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富二代,诸葛亮高富帅
为什么说诸葛亮才是第一代“网红”?
诸葛亮的名气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出名的,大家一看到他的名字就想到了伟大的家,军事家等等头衔。《出师表》估计现在还能背出来。回过头仔细品这位三国奇人的崛起,原来他是发展最早的“网红”呀。
诸葛亮家境贫寒,小时候跟着叔叔从山东跑到湖北,在别人家借宿。同时期的周瑜他们妥妥的“富二代”“官二代”,诸葛亮与之相比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屌丝。周瑜这些“二代”们可以因家庭背景和资源轻轻松松的进入核心机关任职,但是诸葛亮不行呀,只能通过别的路子走到那一步,于是就想到了借东风成为一个网红。那诸葛亮都是在操作的呢?
首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红”,你必须得思维超前,说话出位吧;只有说出了有争议的话,才能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于是他在躬耕陇亩之时,天天给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那些大佬。他们两个一个帮助混乱的齐国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一个把军事落后的燕国搞成了军事强国。两个人都是响当当的大佬,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狂妄自大。
虽然大多人对他持怀疑态度,但是他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了,这可是一个好消息,诸葛亮决定再加一把火,雇佣水军在网络上炒作自己,水军那肯定就不能是一些没名没势的小喽啰了,他找来了地方上有一些名气的“小网红”徐庶、崔州平等一些人。于是他们在各自的小圈子里面疯狂吹。
一时间舆论分为对立的两派。无论两个派系怎么争论,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的名气关注度上升迅猛,再加上诸葛亮时不时发一些在树林里面小憩还是在小河里面划船,都第一时间让别人知道,更加增添了关注度。甚至招来了老丈人的关注。要知道老丈人家的女儿可是出了名的丑,这么好的机会哪能错过,立刻交涉,很快就确定了亲事。次日舆论界个头条再次被诸葛亮占据。亲亮派都说是为了爱情,黑亮派疯狂骂诸葛亮。当时骂的越狠,名气越大,有了老丈人的引荐,诸葛亮结识了大批的文人志士,路子一下子就宽阔了很多。
刘皇叔落难路过水镜庄,司马徽推荐了诸葛亮跟庞统两个人,说:他两个一个卧龙一个凤雏,只要能得到一个,就能得到天下。有了名人推荐,诸葛亮又多了一个“卧龙”的标签。
虽然名声已经很大了,毕竟底子薄,还是一个草根网红。因此诸葛亮迫不及待要给自己加一个“V”认证。怎么才能认证呢?诸葛亮找到了当时的一个大知识分子庞德公,
知识分子嘛,都清高,你得润物细无声的去影响他,恭维他。于是诸葛亮以老师的礼仪对待庞德公,每次去拜访都跑到床前,放下身段给他端茶递水,鞍前马后的,庞德公开心极了,没过多久,诸葛亮就以庞德公爱徒的名义通过了认证。
经过这一套组合拳打下去,有了大“V”认证的诸葛亮积累了大量的人气,翻身的刘皇叔找了一遍又一遍诸葛亮,两人一拍即合就出山了。于是就有了后续我们知道的一系列故事了。
