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八吉祥,藏传佛教八吉祥

玛尼石刻的西藏石刻艺术

在佛教活动较为兴盛的地方,常可以看到不少屈膝俯首,专心刻玛尼石的人们。他们中有专为宏扬教法、长期以刻玛尼为生、技艺精湛的游僧。有的是一些技艺稚拙的民间艺人。后者多是怀有一种虔诚的夙愿,或为家人及亲属祈福而刻。每刻一块是向神佛的一次祈祷,在西藏,专以刻玛尼石为生的艺人或游僧,大多是地位贫贱的人。刻玛尼石虽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但对刻石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生的方式。转经的人们常向石刻艺匠奉送一些钱物或别的什么施物,然后选择一块自己所需的玛尼石块放置在玛尼堆上,或神山圣湖边、神殿旁等,也同样会获得神佛智慧。有的朝佛人还将寄以自己愿望的石刻当作供于家中,或带到遥远的佛域圣地。玛尼石的广泛流通使玛尼石刻艺术随之遍布西藏各个角落,同时由原来的性开始融人装饰与美化性。在,神殿,佛塔,或专为其建设的墙壁上嵌上玛尼石片,在住房的门媚上挂放玛尼石等,这些都具有崇拜与审美的双重意义,有的地方还专修了玛尼神殿,藏名称“玛尼拉康”,殿内四周全部镶嵌玛尼石刻。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迅速发展,及其不同的地域资源,姊妹艺术及异地文化的影响等不同因素,西藏玛尼石刻逐渐形成其内容多样,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艺术石刻门类。以佛、菩萨、护法神抵、供养、高僧、悔罪与祈祷、经咒与苦句等,这些充满意义的形象、符号,作为玛尼石的表现内容随处可见。西藏玛尼石刻的制作风洛也以康、藏、卫不同区域日趋形成。基本分为线刻、减底阳刻、浅浮雕、浮雕以及综合技法运用等不同种类。线刻、减底阳刻,多发现于昌都、阿里等地。线刻,即为线描阳刻,减底阳刻,是在线刻神佛形象周围稍凹面减底,使造像凸出,强调层次与空间感,突出主体形象。这类石刻大多采用石质坚硬的河卵石。昌都石刻多以鸟、兽首人身,护法神抵等形象为主,历史较为悠久,规模浩大,工艺精深,画面布局严谨,构图变化因石而定,多出自专家之手。以察雅县为例,象小山一样的河卵石刻到处可遇,称得上西藏玛尼石刻的自然宝库。昌都及康区一带是至今保留本教最多的区域,自然神及动物神是本教追崇的偶像,所以这一现象成为昌都石刻艺术的特征之一。位于西藏西部的阿里古格是古象雄文化的发源地。古格王宫遗址前土丘上摆放着数以百计的白色卵石,这些石头本是嵌入祭祀墙壁内,因日久脱落下来。在这些石头上都刻有佛、菩萨、供养、罗汉等形象,多为阳刻减底。因为这种石质坚硬,线条大都较浅,也不如昌都河卵石刻线条那么规整流畅。在此地同样有大量色泽不同,石质较软的河卵石,可很少雕有玛尼,佛像,由此看来,这些白石是作为崇拜而刻制的。崇拜白石,是西藏早期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人们常将一些白色的小石头集中一起,或放在玛尼堆上,或垒在田头路边,以此祭祀神灵,事事平安。 在西 藏玛尼石刻中,最为常见的是造形多变,内容丰富的平板石刻。这种石刻多属浅浮雕,或线刻与浅浮雕的综合技法。所谓浅浮雕,只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增加斜面成立体感,有的直接运用斜刻刀法,即造形概括,用刀简练,这一风格多流传于拉萨、日喀则、山南,甚至遍及西藏各地,至今兴盛不衰。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寺内藏有大量浮雕神佛石刻,布局,造形非常规范,可谓精雕细凿,形神兼备,为西藏石刻艺术之精作,它展示了西藏玛尼石刻艺术发展到一个高的境界。由于这种石刻技术性强,在民间很少流传。 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所能发挥的受一定局限性,河卵石线刻以及那些造形规范的石刻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下所产生的。相比之下,民间艺匠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刻。他们的目的只是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佛神形象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无所顾及,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正因为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民间艺匠的刀下自我意识也就多少表露出来。 刻玛尼石虽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目的,同样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玛尼石中的装饰性,趣味性,神的人性化等,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生了一种美的效果。