸葛亮的故事千古流传,但诸葛亮的家族成员及人物关系却比较复杂。毕竟,不管是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姓诸葛的人可不少。

先祖——青史留名 (诸葛亮 剧照)

诸葛亮是琅琊人,诸葛家族也是琅琊的名门望族。所谓名门望族,祖上必有牛人,诸葛家族的牛人就是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担任光禄大夫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监察京师百官及周边地区的官员,类似于现在的中纪委。级别略低,职责一致,权力很大。在当时属于 二千石的官,与郡太守差不多,大致现在的正厅或副部级。

诸葛丰为人刚直不阿,不惧权贵,厌恶奸佞小人。后因弹劾权贵被汉元帝降为城门校尉,后再次被免官,最终老死家中。

诸葛丰是诸葛家族的先祖,距诸葛亮生活的三国近 200 年,算是诸葛家族史上名气最大的人物。

父辈——乱世求存 到了诸葛亮父辈这一代,依然担任着朝廷官职。诸葛圭是诸葛亮的父亲,官至泰山郡丞。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和养父,官至豫章太守,官职都不算低。

诸葛亮 8 岁时,其父诸葛圭便去世,诸葛亮及其姊妹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后诸葛玄被杀,诸葛亮带着兄弟姐妹前往隆中耕读谋生。此后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横空出世。

兄弟——三分天下 (诸葛瑾)

到了诸葛亮这一代,家族再次兴盛。在魏蜀吴三国均有人身居高位,可谓是诸葛家族版的「三分天下」。

「太平预览」中,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龙虎狗」之说,指的便是诸葛亮三兄弟。诸葛亮任蜀国丞相,诸葛瑾官至吴国大将军,诸葛诞官至魏国征东大将军。三人各事一国,也算是古今奇谈了。

诸葛亮的故事大家比较清楚,公元 234 年病逝于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在此不再赘述。诸葛瑾在吴国很受孙权的信任,在平衡和处理吴蜀两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任南郡太守,领豫州牧,官至大将军,后于公元 241 年病逝。诸葛诞为魏国征东大将军,后为反抗司马氏起兵反叛,258年兵败被杀。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堂弟。诸葛亮还有一位亲弟诸葛均,随诸葛亮入蜀,官至长水校尉。

公元 263 年,蜀国灭亡,随刘禅迁徙洛阳,于途中病逝。

子侄——终极辉煌 (诸葛恪)

到了诸葛亮的下一代,随着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去世,诸葛家族的代表人物转到诸葛恪身上。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亮的侄儿。

诸葛恪从小机敏聪慧,后辅佐吴国太子孙登,为东宫属之首。公元 252 年,孙权病危,授诸葛恪为托孤大臣。有点类似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意诸葛家族就是这么责任重大。

诸葛恪刚掌权时,革新,出兵伐魏,大胜而归。声望日隆,为吴国大将军,丞相,封阳都侯。后产生轻敌心态,伐魏大败亏输,专权朝政,于公元 253 年被吴王孙亮等在宴会中被杀害,全家被诛。

血脉——最后一战 (诸葛瞻)

我们说了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的辉煌与幻灭,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

诸葛亮因长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后诸葛乔又早逝。

诸葛亮在公元 227 年有下儿子诸葛瞻,此时诸葛亮已经 46 岁,第二年就大举北伐,真是拼了。刘禅出生时,刘备也刚好 46 岁,果然是一对好君臣呢。

诸葛亮死时诸葛瞻方 7 岁,后慢慢成为蜀汉的重要朝臣。虽有些名过其实,与父差距甚大。但也忠心耿耿,在这点上和其父诸葛亮到十分相似。

公元 263 年,曹魏伐蜀。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率兵前往据敌。诸葛瞻不听建议据守险要,放邓艾军入平川。在绵竹之战,也是蜀国的最后一战中,父子二人双双殉国。诸葛亮一门三代均献身蜀汉,一门忠烈,古今少有。

在绵竹之战中,除了诸葛瞻父子阵亡外,还有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张遵,李恢之子李球,黄权之子黄崇。忠烈之家有,蜀汉何其多!

