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之年是什么意思,知命是什么意思

知天命之年是指多少岁?为什么?

1. 关于知天命之年的诗句 关于知天命之年的诗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 “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 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88岁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 2.耄耋之年,期颐之年,古稀之年,知天命之年,而立之年,豆蔻年华各 耄耋之年:八十、九十岁。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之年: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源自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形容人到了五十就要一心一意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行 。 而立之年:三十岁。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出自《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另附: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3.描写人年龄的诗句 您好: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寿 77岁 耄耋之年:80 米寿 88岁 鲐背之年:90 白寿 99岁 期颐之年:100 年龄诗句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而立之年的诗句有哪些 而立之年的诗句有:一、学厅桃符(宋代:方蒙仲)而立之年不啻过,十分减尽少年豪。 吃它官饭如何稳,着了朝衫说甚高。勤向溪山供日课,剩栽花木足年劳。 客来不周嗟无肉,菜本新添数百窠。释义:三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已到了而立之年,少年时期的豪情也已经所剩无几。 吃着朝廷的封路如何才能安稳,穿着朝服还说什么清高。常常向溪山去做好每日的功课,门前的花草树幕的栽种就已经足够让人飞信。 有客人来招待不周感叹没有肉食,然后这些菜本就是新做的。 二、同前更作(近现代:卢青山)三十而立,仲尼所云。 立时三十,所立何津?立官衙乎,抑立蓬门?檐矮难立,蜷曲莫伸;位高难立,倾危其身。我欲倒立,足代手撑。 能察真实,将蹶于行。立伢立伢,立邪立邪。 释义:孔子说三十岁就可以成家立业。三十岁立的又是什么呢?立的是官位大小吗?又或者是才能高低。 屋檐太矮难立,只能够卷曲而不能够升值,地位太高也难立,如果累了就会威胁他整个身体。我想倒立着,把手当作脚撑起来,能够观察到真实的景象,慢慢前行。 三、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释义: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而立之年的我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扩展资料而立之年典故的由来及相关知识一、由来《论语七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二、相关知识1、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2、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3、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4、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耳顺,而没有写心顺!5、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 (名词释义)。 5.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6.还有一词为“知天命之年”,甚难理解 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不惑”“知天命”都什么意思呢?

不惑: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而立之年 知命之年 古稀之年 不惑之年 花甲之年 各代表多少岁?_百度...

刚才已有网友回答了,我只好给你一些资料,拓展一下思维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下寿 中寿 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说知命是没有意义,没有这种说法。”什么意思?

佛教承认人有命运,但佛教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明朝有个袁了凡先生,他在幼年的时候,碰到一个算命的高人叫孔先生,孔先生把他一生的命运都算出来,算他考秀才能考多少名,算他命里没有儿子,寿命是53岁------,他都全部记下来。结果他后来每次考试的名次,以及其他很多事情和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他就相信人的命运都是上天注定,从此心灰意冷听天由命。直到遇见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由我作福由己求。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修行改变的。修行就是把人错误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改正过来。然后他就按照云谷禅师教给的方法,去修行去转命,后来他的命运真转变过来了。他修行几年以后,孔先生所算的都不准了,算他没有儿子,他后来生了两个儿子。算他53岁的阳寿,结果他后来活了七十多岁。算他只能考中举人,结果他考中了进士。中国有句老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说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修善积德来改变。了凡先生把他自己一生立命转命的经历,写成了四篇家训,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这就是流传到现在的《了凡四训》。所以佛家说,你不用算命,算来算去,对改善你的命运没什么帮助,你只管去修行积德,当然须按照正确的道理和方法,你的命运就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

幼学之年.10岁 舞勺之年.13岁 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 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 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吗?这么说不是很唯心? 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 皇帝做了半辈子,如今还要坐牢,不甘心啊,于是潜心研究, 终于悟透一个道理——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这就是《周易》的本质。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海有潮起潮落,花有花开花落, 天有白天黑夜,人有清醒睡眠 年有春夏秋冬,衣有四季之分, 股票有涨有跌,心情就有好有坏 业绩有高有低,待遇就有好有差 秒针滴答滴答,时间一圈圈跑远, 皇朝在循环交替,领导在不断更换, 流行在循环交替,明星在不断更换, 芯片在循环交替,手机在不断更换, 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 是的,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 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 可有人会说:“道理都懂,可做起来难。” 所以还不是真懂,那什么是真懂? 呵呵,没有五十年的造化,换不来啊! 不然怎么叫“五十知天命”呢 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米络舍维其,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 也该落得安心了吧。 说完五十,再说六十 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 《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 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却不能眼观, 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所谓弦外之音, 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 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 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 朋友之间常说:“你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 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 而面对一个陌生人,很少有人敢这么说, 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对你说:“你要升官了” 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就是耳顺的, 你若问他贵庚,兴许人家会告诉你:“老朽六十有三。”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 当然不是,下文的”不逾矩”便是这么做的前提. 这里的“矩”即法规,伦理。 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则, 这一条放在最后,足见境界之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