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揭示了什么规律,易经自然规律

易经两大规律

《易经》两大终极法则:高维度生存易道的根本,是阴阳二气在时空中的分布与变化,就这两点来说,六十四卦中有两组卦特别耐人寻味,有着阴阳上的绝对对称与均衡,性质却又截然相反,由此揭示出两大易道根本法则。这便是否、泰和既济、未济,以及对冲法则和归正法则。易道对冲法则:高一维度的自处与他处可以看到,否与泰是三阴和三阳的组合,相对而立。所谓否极泰来,否是凶卦,泰是吉卦。乾为天坤为地,否卦天在上地在下,本是合理应当,却为何凶?因为阳气是上升的,阴气是下降的,此卦的阴阳二气上面的上升下面的下降,就不会发生交感,是分裂的趋势。《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生生之谓易,阴阳交感才能生发繁荣、生生不息。泰卦看似天地乾坤颠倒,阴阳二气却正能交感,是和合的趋势,所谓天地交泰,正是大吉。这种解释很平常,不平常的是其中遵循的法则,与《道德经》不谋而合。《道德经》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论道,此句直指本源,所说的正是否泰两卦所揭示的,可称之为对冲法则。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对冲才能和,是为冲和。这是和合的唯一通道。对冲,要对还要冲。否卦有对无冲,故不吉;泰卦既对且冲,故成和。天地之道,就动的一面说是冲和,就静的一面说就是中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就是行冲和。所以孔子说“和而不同”,千百年来人们都以为这说的是一种宽容的修养,其实说的是天道——不同才有阴阳,有阴阳才有对冲,有对冲才有和合,有和合才有广大繁华。世间一切真修养,背后都是基于大道的,只看你看不看得到,一切德性皆是智慧。世间的鱼龙混杂,遍观就是悟道,包容就是修道,接受就是得道。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强大到没有对手的人,必在刚愎自大中走向膨胀和灭亡;一家没有竞争的企业,必会走向放任和解体。这背后,也是对冲法则在发生作用。如同否卦的阴阳不交,自身与外在走向分裂,分裂到最后就只能是自身的解体。反而是强力的竞争,能使双方不断走向强大。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惧怕和排斥竞争,还会主动去寻找竞争,找到自己立于世间的参照物,不论这参照物在古今中外还是真实假设。有参照物,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位置有多高、分量有多重,进而明晰自己的方向。他处如此,自处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内心存在诸多矛盾的两面,也需要阴阳交冲以实现和。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处理好内心的矛盾?因为他们总是在排斥一面而迎合另一面,于是制造着分裂不交。而这些矛盾,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那就是你的真实,处理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肯直面和接受这种真实。而一旦你直面和接受,内心所有的矛盾就会自然向着冲和运行,和合自己就会发生。拒迎遵循的是心的本能,面受打开的则是心的超能。本能是局内自迷,陷入越想解决越不得解决的恶性循环;超能是局外超脱,不分辨而自能明了,不解决而自得破解。佛家内观法门的真谛,也在这里。真相就是如此,而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点。易道归正法则:成长的深层真相和真实路径可以看到,既济和未济是阴阳的相间列布、交融一体,实现了充分的冲和,完成了彻底的均衡,形成了最高的和合。这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表示已完成和已圆满,未济表示未完成和再出发。两卦的元素构成和分布规律完全一致,位置却完全相反,便是造成这种不同意义的根本原因。阴阳和时位是易道的两大根本要素,如果说否泰的对冲法则集中展现了阴阳之运作,那么既济和未济就集中展现了时位之作用。易经中有两个重要观念,“当时”和“当位”,当时就是当其时,当位就是当其位,也就是阴阳二气处于正确的时机和位置。六爻的序列,初三五为奇数,二四六为偶数。奇为阳,偶为阴,三个奇数就是阳时和阳位,三个偶数就是阴时和阴位。阳在阳时阳位、阴在阴时阴位就是当时当位,反之就是不当时不当位。一卦当时当位的程度越高,就越趋于圆满沉静,反之就越趋向缺失变动。而既济正是完全当时当位的一卦,未济正是完全不当时不当位的一卦,所以才一个是大静之终、一个大动之始。当时当位是正位,不当时不当位是错位。从一个完整的发展历程看,未济是发展的开始,既济是发展的结束,发展的内在动力则正是从错位走向正位,这就是归正法则。表面上看,这是告诉我们正确时机和正确位置的重要性,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内核——只有能完整走完这个历程,才谈得上归正,而万事万物包括人,中途夭折和毁灭的多得是,是什么决定了能不能完整地走下来?这就要回到既济未济的阴阳均衡和合上来。六十四卦最开始两卦是乾坤,乾卦六爻纯阳,坤卦六爻纯阴,纯阳为自强不息的健行,纯阴为厚德载物的德性。那么既济和未济就是健行与德性的均衡和合,因为这种均衡和合,未济才能在全盘错位的情形下也能起步并走下去,既有力量也有支撑。时位最具意义的节点就是始与终,因为这是来处和归处,最为关系本源。六十四卦的最初两卦和最后两卦于是遥相呼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寓言。何为德性?广义说就是内力。之于人不仅是修养品格,对于能力还是深厚的积累,对于智力还是深刻的思想。所以孔子说人有三大危及自身甚至累及他人的错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说到底,就是内力不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内力与外力的失衡,存在“反噬效应”,即内力如果与外力不相配,那么不足与差距的部分,将反过来吞噬自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比如那些投机者。无力守住的得到,会让你遭受更多、更深的失去。绝对不可忽视内力的修炼、缺失内力的修为,才能既走得动,又走得稳、走得远,这就是那个前提内核,和最有价值的启示。易道循环往复,六十四卦周流不息,这循环周流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完整完成一圈阶段后状态升级,进入更具高度和气象的新阶段,像立体的涟漪一样圈圈扩大,这就是成长的真义。而这一切,都始于未济、终于既济、基于内力。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不清楚当时和当位这个目标,究竟指的什么?说白了,就是那个让你身心得以安顿和安稳的时刻和位置,融合了现实和心理,这个时刻是你豁然的机缘,这个位置于你是最安适。内力则是境界涵养,越深则受现实的限制越小,直至禅宗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心安处是吾乡”。易道是物道,也是心道。有学者认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源于读易,道理就在这里。对冲法则是分道和动道,阴阳截然两立为分,对冲和合为动。归正法则是合道和静道,阴阳完全交融为合,本于德趋于圆为静。分合动静,万物其中。无论对冲法则还是归正法则,都是基于均衡法则。均衡本身即道,道家庄子的“天钧两行”,佛家中观的不落一边,儒家中庸的中正平和,皆本于阴阳之均衡和合。人之大智,皆合天规。

