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前世今生的村庄,湖南有前世记忆的村子

一座被列入永久保留的古村落,就深藏在苏沪边界,知道人却不多

歇马桥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石浦街道南二公里处,与上海市青浦区交界,曾经是上海青浦、赵屯等周边地区的一个商贸重镇,歇马桥在古代是非常有名非常热闹的一个小镇。是一座深藏在苏沪边界的典型江南水乡村落,被评选为昆山最具 历史 文化美丽乡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2年歇马桥村被列入永久保留古村落。歇马桥村口的石牌坊在竖立在连接苏沪昆三地的机场路上,大气而醒目,它就像一道穿越时空的门,一旦走进便是另一个世界。歇马桥村,古时,因交通不便,所以成为一定的市集,古称歇马桥镇。如今是个行政村。歇马桥的来历,说法不一。志书说:驾桥时“驱石计工立马而成,故曰歇马”。另有说:南宋时,宋、金交兵,金将完颜兀术带兵进至歇马桥,立马桥上视察地形。后人遂把这座桥叫歇马桥。还有一说,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带兵在此休整,当时这里水草丰满,部下在这里养憩,为方便于石浦江东西两边往来,就在江上筑了一座桥。叫歇马桥。其镇名因歇马桥的古桥而命名。首先走过的石拱桥名为“定胜桥”,尽管有着丰富传说和蕴藏寓意的桥名,却是一座完全新建的仿古石拱桥。由一条“龙形水系”贯穿南北,村落沿河呈带状空间布局,构成了江南水乡“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传统风貌格局。定胜桥旁,摆放着一组战马的雕塑,为纪念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带兵在此休整,当时这里水草丰满,部下在这里养憩。韩世忠纪念馆外景纪念馆内广场上,竖有一尊南宋名将韩世忠骑马射箭的雕像。歇马桥老街围在民居院子里的节孝坊遗迹,好在院门虚掩着,可以进入参观。该坊建于清嘉庆年间,全石结构,雕工精湛,中间中段为镌刻“节孝坊”石碑,两侧立柱有对联一副“子道能全堪羡彤编焕彩,亲恩克报无惭丹史流芳”,属于典型的清代石坊建筑。此处为原节孝坊遗址。在这个苏沪边界的水乡村落里,没有城市的嘈杂与喧嚣,没有时间的追赶与紧迫,没有陌生人之间的隔阂与疏离,迎接你的是歇马桥村最初的古朴与恬静!歇马桥上个世纪50年代,古镇商贸依然繁华,当时石浦建镇时曾计划将镇设于此,后因交通不便取消了计划。8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交通日益发达,小镇渐渐地冷落起来,至90年代其建制变村。贾平凹先生曾在《自在独行》一书中这样写道:“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还好,我们比较幸运,在昆山市千灯镇石浦南郊遇见了歇马桥村,一个深藏在苏沪边界的江南古村落。老街处有一座桥名为众善桥的古桥,它是单跨四拼的石阶石板,东西向跨歇马桥市河。和许多传统的江南古村一样,歇马桥村的老街临河而建。老街建在一条市河的西边,分为上滩和下滩,中间为一条碎石铺设而成的街,街依市河形状而建。在这个古村落里,保留着全长500米的古石板路,保存着约5000平米的明清建筑以及抗金英雄韩世忠部下修筑的歇马桥,传统建筑主要分布于古石板街的两侧,临河布置,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街。2012年歇马桥村被列入永久保留古村落。石板路传来的脚步声很欢快,有老人们吃饱饭后喜欢悠闲的去左邻右舍串串门。歇马桥的美,靠单纯的文字是道不明说不完的,只有你走进歇马桥,才能真正品味。这里几乎没有一丁点儿商业痕迹,这里的原住民一派古风,老街现在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江南水乡风貌。据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歇马桥一直是镇建制,曾是上海青浦赵屯等周边地区的商贸重镇,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古镇商贸依然繁华。老街两旁是一幢幢二层房屋,下面是店铺,楼上主人家的卧室。从老街上延伸出来的、铺着古石板的路,似乎还演绎着昔日古镇的繁华。老街上有一块嵌在两间房子中间的石碑吸引了我,石碑上面刻有“太岁”字样,“太岁”何意?不难看出在过往 历史 中,它是个繁华古镇。事实上在歇马桥村的 历史 中,因商家云集、集市兴旺、商贸发达在周遭一带也颇有名气,最后此村也因“跨大石浦南昆区二十二图,北三十图的歇马桥”而出名。潺潺河流边,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被时光磨平棱角,拼凑出江南独有的细腻;幽深窄巷两旁,粉墙黛瓦的老房子触手可及,木门与白墙上的斑驳,似乎述说着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让人不由猜想起它的前世今生!

