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食吉礼食品,免费测个人婚姻状况网站
古代五礼指什么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小贴士——派对历险记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饭前颂主名饭后赞主 不挑剔食物可褒奖 斋戒的客人可以不开斋 就近而食劝告不懂吃饭礼节的人 禁止连续不断地往口里喂枣及其它除非同伴 从盘子边缘吃不要从中间吃 不能倚靠着吃饭 用三个指头吃饭 在饮料中吹为可憎 坐下喝水比站看喝水更好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举出来提议祝酒可能是非常令人紧张的。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说出你的感受。祝酒辞从来用不着太长。如果当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叫起来致祝酒辞,你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话摆脱困境,如“向肯致意,上帝保佑你。”或“向出色的朋友和伟大的老板,格里塔致意。” 但是如果你想表现得更有风度,更有口才,你就会想增加一些回忆,赞美,以及相关的故事或笑话。然而,祝酒辞应当和与场合相吻合。幽默感极少会显得不合时宜,但是在婚礼上的祝酒辞应该侧重于情感方面,向退休员工表达敬意的祝酒辞则应当侧重于怀旧,诸如此类。 在餐会上,致祝酒辞通常是男主人或女主人的优先权。如果无人祝酒,客人则可以提议向主人祝酒。如果其中一位主人第一个祝酒,一位客人可以在第二个祝酒。 在仪式场合,通常会有一位酒司仪,如果没有,组委会主席,会在就餐结束,开始发言前,致必要的祝酒辞。在不太正式的场合,可以在葡萄酒和香槟酒上来之后,就提议祝酒。祝酒者并不必要把酒杯里的酒喝干。每次喝一小口足矣。 你可能根本不碰包括葡萄酒在内的各种酒精饮料,甚至敬酒时也是如此。当酒传递过来时,你当然可以谢绝,在祝酒时举起装着苏达水的高脚杯。过去,除非是酒精饮料,否则不祝酒,但是今天各种饮料都可以用来祝酒。无论如何,你应该站起来,加入到这项活动之中,至少不应该极端失礼地坐在座位上。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其中,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总之,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食礼的涵盖面很广,可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如按时代划分,有原始社会食礼、奴隶社会食礼、封建社会食礼、资本主义社会食礼和社会主义社会食礼;按民族划分,有汉族食礼和少数民族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地域划分,有东北地区食礼、华北地区食礼、西北地区食礼、华东地区食礼、中南地区食礼和西南地区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着,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不过,古代食礼中也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食礼”系饮食礼仪、饮食礼制、饮食礼义、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其中,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义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总之,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食礼的涵盖面很广,可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如按时代划分,有原始社会食礼、奴隶社会食礼、封建社会食礼、资本主义社会食礼和社会主义社会食礼;按民族划分,有汉族食礼和少数民族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地域划分,有东北地区食礼、华北地区食礼、西北地区食礼、华东地区食礼、中南地区食礼和西南地区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