关于诸葛亮的文学常识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三国志 诸葛恪传》诸葛恪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我觉得大体上评价就是才能德行不及声望。邓艾评价诸葛恪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在理:“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於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於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昔子胥、吴起、商鞅、乐毅皆见任时君,主没而败。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大体意思是说因孙权新故,朝内天子不能决断于乾坤容易听信于他人,诸葛恪虽然身为托孤重臣,在朝中不但没有广树恩信扎稳根基,而且经常还专注于领兵在外征讨。使用不当之法征调国中居民充当士兵去攻打防守稳固的坚城并死伤很多,背负着难以推脱的责任而还朝。这就注定成为了他悲惨结局的开始。古时候伍员、吴起、商鞅、乐毅都是在赏识自己的君主为政时发挥自己的才能,赏识自己的君主死后也都落了个凄惨的下场。况且诸葛恪的才能远不及这四位古贤,而且还没有意识考虑到自己处在多么危险的境地,所以他的败亡不难预见。(虽然邓艾这么理直气壮地说别人,但后来他的下场也是非常的悲惨。)先放下邓艾评价诸葛恪的这段话“少有才思,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及长,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征讨山岳,征调山越之民为兵。在孙权刚死后通过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等举措广得民心建立了威望。率领四万大军击溃魏军的东兴大捷这些事情说明诸葛恪身为托孤之臣确实是有过人之处。但从后来得新城之败开始,说明这个人有些自负轻敌好大喜功,眼里“只知自己没有别人”。新城大败之后,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士卒受伤染病,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魏军捕获,存亡忿痛,大呼小叫,而诸葛恪却安然自若。虽然兵败,却把责任转嫁于别人,自己却照样是托孤重臣照样颐指气使照样把持朝政。一言不合一次不周全就可将朝中之臣免职罢官。国内怨愤之声四起。后孙峻与吴主孙亮合谋于宫内诛杀了诸葛恪,诸葛氏被夷灭三族。孙綝被杀后,孙休下诏将诸葛恪依礼改葬。从一些轶事典故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很早的时候因为比较有才能比较有头脑比较有名望所以变得非常的自信,一步一步由自信变成自豪,到后来逐渐变为异常的自负。自负是能蒙蔽自己双眼的,眼前的一切祸患端倪若是在他得势之前,我相信他不会看不到,他最欠缺的就是他堂叔诸葛亮的那份“虚怀若谷、谦和待人、高瞻远瞩”,若是将此持之以恒,无论是他今后做出的功绩和他最后的境遇绝不会向历史描述的那样。后来很有可能会是“吴有诸葛元逊、蜀有诸葛孔明”这样的美谈。诸葛瑾:“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这是他父亲诸葛瑾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位吴国的大将军很早就看到了因为在一片赞誉和掌声中成长的“官二代富二代”最后会给东吴的诸葛家族带来哪些可以预料到的后果。历史上为蜀汉奉献了一生的著名军师诸葛亮俸禄有多少?
说到三国时期的事儿,想来许多网民都了解,每天战斗,无缘无故就将领单杀,无缘无故就谁把谁的封地给攻占了,那麼那么错乱的时代那时候的人全是那么日常生活的呢?例如最厉害的三国诸葛亮,他的收益多少钱呢?他的月俸也是是多少的呢?是否会非常少,那麼究竟是什么状况?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国诸葛亮一生戎马,只求匡扶汉室,解救天地。三国诸葛亮从小苦学勤奋好学,有天资聪慧,因而把握许多的秘制绝招,特别是在熟练国防,通晓天文学,下知自然地理,经常此后管仲乐毅。自打三国诸葛亮追随刘皇叔后造就了许多惊喜,不论是火烧赤壁、舌战群儒,或是巧夺荆州市,都为后代留有千载传扬的美谈,刘皇叔也曾把自己比成鱼,把诸葛孔明比成水。