海南转世奇人的事,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

人民网曾对此进行过报道,认为疑点重重,并不可信。

海南省一媒体报道,该省东方市一村庄居住着一位“转世奇人”。报道经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这名被传说的“转世奇人”叫唐江山,今年26岁,是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人。据称他在3岁多就说自己不是东方人,而是儋州新英镇黄玉村人,因在“文革”期间武斗中被人打死,后转世到了不磨村。

唐江山是个年仅26岁的青年,记者在与他接触中感觉出,他的思想比较单纯。他从小被大人们导演了一场闹剧,也从别人口口相传的神话中认同了自己的不同常人的身份。

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村人,他没有发挥和利用这个“转世”的身份进行违法欺诈,他与“前世”亲人相认后,也真的以亲属关系相处,甚至在“前世”父亲去世时也忙前忙后尽孝道。然而他的行为客观上编造出了一个虚伪的神话。

扩展资料

转世奇人的几大疑点

疑点一:出生是个“球”

据生了9个孩子的唐江山母亲说,唐江山出生时与其他正常的孩子不同,是个不哭、能滚动的“球”。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医院妇产科的医生,得知孩子在母亲肚子里时,被一层胎膜包住,胎膜是一层像透明塑料袋一样的东西,孩子靠着它的保护才能存活。

孩子出生时,胎膜破了,羊水出来,孩子才出生。但有的孩子出生时胎膜没有破,出生后再把它弄破。省医院妇产科的医生表示,新生儿有类似唐江山“球”状现象是很正常的。

疑点二:一个神秘老太

在采访中得悉,在这个“转世”传说的最初,始终贯穿着一个神秘的热心老太。

据已有的报道称:唐江山5岁那年,儋州新英镇有一位阿姨到不磨村搞小生意,他听出她说儋州话,便用儋州话对她说自己是新英人,家住黄玉村,要求她带自己到黄玉村。这位阿姨感到奇怪,不肯带他,他就一直追出不磨村村口。

有村民介绍,当年这位热心阿姨听唐江山说自己原来是儋州人,便帮助他在新英镇寻找他的前世人家,没有找到,后来在黄玉村了解到发生在陈明道身上的事情,刚好与唐江山的特征吻合。有村民说,唐江山到黄玉村认亲时,这位老太也陪同左右。这个阿姨20年前年纪大约在五六十岁,据说现在已经去世。

这个老太在为幼儿的唐江山寻找“前世”人家的过程中如何讲、如何做,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她却起到不容忽视的“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也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一个五六岁孩子所讲的便是源于她传递的信息。

疑点三:不会讲儋州话

东方市和儋州市的方言是绝然不同的,一般这两个地方的人也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已有的报道中说唐江山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小的时候生活在东方,却会讲一口流利儋州话。

就这个问题,记者询问唐江山在东方的父母,他的父亲说:“会讲的。”在儋州市黄玉村,村干部赵裕长及在场的很多村民却说,“转世”的陈道明不会讲儋州话,但后来可能听得懂儋州话。一位村民说,村里有一次迎接唐江山来的场面他亲眼见过,证实当时唐江山确实不会讲儋州话。

记者25日在海口见到唐江山,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小时候儋州话讲得很流利,长大后不大会讲了,但能听得懂。