诸葛珪、诸葛玄:诸葛亮的长辈。诸葛珪是诸葛亮之父,诸葛玄是诸葛亮叔父。

诸葛珪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官至泰山郡丞。在演义中第36回“走马荐诸葛”一回中,有提到诸葛珪:

在《诸葛氏谱》中,对诸葛珪的去世有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诸葛珪去世时,长子诸葛瑾15岁,而诸葛亮才刚8岁,因此,后来是年幼的诸葛亮、诸葛均都是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的。

官至

诸葛玄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官至豫章太守。诸葛珪死后,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到襄阳投靠了荆州刘表,而诸葛亮、诸葛均曾在南阳耕种。

诸葛玄最后死在了荆州。

诸葛瑾、诸葛均、诸葛诞:诸葛亮的平辈。诸葛瑾是诸葛亮兄长,诸葛均是诸葛亮三弟,诸葛诞是诸葛亮家族堂弟,但诸葛诞不是诸葛玄之子。

诸葛瑾:诸葛亮的大哥

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重用和信赖。在演义中,诸葛瑾曾经去找刘备讨要过荆州,后来又跑到荆州向关羽提亲,被骂了个狗血喷头。诸葛瑾一直努力缓和孙刘两家的矛盾,试图挽回决裂的关系。

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最后68岁去世。

诸葛均

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三弟。在诸葛亮被刘备聘用后,诸葛均仍留在隆中种田度日,后经诸葛亮引荐,诸葛均也到成都任职。蜀汉灭亡后,诸葛均被徙至洛阳,在途中病故。

诸葛诞:诸葛亮家族的堂弟。

在演义中,对诸葛诞有一段浓墨重彩的描写。司马昭阴谋策划篡逆,派贾充去试探诸葛诞的态度。诸葛诞对曹魏忠心耿耿,因此坚决反对,于是贾充向司马昭告发。司马昭暗中准备讨伐诸葛诞,诸葛诞率先动手,夺扬州、杀扬州刺史乐綝,并且谴子为质,向孙吴投降以结外援。后来司马昭分重兵围困寿春城,诸葛诞城内粮绝,军心哗变,诸葛诞在突围逃走时被胡奋所杀。其麾下数百人,决意不降,慷慨赴死。

这一段故事,基本和正史完全符合。

诸葛恪、诸葛瞻:诸葛亮的子侄辈。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之子,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自幼才思敏捷,后来辅佐太子孙登,为东宫幕僚领袖。孙权病危时,诸葛恪被选为托孤大臣之首。诸葛恪支持孙亮即位,后来被孙亮加封为太傅,掌握军政大权,他革新,在抗击曹魏时取得东兴大捷,名闻海内,因功进封为丞相,一度独断专权。

诸葛恪后来被孙峻陷害致死,享年51岁。

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

诸葛亮46岁才生下诸葛瞻,在临终前,为诸葛瞻写下了鼎鼎大名的《诫子书》。诸葛瞻后来官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在三国后期,魏将邓艾伐蜀,偷渡阴平成功。诸葛瞻不听下属的建议,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自刎而死,绵竹失守。邓艾直接打开了成都的门户,刘禅出城投降。

诸葛尚:诸葛亮的孙子、诸葛瞻的儿子

在诸葛瞻自刎而死后,诸葛尚策马冲入魏军阵中战死。与诸葛尚一同战死的,还有张飞的孙子张遵。

结语:诸葛家族,绝对是三国时期的豪门!

根据《世说新语》记载:

一家三兄弟,分辅魏、蜀、吴,对三方都有长久深远的影响,如此乱世奇景,在中国 历史 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诸葛家族,在整个三国时期,堪称豪门!