刘皇叔去世后,三国诸葛亮曾艰辛地开展了六次姜维北伐,贯彻刘皇叔“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承诺,对蜀国可以说赤胆忠心、尽职尽责,最后因劳累过度,病亡在五丈原,三国诸葛亮因其忠勇天下无双,被后代称为忠实的意味着,人臣的榜样。殊不知三国诸葛亮一生恪尽职守,其官衔月俸到底是多少,真的是一贫如洗。最先剖析三国诸葛亮的月俸有什么一部分构成。一者三国诸葛亮出任司隶校尉,据相关资料记述,这一官衔每一年的月俸大约是两千石。二者三国诸葛亮也是蜀国的宰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位极人臣了,这一官衔基本上月俸是最好是的,大约每月有三百五十斗粮食作物,每一年有四千两百石。三者三国诸葛亮也是益州牧,这一官衔每一年的粮食作物也是两千石。那样计算下来,三国诸葛亮只靠官衔收益大约就会有六千五百石粮食作物。此外,三国诸葛亮或是武乡后,并且是个县侯享有敬奉,一年又有一千八百石。加起来是在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一共一万石!据历史资料记述汉代的官衔月俸以下:汉承秦制,官衔多因袭秦代,如国相、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博士研究生、郎中令、卫尉、任尉、治粟内史等官衔全是沿用秦制。汉朝的官秩,大概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这类官中如'三公'每月有俸350斛,中二千石官月俸180斛,最少一百石官月俸16斛。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意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次之剖析三国诸葛亮的月俸计算成RMB大概多少钱。为了更好地更精确的计算三国诸葛亮的薪水,大家就用当今的粮食作物价目表来测算。但古时候的粮食作物也分很多种多样,尤其是在蜀国阶段,普通百姓关键以小米手机为食材,刘皇叔或是刘禅给三国诸葛亮的粮食作物当然也是小米手机,大家就以当今的小米手机的价钱来测算三国诸葛亮的月俸。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述,汉代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也就是一个成年男子能够挑起的份量。在网上也是有说一石是三十斤的。大家就以一百二十斤为标准,当今在我国小米手机的均价为五元上下。从而计算下来,三国诸葛亮每一年的收益大约是六百万RMB。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薪水高得令人震惊啊,说出来以后很有可能大家都不敢相信。此外,三国诸葛亮也有其他收入,例如《三国志》中就曾记述,三国诸葛亮每一年也有七十二万钱的收益,依据《三国志》的有关记述,一斗米大约1000钱,换句话说三国诸葛亮每一年的古钱币收益购买10800斤小米手机,折算成RMB大约五十万左右,那么高的收益,大家也是想都害怕想啊。再度剖析,三国诸葛亮有那么高的收益为什么又会一贫如洗。听说三国诸葛亮死前,曾奏疏刘蝉,而且曝出了自身全部的资产,而且把自己剩下的资产所有捐赠,留做军资和我国基本建设,分毫没有给子孙后代留有。三国诸葛亮也曾说,家里还有田地,可供子孙后代锦衣玉食。不难看出三国诸葛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清官。曹操,诸葛亮,孙权的简介
「 救 人 一 命 胜 造 七 级 浮 屠 」 , 句 中 的 「 浮 屠 」 原 来 解 作 佛 塔 , 整 句 的 意 思 是 「 救 人 性 命 , 功 德 无 量 , 远 胜 为 寺 庙 建 造 七 层 佛 塔 」 。 其 实 , 「 浮 屠 」 本 是 梵 语 Buddha 的 音 译 , 意 思 即 是 「 佛 陀 」 , 指 释 迦 牟 尼 。 後 来 大 概 因 「 屠 」 字 令 人 联 想 到 「 屠 宰 」 等 意 思 不 太 好 的 词 语 , 所 以 渐 渐 被 音 近 的 「 佛 陀 」 取 代 。 而 「 七 级 浮 屠 」 的 「 浮 屠 」 , 梵 语 是 Buddhastupa , 音 译 後 的 略 称 也 是 「 浮 屠 」 。 所 以 , 「 浮 屠 」 既 可 解 作 佛 陀 , 亦 可 解 作 佛 塔 。
