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全部前世,佛陀前世轮回历程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前身究竟是谁?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佛,由此可见孙悟空具有一定的战斗能力。但是人们发现,即使是孙悟空这样能打能战的角色,也常常会遇到搞不定的事情,这时候孙悟空不得不四处求人,有时会求到如来佛祖的面前,在孙悟空看来是十分棘手的事情,对如来佛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比如孙悟空还没有被收复来保护取经人的时候,不知道如来的法力究竟有多大,翻了几个跟头以后,到了一个天边,刻上了“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没想到仍没有逃出如来的手掌心,被如雷反手压在五指山下,受尽了折磨。后来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途中遇到一些大的难题,就去找如来佛祖,如来佛祖总是轻而易举的就化解了孙悟空的灾难。那么如来佛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他的前身到底是谁?如来佛祖的前身也就是封神榜里的多宝道人。而那个多宝道人在封神榜里就是一个非常有法力的截教弟子,其法力是非常高的,最后被姜子牙封为天上的神仙,修行成法力无边的佛祖。其实在仙界尤其是在西天佛的世界里,法力高强的大有人在,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很多大神大仙都是作为旁观者,有一种说法是天界的神仙也看不惯玉皇大帝的做法,倘若这些神仙出手的话,孙悟空根本不可能大闹天宫,就是太上老君的一些法宝,孙悟空也定然是斗不过的。玉皇大帝无奈去请如来佛祖,如来佛祖到来后,很容易就拿住了孙悟空,主要讲述的也就是佛法无边。其实在法力层次而言,太上老君和如来的法力会不相上下,只不过如来的境界高了那么一层罢了。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仙更比一仙高,通过别人多宝道人,后来经过修行能够成为如来,也说明修佛的法力是无边的,唐僧和孙悟空最后都成为佛,也是这个道理。

佛陀与净饭王的前世

在佛教经典中流传,佛陀曾在兜率天(欲界的第四天),为将要出世的佛及“一生补处”菩萨授记讲经,时值当时众佛土民众苦不堪言,佛陀每次看到都十分苦恼,后带着大愿于兜率天降生于摩耶夫人的腹中。传说,摩耶夫人在睡梦中看到,一头六牙白象冲入自己体内,第二日便有了身孕。而这头六牙白象就是世尊,出生后取名乔达摩·悉达多。佛陀的父亲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的国君,自己当然也是太子,也是释迦族的佛陀。从小到大,佛陀衣食无忧,享尽世间乐趣。但是,由于时代原因,野蛮的雅利安人自北向南开始了残暴统治,将森严的种姓制度强加在古印度的原住民身上。一时间战争四起,民众颠沛流离,命如草芥朝不保夕,佛陀看尽了一切生死离别,难以忍受,在二十九岁时便放弃王位,离家出走。当佛陀离家之后,脑海中出现了数不清的疑问:人为什么而或者?活着为谁?怎样解脱?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无法平等?面临这些问题,佛陀几近崩溃,遍访名师也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他来到了耆那教,听闻教中推崇苦修,佛陀想都没想,便开始了的苦修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脑海里的疑问却一直没有消散。再反观婆罗门教,终日以祭祀为主,大肆收敛钱财,引人供奉,等级森严,视平民于畜生一般。佛陀笑了,这一笑,并不是所谓的解惑,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绪。从那时起,佛陀开始在恒河流域游走说教,劝导领导阶层放弃所谓的等级制度,将所有人置于同等地位看待,一晃又是六年。最终于摩揭陀尼连禅河边的一棵菩提树下顿悟得道。在古印度的广袤土地上,先有了法,而后有了僧。佛陀带领着一众比丘兜兜转转,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都是“空”。佛陀亲眼看到过故土迦毗罗卫国国破,却没有半点哀伤,而堂弟阿难却是满脸悲愤。当阿难问及佛陀,为何得道之后情绪全无,佛陀也只是回答“空”。在所有弟子中,佛陀最为器重的便是阿难,并不是因为是亲属关系,而是相较于其他弟子,阿难的记忆力与悟道的能力是最高的。正因为是这样,佛陀将阿难戴在了身边,两人形影不离。佛陀入寂灭前,已经是八十岁了,据《佛所行赞》中所述,佛陀是在拘尸那迦城涅槃。但是准确的说,是在拘尸那迦城不远处的一处村落,名为寂静园。佛陀受弟子的一路搀扶,从广延城出来,但是佛陀已经累了,受到了当地的一个工匠——纯陀的供养。而纯陀却已经是最后一名供养佛陀的人,吃过纯陀所献上的旃檀耳后,开始有了赤痢的现象,佛陀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在离开寂静园后的一片树林里,成为了佛陀入灭的地方。“旃檀耳”意为野猪肉,纯陀为什么要贡献于供养佛陀?众所周知,在原始佛教中是没有戒律说不能吃肉,这些清规戒律只是后来受印度教的影响,以及汉传佛教后才慢慢形成的。佛陀知道旃檀耳是他最后一次入食,并且嘱咐了弟子不要责怪纯陀,万事皆有因果,不是你我能够改变的了的。佛陀安静的躺在大树下面,众弟子跪在身边,然后开始最后的交代:以后,迦叶要挑起组织众弟子的担当,集结三藏开始记录经文,传颂佛法。并且要时常教会阿难,阿难的多闻是难得一见的才能,以后会有很大作为。最后,佛陀还是闭上了眼。令人难受的是,印度史书上,所有世纪都是断断续续,有时候甚至有世纪的跨越,而佛陀的出生与涅槃都没有精确在某一月的某一天,最精确的也就是在公元前五世纪。佛陀的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在很多经典中,将佛陀的一生添加了诸多神话色彩,在小编看来,是真的没有必要。抛弃成就不说,佛陀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生命,简简单单的一个人,或许今天小编所写的是佛教神话,但是换个角度,这就是一篇简简单单的佛陀传记。