琅琊诸葛氏是汉朝时期望族之一,诸葛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诸葛亮外,他们家族在东汉三国时期还出了许多名人,而且绝大多数都同诸葛亮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为泰山郡丞,189年去世。

诸葛珪育有三男二女五个孩子,分别是长子 诸葛瑾 、次子 诸葛亮 、三子 诸葛均 ,还有两个女儿 诸葛氏 (都比诸葛亮年纪大,但小于诸葛瑾)。不过很可怜的是,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基本没有感受过父爱和母爱。

诸葛玄是诸葛珪的弟弟,诸葛亮的叔父。诸葛亮父母双亡后,诸葛玄就承担起了照顾侄子侄女的义务。而当时诸葛玄正好要出任豫章郡太守,所以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兄弟和两个侄女去豫章郡(袁术控制的地盘)去了。

为啥没带老大诸葛瑾呢?因为诸葛瑾当时已经成年,自己很早就出去打拼去了,这也是诸葛瑾后来独自一人留在东吴的主要原因。诸葛瑾育有三男一女,分别为长子 诸葛恪 ,次子 诸葛乔 ,三子 诸葛融 ,还有女儿 诸葛氏 。可见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亲侄子。

不过诸葛玄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前往豫章郡赴任,只能投奔好朋友荆州牧刘表,于是诸葛亮兄弟姐们四人就随着叔父到了荆州。197年,叔父诸葛玄去世,当时诸葛亮17岁。

在此期间,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出嫁。大姐嫁给了荆州望族 蒯祺 (与蒯良、蒯越同族),担任曹操任命的房陵太守,不过蒯祺后来被孟达所杀。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统的堂兄庞山民,其子庞焕为西晋牂牁太守。

不久诸葛亮也成家了,他娶了黄承彦之女黄氏,黄承彦和荆州牧刘表是连襟。207年,27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他的弟弟诸葛均也在随后不久投奔刘备。

但是成家立业后的诸葛亮却一直没有生下后代,身在东吴的哥哥诸葛瑾出于好意便把自己的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但诸葛乔在228年就因病去世了,年仅25岁,诸葛乔生前育有一子诸葛攀。诸葛乔的亲哥哥诸葛恪于253年死于东吴政变,诸葛瑾留在东吴的后人被满门抄斩。诸葛恪被杀后,诸葛攀便重新归于诸葛瑾一脉,诸葛攀有一子诸葛显,蜀汉灭亡后移居河东定居。

不过好在诸葛乔去世的前一年,47岁的诸葛亮总算生下了亲生儿子诸葛瞻,完成了传后的任务。8年之后的234年,诸葛亮去世。

诸葛瞻生有二子,长子诸葛尚,和他在263年阵亡绵竹,被邓艾杀害。次子诸葛京,在西晋为江州刺史,诸葛亮的后人全部来自诸葛京一脉。

简单说一下,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均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尚是诸葛亮的长孙。

那么诸葛诞呢?诸葛诞和诸葛亮的关系就稍微有点远了。

诸葛诞和诸葛亮同属一族,但不是一家人,辈分上应该和诸葛亮同辈,但年纪要小很多。诸葛诞早年的境遇比诸葛亮要好多了,所以就留在了老家徐州琅琊,并顺利的在曹魏出仕为官,成为曹魏征东大将军。但258年起兵反抗司马昭失败,被杀。

除以上这些人外,还有 诸葛绪、诸葛原 等人见诸史册。其中诸葛绪是曹魏雍州刺史,参与了灭蜀汉之战。诸葛原是曹魏新兴郡太守。大致推测,两人也应当同出琅琊诸葛氏,辈分上和诸葛亮同辈,或者小一辈。

诸葛亮和以上数人均是亲情关系,分别是诸葛亮的父亲,从父,兄弟,子侄,具体关系如下: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 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在东汉末年做过太山郡的郡丞,相当于太守的副手,但英年早逝。

诸葛玄属于诸葛亮的堂亲,是诸葛亮的叔父 ,诸葛珪去世之后,负责照顾诸葛亮兄弟等人,曾为刘表的属吏,作为豫章太守,也有记载说豫章太守是袁术推荐诸葛玄的,后来被人取代,诸葛玄才投奔的刘表,诸葛玄和三国名医张仲景关系很好,按《三国志》的记载诸葛玄从生病卧床到最后病逝,期间一直由张仲景照顾。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哥哥 ,不过诸葛瑾在东吴做官,诸葛亮在蜀汉当丞相,兄弟二人在公事上可谓各为其主,不带有任何亲属感情,诸葛瑾这个人在东吴的评价很高,雍容大度,弘缓不失,深得孙权的信任。

