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学易经,讲易经的老头

山西8旬老人独居风水宝地,痴迷周易45年参悟天机,现在啥样了呢?_百度知...

古往今来,研究易经的人不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我们一一说来。

第一类是,高级知识分子、专家、教授、学者类。他们研究周易都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大都理论高深,体系宏大,但是他们缺乏实战经验。

这些人都被大多被人所熟知,比如说中国周易研究院荣誉院士李荣林老师,他在易学界造诣深厚、技术精湛,深得社会各界信赖和好评。

第二类是,市井中、江湖里游荡着的无名"高人"。他们有的是家传身教,有的是读了几本易学书籍,大部分是为了兴趣去为人卜测,去印证自己的所学所悟,这种人比较有实战经验。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山西8旬老人就是属于这一类的人。

这位老人叫张宏录,住在山西省万荣县一个叫西埝的农村。虽然已经88岁高龄,但张大爷的神态健康,腿脚也很灵活,平时也是精气神十足。

张大爷是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他痴迷周易相面术,给自己在公路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一住就是6年,可见他对周易的痴迷程度。

他16岁的时候进入五台山的,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习阴阳八卦、奇门遁甲,在五台山的时候,张大爷就已经是相面和看手相以及风水方面的师傅了。

他在40岁的时候回到自己老家生活,刚回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他有这个本事,后来有外地人经常来上门,这样才慢慢传开了,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就是"算卦先生"。

张大爷的文科很好,知识面也很丰富,他能把自己文字基础和周易五行结合的好,给人讲起来有理有据能让人信服。

因此,每天都有很多当地的人来上门求名字,或者是让他看宅院看坟地,有很多人也是大老远的慕名而来,就是为了让张大爷给自己算一卦。

有人问张大爷说你认为"算卦看风水"是心理安慰,那你为啥玩了一辈子?

张大爷说,人生在世离不开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丰富自己。他一辈子喜欢周易八卦,他平日里没事就会看看自己的《周易》,张大爷觉得,读《周易》让他每一天都很踏实,老有所乐,精神好身体好,心理健康。

他还说到:"活他120岁也不会是难事!"

全集 哪三类人最有必要学习《易经》

一是负责决策的人:任何决策都有风险,并且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周代设有太卜与卜官,在国家大事方面为君主提供建议;现代的领袖人物“求人不如求己”;即使是家庭里也有无数决策要做。学会《易经》的义理,可以启发思维;学会《易经》的象数,则可以在关键时刻占上一卦,获得关键建议,从而进退自如。二是缺乏安全感的人:未来总是充满了变数,这让很多人倍感压力。学过《易经》,就能学会接受生命里的各种不确定,对不好的事情,能够预作处理,坦然接受;对好的事情,则能够以平常心待之。三是缺乏大局观的人:视野太窄是人际关系建设中的一大病源,看得不够远不够广,往往会得此失彼,甚至埋下祸根。学会《易经》,就可以用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把事物看作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单独的片段,受挫时知道“潜龙在渊”,选择“自强不息”;得意时知道“亢龙有悔”,于是“厚德载物”。

为什么南怀瑾劝人不要轻易学佛学易经?

南怀瑾是非常出名的佛学家和国学大师,他一生在多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不只是佛学和国学,他穷尽一生想要去参透很多人生哲学,他阅卷无数,终成大师,但是身为佛学家的南怀瑾却劝诫众人不要轻易去佛学和易经,其实这是因为佛学的内容非常宽泛,而且学习佛学一定要诚心诚意,如果人只是想找一个精神寄托,那这样的人是不配进入佛学的,所以南怀瑾劝人不要轻易学佛学。一、学心不诚的人,对于佛学是一种玷污南怀瑾开始是在内地去推广佛学,后来他又不顾年纪飞到定居几年,也是为了坚守对佛学国学的推广,后来到年龄太大了,所以他又回到了内地。而佛教的起源是源于一个汉武帝的梦,根据史料的详细记载,在东汉时期,有一个汉明帝,在一天睡觉的时候,梦见了一个头顶戴着白光的金甲神人,那个神仙是出现在当时东汉国家的西方。明帝认为这是上天派下来的天神,所以他一定要找到这个西方的金甲神人。二、佛教博大精深,所以很多人需要一生去钻研佛教是中国人比较喜闻乐见的教派,其是东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了中国,传言是汉明帝在梦中看到一个头顶上带有白光的人金甲神人现身西方,第二天,汉明帝便召集群臣,将这个奇怪的梦说给了他们听,大臣分析这个神人应该是西方印度国家的一个圣人,所以汉明帝就派人去西方寻找这个神人的原型,最后,大官带着佛画回来,佛教自此在中国流程开来。南怀瑾对于佛教来说,是一生所追求的梦想,因为他一生都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宣扬国学佛学,让更多人知道国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很多人对佛教非常感兴趣,也是因为南怀瑾。