喜乐佛是密宗修法的一种高境界的象征,但人们又很容易将他与男女之间的乐事相关联。在一些石刻中,男女之神分明就是男人和女人。面目狰狞的威布念刚本应是威猛恐惧的形象,可在一些民间艺人的刻刀下变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佛陀神抵是人们心目中智慧、善良的偶像,民间艺匠着重强调其面部的夸张,这就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当然不能排除由于造形技术的限制而产生的变形,稚拙与粗犷的特殊自然效果。在拉萨等地一些玛尼石刻中常可以看到在经咒旁刻有鱼、青蛙、蛇、狗等小动物形象,其涵意多种。佛教徒认为,人在神佛面前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的活动必然伤害其它生灵,包括有意和无意。所以人们转经,念经,刻经也就是为求得神佛宽恕,将来好升天转世。藏传佛教反对杀生,但无意中的伤害也是难免的,人们这就将它们的形象刻在六字真言经咒旁,以示赎罪,并祈祷幼小的灵魂升空转世。牛羊头角安放在玛尼堆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另外,也不能排除早期动物崇拜思想的影响。 西藏玛尼石的形成与发展,与西藏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线描转化为线刻是向主体的进化,单纯的平面线刻还不能达到象色彩对比那样使主体形象突出。民间石刻艺人便运用减底的办法将形象与周围区分成凹凸两个空间面,较坚硬的石头采用阴阳对比的办法突出主体形象,有的直接运用染色的办法,使主体的造形与色彩的象征语言相融合,以达到最满意的效果。西藏玛尼石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其它艺术相互吸收共存与发展,在藏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不象西藏绘画、铜雕等宫庭艺术那么精美、辉煌,但它显示了宫庭艺术所没有的粗犷、自然、纯真与朴实美,这正是藏民族的风格。流动和的玛尼石标识:万螺印万螺印由卍字符、法螺、手印结合而成,意为光明法音遍布之密印,代表着「全球玛尼石安放功德藏」的缘起能够让更多众生的心续生起真实无伪的慈悲心!设计缘起法螺为佛教八吉祥之一,在八吉祥的象征中,它用来比喻佛之法音犹如螺声之远扬,广泽大众。右旋法螺代表吉祥法音无碍遍布法界,也象征无限大悲之心无尽地 转动,蕴涵参与「全球玛尼石安放功德藏」的大众广大发心,利益周遍十方三界所有众生的祈愿。「卍」字符是佛与佛教的标志,它以中心圆点为轴心,化现东、 南、西、北,共五方,分别有五方佛住持。「卍」字符源于古代搅拌的大海,又称喜旋,象征佛法真理无生无灭。在这里,法螺被赋予母亲环抱的含义,它着圆形 「卍」字符,喻义佛子发心去安放玛尼石、用心来护持利生事业与菩提之心。「卍」字符形象是静态的,但表示转动之意,法螺形象为动态的,二者动静结合代表观 音「嗡玛尼呗美吽」的智悲解脱之功德遍布法界。万螺印整体的形状如藏式圆形莲花的花蕾,含苞待放,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喻义在有情的心中激荡起佛法正脉,它也贴合了这个时代新的生机。万螺印的设计缘起和「全球玛尼石安放功德藏」中「藏」字的涵义善巧吻合,蕴意着佛法无穷无尽的转动,如转动的无尽藏,以无生大悲妙力广利法界如母等空有情,唤醒众生的善心、觉悟之心,从而了悟生命实相,从轮回苦海中解脱,证悟菩提! 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大都刻有佛教的六字真言、慧眼、佛像造像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等,以期祛邪求福,积累无量福慧。玛尼石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西藏乃至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玛尼石安放引介:玛尼石本身是观音菩萨的慈悲心化现,无论安放、结缘以及供奉,都需要持有绝对的恭敬心,在将这样一颗可以利益六道众生的如摩尼宝一样的玛尼石安放与 你所缘的任何地方时,要真诚心的观想在安放的当下,愿此处的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解脱和必然解脱。并观想自身为观音菩萨以玛尼石来放出无量慈悲的光明照触十 方,并且以仪轨摄持整个安放过程:前行、正行、回向......功德圆满!居家安放:玛尼石可置于家中或公司,有条件的佛教徒可安放供奉在佛堂供桌上,若无条件,只需安放在家里洁净而方便的地方即可。总之只要是可以利益众生但又不会损坏、玷污玛尼石的地方都是可以放置的。玛尼石所在之地,如同大悲观世音菩萨亲临,其超越一切的慈心悲愿会加持此地,转化磁场,改善环境,化戾气为祥和,直至轮回空尽前守护着我们的家人和此地的有情究竟解脱!

