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关于自然规律的描述,易经的规律

易经中的自然

那就是阴阳,是不是电视上的百家讲坛里看见的?

“数易文化流年”计算法。

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主要用于人的出生年月日,将人生分为四个周期极端,分别是发展周期,力量周期,智能周期和沉思周期。将人的最大寿命定为84岁。譬如1943年12月10日生人,其发展周期=12月=1+2=3(1-28岁)           力量周期=10号=1(28-56岁)智能周期=1943年=1+9+4+3=17=8(56岁-84岁)沉思周期=84岁以后的生命历程。

高峰周期

第一高峰期=月+日第二高峰期=年+日 第三高峰期=第一高峰期+第二高峰期 第四高峰期=年+月

第一高峰期的大运期在计算之前,我们首先要计算求测者出生年月日的总和(即命数),如上例,1943年12月10号生人,其命数=1+9+4+3+1+2+1+0=21=2+1=3, 3就是其命数,然后用36(固定数)-命数,得出结果就是第一高峰期的年龄段,本例中36-3=33,因此第一高峰期=1+2+1+0=4(0-33岁)。第二高峰期和第三高峰期都是固定流年,为九年,因此第二高峰期=1+9+4+3+1+0=18=1+8=9(34-43岁)第三高峰期=4+9=13=1+3=4(44岁-53岁),第四高峰期=年+月=1+9+4+3+1+2=20=2(54-生命结束,注意有本计算为11/2。)

隐藏生命流年数

这个数和流年相关,其值=命数+当前生命周期数+ 当前高峰周期书,如果计算此人2006年运气,周岁63岁,按周期,起隐藏生命流年数=3+8+2=13=4

流年数

流年数=出生月+出生日+流年数,譬如以上命例,计算其2012年流年运气,为1+2+1+0+2+0+1+2=9,9为其2012年的流年运数。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和辩证思想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著作,读西方哲学史,读《毛泽东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大师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著,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

人的寿命有多久?易经早在几千年前就暗示世人,要注意两个年龄段_百度知...

