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子午流注图表,十二时辰子午流注表

求“子午流注图”

经络图与子午流注图image.onlylady/attachments/day_071220/19PO58H316LNvA==_XKzWDcb923oK.jpg子午流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中医学的宇宙观着重天、地、人合一。人体的健康,受气节变化、地理环境、以致时间运转的影响。每日的十二时辰(每两小时为一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息息相关,而经脉又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配。叁者的关系如下:时间 时辰 经络 / 脏腑23:00 - 1:00 子时 胆(要上床睡觉)1:00 - 3:00 丑时 肝3:00 - 5:00 寅时 肺5:00 - 7:00 卯时 大肠 (起床要喝水)7:00 - 9:00 辰时 胃 (要吃早餐)9:00 - 11:00 巳时 脾 (每小时慢饮一次水)11:00 - 13:00 午时 心 (开心.快乐)13:00 - 15:00 未时 小 肠15:00 - 17:00 申时 膀 胱17:00 - 19:00 酉时 肾19:00 - 21:00 戌时 心 包 (适宜散步)21:00 - 23:00 亥时 三 焦根据「子午流注」的定律,如果经常在某时辰感到某脏腑不适,可能是该脏腑受病邪入侵,或较虚弱所致。不过,由於脏腑互相影响,问题可能出於其他脏腑。举例说明病症 :头痛、目赤、失眠、脾胃不适、消化不良问题 :工作、应酬繁忙,经常半夜两、叁点才睡解释 :晚上十一时至凌晨叁时行的是胆经及肝经。若该段时间不休息,肝火便会上升,以致头痛充血、感到不适。同时由於肝气上升,影响脾胃,因而感到胃痛。 `以阴阳五行来解释,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若不适,胃脾亦有问题。