疑点四:不知自己叫陈明道

已有的报道中写道,唐江山三四岁的时候曾多次对父亲说,他不是东方人,他的家在儋州,名叫陈明道。

记者在儋州黄玉村采访时,据一些村民回忆说,唐江山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前世的名字,只是“记得”自己原来是儋州人。所以才有了热心的阿姨帮助在新英镇和黄玉村不停打听、寻找。

疑点五:预感不正确

已有的报道中说“唐江山五六岁时有一种预感,(陈明道)母亲已不在人世,但父亲还在,已成了孤独的老人。我前世家中有二位姐姐和两个妹妹,只生了我一个男的。这时姐姐妹妹都已出嫁,我感觉到父亲处境非常艰难,于是决心去寻他。”

实际采访得知,这个预感是不对的,因为陈明道的母亲在他一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人世了,陈明道原来是家中的独子,没有兄弟也没有姐妹,只有几个堂姐妹和堂弟。

疑点六:当场指认只是个别人

据说唐江山6岁来黄玉村认亲时,当场指认了很多前世的好朋友,并且叫出了他们的名字,这些朋友那时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随后他还在村里转了一圈,指出他曾在村里哪些地方玩过。这个过程被传得非常神奇,也是众人相信“奇人转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黄玉村采访时,记者询问村中是否还有当时被唐江山指认出来的村民,在场的几十个村民都回想不起来谁曾被指认出来。他们回忆说,当时只是指认了个别人,说曾是他前世的朋友,可并没有叫出他们的名字。

记者追问这些人现在能否找得到?于是有村民说好像当时只有一人被指认是他的朋友,现在这人已不在人世。

疑点七:被打死之地有误

据流传,当年陈明道等8个村民外出买柴油是在回来的路上被打死的,后来唐江山前去儋州认亲经过被打死之地时,心中就止不住害怕起来。记者通过采访陈明道的堂弟陈军助,以及当年与陈明道一同遭遇那次袭击的幸存者赵光宝老人,得知陈明道并非是“回来”路上被打死,而是去的路上,在一个港口刚下船便被打死了。

唐江山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他是长大后在儋州四处玩耍时,经过陈明道当年被打死的地方。6岁去认亲的路上以及后来多次去黄玉村都不经过那个地方,这样何谈有什么害怕的感觉?

疑点八:没有指认坟墓

据传说唐江山当年来到儋州认亲,在陈明道家拿出陈明道的神牌,说自己没有死,神牌不用再摆了。而后来到埋葬陈明道的坟墓,告诉亲人说,以后这里不用祭扫了。是唐江山自己指认出陈明道的坟墓吗?陈明道的堂弟回忆说,是他们这些亲属将唐江山领到陈明道的埋葬地,告诉他的。

唐江山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否认这个过程,他说后来他反正不敢到埋葬陈明道的墓地去,总觉得有些害怕。

疑点九:疤痕可疑

据说唐江山身上的疤痕与陈明道被打死时身上的刀伤一样,陈明道当年被击中脑后一刀,左腹一刀、左后背一子弹从接近左腹刀伤处通过。记者见到唐江山时,认真察看了他这些“前世”遭遇留下的烙印。

在他左侧肋下,仔细辨认可隐约看到一条长约8公分的线状痕,痕迹一旁有一个如烟蒂断面般大小的圆圆白印。就是这条线痕和小小白印成为大家深信不疑的证据之一。

那么唐江山身上是否还有其他前世留下的印记呢?据他说,他小的时候右脚的大拇指上也有一条痕,后来不见了;

另外他原来面部颧骨下有两个暗色的印,不知谁经过对陈明道生前进一步了解,帮助他找到了答案:因为陈明道当年曾偶尔戴一副眼镜,这两个暗印大概表示前世戴过眼镜留下的痕迹。此说法连唐江山自己也不愿意认同,所以他已经想办法除掉了这两个暗印。

就这些印记,记者采访了省医院医生,据介绍任何人出生时身上都可能出现印记,这种印记应是一种皮肤的色素沉着或先天性遗传,有的印记还可能是后天造成的,一些印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褪,有的能长久留下来。

疑点十:6岁记忆不可信

唐江山转世一说,追究起来都源于他3岁时的话语,更重要的是他6岁时有一次“令人信服”的认亲经过。20年过去了,他仍然能对认亲那一天发生的事细细道来。他所讲述的这些经历,有多少可信度呢?