什么是佛教里的吉祥八宝

吉祥八宝即八吉祥,又称八瑞吉祥,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吉祥”就是逢凶化吉、远离灾难、办事顺利、财运亨通等义。八宝是:宝伞、双鱼、宝瓶、莲花、右旋白海螺、如意结、宝幢、八辐金轮等八种事物。原是大梵天、帝释天等众天敬献给佛陀的吉祥物,后来就变成具有深刻寓意的吉祥象征物。八吉祥大多数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被认为是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又有说此八吉祥代表佛陀身上的各个部位,如佛陀的佛顶、颈、佛眼、佛舌、佛三道、佛心、佛陀之无上正等觉及佛手等。这八个图案可以单独成形,也可堆成一个整体图案,这种整体图案在藏语中称“达杰朋苏”意为吉祥八图宝瓶状。1.宝伞梵语称“CHATTRA”,藏语音“Rinchen Dug”。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宝伞又说宝盖,还代表佛顶,置于佛陀顶上,能遮蔽风日。伞在古代印度原为贵族、皇室所用,象征尊贵威势,在此代表行者具足大威势,能除一切魔障,清净吉祥,献上伞盖是祈愿众生离苦得乐。2.双鱼梵语称“SURVANA MATSYA”,藏语音“Sergyi Nya”。 金鱼,鱼行水中,畅通无碍。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双鱼代表佛陀的双目,此代表佛眼慈视众生,故又为智慧的表征,供养吉祥的双鱼,祈愿消除众生的无明,得到了悟一切的智慧。3.宝瓶梵语称“KALASHA”,藏语音“Terchen-pahi Bumpa”。宝瓶,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又说,宝瓶代表佛陀的颈,因佛法皆由佛陀口中流出,故宝瓶又为教法、教理的表征。献上宝瓶时,亦代表祈愿众生获得这圆满无上的教义。4.莲花梵语称“PADMA”,藏语音“Padma Zangpo”。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如莲花开放的圆通智慧。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修成正果。莲花又代表佛陀的舌头,所以有舌灿莲花之说,象征佛以广长舌说一切法,使众生都能悟入开示佛之知见,献上莲花,祈愿我们具足利益众生的能力。5.右旋白海螺梵语称“SHANKHA”,藏语音“Dungkar Yakhyil”。右旋白海螺是海螺中的稀世珍品,据称闻其声者不堕地狱,不转生畜生和恶鬼道,是清净法音,传遍世界的象征。佛经载,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白海螺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又说白螺代表佛陀的法音广大悠扬,如白海螺一般清净美好,使一切有情入于解脱。6.吉祥结(如意结)梵语称“SHRIVATSA”,藏语音“Palgyi Behu”。吉祥结(如意结)象征着代表有关宇宙的所有理论和哲学的《梵网经》,它还象征着,如果跟随佛陀,就能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宝珠。吉祥结(如意结)代表佛陀的心,又称为无尽结,因为此结无首无端,代表佛陀心法无尽。此结亦可视为两个“卍”字交搭而成,因此亦为心脉的表征,藏密中常以此结为信众佩戴加持。7.宝幢梵语称“DHVAJA”,藏语音“Choggi Gyaltshan”。宝幢(胜利幢),原为古印度时期的一种彰显胜利的军旗,其呈圆柱形,不像伞一般可以曲张,也有以铜制成,外表鎏金,矗立于殿宇四角。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藏传佛教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性清净。又说宝幢代表佛陀无上正等正觉,是为佛教正法、正知正念的胜利。幢在此代表除一切烦恼魔障,得大胜利,究竟解脱。8.八辐金轮梵语称“CHAKRA”,藏语音“Sergyi Khorlo”。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八辐金轮是古印度传说中统治宇宙的转轮王的手中法宝,传说有此法宝,可以不用一兵一卒,能征服一切敌人。据称大梵天和帝释天曾向佛祖释迦牟尼敬献金轮求法。金轮象征战胜三界烦恼之敌,走出轮回世海,到达清净彼岸。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藏式吉祥八宝帘怎么挂