搞懂中医五行阴阳论!一张表看懂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中药商公会、黄景龙(金牌主厨)】传统 中医 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五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小宇宙的稳定平衡状态,寒暖燥溼平衡、脏腑平衡,人就不生病。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关系。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也就是病理状态。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转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养生必先调理五脏! 五行的简易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仅有阴阳,也各具五行的属性。对于五行《尚书.洪范》有以下记载:「水曰润下,火约炎上,木约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它的意思是说: .木约曲直:指草树植物蓬勃成长。物质界中,凡具生长、条达、舒畅特性者,皆曰木。在五行里,木则代表了向外运行的展放之气。 .水曰润下:水往下流。物质界中凡有滋润、寒凉、闭藏特质者,皆曰水。在五行里,水代表了向下运行的下行之气。 .金曰从革:革是变革之意,指可制作成各种器具、形状的金属。凡具金属的收敛、沉降、肃杀的特性者,皆曰金。在五行里,金代表了向内运行的内收之气。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播种收谷,意指土地为万物之母。物质界中,凡能滋养、孕育、受纳、承载者,皆曰土。在五行里,土代表平衡稳定之气。 【中药商公会、黄景龙(金牌主厨)】传统 中医 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五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小宇宙的稳定平衡状态,寒暖燥溼平衡、脏腑平衡,人就不生病。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关系。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也就是病理状态。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转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养生必先调理五脏! 五行的简易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仅有阴阳,也各具五行的属性。对于五行《尚书.洪范》有以下记载:「水曰润下,火约炎上,木约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它的意思是说: .木约曲直:指草树植物蓬勃成长。物质界中,凡具生长、条达、舒畅特性者,皆曰木。在五行里,木则代表了向外运行的展放之气。 .水曰润下:水往下流。物质界中凡有滋润、寒凉、闭藏特质者,皆曰水。在五行里,水代表了向下运行的下行之气。 .金曰从革:革是变革之意,指可制作成各种器具、形状的金属。凡具金属的收敛、沉降、肃杀的特性者,皆曰金。在五行里,金代表了向内运行的内收之气。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播种收谷,意指土地为万物之母。物质界中,凡能滋养、孕育、受纳、承载者,皆曰土。在五行里,土代表平衡稳定之气。 五行生克的关系 五种气的运行方式分别是向上、向下、向外、向内与稳定持平,而这种气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奇妙关系。 木生火:钻木可取火或烧材可助火旺。 火生土:烧成灰烬者,终将变成尘土。 土生金:金矿开采于大地。 金生水:金属熔化后变成液态如水。 水生木:水的滋养可使草木繁盛。 木克土:木桩可钉入大地建屋。 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水可熄火。 火克金:金遇火即熔。 金克木:刀斧可砍断木材。 中医五脏六腑指的是哪些器官? 中医对于五脏六腑的定义与西医不尽相同,西医是以解剖学的角度,认定脏腑都是一个个明确存在的单一器官。而中医却视脏腑为一种生理功能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同时承担了西医认定的好几个器官所概括的功能。 肺: 西医=肺脏 中医=呼吸+气的循环 使气往体外散发或向内积聚,与大肠、皮肤、呼吸相关。 脾: 西医=脾脏 中医=消化吸收 吸收营养、运送养分,与口唇、四肢高度相关。 肾: 西医=肾脏 中医=生殖发育+水分调节 是免疫力、生命力的根源,与胃、耳、膀胱相关。 肝: 西医=肝脏 中医=造血作用+思考 与眼睛、指甲相关。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当食物吃进身体以后,六腑扮演了消化、吸收与传送的角色,其中需要的营养成分,就交由五脏转换为精气,并储存在五脏里,不需要的则在肺、肾的协助下,透过六腑淘汰排泄出去。换言之,五脏六腑是一个协同合作的伙伴,五脏是大厨师父,负责烹调大菜,六腑则是小厨徒弟,负责洗洗切切等前置作业,以及洗锅、倒垃圾等善后工作,而这二者是一个完整团队,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脏与腑互表里 特别要提的是,在脏腑的大团队里,尚有小组分工,每组都各有一个脏与腑,两两相对,相互关联,而被称为「互为表里」。例如:心与小肠、肝与胆、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其中脏为在最深位置,因而称为「里」,腑因位于相对较表浅位置,因而称为「表」。 中医发现,互为表里的脏腑之间都有经络的联结,导致他们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喻,肝胆、脾胃是血亲,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是姻亲,姻亲表面上看不出关系,实际上都是一家亲。而且在实际病症上也发现,有便秘的人,可能是肺气的肃降发生了问题,只要提壶揭盖,解决肺的问题,排便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小肠有热的人身上,病人可能在尿赤热痛时,也同时出现了口舌生疮的征兆,这就是小肠的热上移于心了。 在五脏六腑里,唯一被落单的是三焦,三焦位于我们的胸腔与腹腔位置,若以横膈膜与肚脐将胸腹腔区隔成为三个区块,分别称为上焦、中焦与下焦。上焦包含了心、肺;中焦则有肝、胆、脾、胃;而下焦则有肾、膀胱、小肠与大肠。将五脏的特性与五行的特质相对比之后,即可发现: 心主血脉:负责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与火气的欣欣向荣接近,而归属于火。 肺主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血液运行与津液代谢,与金气的宁静收敛特质类似,归于金。 肝主疏泄:不喜压抑,与木气喜好展放的特质很像,而被归于木。 脾主运化:负责消化水谷与水液,提供人体营养,与土气的孕育特质相似,而被列为土。 肾藏精主水:负责排泄,及水分代谢,与水气的润下潜藏特质吻合,属于水。 █ 五脏与五行相关对应表