“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这是很多当代年轻人的态度。生命竟然如此短暂,那么所有人就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地享受,不要死前遗憾。 虽然这是一种比较放纵的态度,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人对生命的不舍。毕竟在这花花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执着,有对于亲人的不舍,而对于工作的不舍,也有对于女人的不舍。因此人的遗憾太多,生命太短,只能留下一句无奈的及时行乐。 面对生命短暂的困局,我们又该如何活得更久一些呢?是去每天搞运动医院体检,还是天天修身养性练太极拳呢?相信很多人对此非常迷茫。 关于人可以活多久,易经早就帮我们算好了,其实人生就那么一回事,只要注意好两个年龄,活得更久一点不是问题。那么易经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古人的寿命 说起到寿命的长短,在那封建年代,其实古人的寿命远远低于现在。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大致都可以到六七十岁,但是古人的寿命却极低,他们大概只有四十岁以下。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营养不良,还有饥饿与疾病的问题。 因此理论上来说,古人活得比现在人要短暂得多,因此古人对于生命的执著比现代人更加强烈。例如在史书记载中,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去寻找长生药,而且因为对于长生不老的执着,先后被这些骗子骗了四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徐福下东洋,还有就是骊山坑方士。秦始皇对于生命的执著可见一斑。 但事实上,不管这些君主如何努力,如何去练丹方,却没有任何作用,该到什么时候死,就会到什么时候死,秦始皇的人都没有活过一百岁。 其实按照现有的 科技 分析,我们会发现,生命的奥义并不在于长生不老药,而是在于细胞的分裂能力。理论上来说, 一个细胞的分裂次数大约为五十次,而每一次分裂的周期是二点五年。因此最最理想的状态,一个人的寿命大约是可以活到一百五十岁 ,这是人类的极限,似乎也是一道门槛。 至于说现代科学钻研的长生技术,其目标就定在了细胞端粒之上,因为据说细胞端粒的长短影响到了细胞分裂的次数。但就目前来说,生命问题还依旧不可破解。 那么问题来了,易经里面的记载又是如何的呢? 二、易经大道理 易经作为我国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曾经一度代表我国古人的学术最高成就出口国外。记得曾经有人调侃过,德国人家里面必备两本书,一本是道德经,另一本就是易经,可见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而且易经在中国 历史 上也的确产生了巨大作用,正如 历史 学家所感慨,一本易经结果包罗万象,不同的人看引起了不同人的发展。像刘基和姚广孝等人读易经,读到的是纵横变化之术,而像徐达常遇春的人读易经,读到的是杀伐之道。一本书居然能够包罗万象,各人都能获得巨大收益。可见这本书的奥妙。 而且这本书针对人类的寿命问题也有记载,其原文如下:“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简单来说,古人教导百姓,要合于阴阳,遵于数理。要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并且要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然后不过度操劳自身, 就可以活到一百岁不担忧 。 因此老祖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认为,能保持合理状态,活到一百,所以是比较正常的。而且按照一些学者的探讨 ,古人认为一百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人生之波澜起伏已经被尽数感受,而且人之精华也已经消耗殆尽,一百岁正是从容面对死亡的最佳时机。 如果是继续活下去就会变成老而不死变成贼。可见易经的大道理非常有趣,告诉我们人一生活一百岁是最佳状态。 除此以外,易经中还提到了 兑卦与艮卦,分别代表着七和八 。在阴阳八卦之中,七代表着少女,八代表着少男,其实这中间也蕴含了一些生命大道理。 如果大家看过黄帝内经,会发现其中有记载,女人的周期为七年,因此站在女人的角度来看,易经也若隐若现地点到,女人会随着以七年为周期,逐渐达到鼎盛然后衰败。 理论上来说, 女性的最旺盛时期莫过于二十一岁与二十八岁 ,这一段时期是女性的生理最佳期,再往后就会慢慢地衰败, 七七四十九岁以后就基本陷入衰老 。 三、两个重要的年龄 当然了,除了这些活得更久的方式以外,易经还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数字,这个数字曾经在走向共和中被慈禧太后引用,简单来说就是: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记得在真实的 历史 记载中,慈禧太后与袁世凯的人准备搞立宪制改革,结果就因为慈禧太后当时的寿命可能会在这两个年龄阶段结束。因此硬生生地把预备立宪推了十二年之久,导致中国改革进程一度陷入到绝望。 同样的在人的一生中,这两个年龄阶段是特别危险的,像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就是在七十三岁去世,可谓是毫无情面。而孟老夫子则是在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一代游侠学者也因此而倒下。因此易经的说法很有道理,七十三与八十四都是人身体最脆弱的时期,一个不小心就会倒在黄泉路上。 因此所有处在这一时期的老人必须要小心谨慎, 不要随意地放纵自我,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好好的渡劫。 如果能够跨越这两个门槛,一般来说,那么人的寿命达到一百岁甚至一百一十岁还是有可能的。但事实上,古代人由于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想要跨越这两个门槛有些困难。而在现代 社会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且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多,因此想要跨越这两个门槛,也是面临着很多的自我约束挑战。 但理论上来说,只要学习易经,然后掌握这些重要的关键点,那么我们活的更久一点还是可以的。而且易经也明确告诉我们,保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活到一百岁是寿终正寝,大家也可以从中借鉴。 结语 所以说人这一生不仅仅存在着及时行乐,其实更多的还有一种自我的修行。生命是非常珍贵的,能活的久一点自然是很好的,但同时也要注意,生命之悠久不在于我们自身的意志,而在于身体机能的正常发挥。 所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以身体为重,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累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与我们无关的。 除此以外,我们也需要注意一点,生命固然要活的更久一些,同时也要变得有意义些。活得更久不是苟延残喘,活得更久是为了更好地享受人生,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将生命的长短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行结合,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快乐,这样才能活得更久一些,并且在临终之前死而无憾。 至于说人类的医学研究,想要破解细胞端粒的难题,甚至想要长生不老,平心而论,那已经和我们没关系了,不仅仅因为技术周期太长,我们看不到,还因为长生不老真的未必是好事。所以还是按照易经说得来,活到一百岁,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而离场。 从这件事情上便可以知道,《易经》蕴含着人生智慧,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更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答案之书! 过去有许多人认为《易经》是一本算命的书,后来人们才逐渐发现,易经把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讲述得十分透彻,读懂易经,就相当于读懂了人生,在生活的过程中,也就不再迷茫。 易经讲的就是天地之间的法则,是一门穷究天人之际遇的学问。 易经传承几千年,有很多的易学家,研究很深了,非常了不起,但是从来也没有人能全学完的,全部解开易经,但是有些学习易经的人却更容易成功。 人生在世,真的应该花时间去看看《易经》感受里面的智慧,它可以教会我们,要如何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如今,不管是商人还是从政者,不管是学者还是为人父母,面对的问题千奇百怪,但是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解易经》 ,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将大家看不懂的文言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样即使是看不懂文言文,也很容易就能读懂。 最关键的是,它用图解的方式,放64卦每一卦背后蕴含的智慧讲解给你。 更关键的是,易经的智慧可以轻松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职场中,生意场上,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从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再到《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每一个都能让你体会到古人的智慧。 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去分析问题,将易经中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内容,变成人人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着实让我受益无穷。 将易经中学到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成功会更进一步!

