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主要讲的是什么,周易具体讲的是什么
周易讲了什么?
《周易》就是教你怎么做人的一本经书。
读者朋友们,我是一个最最最爱好研究《易经》(易经就是后来的《周易》)的小人物。
《易经》一书,通篇讲的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也有一小部分讲得是占卜方面的知识。
下面就拿《易经》的首卦《乾》卦来举例说明吧!
图片来自网络究必删
《乾》卦告诉大家,一个人所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要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乾》卦的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这里的龙也可以理解为人。此爻爻辞告诉大家,一个人处在娘胎或人生低谷的时期,是基本上没有什么能力和作为的。不要一天到头的想入非非,这个、那个的。应该修身养性|积蓄能力。以待锋芒初露|时机到来的时候而全力以赴,成就一番大业。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就是告诉大家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是你大展身手的时候了。这个时期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好的结果。
九三以上的几个爻辞就不一一解析了。这一卦是教人们怎么为人处事。
再比如《易经》中的《革》卦。
【革】卦九五爻爻辞: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人,高层人物。虎,不要解释。变,同辩。【说文解字】中,辩,驳文,辩论、辩解。(旧字同义)未占,没有占卜以前。有,不做解析。孚同浮(旧字同义),【说文解字】中,浮,及罚 。罚,惩罚,责罚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王侯将相的辩解、辩词都犹如虎狼之声了。没有占卜以前,就应该受到责罚了。
【革】卦上六爻爻辞: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辩,己讲过。小人,老百姓。革,韦,皮革。面,面部。征凶,征,,征服,征伐。居贞吉。居,居住,贞,占卜。
这一卦辞合起来的意思 ,就是达官贵人的言辞和辩解都如同猎豹的嚎叫一样。肯定就知道他的执政方法也凶猛。老百姓看他们就像猎豹一样。所以,小老百姓的脸面也像皮革一般。而不知羞耻也。上下如此,如有征伐,肯定军民不能同心同德。怎么能够打胜仗呢?
卜得此爻,只有老老实实的才能吉利。这一卦是教人们怎么认识事物,怎么对待事物的。
总的来说,在《周易》上的六十四卦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与命运有关的东西。凡是说易经是算命的经书的人,实际上都是一些没有接触过《周易》的人……
周易第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典常谈第二章的内容是《周易其二》。
主要内容为:
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显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交,卦交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 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周易都包括哪些内容?
《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经典常谈第二篇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第二篇的主要内容是:一、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 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二、演变1、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2、《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3、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三、地位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周易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周易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内容如下: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元典。《周易》又称《易经》,在中华文化史上一直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包括易经(64卦、384爻)、易传(彖辞、象辞、杂卦、系辞传等解释易经卦辞与爻辞的注释和论述,称为十翼)两部分。其产生应是源于人类忧患意识:自己与内心世界的冲突、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及个人与自然间的冲突。
《周易》所说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含了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主要信息,道出了以文教化的传统,它通过人对自身的把握,以及对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调谐,以化成天下,使自然世界化成人文世界,这种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贯注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铸成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之爱。
《周易》之道——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用来表述宇宙本源及无限性的一个概念,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既包括至极之理,又包括时空极限。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平等、对立而相依的阴阳两个方面,他们之间的既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生灭的根由所在。
具体讲《周易》哲学思想主要有:刚健有为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道刚健,周而复始,运行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世界5000年,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这种坚韧的生命力来自于这点。同时,这个观点,接近创造,应是世界创造思想的源泉。
坤厚载物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博厚,承载万物,品德广大无边。人最重要的就是像大地母亲一样具有博大的爱心。
我们常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胸怀宽广,天地自宽。易家强调人在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同时,也要效法地道柔顺恬静的宽厚美德,做到刚柔并济、内方外圆。这样才能在纷纭世事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生生不息观。生生不息是《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就是变化不已,不断地出现新事物。具体讲有三层含义:一是生而又生,连绵不断(时间);
二是有而又有,丰富多彩(空间);三是新而又新,日新月异(品种)。天地之大德曰生,一方面说明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生不已,孕育万物,同时也告诉我们,天地也有爱心,要珍爱宇宙大自然为我们孕化生命。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张岱年先生认为生就是创造,把传统易的日新观转化为创造观,并提出了知本(万物根本)达至(圆满境界)的新哲学追求,将创造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进一步升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天人三才观。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天地人三才,圣人仿效天地,展现能力,穷神知化,成就大业。把人同天地相比并,说明人类已认识到自身的伟大,这是人类思想的重大进步。
《周易》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易经》讲的是占卜内容,讲述天干地支等学术知识。
《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经济、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
传统历史的说法——
“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原称《周官》,约成书在战国时代)。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后人因此认为《周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周易》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扩展资料:
周易——
《易经》包括狭义的《周易》与《易传》。《周易》相传是依循周文王主编《易》的著述而来,成书大约在西周时期。由于随时代演变,《周易》文字含义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不便读懂,因此孔子撰写了“十翼”,后世又称为《易传》并列入《易经》。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离卦、坎卦、兑卦、巽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