八卦基础知识[八卦图表]分阴阳、五行

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无穷无尽,相生相克,循环循甲,周而复始! 八卦分阴阳,九宫、八方、四季、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长生、廿十四节气、廿十八宿等。 乾西北方,为老父、为老阳、为(六)金(金) 坎正北方,为中男、为三阳、为(一)水(水) 艮东北方,为少男、为五阳、为(八)土(山) 震正东方,为长男、为二阳为(三)木(雷) 巽东南方,为长女、为四阴,为(四)木(风) 离正南方,为中女、为三阴,为(九)火(火) 坤西南方,为老母、为老阴,为(七)土(土) 兑正西方,为少、为少阴,为(二)金(泽) 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这是洛书之数。五行相生,金生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克土克水克火克金。 七星游年,左辅为吉,右弼为无有,生贪狼木(吉),延年武曲金(吉),天乙巨门土(吉),六煞文曲水(小凶),祸害禄存土(小凶),绝命破军金(大凶),五鬼廉贞火(大凶) 以上九星,七星游年,按八卦方位顺行,八门八山,廿十四个字,分廿十四门,廿十四放水出口。 八卦基础知识,首先知道八卦的方向和规则,才能会知八卦的奥秘,撑握周易八卦知识,才能够成为专业的风水师,……待续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图谱,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简介 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生理上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 整体平衡观念: 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反映内在脏腑病变。 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是一个整体,局部疾病,要放到整体环境中讨论。 相生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之作用; 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相克利平衡! 即相生促发展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 我生” 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夜尿多(五更泻)。 阴虚则内热。阴虚——热症——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五心烦热、面色潮红、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邪入时灰病进! 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无病防病(病前)、既病防变(病中)、愈后防复(病后) 《黄帝内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治病求本。急治标、 缓治本。 黄帝内经》。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三焦---上焦,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分清泌浊、排泄粪便的功能。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五行学说简介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方法 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中医五行与四季养生 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 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 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 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 白菜、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 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 果、紫菜、黑菇、海带等。 四季作息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早睡早起;地气上升、万物复苏处于上扬趋势!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 时在于晨!寅时肺经最活跃,闻鸡起舞、闲庭信步,春通肝气、舒肝明目! 夏天:迟睡早起; 夏至 过后,昼长夜短,顺应天时,夏通心气、以利养心补气。迟 睡的概念只是相对的!夏天的气和人体运动的气非常吻合。 秋天:夜卧早起,与鸡俱兴。收获之季,多采气聚气、强身健体。秋通肺气,宜滋 阴养肺利皮毛。 冬天:早睡晚起!

“子午流注”代表什么意思?要具体点,每个时辰代表什么意思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著《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著《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著“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来源:中国武当网)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下边是白话文解释: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 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 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 ,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 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 都是"所知障"。读者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保健方法。