种种,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对此,《礼记礼运》又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其大意是: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次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食礼诞生后,为了使它更好的发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对其神学观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张,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若干具体的规定。接着,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以礼定分”,消患除灾。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就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不过,古代食礼中也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中国古代有五礼 五礼包括什么礼
古代五礼是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内容: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通典 卷四十八 礼八 沿革八 吉礼七(5)
兄弟相继藏主室 晋太常华恒被符,宗庙宜时有定处。恒按前议以为:"七代制之正也,若兄弟旁及,礼之变也。则宜为神主立室,不宜以室限神主。今有七室,而神主有十,宜当别立。臣为圣朝已从汉制。今圣上继武帝,庙之昭穆,四代而已。前太常贺循等,并以为惠、怀、愍三帝别立寝庙。臣以为庙当以容主为限,亦无常数。据殷祭六庙,而有二祖三宗不毁。又汉之二祖,寝庙各异。明功德之君,自当特立。若系之七室,则殷之末代,当祭祢而已。准之前议,知以七为正,不限之七室。故虽有兄弟旁及,至禘祫不越昭穆,则章郡、颍川宜全七代之礼。按周官有先公先王之庙,今宜为京兆以上,别立三室於太庙西厢。宣皇帝得正始祖之位,惠、怀二帝不替,而昭穆不阙,於礼为安。" 骠骑长史温峤议:"惠、怀、愍於圣上以春秋而言,因定先后之礼。夫臣子一例,君父敬同。故可以准於祖祢,然非继体之数也。按太常恒所上,欲还章郡、颍川以全七代。愚谓是恒又求京兆以上三代在庙之西厢,臣窃不安。" 温峤为王导答薛太常书曰:"省示并博士议,今明尊尊不复得系本亲矣。先帝平康北面而臣愍帝,及终而升上,惧所以取讥於春秋。今所论太庙坎室足容神主不耳,而下愍帝於东序,此为违尊尊之旨。愍帝犹子之列,不可为父,与兄弟之不可一耳。鲁闵公,僖公兄弟也,而传云"子虽齐圣,不先父食"。如此无疑,愍帝不宜先帝上也。今唯虑庙窄,更思安处,宜令得并列正室。" 又荀松与王导书曰:"三年当大禘,愍帝以居子位,复居父位。且"子虽齐圣,不先父食"。此君即父也。此为愍帝是先帝之父,怀帝是愍帝之父,惠帝是怀帝之父,二代便重四代,所以为疑处也。"答曰:"意谓君位永固,无复暂还子位之理。惠帝至先帝虽四君,今亦不以一君为一代,何嫌二代之中重四君耶?今庙尚居上,祀何得居下!若暂下则逆祀也。" 孔衍议:"别庙有非正之嫌,似若降替,不可行也。" 博士傅纯议云:"议者既欲据传疑文,又欲安之阴室。据传则所代为祢,阴室非祢所处,此矛盾之说。夫阴室以安殇主,北向面阴,非人君正位。更衣者,帝王入庙便殿,当归盛位。汉明以存所常居,故崩以安神。而议者谓卑於阴室,实所未喻。惠、怀、愍宜更别立庙。" 元帝崩,温峤答王导书云:"近诏以先帝前议所定,唯下太常安坎室数。今坎室窄,其意不过欲定先神主,存正室,故下愍帝也。庙窄之与本体,各是一事,那何以庙窄而废本体也?" 明帝崩,祠部以庙过七室,欲毁一庙;又正室窄狭,欲权下一帝。温峤议:"今兄弟同代,已有七帝。若以一帝为一代,则当不得祭於祢,乃不及庶人之祭也。夫兄弟同代,於恩既顺,於义无否。至於庙室已满,大行皇帝神主当登正室。又不宜下正室之主,迁之祧位。自宜增庙。权於庙上设幄坐,以安大行之主。若以今增庙违简约之旨,或可就见庙直增坎室乎?此当问庙室之宽窄。"其庙室宽窄,亦所未详。 移庙主 东晋孝武太元十六年,改新太庙,立行庙,移神主。祠部郎傅瑗问徐邈其仪。答曰:"礼,祫祭,祝迎四庙之主。又,国有大故,敛群庙之主於祖庙。寻文求旨,盖并同时。既出坎而不殊,谓可同时告奠。奠讫,次引大驾卤簿列於外。左右侍卫各从神舆,不复待一主入室迎一主也。其陪位者,每神舆出,辄遥拜致敬。迁引既毕,乃辞退。