佛祖的前世是什么佛

不对 不能这么说 佛祖已经成佛了 不存在什么前世 后世的 佛祖法身佛叫比卢遮那如来。是华严经十种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个功德名号。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来,在一乘法中为九行菩萨善法行菩萨所具功德“一切法相平等觉”,密宗称之为大日如来。

琉璃王屠杀释迦族人的前因后果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毗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毗罗卫国,残杀了三亿人民。      战争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毗罗卫国精英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世尊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  (上述公案出自《法句譬喻经‧卷二》,文章仅供参考,一切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历史上,佛陀出家后,迦毗罗卫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的命运如何?

释迦牟尼成道五年,父亲净饭王去世,释迦牟尼的堂弟摩诃男继承王位,摩诃男继承王位约39年,迦毗罗卫国都城为琉璃王攻破,摩诃男为拯救族人,自己沉入水塘,以头发系树根而死,可惜仍然没有改变释种被屠杀的命运。 憍萨罗国在攻克迦毗罗卫不久发生内乱,迦毗罗卫得以复国,然而统治者已经不再是释迦种族了。迦毗罗卫是十座城市组成的联邦,迦毗罗卫是其中最强大的,故被推为盟主。 释迦族时期的迦毗罗卫国面积虽小,但是国内血统纯正,极具尚武精神,故能生存于诸大国之中。佛的祖父师子颊王以善射著称于世,号称印度射箭第一,佛的父亲净饭王也是有名的勇士,传说佛未出家之前,也是精通射箭。佛的先祖是游牧民族,以善于射箭著称,五六代间其王皆以弓为名,直到佛的曾祖时期,才定居成为农业民族。

佛祖未修正果之前,前世是何许人?累世当中又有什么故事?

佛陀在前世修六度。【六度】﹝出六度集经﹞[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每一个都有故事,比如修布施度,舍身饲虎。忍辱度,忍辱仙人。持戒度,作大蟒蛇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