鲁肃和诸葛亮谁厉害?鲁肃诸葛亮具体功绩对比
鲁肃算是三国中一直被小看的人物,其实鲁肃的能力不比诸葛亮和周瑜差。鲁肃也被称为是“东吴四英将”,周瑜死后鲁肃就接替了他大都督的位置。其实要比较鲁肃和诸葛亮到底谁厉害还是要在正史中找答案,因为演义里面诸葛亮抢了不少鲁肃的功绩,当然诸葛亮大部分的事迹都存在水分,这个大家应该也是非常熟悉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鲁肃到底有哪些贡献和功绩,来一起了解下真实的鲁肃究竟有多厉害。
1
被历史误读的三国大人物鲁肃
三国鲁肃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受小说《三国演义》以及老版电视剧或三国戏的影响,大众的印象中的鲁肃是个厚道人,但不免有些懦弱、憨鲁。
在草船借箭时怕的要死,对周瑜的大计茫然无知,单刀会上又被关羽奚落的无地自容。作者或编剧们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关云长等人的艺术形象,有意将鲁肃塑造为一个忠厚老实、近乎木讷的长者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鲁肃,却是一位目光远大, 又不乏权谋智变的杰出的家和战略家。鲁肃在许多、军事上的见解和作为,可同诸葛亮媲美,更不亚于周瑜。
鲁肃( 172~ 217 年), 字子敬, 临淮东城( 今安徽定远) 人。他生于当地的豪强大族,虽父亲早亡,但财用充足,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记载长大后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
鲁肃看到汉末将乱,“乃学击剑骑兵,招聚少年,给其衣食, 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弱冠之年的鲁肃便树立了成就一番宏伟事业的大志向。
2
慷慨大义结交周瑜,逐步走上仕途
少年就已成名的周瑜,在江淮一带很有影响力,当他任居巢长时,闻鲁肃之名,就拜访鲁肃请他资助一些粮食。
当时鲁肃家中有两仓米,每一仓有大米三千斛。鲁肃二话不说,当即就将其中的一仓米送给了周瑜。
要知道,当时是汉末群雄混战, 粮食极端匮乏, 鲁肃如此豪爽大方, 让周瑜深受感动。
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历史上也就有了“将囷相结”这个典故。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互相攻讦, 鲁肃立志要找一位值得为之驱策的明主。毅然率宗族部曲三百余人, 先至居巢与周瑜会合,后又随周瑜一起东渡长江投奔孙策。
遗憾的是,彼时的孙策正忙于东征西讨, 等江东稍稍安定, 却在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英年早逝, 没来得及起用鲁肃。
随后,孙策的弟弟孙权主掌江东,周瑜又立即向孙权引荐鲁肃,并在孙权面前称赞鲁肃具有旷世之才,希望孙权亲自接见并加以重用。孙权立即召见鲁肃,对鲁肃赞赏不已。
自此,胸有大志的鲁肃正式走上仕途。
3
陈帝王事,助孙权鼎足江东
建安五年( 200 年),孙权第一次与鲁肃交谈,向鲁肃请教当政大计。鲁肃为孙权指画天下大势曰:“肃窃料之, 汉室不可复兴, 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 以观天下之衅”。又进而言到:“剿除黄祖, 迸伐刘表, 极长江所极, 据而有之,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认为,汉室已不可复兴,曹操在北方已成气候,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对付的,谏言孙权乘北方多事的良机,立足江东, 伺机剿灭黄祖、刘表, 吞并荆州,进而尽占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最终与北方的曹操一决高下, 把目光放远大一些, 就可以成就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功业。