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亲弟弟,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三顾茅庐第二次到草庐的时候就把诸葛均误认为了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出山,诸葛均继续留在隆中,现实中的诸葛均后来随诸葛亮一起到了荆州,蜀汉政权建立以后,在诸葛亮的引荐下,在蜀汉做官,官至长水校尉。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堂弟, 在曹魏为官,是中原名士“四聪八达三豫”中的“八达”之一,诸葛诞一生忠于曹魏,后因司马家族篡权,于寿春起兵讨伐司马昭,兵败被杀。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侄子 ,在东吴后期官至丞相,孙权去世后作为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孙亮,但因为独断专权,最后被孙峻刺杀,夷灭三族,死时五十一岁。

诸葛恪属于少年成名,而且能够随机应变,但是为人疏漏又自衿,父亲诸葛瑾,叔父诸葛亮,甚至东吴的名将陆逊等人都不看好他,后来果然被众人言中,死于非命。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 ,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臣,也是书法家和画家,在蜀汉政权官至卫将军,诸葛亮曾在给诸葛瑾的书信中说道诸葛瞻,对诸葛瞻的成长有所期望有所担心。

诸葛瞻受家风影响,也是忠勇之人,在邓艾率军攻击成都时候,退守绵竹,战死沙场。

诸葛尚是诸葛亮的长孙 ,和父亲诸葛瞻一样在绵竹与邓艾的交战中战死,诸葛尚在临死时曾感叹“我父子受到国家重恩,不能早日斩杀黄皓,让国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导致今天的失败,还活着干什么”,随后策马杀入魏军阵中战死。

诸葛亮的家族可谓是人才济济,即便蜀汉灭亡,诸葛家族也有后人留活于世,并为官执政,让人敬佩。

诸葛珪、诸葛玄:诸葛亮的长辈。诸葛珪是诸葛亮之父,诸葛玄是诸葛亮叔父。诸葛珪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官至泰山郡丞。在演义中第36回“走马荐诸葛”一回中,有提到诸葛珪:“诸葛亮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在《诸葛氏谱》中,对诸葛珪的去世有明确记载:“珪死时,瑾年十五,亮年八岁.”也就是说,诸葛珪去世时,长子诸葛瑾15岁,而诸葛亮才刚8岁,因此,后来是年幼的诸葛亮、诸葛均都是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的。官至诸葛玄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父,官至豫章太守。诸葛珪死后,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到襄阳投靠了荆州刘表,而诸葛亮、诸葛均曾在南阳耕种。

诸葛亮和诸葛珪、玄、瑾、均、诞、恪、瞻、尚是什么关系?

诸葛亮,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历来被视为智慧的化身,忠义的代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喜欢三国 历史 的人,除了诸葛亮之外,肯定还经常看到诸葛瑾、诸葛诞、诸葛恪、诸葛瞻、诸葛均等等人名,其实这些人和诸葛亮都是一家子,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他们之间的关系。

诸葛瑾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他们是同胞兄弟。诸葛瑾是公元174年生人,比诸葛亮大七岁,他们还有一个弟弟诸葛均。建安五年(公元200),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弘咨推荐,为孙吴效力。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孙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成为东吴的重臣,他的儿子叫诸葛恪,比诸葛瑾混的还好,我们过会再说。

诸葛均

父亲诸葛圭早逝,其兄诸葛亮与诸葛均及两名姊姊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长。诸葛玄曾受袁术推荐为豫章太守,后来被朱皓取代。兴平二年(195年)诸葛玄便带着孔明及其姊弟去荆州投靠了在襄阳的刘表。后来诸葛玄死在了荆州刘表处。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带其弟诸葛均躬耕陇亩,后来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说刘备第二次来到草芦时,将诸葛均误以为是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出仕,他继续留守隆中,其后随诸葛亮投归刘备,官至长水校尉。

