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诸葛亮,诸葛亮最后一计骗了世人两千年

诸葛瑾与诸葛亮有何关系?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为孙权做事,诸葛亮为刘备做事。

世人因为诸葛亮的哪个生前的最后一计,被骗了2000年?

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诸葛亮又开始辅佐后主刘禅,为蜀汉之基业呕心沥血。奈何天命已定,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最终病逝于五丈原,未能完成刘备匡扶汉室之遗愿。但是,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对得起苍天和已经死去的刘备,下对得起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

作为不世出的奇才,诸葛亮早就算出了自己的归天之日,但他曾想通过七星灯续命之法术,以求逆天改命。奈何天命难违,最终续命失败,他不得不屈从与上天的安排。古人最怕两件事,一是,生前遭人唾骂;二是,死后墓地被盗,大神诸葛亮也不例外。毕竟大神就是大神,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坟墓被盗墓贼找到,诸葛亮临时之前给皇帝刘禅写了一密信,信的内容大概是这么说的:“阿斗啊,我昨晚夜观天象,得知命不久矣,以前你很听话,我也没有求过你什么事。现在我快挂了,只希望你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在我死后找四位身强力壮的士兵,抬着放有我尸体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绳子所断之处,就把我就地安葬,棺材中不需要带任何的陪葬品。”

诸葛亮

阿斗接到诸葛亮的密信后,想破脑袋也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要这么安排,作为一国的丞相,本应予以厚葬。虽然蜀国不太富裕,但为丞相搞一些顶级陪葬品还是易如反掌的。阿斗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对丞相诸葛亮唯命是从,这次虽然不解诸葛亮之用以,但他还是照做了。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杨仪等人秘密把诸葛亮的尸身运到都城成都。阿斗为了表示对丞相的尊敬,自己亲自挑选了几条耐磨的绳子,挑选了四名强壮的士兵,让他们用绳子绑着棍棒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向南出发了。

由于棺材太重,加上山路崎岖不堪,这四名向南走了三天三夜,发现绳子丝毫没有断裂的迹象,顿时四人全部懵逼了,如此下去肯定会被活活累死。其中一人就说到:“反正现在就我们四人,不如把丞相的棺材埋在这里算了,肯定不会有人知道。”此话一出,另外三人全部表示同意,就随便找了一块空地,把盛放着诸葛亮尸身的棺材就地埋葬了。

回到成都后,四人就向皇帝阿斗复命,说他们是在绳断后才埋葬了丞相诸葛亮。阿斗非常纳闷,自己亲自挑选的绳子,怎么会如此不堪?内心表示极度的怀疑,就把这几个人抓起来亲自严刑审讯。因承受不住酷刑,四人终于说出了实情,阿斗差点气爆了,立马斩了这四人。

由于生气失去了理智,阿斗忘记问诸葛亮埋葬的地点,现在这四个当事人全都斩了,天下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真正的墓地在哪里,上千年一直没有人能够找到。后来,为了祭拜诸葛亮,阿斗命人在勉县定军山脚下建了一座衣冠冢,也就是现在的武侯墓。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不想死后被盗墓贼打扰,故进行了这么一个天衣无缝的安排,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什么?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后,出任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出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赤乌四年(241年) ,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早年经历诸葛瑾少时曾游览洛阳,又博览《诗经》、《尚书》、《左氏春秋》。生母去世得早,诸葛瑾在守孝期间一切合乎礼节,侍奉继母恭敬谨慎,甚得人望。建安五年(200年),诸葛瑾因中原战乱而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见诸葛瑾,对其才华感到惊奇,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诸葛瑾与步骘、严畯关系亲密。建安六年(201年)三人一起游历吴中各地,逐渐声名显赫,齐名被称为当世的英杰俊才,诸葛瑾其后又担任过海盐县长。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个计谋,为何会骗了世人近两千年?