易经入门要先学什么,什么人不能学易经

入门要先学什么 中国的传统经典有很多,很多年前,就想学《》,但是一直不得要领,因此学起来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所以,要想系统的学一门新知识,合理正确的路径很重要。如果有人指点,会避免走很多弯路,可以迅速的入门。 学易,很重要一点,或许就是要博览群书。最初学的时候,买了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社的《》,也不记得当年为什么买了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口袋本,便于携带,而且全部用拼音标注,方便认识生僻字。有些人学易,喜欢抱着一本《周易》读来读去,却不得其要领。我就是这样,多年以来,虽然自己很多遍,除了字会读,却不明白其中要义,自然也就屡次放弃。唯一让自己沾沾自喜的是,在读易的过程中,发现武侠里降龙十八掌的很多招式名称,原来都 于,比如,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后来,在读熊逸的作品过程中,才明白,书要交叉着读,才能理解其中要义。孔子著《春秋》,是为了恢复周礼,但是仅读《春秋》这本经典的字面本身来了解儒家思想,可以说是缘木求鱼,白费功夫。《春秋》记事二百四十二年,起于东周时代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算下来,鲁隐公元年记录事情共写了六十二个字,平均每月五个字。具体如下: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鲁隐公元年所记载的历史,“郑伯克段于鄢”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因为在中学的课本里曾经学过。中学所学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古文,不是 《春秋》,而是摘自《左传》。《春秋》里记录了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如果仅仅是读《春秋》百遍,也是很难其义自见的。而要读懂《春秋》其中的微言大义,《左传》不得不读。那么,“郑伯克段于鄢”想要阐述什么样的“大义”呢?读了《左传》之后,我们会明白该历史所要阐述的历史大义,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也许是古时候文字记载不容易,都是刻字在竹简上,因此《春秋》只能简约。《春秋》文辞简约,后人解读,就不得不冗长。后人再读春秋时,写了许多书,发了无数的议论,这或许是《春秋》 者们所没有料到的。 再说《》,我们现在一般所读的通行本,包括“经”、“传”两部分。之一部分是“经”,这是伏羲氏、周文王的贡献,内容极少, 了六十四卦的卦图、卦辞、爻辞。第二部分是“传”,这部分是对“经”的注解,也称“十翼”,一般认为是孔子及后来学者的合作成果。 如今的《》是 了“经”与“传”的独立经典作品,那么该如何学《》,学习分为两个步骤:读《》本身,与读《》之外的书。其实就是读教材和读课外书之分。 “经”与“传”组成的《》就是教材,后人以《》为基础写的其他著作解读就是教辅,《》这本经典该怎么读。 对于初学者该如何走入《》的世界,首要的是必须先记住名词术语。《》有八个单卦、六十四个重卦,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背。把最基础的背熟了,才能踏入之门,才能逐渐读懂后人对的讲解。 基础背为《周易本义卦歌》三种,这三首卦歌也是踏入世界的之一步,不能绕过也无法绕过。 一是记住八个单卦的名称及图形。八个单卦的简单口诀,也称为《八卦取象歌》。背熟了,也就会画八个单卦了,比较简单,重复几次就记住了。其文如下: 乾三连(乾)、坤六断(坤); 震仰盂(震)、艮覆碗(艮); 离中虚(离)、坎中满(坎); 兑上缺(兑)、巽下断(巽)。 二是背六十四卦卦名。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通过几个语气助词,把上下经的六十卦名,编写了卦名次序歌,方便后来学习者记忆。《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其文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三是背《分宫卦象次序歌》并能画出六十四卦图。这比六十卦名次序歌又更难一步。每一卦都是由两个单卦组成,我们需要记住单卦所代表的自然界象征,并边念边画,基本卦的原始象征就是:乾为天(乾卦䷀),坤为地(坤卦䷁),震为雷(震卦䷲),艮为山(艮卦䷳),离为火(离卦䷝),坎为水(坎卦䷜),兑为泽(兑卦䷹),巽为风䷸(巽卦䷸)。 画卦的时候,从上往下念,手却是从下往。比如:乾卦(䷀),乾为天,就是上面是天,下面也是天,我们就要先画下面的三横(),再画上面的三横(),组成乾卦䷀;姤卦䷫,上面为天,即乾,下面为风,即巽,组合起来就是天风姤。因此我们要一边背一边画卦。 《分宫卦象次序歌》全文如下: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为地,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在浩瀚的世界里,三首卦歌必须背。背完这三部分,并会画卦图之后,其实已经领先了很多人,算是一只脚开始踏入世界的门槛。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刚开始背的时候,觉得毫无规律而言,名字又怪,不好记忆。但是每天背15分钟,不断重复,就会不知不觉记下来。如果这个基础关不过,后面是很难深入下去。我在浑浑噩噩无人指点的情况下,读了几年《》并屡次放弃,就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要背这三部分。虽然怀着对《》的向往而读,但是不得要领。自从把这三部分背之后,才开始找到进入之一道门的钥匙。 以上就是与入门要先学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的分享。看完什么人不能学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传3000年的《易经》,现身贵州老人手中,专家说了什么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典文物,其中最为出众的,当属“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易经》,作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阐述了天地之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但若是对《易经》稍有了解的就会知道,《易经》分为三部,即上古时期的《归藏》、《连山》和秦汉时期的《周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归藏》、《连山》两易据说在魏晋之后就失传了。