魏蜀吴三足鼎立

诸葛诞

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是不是诸葛玄的儿子并不能确定。族谱图中的关系不一定准确,因为史书中没有相关交代。而且诸葛诞是曹魏阵营的,当时的人评价:蜀得其龙(指诸葛亮),吴得其虎(指诸葛瑾),魏得其狗(指诸葛诞)。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对司马昭,并得到东吴的支援。甘露三年(258年)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三国群英传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效力曹魏的诸葛诞是他们的堂兄弟。诸葛亮就不用说了,诸葛瑾在东吴混的也不错,诸葛均没什么存在感,诸葛诞挺硬气的,死的壮烈!现在来看看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儿子们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诸葛瞻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已经46岁了,可谓老来得子。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说“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知子莫若父,诸葛亮看得还是很准的。在诸葛亮的光环下,诸葛瞻最后并没有展现出过人的才能,在邓艾伐蜀的时候,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和儿子诸葛尚战死绵竹。虽然诸葛瞻没什么能力,但是总算殉国而死!

诸葛恪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这位可比他的堂弟诸葛瞻有出息。诸葛恪少年就有神童之名,才思敏捷,孙权非常喜欢他。诸葛恪任丹阳太守时,先后收服山越十万人,获得了四万丹阳兵。陆逊死后,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孙权死后,诸葛恪受命为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在率军抗击魏国的东兴之战取得大捷,声震海内,天下震动。此后诸葛恪逐渐产生了骄纵、轻敌之心,被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杀害。

诸葛亮

诸葛家族因缘际会的巧合下,诸葛瑾出仕东吴,诸葛亮辅佐刘备,诸葛诞身在曹魏,一时传为当世佳话。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瑾、诸葛恪父子也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诞、诸葛瞻或许才能不足,但死的壮烈,令人敬佩!

总结:都是一家人。

这是诸葛亮坠星的五丈原里面,布展的诸葛亮家族世系图解,应是官方的最权威的解释!

这应该比文字的东西更直观。诸葛亮做为千年难出一人的封神人物,因许多名人故事集一身,故在民间被神化。他辅佐大汉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了恢复汉家的地位,"六出祁山",最终命丧五丈原。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狡兔三窟”,命令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辅佐魏、蜀、吴三个政权。三个儿子在所在国度都创下了不世功勋,这里面尤其以其二儿子诸葛亮最为有名。

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促膝长谈。这才有了“隆中对”的美名。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占荆州、西入益州,为势弱的刘备打出了一片天地。诸葛亮主政巴蜀,收孟获、收姜维,并在军事上对曹魏呈进攻之态。

诸葛亮随着最后一次北伐,命丧五丈原军营之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事迹在民间流传更广,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戴。

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效力于吴、蜀、魏,为何三家都差点被灭族...

诸葛瑾与诸葛亮是亲兄弟,他俩还有一个亲弟弟叫诸葛均,因为默默无闻,很少被人知道,一直跟着诸葛亮在蜀汉,直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4年,诸葛均才去世,而诸葛诞则是诸葛亮的同族弟弟,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诸葛丰。

诸葛氏是徐州琅琊郡的名门望族,其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期担任过司隶校尉,到了东汉末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担任过泰山郡丞,诸葛珪有一个弟弟叫诸葛玄,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

诸葛珪在公元189年就病逝了,他的弟弟诸葛玄听说了,于是专门从刘表处请假回来,处理兄长诸葛珪的后事,同时帮助照顾诸葛珪的三个儿子。

这一年汉灵帝也去世了,随后朝廷发生内乱,董卓进京控制朝廷,也正是这一年,东汉各地相继发生了动乱,这对徐州琅琊郡的诸葛家族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一件事的发生。

公元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此事与徐州牧陶谦有关,曹操以此为借口,从兖州出兵攻打徐州,曹操为了报杀父之仇,采取了屠城的极端的手段,根据史书的记载:

《后汉书 陶唐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初平四年,曹操攻打陶谦,打下彭城、傅阳。陶谦退守郯城,曹操打不下来,于是退兵。路过时攻下取虑、雎陵、夏丘,都进行了屠城。杀死男女共数十万人,鸡犬不留,泗水因此而堵塞不流通,从此这五县地界之内,再没有人的踪影。

曹操在徐州的屠城行为,也让生活在徐州的士族百姓为之恐惧,所以为了躲避曹操的迫害和战乱,很多人从徐州逃走,逃到相对安全的荆州和江东,所以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诸葛均兄弟以及两个侄女从徐州逃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