海南省医院儿二科主任向伟表示,人们存在6岁时的记忆是可能的,但做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不特别经过学习强化过程、巩固记忆,长大后对自己6岁时的记忆只能是模糊的片段,一般不可能存在完整的记忆,更不可能对6岁时某一天详细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具体事情记忆犹新。

20年前的一段讹传日前经过媒体给予“证实”,增加了人们对这一荒唐闹剧深信不疑。这桩已被人们慢慢淡忘的“转世”传说重新被搅热,不仅在当地,包括在省外一些地方,很多人复印该报道满大街卖,民心受到蛊惑。而今我们看到,“转世奇人”本人也焕发出信心,鼓舞了他的幻想,希望能以这一身份解决目前生活的困境。

神话的诞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东方市和儋州市这两个村,长期以来都比较封闭、落后。这两个临近市都有当地独特的方言,一村里找出几个会讲普通话和海南话的人都不太容易,记者搭坐的新英镇去过黄玉村的公共汽车上的乘务员,甚至都听不懂海南话和普通话,需要找人翻译。

记者采访时,所有在场村民都表示对“转世”之说“深信不疑”,但没有一个人是亲耳听到唐江山如何说,亲眼见到唐江山6岁如何认亲的。遗憾的是这件事没有更多人去追究它的真伪。20年来人们似乎都在以“我听说”作为这个神话开篇。

年老的村民说“我听说”;年轻的村民说“我听村里的老人说”;唐江山说“我听大人说我小的时候”;村子外面的人说“我听别人都这样说”。

“谎话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人云亦云的效果是显著的。何况是一个流传了20年的传说,原有的破绽也常常会在传说中得到弥补。

参考资料人民网-海南“转世奇人”大揭秘

台儿庄古城的前世今生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 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曾经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明朝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因黄河多次淤塞,南北交通中断。朝廷不得不耗费国力"开泇行运",从微山湖东南段韩庄出口,取道台儿庄,向南直通邳州。因为有泇河补充水源,这段运河因此名为泇运河(俗称韩庄运河)。泇运河相比于原来的徐州段运河,不仅水道畅通,避"黄河夺运"之害,又能缩短路程七十里。这段运河成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主要通道。运河重镇台儿庄也因此成为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 至清初,台儿庄已经成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城市人口最多时高达6万多人。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通过运河漕运,台儿庄云集了大批的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是辐射苏鲁豫皖地区一座重要的商埠城市。城区内现仍保留长达3公里的古运河河道及明清繁荣时期的街巷、码头等遗址,被中外专家誉为"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一九三八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曾在《中央日报》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虽然曾经先后做为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权所在地,但是旧城多为战后归乡的百姓在战争废墟上建筑起来的简单民居,开发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了台儿庄几代人的梦想。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

你听过什么前世今生的故事?