学易经的人是怎样的人

一般学易经的人应该是有点悟性的人,懂得坚持的人,耐得住枯燥的人,有抽象思维的人,有类象思维的人,拥有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易经》有没有科学依据,为什么?

《易经》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科学。 百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我认为,易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是,易经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科学是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之上,而易经是建立在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它与科学产生的路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首先是观察,在这一点上,易经同科学一样,观察是其基本的方法。 易经是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同科学一样,易经也反映了自然规律,但是易经还揭示了人事、社会的规律。比科学先进的是,科学仅仅只是客观事物某一部分规律的反映,而易经则是客观事物整体规律的反映。 正因为此,易经才成众经之首,为大道之源。 科学中的东西,在易经都可找到其相对应的东西。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易经中的阴阳太极图就形象地表示了他的“互补原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正是在易经的启发下,创立了二进制。古老的易经对现代科学能产生影响,能说它不科学吗?易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是,易经它所反映的规律,不象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哪样是量化性的,它所反映的规律是总体的原则性的,比如物极必反规律,它是通过具体的卦象爻辞予以揭示的,它需要你去慢慢揣摩细细领会的。 范围论认为,正是由于易经的整体性,同一个卦象会有不同的解释,而且解释都合情合理,它不象定理定律,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什么结果那是一定的。也正是由于易经的这种整体性的特征,使它成为占卜算命者的工具。 虽然如此,易经在我国的历法天文中医中都有者广泛的应用,这也是它具有科学性的一个标志。

看《易经》的人都是什么人?

孤独、孤寂、超然、聪慧的性格。华盖入命的人与《易经》有缘,但他们与其他神秘、深奥、难懂的东西也有缘,比如建筑、编程、医学、艺术、科学、物理等等。华盖之所以称之为华盖,是因为他的形状似伞又似云。大家看电视剧可能了解,古代天子出行时后面总有人撑个黄罗伞。那个伞就叫华盖,天子乘坐的那个车也叫华盖车。相传华盖是黄帝为了跟蚩尤作战而专门研制的宝器,此物金枝玉叶,与蚩尤作战时常有五色云气围绕在黄帝之上。可以说此物跟“七宝琉璃塔”似的有属性加持的功效。黄帝延制此宝的灵感,应该是来自天上如伞状的五色祥云。五色祥云有吉祥之意,被称之为华盖,因而黄帝制作的此物也被称之为华盖。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易经的规律是什么?

周易的规律是,演变。卦中,一爻一爻的依次变化。算卦的规律是,用神/世爻/应爻和天干地支的互相关系。八字的规律是,天干地支和日柱的互相关系。

易经到底讲的什么道理?

易经归根结底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创造的,只有通过你的努力才能实现你的理性。而这个结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的配合,但你尽心努力了,你的人生就没有遗憾,而结果得到和不得到并不影响你的人生的价值。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表达。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误区: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