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的人种,各种占卜术的优劣
历史达人请进: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到底属于什么人种?
历史达人请进: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到底属于什么人种? 苏美尔人:现代考古资料证明:苏美尔人是黄种人;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刚开始用图形将猪,牛,马,羊,庄稼等各种事物画下来,发展到后来,图形越来越简单,于是就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然后晒乾,可以长期储存(这与以后由白种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语言接近于汉语;他们创造了农业,培植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他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加热矿石成为液体,炼出了青铜,用于制造工具与武器;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星象天文学,非常相信占卜;他们创造了城市,建立了12个城市国家,最大的国家有5万人;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这与以后白种人的巨石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苏美尔文明的寿命短暂,在5000年前左右,由于苏美尔人内部不团结,12个城市国家争霸称雄,年年征战不休,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整体力量,最终被外来的闪米特人(白种人)征服,一部分被征服的苏美尔人留下来与闪米特人建立了著名的巴比伦王国;一部分苏美尔人神秘的消失了。其后的巴比伦文明虽然继承了一部分苏美尔文明,但不同于苏美尔文明,独特的苏美尔文明逐渐在两河流域永久消失。(注:这只是其中一种观点,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明!!!) 古埃及人:一派认为,古埃及的最早居民是“黑人”。 他们提出“一祖论”,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最初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人种——尼格罗人。人类的出现首先是在非洲尼罗河发源处地区。那时北非的气候温和潮溼,雨量充沛,布满著草丛和森林,各种动物隐没其间,当时的居民以渔猎采集为生。按地理学上的格洛吉尔氏定律,在温暖潮溼的气候中进化而来的热血动物会分泌出一种黑色素(真黑色素),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地球上当初的人类在种族上是相同的。他们提出,人类从这一原始地区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唯有通过两种途径:尼罗河流域和撒哈拉区域。在尼罗河流域,这一扩散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新石器时代之间,是沿着自南而北的方向逐步进行的。该派列举的证据有:在马里埃塔发掘的木乃伊的表皮和真皮之间发现相当数量的黑色素;希腊和拉丁学者都把古埃及人描写为尼格罗人,其中有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卢西安、阿波罗佐鲁夫、埃斯奇里斯、阿基里斯、塔蒂乌斯、斯特拉波、狄奥多勒斯、西库卢斯、迪奥吉尼斯、拉尔蒂阿斯、安米亚努斯、马塞利努斯等人;《圣经》中的传说也认为古埃及人是“含”的后代(“含”是“哈姆”的同义异译);古埃及人自称KMT,其后常用的Hamite(闪米特人)一词即源于此词,此词亦以“Ham”形式见于《圣经》,这是“法老语言中用以指黑色的最有力的一个词”;古埃及人称他们的国土为Kmt,意为“黑土”,有别于未经河流灌溉的“红土”(即沙漠)。古埃及“从其新石器时期的幼年直到本地人建立的王朝的终结”,居民一直是黑种非洲人。 另一派认为,早在王朝前时期,生活在古埃及的人是“白种人”,尽管他们的色素为暗色或是黑色,而尼格罗人是从第十八王朝以后才出现的,也有人认为从王朝初期以后,居民一直未变。 在阿布辛博遗址里有一幅壁画:在两列非洲俘虏中,有一列是黑人,而另一列战俘的种族则难以断定。非洲当时原居民的种族问题并非人们认为的那么简单。 还有一派认为,古埃及居民是混合种族。 这一派的论据是:人类进入一个荆棘丛生、野兽出没的河谷,绝非一蹴而就,他们在那里逐步拓地而居,经历了几千年。在此期间,无论是人类集团的密度或气候的变异都迫使他们寻求更多的资...... 中国人和苏美尔人有什么关系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在两河流域(今天伊拉克地区),伟大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有6000年历史,比中华文明还悠久。 现代考古资料证明:苏美尔人是黄种人;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刚开始用图形将猪,牛,马,羊,庄稼等各种事物画下来,发展到后来,图形越来越简单,于是就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然后晒乾,可以长期储存(这与以后由白种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语言接近于汉语;他们创造了农业,培植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他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加热矿石成为液体,炼出了青铜,用于制造工具与武器;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星象天文学,非常相信占卜;他们创造了城市,建立了12个城市国家,最大的国家有5万人;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这与以后白种人的巨石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这一切与中华文明很相似:中国人使用象形文字,使用汉语言;中国的古老农业系统发达,农业工具完善;中国的水利系统开发很早(大禹治水);中国使用青铜器历史悠久(但是使用铁器比较晚,据说,到了2800年以前,秦国才开始使用一部分铁制武器,帮助秦始皇吞灭六国,这已经比中东与希腊地区晚了);中国人有古老的星象观测传统,特别相信(周易),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就是对占卜活动的记录;中国的城市建立得很早,夏朝就有大规模的城市(河南二里头遗址);中国人的古老建筑特点也是以土木结构为主,较少使用巨石结构,这也许与中国人使用水泥比较晚有关(最早使用水泥的是古埃及人,以后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也会使用水泥,所以他们的建筑相对比中国的高大,而苏美尔人没有发明水泥)。 但是,苏美尔文明的寿命短暂,在5000年前左右,由于苏美尔人内部不团结,12个城市国家争霸称雄,年年征战不休,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整体力量,最终被外来的闪米特人(白种人)征服,一部分被征服的苏美尔人留下来与闪米特人建立了著名的巴比伦王国;一部分苏美尔人神秘的消失了。