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晚年得子,诸葛亮晚年凄凉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多少后代,他们的结局如何?

诸葛亮的后代,我们这里只谈谈子辈和孙辈,再往下就不清楚了。

子:诸葛亮膝下有2子,诸葛乔和诸葛瞻。但是严格来说只有1子——诸葛瞻。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长子),原为诸葛瑾次子。因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早年无子,所以由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当做嫡子。诸葛乔刚刚到蜀国时,被任为驸马都尉。当时无子的诸葛亮十分疼爱诸葛乔视他如亲生儿子,但又深恐其成为庸人,所以管教甚严。后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让诸葛乔同士兵们—起,参加与督运军粮的后勤工作。公元诸葛乔228年卒,年仅二十五岁。

诸葛瞻:公元247年,诸葛亮已经46岁了,才与妻子黄月英有了这个孩子。晚年得子,诸葛亮自然是十分的疼爱这个亲儿子。诸葛亮还曾经写信给自己的哥哥诸葛谨,说“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所以临终前曾写了《戒子篇》与诸葛瞻,希望他能够称为栋梁之才。

《戒子篇》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为后世广为流传,被很多人当做了座右铭。

后诸葛瞻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魏将邓艾度阴山伐蜀,诸葛亮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前往绵竹(今四川德阳市)防御。后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兵败被杀。

孙:诸葛亮本来一共应该有三个孙子,诸葛攀、诸葛尚、诸葛京。

诸葛攀:诸葛攀为诸葛乔之子,诸葛乔已经过继给诸葛亮为子,诸葛攀本应也为诸葛亮的孙子,只是后来诸葛瑾的另外一个儿子诸葛格战死无后,只得让诸葛攀回作诸葛瑾之后。

诸葛尚:与其父诸葛瞻一起前往绵竹防御魏国大将邓艾大军,与其父一同兵败被杀。

诸葛京:父兄身死之后,与刘禅一同降了魏国,后移居河东,初任郿县令,后任江州刺史。

总结:有诸葛亮直系血缘的人,最后仅存了诸葛京一脉,其他的全部都死了。可怜诸葛丞相,一生鞠躬尽瘁让人唏嘘不已,死后最后还落得个子嗣凋零的下场,不得不让的感慨。

鞠躬尽瘁的名臣诸葛亮的一生是怎样的?