易经经典语录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道法自然"的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浅谈《周易》之无极篇

易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专门研究变化规律的的学问,天地万物,宇宙自然,不管是什么事物,都在变化之中,都有一个内在的变化规律,都可以归入易经的研究的范畴之内。有些人认为易经很深奥,但凡我们所不了解的事物,都会认为很神秘,一旦我们了解了潜在规律,神秘就会转化为实用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经书”!对人类的思想言行和宇宙自然,具有亘(gen)古不变的指导意义的书,谓之经书。       孔子云: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事物的本质没有改变,那么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法则就不会改变,自然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不管是什么时期的人类社会,只要人的本性没有改变,人的意识没有进化提高,那么,他们必将遵循同一种规律向前发展,任何一个人,事业是否有成,婚姻是否幸福,家庭是否和谐,事业财运是否亨通,还是时运不济,是壮志豪情,还是沮丧失落,是青云直上,还是落魄潦倒,都取决于他对人生规律的把握,掌握规律就能顺流而上,违背规律就如逆水行舟。孰难孰易,一目了然,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易经,把它的神秘性转化为实用性,让易经为我们服务!         本人才疏学浅,仅对自己感悟到的易学文化与大家分享交流,请不要见怪!     易经所描述的内容是关于宇宙起源以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等,大概分  五种现象,“无极”、“阴阳”、“四象”、“五行”、“八卦”。这五种现象阶段相互转换变化,影响作用,并形成了自然规律!我把它叫做“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第一种现象“无极”!    “无”是指本源的存在,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极”是指循环往复,没有尽头!古圣先贤发现,万事万物是从本源“炁”这个状态组成的,现代科学称之为“粒子”或者“能量”因为“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科学的解释大家可以去百度,这里不探讨。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物质都在变化之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不可观察的浑沌状态,科学界称之为“波”。欲把一种混沌的状态浓缩成一个基本单位“波”,通过科学的观察来认识到自然的终极规则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哲学思辩,古圣先贤通过静坐参悟发现,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粒子做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通过内关其心,认识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合理地认识宇宙的一切!万物皆是由气的聚散而形成的,气聚万物成形,气散万物消融,它们之间环环相报,相互转化,生生不息,统一的物质在自然界又分成了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暂态的有序结构(阴)。它密度大,彼此之间的紧张程度高,内聚的能量也大!一种是连续的无序状态,它的密度小,物质彼此之间紧张的程度低!这个原理就是“阴阳学说”!下篇主要讲我所了解的“阴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