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记日期,干支纪日法
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
快速推算年柱干支法:
1、推算天干: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
(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
2、推算地支: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数-3)÷12,得余数0-11为年支,负数则加12,0视作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数-2)÷12,余数-11-0为年支,加12转为正数,0视作12
另:
1、公元年末二位数+9=年支(适用于1800—1899 年);
2、公元年末二位数+1=年支(适用于1900—1999 年);
3、公元年末二位数+5=年支(适用于2000—2099 年);
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如1964年阳历2月4日的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一,仍为癸卯年;但1964年阳历2月5日的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扩展资料: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它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主要由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四部分组成。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
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道面划分出来的,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
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须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月份和日子和天干地支是如何对应的?
人文气息: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所具有的人文状态。是一种现象
干支纪日法是怎么纪日的?
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是“地道”五行。古代汉族人民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干支纪日顺序图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春秋时代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现已确切知道: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汉族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标志,是中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如《左传-肴之战》:“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苏轼《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姚鼐《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由于公历与干支纪法的体系和周期完全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换算问题比较复杂。尤其是求解公历任一日的日干支是十分困难的,主要依靠查询万年历解决。另有《高氏日柱公式》,采用插入世纪常数和月基数的方法,解决了由来已久的历法换算难题。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月日时?
天干和地支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组合便成为以「甲子」为首的六十干支循环(表二)。历史上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起始年代各不相同。干支纪年和纪日已使用了二、三千年。月份和时辰本来只与十二地支配对(图一和表三),后来人们根据年干订定月干(表四),又根据日干订定时干(表五),把年、月、日、时的干支合成八字。表三十二辰和现今时间的对应关系十二辰现今时间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干支纪日是怎么定的?
是指农历每旬的1日、2日,即农历每月的1日2日、11日12日、21日22日
根据天干地支的说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每个月又分三个部分,1-10日、11-20日、21-30日,十天一循环,十日为一旬。
从1-10日,11-20日,21-30日分别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根据古人天干地支的记日方法,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干支纪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汉历(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丙日
天干地支纪日怎么计算?
我把公式给你日天干地支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1。奇数月 i=0,偶数月 i=6,年份前两位,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 ] 表示取整数。1月和 2月按上一年的 13月和 14月来算,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来取值。g 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 12 的余数是地支。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z=g+4C+10+i(奇数月i=0,偶数月i=6)如:2009年7月16日G=80+5+45+2+4+16-3=149 余数为 9,天干是「壬」Z=149+80+10+0=239 余数为11,地支是「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