诸葛亮于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今山东沂南县),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家、军事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创建和巩固了蜀汉政权。诸葛亮,其远祖诸葛丰是西汉元帝的司隶校尉,父亲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在幼年时便丧失父母,与哥哥诸葛谨、弟弟诸葛均过着艰苦的生活,十四岁时投奔豫章(今江西南昌)的叔叔诸葛玄,不久诸葛玄的官职便被人夺去,之后便带着全家和诸葛亮姐弟去投靠刘表。诸葛玄死后,十七岁的诸葛亮便和姐弟迁至荆州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村,搭起茅屋,过起了“躬耕陇亩”的艰苦生活。诸葛亮身高八尺,约现在的178~180公分,是个雄壮的山东大汉。早年的艰苦生活,养成诸葛亮好学的个性。诸葛亮酷爱读书,好学不倦,但他读书并不重专精研究,而是独观“大略”,也就是说涉及较广,并着重在实务应用上,力求多方面的融合、贯通,属于“通才”式的学习。他精通儒、法、道等诸子经典,对天象、地理、土木工程、易经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是个相当的“杂家”。诸葛亮尤其喜欢读兵书,对军事学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个春秋战国的名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年的志愿,想做个立功于战场上,富于谋略的武将。从17岁开始的10年间,诸葛亮一直在家中过着勤耕苦读的生活。虽然还是一介平民,但他却密切关注着天下大势,经常和石广元、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等有才华的年轻人纵论天下兴衰。他还经常找当时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请教。庞德公称他为“卧龙”,意思是他是条蛰伏在大洋里的龙,一旦随风跃起,必能驾驭时代风云。诸葛亮也一直在注意寻找能使自己充分发挥才能的明主。公元207年,颇有雄心的刘备驻兵新野,闻知诸葛亮之名,不惧路途遥远,“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十分感动,在出山前与刘备的一番对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比较客观地分析了当时割据各方力量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刘备提供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战略决策:与孙权联合,先后占据荆、益二州,建立蜀国。安抚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广招人才,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机会到来,便分兵两路,进军中原,消灭曹操,成就霸业。“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诸葛亮当时才27岁,他离开隆中,参加了刘备集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诸葛亮后来在《诫子书》中曾自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由于诸葛亮有淡泊之志,也才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情操。所以他不辞危难辅佐刘备,把报答知遇之恩和匡救天下的抱负统一起来,从而选择了一条前途多艰的道路。诸葛亮出山后,建议刘备在依附刘表的同时,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实力,把荆州一带的无籍游民造册入籍,依户口选拔壮丁,使刘备的军队由几千人猛增至几万人。孙、刘双方于赤壁火烧了曹操军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是“孙刘联盟”,诸葛亮在成败的关键时刻,出使东吴,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说服孙权,促成孙、刘联盟,为赤壁大战的胜利立下了头功。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取得了荆、益二州和汉中等地,并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后来荆州失守,刘备代吴,被吴军打败,次年病危,于白帝城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要他辅佐后主刘禅,实现未竟之业。刘备死后,17岁的刘禅即位,将军国大权交于诸葛亮。诸葛亮加强了内部整顿,并派使者到东吴恢复两国联盟。他重视人才,严明执法,很快将蜀国稳定了下来。公元223年,蜀国南部的南中发生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兵,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争取到了西南少数民族对蜀汉的支持。诸葛亮注意南中经济的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变了当地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蜀汉增加了大量收入。诸葛亮镇抚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为北伐曹魏作了准备。从公元228年起,七年间诸葛亮五次北伐,把战争引向曹魏占领区,掌握战役的主动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取得了“以守为功”的效果。诸葛亮为巩固蜀汉政权,还推行了屯田政策,重视发展农业,注意水利建设,改善运输工具,保证了连年征战的蜀国能粮食充足,库存丰裕,军器锐利。诸葛亮为蜀汉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的中病逝于五文原,年仅54岁。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尊敬。诸葛亮生前用兵如神,善于治军,留下了空城计、火烧藤甲兵等战例;他以恪尽职守、忠心耿耿,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

诸葛瞻真的是诸葛亮亲生的吗?

诸葛亮只有一位夫人黄月英,没有其他妻妾,46岁老来得子诸葛瞻。诸葛瞻与诸葛亮就是父子关系,诸葛瞻在邓艾进攻绵竹时,与邓艾交手阵亡。

54岁的诸葛亮究竟是因为患上了什么病,才会病逝五丈原?

在《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分别是“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很多人都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因为只要有诸葛亮在,刘备很少打败仗。可是到最后诸葛亮只能三分天下却没有一统江山。诸葛亮最后还是病逝五丈原,那么他得的是什么病。诸葛亮的一生算是一个传奇,二十七岁出山,在为蜀汉效力二十七年后去世。关于诸葛亮的死还有一个传说,诸葛亮知道自己将要死了,可是大业还没有完成。于是诸葛亮便想着点燃七星灯续命,可惜被鲁莽的魏延,在进来报告军情时扑灭了。可以说是上天不留诸葛亮。但是,这些毕竟虚构的,怎么能够为自己续命呢?关于诸葛亮得的是什么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详细地描述。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诸葛亮生平的习惯,以及发病的症状来推测得的是什么病。用现在的话来说诸葛亮得的是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诸葛亮的生活并没有规律,食无定量,睡无定时缺乏身体锻炼,另外诸葛亮在晚年时期常常坐在轮椅上面,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必定会影响消化系统,另外司马懿曾经说过:“孔明食少事繁,岂能久乎”所以说晚年的诸葛亮已经吃不下饭了。这是造成他去世的很大原因。另外一点原因就是诸葛亮怒火攻心而去,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赵云去世,诸葛亮吐血昏厥。第三次北伐张苞身亡,诸葛亮口吐鲜血,昏厥于地。后来又数次北伐都不成功。诸葛亮心中早就承受不了了。再加上诸葛亮准备连接东吴攻打曹魏的计划失败。诸葛亮的心中更是沮丧,所以不久便去世了。所以说诸葛亮很可能是压力太大崩溃,过于紧张而死。