挂藏式吉祥八宝帘的方法如下:1、悬挂珠帘,将帘子上面的环安装到轨道上固定。2、悬挂磁性软纱门,打开包装,取出帘子。将磁条穿入门帘的一边平铺。3、用环扣固定门框中间按序安装,使四周都安装固定好。4、安装完成后测试磁条吸合是否正常即可。

藏域印记,嘉绒藏族寨墙上的图案

嘉绒藏族,泛指生活在甘孜州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阿坝州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红原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雅安市、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是藏语:“嘉摩查瓦绒”或“玛曲十贝嘉摩墨尔多查瓦绒”的缩写。“玛曲十贝嘉摩”意为威严的度母神,“墨尔多”意为“神秘的陨石”,“查瓦绒”为热带农区,全意为:居住在圣山墨尔多热带地域的人们。 凡是到川西北大小金川和岷江流域的人,一踏上这块高原的土地,就会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河水像一条条哈达在群山中蜿蜒,圣洁的雪山虚幻迷离,五彩经幡在风中摇曳飘动,雄伟的碉房静静地矗立在寨落或山间,墙上那醒目的各种图案令人浮想联翩。 图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嘉绒山寨碉房墙上的图案独具特色。 嘉绒人居群山间,为抗御冬日严寒、夏日炎热和各种兽害,世代住石垒碉房。碉房为石木结构,矩形平顶,梯形体,高的有十几层,矮的也有五六层。房顶竖有经幡,建有熏烟(煨桑)塔,屋檐、门窗悬挂白色帘布帷幔;门楣、窗棂、房顶四角放置白石。碉房四面墙壁均用石灰涂边,窗户周围也勾白边,墙上画有图案。这些图案并非信手涂抹,而是有其特殊意义和作用,是嘉绒人在漫长的 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代表着房主人的追求与愿望,体现了嘉绒藏族文化自身的特点。 寨墙上图案有意味的,如金刚结、胜利伞等藏传佛教八吉祥图,这是藏民族崇尚的吉祥平安幸福的标识;如密宗金刚橛,是一种十分厉害的法器,意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妖魔鬼怪见此物都望而生畏,表现房屋主人希望他的居所如金刚,牢不可破,能抵御灾害和危险;如“卐”图案,这是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意为太阳、火焰,据说是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苯教也有此符号,但旋转方向与其相反,即“卐”,代表永恒、坚固、无穷无尽,民间则指兴旺发达、繁荣、吉祥,如谁家墙上画有这种图案,这家肯定信奉苯教。嘉绒藏族民间 历史 上盛行原始苯教,崇拜世间万物,相信万物皆有灵:自然、自然现象、动植物等一切看得见甚至看不见的。 寨墙上图案与图腾有关,四面墙边和门窗边框涂的白色图案,仔细看去是变形的牛头图案,也有盖房时直接将图案镶砌在墙上的。传说嘉绒藏族祖先来自牦牛部落,他们崇尚白色,以至于白色牦牛、白马、白色石英、右旋白海螺、白塔等都是吉祥物,都作为图腾崇拜。从其内涵看,白色是雪山的象征,雪山是神灵,晶莹、圣洁、神秘,令人敬畏。 嘉绒人认为如此寨墙图案能召唤佛光灵气、驱鬼、消灾降福、佑护生灵。而这一幅幅精美的图案,美化了他们的生活,使碉房成为一座座精美的艺术馆。 寨墙图案内涵丰富,折射出嘉绒藏文化的风采,作为藏文化的一块方石,它也在不断汲取、不断整合。藏民族强调人的内心,注重个人内省,通过修习摆脱一切苦难,达到宁静愉悦美好的境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与外界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也在变。其信仰、风情习俗、歌舞艺术、衣食住行等文化因素也都在与其他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交融,并在潜移默化地变化,寨墙图案也有了新内容。如五角星、“囍”字、“福”字、“富”字,也作为吉祥图案画在墙上,显示他们追求光明美好、幸福美满、物质丰富,同时也反映了房屋主人的生活状况和生存心理。 每年的秋末冬初,是各家粉刷寨墙的季节,家家户户请喇嘛诵经看风水,喇嘛根据所算结果提出所应画的图案。房主人则熏桑烟祈祷,在屋旁竖经幡,用石灰作画。这时的山寨真是焕然一新,充满美和希望。 摄影 扁担舟 撰文:藏地阳光 Photos by Tonkeg'S Story 编辑:Ta的故事