鲁肃的此番谋划,高屋建瓴,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完全可以媲美诸葛亮的“隆中对”。
要理解鲁肃此番高论的重大价值,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是:当时官渡大战刚结束不久,曹操兵锋正盛,当时的天下大势要比诸葛亮出山时混沌的多,鲁肃能有此远见卓识,他的高明并不亚于诸葛亮。
二是:孙权即位之初, 形势相当严峻, 领土比较少,又有山越之众依山阻险与孙吴政权公开作对,更有天下英豪虎视江东。无论是功臣宿将, 还是江东大姓,地方豪强, 都对孙权集团能否成大事缺乏信心。
三是:孙权本人年少即位, 威信不足以立众,众人都对孙吴政权普遍持观望态度。 孙权政权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 鲁肃为孙权从容谋划天下, 并力劝孙权以建立帝号为远期目标, 不啻于一剂强心针, 令孙权信心大增。
事实上,以后东吴的拓土开疆,基本上都按照鲁肃的方案进行,可见他谋划的方案的正确性。
据史书记载,孙权曾对吕蒙剖明当时心迹,称自己刚与鲁肃见面时,“ 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4
高瞻远瞩,定孙刘联盟大计
建安十三年( 208) 春, 孙权重兵攻克黄祖,正打算进军刘表时,,曹操却于同年七月亲率大军进攻荆州。八月,刘表病死,,子刘琮继立。
鲁肃立刻敏感地意识到了荆州问的复杂性,,他向孙权分析天下形势说:刘表二子刘琮、刘封一向不和,不能协力抗曹,荆州的丢失是早晚的事,若长江天险的中游重镇落到曹操之手,曹魏锋芒就会直指江东,后果不堪设想。
如若联合枭雄刘备,或许可以勉力支撑。所以鲁肃建议孙权由原定的“取荆州”改为“联荆抗曹”。而此时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则准备仓皇南逃。
鲁肃又即刻赶到当阳,见到了不知所措的刘备,劝说刘备与东吴合理抗曹。此时已如丧家之犬的刘备“甚欢悦”,即派诸葛亮随鲁肃到东吴共商大计。至此,孙刘联盟抗曹的大局已基本建立。
鲁肃的“连刘抗曹”,足以见其在乱世之中的远见卓识,在曹操大军直指荆州的危险时刻,鲁肃还敢于只身冒险赶赴荆州,其胆识在江东众多文武无人能超其上。
当时曹操手下的大谋士程昱就指出,孙权肯定会帮助刘备共同抗曹,对曹操说“权必资之以御我”。另一重要谋士贾诩也建议曹操占得荆州后, 暂缓东进,以免刺激孙刘两家同仇敌忾,联手抗曹。
可见,鲁肃的权谋是属于程昱、贾诩同一级别的人物。但是, 鲁肃的高明之处,不仅是他率先提出了“孙刘联盟”政策,而且是首先实践者。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把孙吴联盟的功劳主要归于诸葛亮,,事实上, 倘若没有鲁肃的请使观变之行在前,是不会有诸葛亮的单身入吴之举在后的。 因此,称鲁是提倡并亲身推行与孙刘结盟政策的第一人,并不为过。
5
不惧曹操兵威,力主与曹操赤壁决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东,曹操挟囊取荆州之威,聚集重兵83万,向东吴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赤壁大战”。
大战之前,江东众多文武眼看曹操兵势锐不可挡,包括一向稳重倔强的顾命大臣张昭在内的众多文武都劝孙权迎降。
而孙权继父兄余绪,雄心勃勃, 志存高远, 怎肯将江东拱手相让。无奈曹操兵势太盛, 孙权并没有倾国一战、战则必胜的把握,,面对手下文武的气馁,既生气又是无奈。
关键时刻,又是鲁肃站了出来,他对孙权这样说:我鲁肃投降,还可以活,甚至还能得到高官厚禄,荣耀一生。但将军您投降了,何处苟活?