留史君讲两个关于前世今生的故事。 唐朝有个名叫李源的贵族子弟,因为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把自己的家财捐献出来改建成惠林寺,作为佛教道场,并辞官住寺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是一位道行很高而且精通音乐的大修行人。李源和他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常常促膝谈经论道,往往一谈就是一整天,几乎废寝忘食。 有一天,他们相约同往四川朝拜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禅师有所顾虑,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但李源坚决不同意。圆泽拗不过,只好依了他,喟叹道:“看来人的定数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他们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挑水。圆泽看见后,就流着眼泪对李源说:“知道么?我之所以不愿走水路,就是因为怕见到她啊!” 李源很惊讶,询问原因,禅师说:“她姓王,我前生的业力注定要投胎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愿继续轮回,所以抵抗到如今,她怀孕了三年还没生育。现在既然碰了头,那就无可逃避了。劳驾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当婴儿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望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你到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们再见个面。” 李源听后,悔恨交加,只好哭着为他洗澡更衣。黄昏时分,圆泽禅师就圆寂了。河边担水的那个王氏妇人也随之产下一个男婴。 三天以后,李源打听到王家,去看望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李源便把事实真相告诉了王家,王家便出钱把圆泽禅师埋葬在山下。 亲历无常,目击轮回,李源心中大恸,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玩水了,便失魂落魄地返回惠林寺。圆泽禅师的徒弟告诉李源说,圆泽师父早已预知此事了,所以临行前就写好了遗书,对我们交代了后事。李源震惊失色,痛不欲生。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赶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与圆泽禅师的后身约会。刚到寺外,就听到有歌声从葛洪川畔传来: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循声望去,见远处的竹林中,一个牧童正在拍着牛角唱歌。李源知道,那牧童正是圆泽禅师的后身,于是他强忍悲痛,含泪高声问道—— “泽公啊泽公,一别十三秋,您老还好吗?” 牧童答道:“李公真乃守信义的君子,没有白交一场。可惜我俗缘未了,不能再和你亲近了,徒叹奈何!呜呼哀哉,轮回路险,生死海深,人生苦短,转眼即是百年。我们只有努力修行,念佛求生净土,才不会退转啊!老实念佛,一路珍重,我们后会有期!” 随即又唱起一首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己遍, 却回烟棹上瞿塘。 牧童且歌且行,渐行渐远,渐渐融入苍茫山岚,从此不知去向了。 江河呜咽,山林惊心,壮士断肠…… 三年后,当朝大臣李德裕闻知此事,认为李源是忠臣之子,又很孝顺,遂向朝廷奏章推荐,请授官职。不久,皇帝颁诏,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此时的李源早已看破了世界,觉悟了人生,那肯就范于名缰利锁。后来他便一直在寺里念佛修行,到八十岁时,报尽往生净土,大事了毕。 后来苏东坡听到了这个故事,写成了《僧圆泽传》。 黄庭坚出任黄州知府的时候,一日午间做梦,梦见自己走到一个乡村里去,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倚门而立,好像在等谁,门口有一张香案,上面供着一碗芹菜面。黄庭坚觉得饿,就端起来把面吃了,不多时梦醒,嘴里竟然真的有芹菜的香味。以后接连两天做梦,都是同样的情景:吃了面,醒来嘴里有芹菜味香。 黄庭坚感到非常奇怪,于是遁着梦中的路径走,果然来到一处乡村,所有景物都和梦里一模一样,梦中见到的白发老妇也正站在门前,旁边是一碗香喷喷的芹菜面。黄庭坚上前问缘由,老妇恸道,今天是她女儿的忌辰,女儿生前最爱吃她做的芹菜面,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摆上面来祭奠。黄庭坚想,事情也真巧,今天正是他的生日,遂又问,那女儿死去多久了?老妇说,26年了。黄庭坚一惊,他今年正是26岁。后来进的屋去,里面有个尘封多年的大柜,因为不知道女儿把钥匙放在哪儿,所以一直没打开过。黄庭坚想了一下,轻而易举找到了钥匙,柜里全是女孩儿生前读的书,还有写的文章,居然和他自己历次考试的文章一字不差。