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2月改名,19412月改名

新郑的历史

新郑在上古称“有熊”,轩辕黄帝在此建都。帝喾时代,新郑为祝融氏之国。西周时期,新郑为郐国。公元前770年,郑国将国都从咸林迁到今新郑溱洧水间,仍为郑,历395年,称郑。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于郑城。韩在此立都长达145年。韩人都郑后在此设郑县,治所在外廓城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为了区别陕西之郑县,将韩之郑县改为新郑县,从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时,新郑属豫州。春秋,新郑属郑国,为国都。 战国,新郑属韩国,韩灭郑后仍以新郑为国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郑、苑陵二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新郑县、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与新郑县均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新郑、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郑县为新郑、清池二县,属管州。唐贞观元年(627),清池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河南道郑州荥阳郡。五代,新郑县属郑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郑州,新郑县属开封府。宋元丰八年(1085),恢复郑州,新郑县改属郑州。金,新郑县属南京路钧州。元,设行中书省,新郑县属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郑县属钧州,隆庆五年(1571),改属河南开封府。清初,新郑属钧州。雍正二年(1724),钧州改禹州,新郑属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许州为府,新郑改属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属开封府。中华民国2年,新郑县属豫东道。民国3年,豫东道改名开封道,新郑县属开封道。民国16年(1927),废道,改设行政区,县署改为县,新郑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成立后,新郑县属郑州专区。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1958年属郑州市,1961年属开封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属郑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华人民民政部民行批(1994)79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郑县,设立新郑市(县级),以原新郑县的行政区划为新郑市的行政区划”。 新郑是一座古城。拥有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和2700年的郑韩文化。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新郑,并在此一统天下,播撒文明,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新郑由此被誉为黄帝故里、中华第一古都。新郑是一座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春秋名相子产、战国思想家韩非、战国著名水利家郑国、汉代军事家张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建筑学鼻祖李诫、元代天文学家许衡、明代名相高拱等历史名人,流芳千古,光耀史册;裴李岗文化遗址、黄帝故里、郑王陵博物馆、欧阳修陵园、郑韩故城等名胜古迹。06年农历三月三余万华人在新郑公拜轩辕黄帝更被全球炎黄子孙传为佳话。 新郑是一座新城。中原地区最大的航空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坐落境内,新郑的交通地理位置堪称河南第一;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也从新郑这里过;郑州华信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省职工医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等十几家高等院校的入驻,为新郑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新郑的小枣、蜂蜜也是名扬天下;“金芒果”香烟、“白象”方便面、“好想你”枣片、“建喜”机制瓦等品牌享誉海内外,新郑烟厂、正龙集团、统一企业、达利园、天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奥星食品有限公司、郑州科氏沥青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产销两旺,增强了新郑经济的活力,综合经济实力连年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新郑还是中国内地8个未来5至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

知军的区别军使

渠成

1741年中国是什么朝代

1741年是 辛酉年 属相 鸡清乾隆六年;越南景兴二年;日本元文六年,宽保元年

范仲淹简介

“手机SOS”是最拉风地!