纵观史上一生充满传奇的人物,他们的死亡都伴随着许多疑点或者谜题。比如难解的遗言、神秘的墓葬方式、蹊跷的死亡方式,奇葩的陪葬品等等……这一部分原因出于后人对历史名人的想象,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名流对生死的态度独树一帜,非平常人能够相比。在三国之中,有三位知名的密葬拥护者,都下令不要在自己的墓葬之中放入大量珠宝陪葬。这都是因为当时盗墓之风实在猖獗,众人皆是冲着墓葬之中的钱财而去。曹操出殡当日,用72口棺材掩人耳目,司马懿密葬连妻妾都不允许合葬,命令后人种树铺草,就是不可以立碑。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就是诸葛亮的遗嘱了,他命令四个人抬着棺材一直走,其实这就是他密葬的高明之处。诸葛亮死时家中除了几亩薄田并没有多少财富,他连生的时候都对这些没有多大兴趣,何况是死后。他在死前留下遗愿,希望幼主能为他安排四个士兵,扛着他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一直等到绳子断了再下葬。而对外所立、供人祭祀的坟墓,不过是他叫刘禅安置的一处衣冠冢而已。诸葛亮叮嘱刘禅,衣冠冢就立在定军山,依山而建、不用耗费人力。只要挖出一个可以放下棺材的坑,埋进一些他平日里穿的衣服就可以了。蜀国对诸葛亮有多看中,他若是这般草草下葬,刘禅多少有些犹豫。而诸葛亮态度坚定,他便也顺着诸葛亮的意思叫了四个人过来。这四个人抬着一个装着死人的棺材,朝着一个毫无目标的方向,还要一直抬到绳子断为止。其实对于这四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且不说这古代路不好走,口粮又不可能带上多少。就是每天大半夜露宿在野地里,对着一口棺材,正常人也受不了。所以这四个人很可能在半路就合计好将诸葛亮给埋了。因为回去之后刘禅肯定要追问他们几个葬在哪里,他们心中有愧答不上来,所以干脆就直接逃跑不再回去,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守着秘密过完下半生,那么诸葛亮的墓地就像他们的行踪一样永远成为一个谜。退一万步说,如果他们回去了,对于这件性命攸关的事情他们也只会撒谎应付,刘禅会因为他们事情没有办好而责罚他们,将四人灭口,如此,知晓诸葛亮墓地的人就全部消失了。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延之间是什么关系

诸葛瑾是诸葛亮长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前者是兄弟关系,而后者只是远亲关系。

1、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

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称为“神交”,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2、诸葛诞(?-258年),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

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邓飏交厚,且见到王淩、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于甘露二年(257)起兵反对司马昭,并得到东吴的支援。甘露三年(258年)二月,诸葛诞被胡奋所斩,夷三族。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

3、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另外,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因解决粮食问题,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蔓菁”的野菜的种植方法,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补充军粮,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但诸葛怀推辞,自给自足,在家终老。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会施放孔明灯,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在云南(三国时南中之地),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编竹箩;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称为“诸葛鼓”,白天做饭,晚间可敲它作警报。

而现有许多俚语,如“事后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自以为先知;也有“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孔明择妇

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听说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虽头发黄、皮肤黑,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叫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诞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什么关系?

诸葛瑾与诸葛亮是兄弟关系,对三国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诸葛武侯与诸葛瑾是亲兄弟,“虎”是大哥,“龙”是弟弟。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是个望族,同时出了两位优秀的人才,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二人一个在东吴任大将军,一个是蜀汉丞相。

诸葛瑾在年轻的时候经鲁肃推荐,成为东吴效力。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在他的协助下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

这两兄弟之间虽属不同的军事集团,但是他们的兄弟之情还是很深的。还记得经长坂坡刘备大败之后,诸葛亮只身过江到东吴求助,一见到诸葛瑾就立刻跪下,给兄长施大礼。就算诸葛亮那么有名,面对兄长,礼节仍然是不敢怠慢半分。

出于手足之情,在公事上,尤其是涉及到东吴和西蜀间的利益的时候,诸葛瑾和诸葛亮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