诫子书中志存高远的诗句

1. 关于诫子书的诗句 关于诫子书的诗句 1.诫子书里面诗句的意思 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品行,要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2.诫子书最著名的句子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译文 苏国龙作品诫子书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请问诫子书是不是古诗词 《诫子书》不是古诗词《诫子书》是三国时期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希望能帮助到你。 4.请问诫子书是不是古诗词 《诫子书》不是古诗词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希望能帮助到你 5.与诫子书有关的名人名言和事例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为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 历史名人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就留下了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来,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 6.与诫子书这篇文章相关的名言警句 第一句: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须学静也” 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无法有效的计划未来。 第二句: “俭以养德” 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品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可以过自由的俭朴生活。 第三句:“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把将来细心计划妥当。 第四句: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第五句: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要想提升自身价值,必先立大志,然后才是广博才学,学成大业。 第六句:速度的力量 “怠慢则不能励精” 凡事拖延就不可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第七句: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第八句: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九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卢,将复何及” 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7.从陌上桑,诫子书,课后古诗中出三十个句子 陌上桑 原文: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高挂在东南方,照到了我秦氏的楼房。 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罗敷喜欢养蚕和采桑,采桑来到了城南。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绳络,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著倭堕髻,耳上挂著明月珠。 杏黄的绫罗做下裙,紫色的绫罗制短袄。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 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 耕锄者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因为多看了罗敷一眼。太守从南方过来,五匹马都停下了脚步。 太守派个小吏前往,请问是谁家的女子?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请问罗敷今年几岁?二十还不足,十五却有余。 太守请问罗敷,能和我同生一车走吗?罗敷亲自上前回答:太守怎麽这麽傻!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东方出现了一千多车骑,我的夫婿就在最前头。 用什麽来辨识我的丈夫,那骑著白马有黑马跟随的。马尾上系著青丝绳,马头上罩著黄金络。 腰中佩著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岁做了府中的小吏,二十岁在朝为大夫。 三十岁官拜侍中郎,四十岁做了一城的太守。他有洁白的皮肤,脸上略长一些髭须。 在公所中迈著方步,在府衙里慢慢走踱。在座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才貌出众。

诸葛亮老来得子,临死前设了什么计,保儿子一生平安?

诸葛亮在死之前希望刘禅可以保护他的儿子。刘禅答应诸葛亮的请求之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由此就相当于诸葛亮的儿子也是皇室贵族所以就没有人能够为难诸葛亮的儿子。

刘备当初为了能够让汉室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决定让诸葛亮辅佐他的儿子刘禅。而诸葛亮也做到了,虽然当初蜀汉的真实权利掌握在诸葛亮手中,但是君主的地位还是属于刘禅的。

诸葛亮非常聪明,他自己也明白手里的权力太大的话一定会引起君主的怀疑。所以他每个月都会给刘禅写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当时诸葛亮年事已高,由于他老来得子,所以孩子还非常的年轻。诸葛亮害怕自己以前得罪的敌人会在自己死后向自己的儿子报仇,于是就给刘禅写信希望能够让刘禅来保护他的孩子。

诸葛亮当时说自己并没有什么财产能够留给自己的儿子的,只为他留下了300棵桑树和十亩田地。这些财产虽然给不了诸葛亮的儿子太好的生活,但是如果诸葛亮的儿子能够踏踏实实那么他的日子也可以过的十分安稳。当时诸葛亮在信中把自己的资产都交代清楚而刘禅也派人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情况属实之后就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当时刘禅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这样子诸葛亮的儿子就成了皇亲国戚所以诸葛亮的那些仇家便不敢找他儿子的麻烦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