西藏藏历新年都怎么过,有什么习俗呢?

藏族春节习俗腊月十九日这天,农业区的藏族群众开始清扫房屋、庭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被人们视作送“瘟神”。腊月二十四日,农家牧户家家泥抹锅灶,洗刷灶具,开始置办年货,制作点心,炸油饼、馓子等。腊月二十九日,牧业区藏族家家清扫帐篷的烟灰、尘土。除夕下午,农业区的藏族群众习惯在自家庄廓院墙上每隔一定的距离放一块拳头大小的冰块,也在自家地里、树园等地方放冰块,以示吉祥,但家中有人去世的不放。1月29日零时,村庄里的人家开门纳客,孩子们换上了崭新的藏服,三五成群地穿梭在村庄里,直到天明,一夜下来,人人手里都攥着一大把压岁钱。大年三十晚过年,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吃“除夕饭”,吃得越饱越好,以示来年生活更幸福。按照当地藏族人过年的习俗,除夕夜要紧闭家门,家里人不能出去,外人也不能进来,这样做可以在来年不受“魔怪邪气”的侵扰。以前他们这里的藏族人只过藏历新年,但现在春节也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过春节时不但融合了藏族、汉族的传统习俗,而且气氛也越来越浓郁。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当地的藏族群众家中都是张灯结彩,家里的炕桌、条几上摆满了白酒、啤酒、油炸馓子等精美的食品饮料,客人来到家中,主人都会热情地招待。同仁县是藏区有名的“佛乡”,藏传佛教寺院众多,佛塔更是随处可见,除夕之夜,当地藏族群众为烘托节日气氛,在很多佛塔上挂满彩灯,远远望去,晶莹剔透。

西藏自治区的博物馆的标志是

西藏自治区的博物馆的标志是奇形怪状的面具。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

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馆区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西藏博物馆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

西藏博物馆场馆布局

西藏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并不仅仅一味地传承,它在保留了藏族传统建筑特点的同时,又结合了现代建筑极其实用的特性。将民族外壳由现代材料、现代房屋架构利用现代空间布局支撑起来。序幕厅中壁龛写着藏、汉、英三种文字前言;每部分的前言。

均作四柱三间横梁托木式框架;陈列厅内柱头及顶棚用柱面幡、布艺、香布来装饰,陈列柜上镶紫铜八吉祥图案。

博物馆墙体用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即镶嵌柽柳女墙,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博物馆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结构体,朝阳一面镶有进口落地大玻璃。馆内还装备有先进的监控和调温设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