特迁主之晨,宜依告以设奠,而启鼓严之节。"瑗又问:"今既启严,复应奏解严不?"邈云:"吉凶有事,可相比方者。山陵每启严而不解严。严是迁主之节,不可以不告。解严自为军徒休息,何取於告神乎!"瑗又问:"四府君室狭,不容四座,可以户外张幔不?"邈云:"室狭不容四座,户外张幔,可谓礼从宜。"(初,武帝咸宁三年,燕国迁庙主当之国,国子博士孙繁按:"礼,凡告事以特牲。又礼,盛主以簟笥,载以斋车,即古之金辂也。每舍奠焉。又礼,庙事考妣,同席共馔,一尸而祭,以神合为一也。今王之国,迎庙主而行,宜以发日,夙兴,告庙迎主。今无斋车,当以犊车,二主同车共祠,合於古。宗祀国迁,掌奉主祏当侍从。主车在王卤簿前,设导从。每顿止,传主车於中门外,左,设脯醢醴酒之奠,而后即安之。")五礼是什么
五礼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五种礼制: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2、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1、“大师之礼,用众也”,指军队的征伐行动;2、“大钧之礼,恤众也”,指均土地、征收赋税;3、“大田之礼。简众也”,指定其狩猎;4、“大役之礼,任众也”,指营造、修造土木工程;5、“大封之礼,合众也”,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祭礼的其它相关
古代的吉礼基本都可以归入祭礼,程序大体上看也是接近的,这里只展开家祭礼。家祭的情况:四时祭,继始祖之宗于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初祖以下高祖以上之祖),继祢之宗以上季秋祭祢(父亲),忌日,墓祭。此处只以四时祭为例: 前一月下旬卜日,定一个丁日或亥日:主人盛服立于祠堂中门外,西向,兄弟立于主人之南少退,北上,子孙立于主人之后,同辈西向,北上。置桌子焚香,纁珓而掷于盘,以一俯一仰为吉,若吉则定为上旬,不吉则卜中旬,中旬又不吉则直接取下旬。既得日,祝开中门,主人以下北门立,再拜,主人升,焚香再拜。祝执辞跪于主人之左,读曰:孝孙某将以来月某日,祗荐于祖考,卜既得吉,敢告。用下旬日则不言卜既得吉。主人再拜,降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祝阖门,主人以下复西向位。执事者立于门西,皆东面,北上,祝立于主人之右。命执事者曰:孝孙某将以来月某日,祗荐与祖考。有司、执事应诺,乃退。前三日斋戒。 前一日设位陈器:主人帅众男子着深衣,与执事洒扫洗拭桌椅,勿令洁净,设高祖考妣牌位于堂西北壁下,南向,考在西,妣在东,各用一桌一椅而并在一起。曾祖考妣、祖考妣、考妣以次而东,皆如高祖之位,世各为位,不相接。袝祭的牌位皆于东墙,西向,北上,或两边相向,尊者居西,妻以下则于阶下。设香案于堂中,置香炉、香合于其上,于香案前及每位前地上设茅沙,设酒架于东阶上,设桌子于其东,设酒注一,酹酒盏一,盘一,受胙盘一,匕一,巾一,茶合、茶筅、茶盏、托盘、碟、醋瓶于其上。设火炉、热水瓶、香匙、火箸于西阶上,别置桌子于其西,设祝版于其上。设盥盆、帨巾各二于阼阶下之东,其西设台架,再设陈馔大床于其东。主人帅男子着深衣省牲,主妇帅妇人着背子洗祭器,具祭馔。每位果品六,菜及脯醢各三品,肉鱼、馒头、糕各一盘,饭各一碗,肝各一串,肉各两串。天将明,设蔬果酒馔:着深衣,盥手,南端蔬菜、脯醢相间,然后盏盘、醋碟于北,盏西碟东,匙箸居中。设玄酒及酒各一瓶于架上,取井花水充于酒之西。在炉中烧炭,瓶中灌满水。主妇服背子,炊馔,领极热,以盒盛出,放东阶下大床上。天初明,奉神主就位:主人以下各盛服盥手帨手,至祠堂前,男子序立如告日之仪,主妇西阶下,北向立,主人有母则特位于主妇之前,诸伯叔母,诸姑继之,嫂及弟妇、姊妹在主妇之左,其长于主母、主妇者皆少进,子孙妇女、内执事者在主妇之后,同辈皆北向,东上。主人升自阼阶,搢笏焚香,出笏,告:孝孙某,今以仲春之月有事于皇高祖考某官府君,皇高祖妣某封某氏袝食,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搢笏,敛椟,正位、袝位各置一笥,各以执事者一人捧之,主人出笏,前导,主妇从后,卑幼在后,回至正寝,至于西阶桌子上,主人搢笏启椟,奉诸考神主出就位,主妇盥帨升,奉诸妣神主如上,其他袝位,则有弟子一人奉之。既毕,皆降复位。 主人升,诣高祖位前,执事者一人就酒注,立于其右,主人搢笏奉高祖考盘盏位前,东向立,执事者西向斟酒于盏。主人奉之,奠于原处。然后奉高祖妣盘盏,如上。出笏,位前北向立,执事者二人奉高祖考妣盘盏立于主人之左右,主人搢笏,跪,执事者亦跪,主人受高祖考盘盏,右手取盏,祭之茅上,以盘盏授执事者,送回原处。受高祖妣盘盏亦如之,出笏俛伏,兴,稍退立。执事者炙肝于炉,以碟盛之,兄弟之长一人奉之,奠于高祖考妣前匙箸之南。祝取版,立于主人之左,跪读曰:维年岁月朔日,子孝元孙某官某敢召告于皇高祖考某官府君,皇高祖妣某封某氏,气序流易,时维仲春,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菜盛醴斋,祗荐岁事,以某亲某官府君某亲某封某氏祗食,尚飨。毕兴。主人再拜,退诣诸位,献祝如初,每位读祝毕,即由兄弟众男之不为亚献、终献者,以次分诣本位,酌献如仪,但不读祝。献毕皆降,复位,执事用其他的器皿撤酒和肝,盏放回原处。