然而,在1993年考古发掘中,专家在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的王家台15号秦墓中,发现了384枚秦简《归藏》,其中文字记载约有四千,符合史料中《归藏》有四千三百字的说法,随着专家的研究,专家发现王家台15号墓出土的《归藏》是战国晚期秦人的手抄本,晚于《周易》。那么,《周易》、《归藏》、《连山》三易已现其二,《连山易》真的失传了吗?

2004年,贵州省荔波县在抢救民间水书时,征集到一本在水语中被称为“连木桑”的手抄本(水书是指水族的文字编纂的书籍,又称“泐睢”, 其书中文字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哲学等信息)这本“连木桑”共有五册,是由水族的78岁老人谢海潮所提供的。

据老人所说,这本“连木桑”就是失传已久的《连山》,不过这本却并不是原本,而是手抄本,这几册《连山》在他的家族世代传承,每一代人都会誊抄一次,然后把上一代人誊抄的《连山》烧掉祭祖。

老人言语之间有理有据,但仅凭老人一己之言也不能断定。于是,专家对这五册“连木桑”进行研究后发现,水语中的“连木桑”翻译成汉语,正是《连山》!不仅如此,专家还发现,谢海潮老人提供的五册《连山》中,有22个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夏墟中发现的24个夏陶符号相同,从文字符号成型时间来分析,初步断定了老人家族中世代誊抄的《连山》始作于夏朝。

至此,事情才变得明朗起来,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失传的《连山》,居然成了一家族的秘传古册,也难怪《连山》从未出现在世人眼中。而《易经》三易都现存于世,对我们来说,便是天大的喜讯!作为中华第一经,《易经》所概括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我们数千年之久。

近代著名教育家南怀瑾曾这样评价《易经》:我始终怀疑“它”是某个发达文明留下的,而不是我们这个时期的产物,因为“它”所记载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实在是太高明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曾高度赞扬《易经》: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