许昌常识

1.历史上的许昌是现在的哪里 许昌之名始于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而考其沿革,则更为悠久。 相传,“许”源于尧时,因许由牧耕此地而得名。夏王朝建立后许地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夏启建都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钧台在今禹州市三峰山东麓)。 殷商时期许地分布的诸侯国和部落有历(今禹州市境内),有熊氏(今长葛市境内),昆吾(今许昌县境内),康(今禹州市境内)。 春秋战国时期许地先后为郑、楚所据。 分属韩、魏、楚。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置颍川郡,治阳翟(音狄,今禹州市)。颍川郡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属之。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许县,置颍阴县(治今魏都区)。 许县、颍阴县、阳翟县、长社县(治今长葛市老城)、鄢陵县(治今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襄城县均属颍川郡。 三国时期,魏称颍川郡,属豫州,许昌县、颍阴县、鄢陵县、长社县等皆属颍川郡。 许昌为魏五都之一。魏黄初二年(221年),文帝曹丕以“汉亡于许,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置许昌郡(治今许昌县张潘故城)。景平元年(423年),许昌郡城被北魏大将周几夷为平地,其地为北魏所据。 北魏置颍川郡,治长社(今长葛市老城)。西魏置许昌郡(今长葛市老城)。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改为颍州。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移颍阴(今魏都区),领阳翟、颍川、许昌三郡。 北齐将颍阴县并入长社,以长社为颍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 隋时改许州为颍川郡,辖14县,颍川(今禹州市)、长葛、许昌、氵〖KG-س2〗隐强(今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诸县属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鄢陵、长葛、阳翟、许昌诸县属许州。 天宝元年(742年),许州改称颍川郡,属河南道。长社(今魏都区)、长葛、阳翟、许昌、鄢陵诸县属颍川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北宋初,许州,隶京西路。 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北路。大观四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北路。 到了元代许仍为州,长社、长葛、襄城县属之。鄢陵属开封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长社县,并入许州,领4县,长葛、襄城属之。许州、钧州均隶开封府。 万历三年(1575年)钧州改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禹州改为均平府。 清初,许州、禹州属河南省。 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长葛属之。 鄢陵属开封府。雍正十三年(1735)许州升为许州府,临颍、郾城、襄城、长葛、密县(今新密市)、新郑属之。 许州府、开封府均隶河南省。 中华民国成立后,许州改为许昌县,改禹州为禹县,与长葛县均属河南省豫东道。 鄢陵县直属河南省。 1926年,废道为区,许昌为河南省第二行政区,治许昌(今魏都区)。 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治郑县(今郑州市)。鄢陵直属河南省。 1932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辖许昌、鄢陵、襄城等9县。 长葛、禹县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4年5月,长葛、许昌、鄢陵、禹县先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同年10月,八路军进入豫西,开辟了禹密新(今禹州市、新密市、新郑市三地交界处)、禹郏(今禹州市、郏县交界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禹密新办事处和禹郏县抗日民主 *** 。 1945年5月,八路军冀鲁豫部队在鄢陵、扶沟交界处开辟了水西抗日根据地,建立鄢扶县抗日民主 *** 。同年8月日本投降,许昌复为国民 *** 河南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许昌(今魏都区),辖许县、鄢陵、襄城等9县。 长葛、禹县仍属河南省第一行政区。 1947年12月15日,许昌解放。 1948年初至1949年,先后成立许昌县、许西县、沙北县、长洧县、鄢陵县临时人民 *** 与许昌市(今魏都区)人民民主 *** 。许昌、鄢陵、长洧属豫苏皖区五专署;许西、沙北、禹县属豫西行署五专区。 1949年2月,豫西行署二专区与五专区合并,成立许昌专区(专员公署驻许昌市今魏都区),辖许昌市(今魏都区)、许昌县、长葛、鄢陵、临颍、漯河市、郾城县、舞阳、叶县、襄城、禹县、郏县、宝丰、鲁山、临汝15个县市。 1953年1月,淮阳专区所属周口市及扶沟、商水、西华三县划入许昌专区。 1954年9月,临汝县划入洛阳专区。 1958年4月,撤销周口市,设镇,划入商水县。 同年12月,平顶山市划入许昌专区。 1960年,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今魏都区)。 1961年10月,恢复许昌县建制。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称平顶山特区,从许昌专区划出。 1965年5月,扶沟、西华、商水3县划入周口专区。 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辖禹县、长葛县、许昌县、鄢陵县、临颍县、郾城县、舞阳县、襄城县、叶县、宝丰县、鲁山县、郏县12县和许昌市(今魏都区)、漯河市。 1979年,舞钢区从平顶山市划入许昌地区。1982年11月复划入平顶山市。 1983年10月,许昌地区所属的鲁山、宝丰、叶县划入平顶山市。 1986年2月,许昌地区撤销,许昌市升为省辖市,辖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县、鄢陵县、禹县。 襄城、郏县划归。 2.你了解许昌的历史文化吗 相传远古时代,炎帝后裔部落酋长许由率领当地部落人群,在许昌拓荒耕田、构屋生息,从此,这一地区被人们称为“许”地,把开垦过的土地叫作“许田”(今许田村),这就是“许”字作为地名的首次出现。 夏代,许地属豫州之地。公元前1世纪,周武王册封太岳伯夷、文叔于此称侯,建立许国。 战国时许国封地为韩国所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许地始称“许县”,隶属颍川郡。 汉袭秦制。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在此建都。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由于魏基昌于许,故改名为“许昌”,并诏告天下,列许昌为“五都”之一。 从西晋开始,许昌虽降为一般州县,但从南北朝直至清代,都是中州腹地的军事、文化重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变为直隶州。 民国时,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 许昌文物古迹众多,汉魏故城、关羽辞曹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屯田处、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胜迹颇为有名。 以“三曹”为首的“建安七子”,开创了彪炳史册的建安文学,使许昌成为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因三国文化丰富,许昌被国家列人“三国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城市。 此外,大禹锁蚊井、周定王陵、后汉皇帝刘知远墓、古钧台、天宝宫、乾明寺、百陵岗等各个时期的古迹都别具特色。 漫长的历史,为许昌哺育了众多的名人学士。 许昌是秦代丞相吕不韦、西汉御史大夫晁错的出生地。汉时,灌夫曾参与讨代吴楚七国之乱,留下许多美谈。 王霸、祭遵曾跟随刘秀与新军大战于昆阳,为东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淮阴侯和颍阳侯。汉末魏初的陈实,儿子陈纪,孙子陈群,曾孙陈泰,皆德才兼备,名垂青史。 荀或祖孙三代都是曹魏时期的智囊人物,为曹魏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名声最大的是荀或,官至尚书令。 曹操说:“天下之定,或之功也。”晚年贬官寿春,死后移葬许昌,即今许昌城北的“八柏冢”。 唐代画圣吴道子、诗人王建,明代史部郎中苏继欧,辛亥革命河南起义军总指挥张铜端等人,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今曰许昌城,为明嘉靖时许州知州干批重建而成,万历年间,知州范锡砌为砖城,四门建有楼阁,并分别悬匾额,东联江汉,西瞻嵩洛,南望衡湘,北拱神京。 四角建有角楼,城垣周围有箭楼34座,城外有护城河,深五丈,宽二十五丈。河内绿水荡漾,遍栽芙蓉,因而有“十里荷花江湖极”的赞句。 南大街为民国初年的商业大街,商号林立,门面房完好。衙前街、西大街、东大街、文庙街、九曲街还保留着清代部分商业板门房和四合院。