搞懂中医五行阴阳论!一张表看懂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中药商公会、黄景龙(金牌主厨)】传统 中医 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五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小宇宙的稳定平衡状态,寒暖燥溼平衡、脏腑平衡,人就不生病。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关系。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也就是病理状态。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转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养生必先调理五脏! 五行的简易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仅有阴阳,也各具五行的属性。对于五行《尚书.洪范》有以下记载:「水曰润下,火约炎上,木约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它的意思是说: .木约曲直:指草树植物蓬勃成长。物质界中,凡具生长、条达、舒畅特性者,皆曰木。在五行里,木则代表了向外运行的展放之气。 .水曰润下:水往下流。物质界中凡有滋润、寒凉、闭藏特质者,皆曰水。在五行里,水代表了向下运行的下行之气。 .金曰从革:革是变革之意,指可制作成各种器具、形状的金属。凡具金属的收敛、沉降、肃杀的特性者,皆曰金。在五行里,金代表了向内运行的内收之气。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播种收谷,意指土地为万物之母。物质界中,凡能滋养、孕育、受纳、承载者,皆曰土。在五行里,土代表平衡稳定之气。 【中药商公会、黄景龙(金牌主厨)】传统 中医 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五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小宇宙的稳定平衡状态,寒暖燥溼平衡、脏腑平衡,人就不生病。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平衡关系。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也就是病理状态。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转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养生必先调理五脏! 五行的简易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仅有阴阳,也各具五行的属性。对于五行《尚书.洪范》有以下记载:「水曰润下,火约炎上,木约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它的意思是说: .木约曲直:指草树植物蓬勃成长。物质界中,凡具生长、条达、舒畅特性者,皆曰木。在五行里,木则代表了向外运行的展放之气。 .水曰润下:水往下流。物质界中凡有滋润、寒凉、闭藏特质者,皆曰水。在五行里,水代表了向下运行的下行之气。 .金曰从革:革是变革之意,指可制作成各种器具、形状的金属。凡具金属的收敛、沉降、肃杀的特性者,皆曰金。在五行里,金代表了向内运行的内收之气。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播种收谷,意指土地为万物之母。物质界中,凡能滋养、孕育、受纳、承载者,皆曰土。在五行里,土代表平衡稳定之气。 五行生克的关系 五种气的运行方式分别是向上、向下、向外、向内与稳定持平,而这种气彼此之间具有一种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奇妙关系。 木生火:钻木可取火或烧材可助火旺。 火生土:烧成灰烬者,终将变成尘土。 土生金:金矿开采于大地。 金生水:金属熔化后变成液态如水。 水生木:水的滋养可使草木繁盛。 木克土:木桩可钉入大地建屋。 土克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水克火:水可熄火。 火克金:金遇火即熔。 金克木:刀斧可砍断木材。 中医五脏六腑指的是哪些器官? 中医对于五脏六腑的定义与西医不尽相同,西医是以解剖学的角度,认定脏腑都是一个个明确存在的单一器官。而中医却视脏腑为一种生理功能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同时承担了西医认定的好几个器官所概括的功能。 肺: 西医=肺脏 中医=呼吸+气的循环 使气往体外散发或向内积聚,与大肠、皮肤、呼吸相关。 脾: 西医=脾脏 中医=消化吸收 吸收营养、运送养分,与口唇、四肢高度相关。 肾: 西医=肾脏 中医=生殖发育+水分调节 是免疫力、生命力的根源,与胃、耳、膀胱相关。 肝: 西医=肝脏 中医=造血作用+思考 与眼睛、指甲相关。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当食物吃进身体以后,六腑扮演了消化、吸收与传送的角色,其中需要的营养成分,就交由五脏转换为精气,并储存在五脏里,不需要的则在肺、肾的协助下,透过六腑淘汰排泄出去。换言之,五脏六腑是一个协同合作的伙伴,五脏是大厨师父,负责烹调大菜,六腑则是小厨徒弟,负责洗洗切切等前置作业,以及洗锅、倒垃圾等善后工作,而这二者是一个完整团队,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脏与腑互表里 特别要提的是,在脏腑的大团队里,尚有小组分工,每组都各有一个脏与腑,两两相对,相互关联,而被称为「互为表里」。例如:心与小肠、肝与胆、肺与大肠、脾与胃、肾与膀胱,其中脏为在最深位置,因而称为「里」,腑因位于相对较表浅位置,因而称为「表」。 中医发现,互为表里的脏腑之间都有经络的联结,导致他们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喻,肝胆、脾胃是血亲,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是姻亲,姻亲表面上看不出关系,实际上都是一家亲。而且在实际病症上也发现,有便秘的人,可能是肺气的肃降发生了问题,只要提壶揭盖,解决肺的问题,排便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小肠有热的人身上,病人可能在尿赤热痛时,也同时出现了口舌生疮的征兆,这就是小肠的热上移于心了。 在五脏六腑里,唯一被落单的是三焦,三焦位于我们的胸腔与腹腔位置,若以横膈膜与肚脐将胸腹腔区隔成为三个区块,分别称为上焦、中焦与下焦。上焦包含了心、肺;中焦则有肝、胆、脾、胃;而下焦则有肾、膀胱、小肠与大肠。将五脏的特性与五行的特质相对比之后,即可发现: 心主血脉:负责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与火气的欣欣向荣接近,而归属于火。 肺主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血液运行与津液代谢,与金气的宁静收敛特质类似,归于金。 肝主疏泄:不喜压抑,与木气喜好展放的特质很像,而被归于木。 脾主运化:负责消化水谷与水液,提供人体营养,与土气的孕育特质相似,而被列为土。 肾藏精主水:负责排泄,及水分代谢,与水气的润下潜藏特质吻合,属于水。 █ 五脏与五行相关对应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