黄庭坚这时明白自己回到了前世的家。那老妇,自然是他前世的母亲,于是接回府衙,奉养终身。 后来黄庭坚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名“滴翠轩”,亭中有黄庭坚的石碑刻像,他自像赞说:“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后来有人说,人家上辈子就开始读书了,难怪文章写得好啊。听过,在红尘中,开一扇般苦的门,携一缕清风,拨开一片云层,依着秋色,怀惴着几分认真,手持一卷长书,慢慢翻阅,那前世今世,谁是缘的人。 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则前世今世的故事,今天分享出来: 一位妇女因为感情问题,来到一座寺庙去请教一位老和尚,这位妇女名叫小丽,今年26岁,长得非常漂亮,与丈夫结婚已有三年时间,刚结婚的头一年,夫妻二人感情和睦,如胶似漆,丈夫对她百依百顺,小丽也觉得自己嫁对人了,每天沉浸在幸福的婚姻当中。 可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两年,小丽就发现丈夫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经常晚上不回家,而且有时还对她大吼大叫,而且对小丽变得特别冷淡。小丽不止一次的怀疑,难道丈夫在外面有人了吗?但是她又一直抓不到证据。 一天晚上,十二点过后,丈夫依然没回来,发信息说在公司加班,小丽直觉告诉她,丈夫一定在说谎,于是她就悄悄来到公司。开门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幕让她差点气晕过去,丈夫正和一位女同事小雪在沙发上行苟且之事,小丽瞬间嚎啕大哭,摔门离去,从此对婚姻不抱任何希望,决定和丈夫离婚。她哭着向老和尚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泪眼婆娑的问道:师父,我到底造了什么孽,丈夫要如此对我,我真是不想活了! 老和尚说:这样吧,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听完你就明白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那是有钱人的天堂,很多富豪每天都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陈某是一位年轻的生意人,长得很帅气,年轻有为,当时也是 社会 名流,在一次酒会上认识了温柔美丽、气质优雅的张太太,这个张太太早已结婚,但是丈夫是一家公司职员,生活过得还算幸福,但陈某对张太太竟一见钟情,内心萌发想得到她的想法。为了博取张太太的芳心,陈某买了非常多的珍贵首饰和化妆品送给她,最终在金钱的诱惑下,张太太投入了陈某的怀抱,她的丈夫张先生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但为了家族的面子和名誉,选择了忍气吞声,而且每天以酒消愁,自甘堕落。而陈某和张太太的恋情也是好景不长,相处了几年就分手了。 时光流转,因缘成熟,前世的陈某就是现在的小丽,张太太就是小丽的丈夫,而张先生则成了今生的第三者小雪。前世复杂的因果关系,在缘分的促使下,今生三人又聚在一起,但是每个人的角色都已改变。 老和尚安慰小丽说:所以,你今生不要对你丈夫产生嗔恨心,因为你前世夺取人妻,今世丈夫才会被夺取。今天既然明了其中的因缘,就要好好忏悔,若能真心忏悔,未来你们的婚姻还是有希望的。 有呀,江西卫视经典传奇说湖南省怀化市萍乡镇就有很多再生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前世。 这个故事有很多,我想有一个大家一定都看过就是白蛇传。但今天讲述的是我看过的一个故事,不知大家是否听过。从前有一个书生,才华横溢,后来他与一个女子相爱,并约定了将于具体的某一天明媒正娶。但后来没想到他的未婚妻竟离他而去,奔向了别人的怀抱。书生郁闷至极,卧病不起。后来一名云游僧人路过此处,在书生家讨水喝时知道此事,便想看是否可治愈这名书生。僧人给书生开了一副药,很快书生便进入了梦想,在梦想中书生看到了一个画面:一个人走在大海旁,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具裸体的女尸,他自觉尸体也需要尊重,便将他的衣服搭在了女尸身上便走了。后来他又看到了一个人路过,该人不仅把这具女尸好好的洗漱下,还将她好好的掩埋了起来。这时书生醒来,那名僧人问书生看到了什么,书生如实告知。这层僧人说道,看清那名女尸的脸了吗?书生说道并未看清楚。这时僧人告知他那名女尸就是他未婚妻的前世,而为她遮衣的就是书生的前世,而为她掩埋的那个人便是她今生的丈夫。书生恍然大悟,道:前世因,今生果。后便大病初愈。不知您是否听过 什么事都有可能,我的眼睛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东西! 记忆最深应该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上世是个长寿老人,辞世之后,还降临在同一个村庄 ,等自己会说话了,将前世的子孙召集与他们一一讲述自己的前生。感觉整体下来很感动 血缘依旧在继续。很温暖。 假、看电影里西游记猪八戒、唐增、孙悟空那些传说中闹剧[流泪] 有一个村子,里边很多人都记得自己的前世!