鲁肃一言击中要害,另孙权不再犹豫,遂立即召回周瑜,共商大计。
当周瑜也以慷慨激昂之态决心一意抗曹,更加使孙权下定决心与曹操赤壁决战。孙权将江东精税尽付周瑜,并以鲁肃为副手,帮助周瑜“参军校尉,助画方略”,赤壁之战遂以东吴大获全胜而彪炳史册。
说鲁肃老成谋国,是因为从公元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兵指荆州,八月刘表病死,到赤壁之战尘埃落定,这段时间局势瞬息万变, 时机稍纵即逝。
但鲁肃无论是在多股纠葛不清、形势迷离的情况下,还是在强敌压境、稍有不慎即满盘皆输的危急关头,都保持着高度冷静,保持着深刻的时局洞察力,果断的行事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为孙吴政权鼎足江东,进而在长江中下游的拓土展地做出了极大贡献。
所以说,鲁肃是不亚于诸葛亮和周瑜的三国风云人物,一点都不为过。
6
大局为重,矢志不渝
赤壁之战后,时年36岁的三国俊杰周瑜因病英年早逝。在周瑜临终前,向孙权推荐了鲁肃为后继者。
担任东吴大都督的鲁肃仍然贯彻以孙刘结盟大局为重的方针。他非常清楚,虽然赤壁战败,但是孙、刘各自一方的实力仍难以望曹操项背,只有双方继续同心协力,才能继续与曹操抗衡。
鲁肃的这一坚定不移的战略意图,具体体现在他劝说孙权以土地资助刘备和处理与关羽的关系这两件事。
刘备从赤壁之战中获利颇丰,占据了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和南郡的长江以南部分,,大振,已成为荆州地区事实上最强大的一股军事。
然而,刘备在诸葛亮的出谋策划下还是不知足,向孙权提出借南郡长江以北包括江陵在内的地盘,并给出了一个“共同北略中原,当然要有一块直接与曹军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孙权还在犹豫之时,鲁肃进言:“将军( 孙权) 虽神武命世, 然曹公威力实重, 初临荆州, 恩信未洽, 宜以借备, 使抚安之。多操之敌, 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这番话打动了孙权。
孙权意识到,南郡江北地区虽然重要,但北有曹仁、徐晃屯守襄阳,南有日渐强大的刘备在公安隔江相望,江陵距东吴本土又路途遥遥,一旦有异常,东吴也是鞭长莫及。
与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借给刘备,把刘备集团推到与曹操争斗的第一线。把江陵之地刘备,刘备就可以进可攻, 退可守, 如楔子般钉入中原,曹操就不会再说与孙权“会猎于吴”。
此件事,充分体现了鲁肃的大智谋,本来曹操对如何遏制住刘备咄咄逼人的攻势,都已经感到很棘手了,在他听闻孙权把江陵之地借给刘备后大惊。史书记载“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 笔落于地”。
再看鲁肃是如何稳住关羽的。
关羽为蜀国上将,但素来骄妄,又因为与刘备有结义之情,连诸葛亮都里让他三分。关羽就更不把江东众多文武更是不放在眼里了。鲁肃与关羽打交道时,虽然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对他依然“常以欢好抚之”。
鲁肃不是软弱,是他顾全大局,不想破坏孙、刘联盟。
当然,鲁肃的忍让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息事宁人,他曾大义凛然地指责关羽说: “ 肃闻贪而弃义, 必为祸楷。吾子属当重任,曾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 ”暗示关羽自己之所以一再忍让,并非是实力不如或惧怕对方,只是目下以抗曹大业为重,不想破坏孙刘联盟,义正词严,有理有节,令傲慢的关羽也无话可说。
后代史家王夫之对鲁肃一以贯之的联蜀抗曹方针极为赞赏, 他道出了鲁肃不与关羽一般见识的苦心,“肃以欢好抚羽, 岂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并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谅, 故以知肃心之独苦也。”
7
鲁肃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和战略家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听闻鲁肃病逝,伤心不已,也为他举哀。
自此,这位曾经对汉末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风云人物彻底离开了舞台。
孙权曾高度评价周瑜,把他比喻成东汉开国将领邓禹一样的人物,认为其谋略出众,是东吴能够建国的功臣之一。
黄龙元年(229年),在孙权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过去鲁子敬曾经说道此处,可谓明于事势矣。”
当代革命家续范亭在《统一战线以三国为喻》一诗中说:吴蜀同心破曹瞒,周郎意气要争先;欲收赤壁鏖兵效,还凭子敬苦周旋”。充分总结了鲁肃的在维护孙刘联盟中所做的贡献。
纵观鲁肃的一生, 他时刻都保持着极为清醒而坚定的头脑和大局观念,在运筹帷幄、洞察全局上,并不逊于诸葛亮和周瑜,在某些方面,甚至要高出一筹。
鲁肃在那个风云变幻、局势跌宕, 却又人杰辈出、群雄奋起的时代, 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