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为什么少几天,万年历1948年日历
1582年10月的日历为什么少了十天?
公元1582年时,罗马教皇高利将儒略历纪年方式更换为新历纪年方式即公历纪年法。但由于对闰年的算法不同,新旧历法之间产生了十天的偏差。教皇高利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将1582年的10月5日至14日直接抹去,以求历法的完整。因此我们现在会看到1582年10月的日历会缺少十天。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格里历,这个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是罗马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目的是取代旧罗马历法。在儒略历法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31天,双数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而在天文学中,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因此,使用儒略历法之后,每年多算了11分钟14秒。由于误差不太大,头几年没什么关系,但是,一年又一年,误差累积起来,儒略历法就与实际的太阳年不合拍了。
到了16世纪,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10天。于是在1582年,当时的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以教皇训令颁布,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就消失了,一去不复返。1582年10月4日过完了,第二天已经是10月15日了,于是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格里历的起源说法
格里历的起源说法不一,也有说法认为,格里历实际源于中国的授时历。授时历是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实施的历法。授时历历时4年,在北至西伯利亚的铁勒,南至西沙群岛,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中国土地上,建立27所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测出一年为365.2425天,比实际值仅误差25.92秒。
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派遣使臣会见罗马教皇尤金四世,将中国历法传播到欧洲,因精确度更高,从而被欧洲采用,推出了格里历,但教皇却对外称是欧洲自己测出的。实际上中国的授时历比欧洲格里历早了300多年。
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法确认,不过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的仍然都是格里历。
1582年的日历表为什么少了十天 1582年的日历表少了十天是什么原因_百 ...
1582年的日历表少了十天是因为欧洲教皇下令把这十天抹掉了。在1582年,西方的人们发现春分日比之前计算的提前了整整十天。当时的教皇高利十三世找来了一大批天文学者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将一年确定为365.2425天。对于差的这十天,天文学家们向教皇建议直接抹掉。教皇随后下令去除这十天。因此1582年的日历表少了十天。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历,不管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手机应用、电子台历,通常都会载有公历、农历和干支历这三种历法。
1852年日历上为什么会少10天?
因为旧历法与地球公转至春分点的实际时间相差10天,所以当时发布了新历法,并跳过这10天来纠正日期错误。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大概是从公元前45年的时候开始使用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天6小时9分9.5秒。如一直按照儒略历法来计算,随着时间的流逝,儒略历法跟太阳年的误差会越来越大。所以到了1582年的时候,误差已经达到了十天的时间。为了弥补这十天的误差,当时的罗马教皇决定在日历中抹去十天,于是就出现了1582年10月的日历少了十天这种情况。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属在相连的两个月或相连的两年里,又会觉得别扭,所以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都必须包含整数的“日”。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实际上这些要求是根本无法同时达到的,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因此,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实际上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1582年10月发生了什么 日历为什么凭空少了十天
1582年距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不过,我们手机里都有日历,如果将日历翻到1582年的话,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1582年的日历中,10月份莫名其妙少了十天。很多人都好奇1582年10月发生了什么?日历中缺少的十天又是怎么回事?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分为公历和农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阳历和阴历。之所以管公历叫阳历,是因为这种历法是以太阳的运动为依据来计算时间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就是这种,阳历又叫太阳历;。而阴历又叫太阴历;,太阴历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这种历法在东亚比较常见。 在以前,历法不够完善的时候,出现过一些比较尴尬的事情。比如,我们把手机的日历翻到1582年,你就会发现,这一年的10月只有21天,从10月4号就直接跳到了10月15号,中间的十天不知道去了哪里。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那年发生了什么大事造成的,事情的真相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诡异。日历中消失的10天,是因为先前使用的历法不够完善,长年累月下来,误差越来越大,所以不得不在日历上减少十天。 过去使用的历法叫儒略历法,这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的前身。儒略历法是公元45年的时候开始执行的。在儒略历法中,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除外。儒略历法中闰年的2月是30天,而平年的2月是29天,这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 按照这种历法来计算时间,短时间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时间长了,误差就会越来越大。因为地球环绕太阳转动的周期是365.2422天,按照儒略历法计算之后,每年就会多算十几分钟。这样的误差,经过经年累月之后,就会跟实际的太阳年不一样了。所以1582年才会在日历上抹去10天。在日历上消失的一天是为什么
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在天文学中被称为“朔望月”。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是朔日。从“朔”到“望”,再到下一个“朔”,一个周期约29.53天,所以计算出来的农历月天数或者是小月29天,或者是大月30天。而今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29天。所以少一天。答案仅供参考。
1582年的日历表为什么少了十天
1582年的日历表少了十天的原因:欧洲教皇下令把这十天抹掉了。事件始末:在1582年,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西方的人们发现春分已经从3月21日提前到了3月11日,比之前计算的提前了整整十天。当时的教皇高利十三世感觉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了,于是找来了一大批天文学者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最终大家确定了其中一种较为妥当的方案,将一年确定为365.2425天。对于差的这十天,天文学家们向教皇提出了一个建议,直接把这十天抹掉。教皇随后下令强行去除这十天。因此1582年的10月4日结束后,直接跳到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