中国唯一的海地村落,400年沧海桑田18年才见一次,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海底村落叫琼北地震水下村落。每隔18年海水都会下降大概有十米,游船就可以近距离的看到水底下的这70多座村落。

舞钢地名趣谈 | 从地名看舞钢的前世今生

舞钢辖区内很多地名非常有意思,通过这些地名,可以了解舞钢的前世今生。笔者根据史志资料,整理出舞钢部分地名来历,并通过这些地名为读者解读钢城。(摄影  南柯)   铺   舞钢辖区以“铺”命名的只有一个地方,枣林镇栗林铺村。栗林铺的来历,和“铺”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央如何与地方进行信息传递、沟通联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驿、站、铺的设置,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大事,驿、站、铺承担的职能各有侧重,驿的规模较大,侧重接待、住宿、货物转运;站侧重传递军事情报,一般都由军事主管部门掌管使用;铺的设置最多,主要是传递公文、民间信件。 根据地方史志记载,明隆庆六年(1572)年,修建栗林铺、尚店、接官厅三铺,1573年秋天完工。这是现今舞钢辖区仅有的三个铺。1951年兴建石漫滩水库时,接官厅被淹,目前已不复存在,剩余栗林铺、尚店,从目前资料看,至少都有445年以上历史。 旧制,三十里设驿,十里设铺。舞钢在古代地处偏僻,不设驿、站,只根据需要设置铺,铺的作用及设置规模比常规的铺大,但比驿规模小,这点从三个铺的地理位置可略见一斑。舞阳城南行,距离栗林铺9公里许,栗林铺至接官厅10公里,接官厅至尚店8公里。(摄影  南柯)   店   舞钢境内,以“店”命名的地名,共计6处,自北向南分别为三里店、吕店、棠棣店、朱兰店、尚店和王店6处,吕店村是舞阳向东南去西平必经之路,这里不多说,我们通过其余5个“店”的地理位置,可以解读很多信息。 古时的“店”多为大车店,临近交通要道,为路人提供简单食宿。自元代开始,现今舞钢、舞阳大部隶属南阳府管辖。舞阳城南行,途经三里店、棠棣店、朱兰店、尚店、王店,将上述地方连起来,古时舞阳到南阳府的官道就清晰浮现出来,所有以“店”命名的村落,都紧邻官道,官道之外,再没有以“店”命名的村落。 出王店南行,经小史店,一路南行直奔南阳府。 这些以“店”为名的村镇,地方志上都留下了来历。 王店。明初,山西洪洞县王德在这里开饭店,取名王店,又称王家店。后简称王店沿袭至今。 尚店。古时有尚姓人家在此开店,所以称尚店。 朱兰店。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李、张、赵四姓,在官道路口开饭店,饭店旁有大片兰色竹子,取名竹兰店,后讹称朱兰店。时至今日,朱兰、刘占元一带,只有刘、李、张、赵四姓是落地户,并且,只要同姓老住户,都是一族家。 棠棣店。又名唐李店、棠李店,紧邻朱兰,没有查到相关记载。 三里店。距舞阳城3里,紧邻官道,明末建村,有人在这里开店,故名三里店。 将上述村庄在地图上标注之后(见下图,舞钢境内的店和铺),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从舞阳经朱兰,过大石门、接官厅,南行抵达尚店、王店,这条路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道,并且除此之外,舞钢辖区内并没有其他交通要道,舞钢境内所有以店为名的村落,都集中在这条官道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道早已湮灭在历史之中,只有这些地名,还无言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 (又:枣林镇张卜庄北有一个村子,名叫仓里店,同样处于这条古道之上,1975年8月该村被洪水冲毁,后南移与张卜庄合并,原村名废弃不用。)(舞钢境内的店和铺)   街  以街为名的地方,在古代大多为集镇,是方圆左近的经济中心,舞钢境内,营街和庙街两处以“街”为名。 营街。明初山西洪洞县尹姓迁此,取名尹家营,清代简称尹营。大约在1913年前后,这里逐渐形成集镇,被称为尹营街,之后简称为营街。当年的营街很有来头,民国时期,舞钢辖区曾设大同乡、尹营乡,当时的乡公所驻地均在营街。即便到了今日,我们走进营街村,依然能够看到历史留下的痕迹。 庙街。庙街地处偏僻,但在古代,现今庙街辖区内曾设置有红阳县,汉代时曾有红阳侯封在此地。早年该地村中有一座舜王庙,故称使牛郎庙,清末,这里逐渐成为集市,后被称为庙街。   