通典 卷四十九 礼九 沿革九 吉礼八(6)
袁准曰:""祫及坛墠,禘及郊宗石室",此所及远近之杀也。大传曰"礼不王不禘",诸侯不禘,降杀於天子也。若禘祫同贯,此诸侯亦不得祫也,然则禘大而祫小。谓祫为殷祭者,大於四时,皆大祭也。国语曰:"禘郊不过茧栗,烝不过把握。"明禘最大,与郊同也。公羊传曰:"大事者何?祫也。毁庙之主陈於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乎太祖。"何谓也?曰:夫禘及坛墠,则毁庙也,俱祭毁庙,但所及异耳。所及则异,毁与未毁则同。此论者所惑。郑谓不同是也,谓禘不及毁庙则非也。刘歆、贾逵同毁与未毁是也,不别禘祫远近则非也。" 晋武帝泰始中,尚书杜元凯议称:"易曰"上古之代,丧期无数"。自殷高宗谅闇三年,不称服丧三年,而称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谓。大戴篇曰:"昔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明年六月既葬,周公冠成王而朝於祖,以见诸侯,命祝雍作颂。"是三年之内时明矣,故今礿祠烝尝於是行焉。昔仲尼之制春秋也,因鲁史以明王法,丧中之祥祫,讥贬之文著焉。"(徐禅按:杜议行武皇盛明之朝,其左传解云亦三年之丧礼毕而禘。) 东晋升平五年五月,穆帝崩,十月殷。兴宁三年二月,哀皇帝崩,废帝太和元年五月,皇后庾氏崩,(废帝海西公后也。)十月殷。(此哀皇帝再周之内,庾氏既葬之后殷也。)太元二十一年十月应殷,其年九月孝武崩,至隆安三年,国家大吉,乃循殷事。元兴三年夏,应殷,太常博士徐乾等议,应用孟秋,进用孟冬时。(孔安国云:自太和四年已后,殷祭皆用冬夏。复详徐乾议用孟秋,非失也。)安帝义熙三年,当殷,御史中丞范泰议,以章后丧未一周,不应殷祠。时从太常刘瑾议"小君之丧,不以废大礼"。(泰议曰:"今虽既祔之后得以烝尝,而无殷祭之礼,有丧则废吉祭,祭新主於寝。今不设别寝,既祔遂祭於庙。故四时烝尝,以寄追远之思;三年一禘,以习昭穆之序。义本各异。三年丧毕,则合食太祖,过时而殷,无取於限三十月也。隆安之初,以丧而废矣。"瑾议曰:"臣寻升平已后殷祭,皆在周内。永和十年至今五十馀载,三十月辄殷,是依礼五年再殷,而泰言非当。若臣启不允,则责失奏弹。")往安帝元兴三年四月,不得殷祀,进用十月。若计常限,今当用冬;若更起端,则应四月。时尚书奏从领司徒王谧议,反初四月为殷祠之始。(谧议曰:"有非常之庆,必有非常之礼。殷祭旧准不差,至於义熙之庆,经古莫二,虽曰反正,理同受命。愚谓履运唯新,於是乎始,宜用四月。"太常刘瑾议:"殷无定日,考时致敬,且礼意尚简。去年祠虽於日有差,而情典允备。宜仍以为正。"徐乾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经传记籍,不见补殷之文。"著作郎徐广议:"若用三十月,今则应用四月。於时有殷而迁在冬,从太元元年十月殷祠。若依常三十月,今则应用二年四月,是追计辛未岁十月,未合六十月而再殷。"刘涧之等议:"太元元年四月应殷,而礼官情失,逮用十月,本非正朝以失为始。"尚书奏从谧议。)博士陈舒表:"三岁一闰,五年祭,八年又殷,两头如四,实不盈三。又十一年殷,十四年殷,凡间含二,则十年四殷,与礼五年再殷其义合矣。"博士徐禅议:"春秋左氏传曰:"岁祫及坛墠,终禘及郊宗石室。"许慎称旧说曰:"终者,谓孝子三年丧终则禘於太庙,以致新死者也。""徐邈议:"礼五年再殷,凡六十月,分中,每三十月殷也。"太学博士曹述初难云:"三年之丧,其实二十五月,则五年何必六十月。礼,天子特礿,三时皆祫。禘祫虽有定年,而文无定月。"(按明堂位"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则今之四月。"七月日至,孟献子禘其祖",则今之五月。春秋文公二年"大事於太庙",则今之六月。)邈答曰:"五年再殷,象再闰,无取三年丧也。祫三时皆可者,盖丧终则吉而祫,服终无常,故祫随所遇,唯春不祫,故曰特礿,非殷祀常也。礼,大事有时日,故烝尝以时,况祫之重,无定月乎!"今据徐邈议,每三十月当殷祀。(贺循祫祭图:太祖东向,昭北行,南向;穆南行,北向。) 《通典》 唐·杜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