胤_,胤_,胤祉,胤_,胤_,胤_,胤(礻我),胤祥,胤_名字都怎么读?

1、胤_: yìntí 爱新觉罗·胤_(1672年-1735年),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夭殇,故为皇长子。

2、胤_:yìnréng  爱新觉罗·胤_(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_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3、胤祉:yìn zhǐ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_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4、胤_:yìn zhēn 爱新觉罗·胤_(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5、胤_:yìn sì 爱新觉罗·胤_(_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_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6、胤_:yìn táng 爱新觉罗·胤_(1683年—1726年),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_,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属于八阿哥党。

7、胤䄉:yìn é 爱新觉罗·胤䄉(1683年11月28日-1741年10月18日)清朝宗室,康熙帝的第十子,生母是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遏必隆之外孙。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敦郡王。因党附胤_,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1741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年五十九岁。以贝子礼安葬,子6人。

8、胤祥:yìn xiáng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胤祥与雍亲王胤_关系最亲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

9、胤_:yìn tí 爱新觉罗·胤_(1688年—1755年),又名允_,清圣祖康熙帝第十四子,清世宗胤_同母弟,清高宗乾隆帝皇叔,生母为孝恭仁皇后,于雍正元年(1722年)改名为允_。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作为西征统帅领兵出征,为保卫西藏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资料: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_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惟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与雍正最为亲密,去世后雍正又命复其名中胤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