集   相对于古代的“街”,集的规模略小。舞钢辖区内,以“集”为地名的有4处,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辛集。明初,有白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入,后来逐渐有集市,取名白集。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白集被洪水淹没,白姓随之迁走。洪水退去之后逐渐又汇聚成集市,当地百姓取名叫新集,后为辛集。当年的辛集非常有名,工商业异常发达,1939年,建立新亚烟厂,之后又逐渐建起明泰、振兴等烟厂,并且还有一个电影院。建国后,随着区划调整,辛集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这里和营街一样,处处可以看到明显有别于寻常村子的建筑物。前些日子跟朋友聊天,朋友收藏了一个酒杯,黄铜酒杯底座上清晰刻着四个字,“新亚烟厂”,看到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辛集的过去。 曹集。明初建村,曹姓居此,又有集市,称为曹集。 尹集。明初,陕西省洪洞县迁来3户尹姓,以后形成集市,取名尹集。 八台。清咸丰之前,并没有八台这个地名,那时候叫陈家集,因为陈姓居多,又有集市,所以叫陈家集。 我们把营街、庙街、辛集、曹集、尹集和八台6个地方在地图上标注之后,同样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这些街、集,都距离舞阳城较远,并且,除尹集、庙街邻近山区之外,剩余地方均位于平原地区。相反,现今舞钢南部、西南部、西部山区没有以“集”、“街”命名的地方。 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在相当长时间之内,舞钢辖区内人烟稀少,并且仅有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八台、枣林的平原地带。这点可以通过辖区人口记载得到佐证。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舞阳(舞钢)地方人口记载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当时整个舞阳辖区共计有2308户,人口16377人,且主要集中在舞阳辖区的北部平原地带,舞钢境内的人口可以想象微乎其微,除前文所述舞阳到南阳的官道附近有居民点之外,鲜有村落。二百多年之后,到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现今舞钢辖区共计8778户,15967人,还没有现在一个乡镇人口多。(舞钢境内的街和集)   医筹处  即便现在,很多上年龄的老人依然习惯把位于朱兰的人民医院叫做医筹处,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明就里,还有人以为是“医瞅处”,医生“瞅”病人的地方,其实医筹处这个名字的由来,源于平舞工程会战。 1972年4月,准备筹建平舞工区人民医院,当年10月,成立平舞工区市政建设处人民医院筹建处,简称“医筹处”,院址设在朱兰,很长时间内,人们都习惯将人民医院称为医筹处。1973年,将河南省工人疗养院(河南省罗山“五·七”干校卫生连)移交平舞工区市政建设处管理,干校卫生连很快迁来,当时共有职工257人。之后,在卫生连的基础上,市人民医院建成。 这就是人民医院最早的来历。   矿建   矿建又名大楼,在八台周边名声很大。被叫做大楼是因为当时这里有几栋楼房,故名。但为什么叫矿建,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样跟平舞工程会战有关。 1971年8月,为支援平舞工程建设,经冶金部同意,将秦岭矿建二公司调入平舞工程工地,很快,秦岭矿建二公司的1500余职工来到舞钢这块陌生的土地,承担八台矿区建设。后来将其驻地称为矿建,并沿袭至今。 这就是矿建的由来。(摄影  南柯)本文由作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整理。 主要资料来自《舞钢市志》、《舞阳县志》。 图片使用百度地图截图。作者简介:        张丽威,河南省舞钢人。爱好广泛,喜欢写点东西。编导微电影作品有《尚店罐饺子》、《舞钢热豆腐》、《群主相亲》、《大话泥沟陈》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