其后的巴比伦文明虽然继承了一部分苏美尔文明,但不同于苏美尔文明,独特的苏美尔文明逐渐在两河流域永久消失。 但是不久以后,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出现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也就是今天中华文明的祖先,那么,华夏文明会不会与那一部分神秘消失的苏美尔人有关?也许是他们辗转迁徙来到黄河流域,结合当地的黄种人部族,继续创造了文明? 疑问是:苏美尔人本身就是黄种人,为什么生活在中东的两河流域,而不生活在东亚地区?也许古老的黄种人曾经生活在中东地区,后来被不断侵入的白种人干扰而迁徙到安静优美的东亚地区黄河流域?苏美尔人内部不团结,城市国家之间争霸称雄,征战不休的现象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相象。 反对的意见是:苏美尔文明与中华文明不一定有直接联络,因为中国的历史文献上没有对苏美尔人的记录;中国的古老甲骨文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虽然同为象形文字,但不能肯定甲骨文就是楔形文字的延续,现在只是证实了汉字是甲骨文的延续,但真正能读懂大部分甲骨文的中国人也没几个;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黄种人创造的,而且与现在的中华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还有,闪米特人(白种人)击败了苏美尔人(黄种人)以后,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巴比伦王国,以后的入侵连续不断:有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 *** 人,突厥人(都是白种人),直到近代才稳定下来。两河流域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战略要冲,任何一个民族想在此站稳脚...... 苏美尔和古埃及人是属于什么人种 苏美尔人:现代考古资料证明:苏美尔人是黄种人;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古埃及人:一派认为,古埃及的最早居民是“黑人”。 他们提出“一祖论”,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最初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人种——尼格罗人。 历史达人请进: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到底属于什么人种 苏美尔人属于亚欧混血的白种人。关于古埃及人的人种问题,前埃及古迹最高委员会秘书扎西哈瓦斯博士曾说过“古埃及人不是非洲黑人也不是 *** 人”,对于古埃及人的人种国际上还没有定论。 古代苏美尔人是属于什么人种的?是蒙古人种还是高加索人种? 应该是蒙古人种,因为苏美尔语属于汉藏语系 为什么说是苏美尔人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苏美尔人是早期最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化。1 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2 建立了西方最早的天文记录,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他们还引入了将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60秒的计时系统。3 农业技术发展:培植农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 他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加热矿石成为液体,炼出了青铜,用于制造工具与武器,只是受到资源与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发现铁,青铜器也不能普遍推广,大部分农人还是使用木制农具。
塔罗牌的“灵”
学习塔罗牌占卜的,无论是新手还是老经验的占卜师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爱买自己的牌。我算是一个比较有自控能力的人,也是屯了不少牌了。以前曾经给过自己一个借口,买各种画面的牌不但是为了欣赏,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了解和学习各种画面带给我们的寓意,我们可以在各具形态的画面中找到线索和指引,也在各种符号中领略符号学带给我们的深远的意义。(以上这些都是老调重弹,可以选择性忽略。)那么,今天我们要来说一下牌灵。 拿到一副新牌之后,坊间流传的都会是开牌仪式和抽取这副牌的——牌灵。牌灵的说法大致意思是每套牌都有一个与某张大阿卡纳相关的精灵,这张牌代表着整套牌的灵魂,代表着这套牌擅长着什么类型的占卜风格以及这套牌的一些特性。但是,牌灵的说法在传统塔罗与伟特塔罗中其实都是不存在的,只是近些年在国内或者是国外塔罗占卜热潮风行起来之后,坊间流行起来的一种神乎其神的说法。 牌灵真的存在吗? 假设牌灵真的存在,那我们多副同种类的牌(比如多副伟特系列的牌),每套牌各有各的牌灵,每个牌灵的特质和擅长占卜的领域不同(按照牌灵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们使用每套牌的特质是相同的,除了我们对每副牌画面的不同,存在着熟练或者不太熟练,结果都不会有差别。显而易见,牌灵是不同的,牌的性质和描述手法却是相同的,在同一种类的塔罗牌的占卜过程中,占卜师所擅长的类型和占卜风格与牌本身或者牌灵是哪张牌并无关联。 而就不同类型的牌,比如伟特牌和透特牌,不仅特质不同,针对占卜的类型都是不同的,伟特牌相对偏向于日常事物,而透特通常善于探寻心理深层次的方面,所以,即使是相同的牌灵,占卜师对于占卜的层面都是大不相同。 而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牌,有同一个牌灵,所擅长的领域也是不同的,占卜风格更是天差地别,但按照牌灵理论来说,牌的特质和占卜风格是不会有什么差别的。 综上所述,塔罗牌无论是什么特质的,塔罗师本身的经验和学识,他对于世界的观察和体悟,才是决定着塔罗师所擅长的类型。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面向的人格,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性格,他们都是相互独立的又是互相对话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案例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经过塔罗牌的展现投射出一个特殊的人格,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这个人格担当着陪伴者、指引者、建议者、解说者的身份与问卜者进行对话。这个实实在在、单独存在的人格,它并不是寄宿在塔罗牌上的灵体或者精灵,而是存在于我们塔罗师身上的灵,它不是代表着塔罗牌的特质,而是塔罗师的特质,在本质上是自我的一部分,是另一个“我”,拥有自己的个性、情绪和思维方式,没有遭遇太大的变故的话,它都会与占卜师的心灵保持有一种温定的状态,即使更换了种类不同的塔罗牌,它所表现的占卜风格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假如我们需要用合适的称呼来给它命名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卜灵”。
帮我起个种族名字
以星空提名如何 魔药 就为 魔蝎落族占卜 就为 天枰星族如何 不好的话 我再想想什么叫阴阳师?跟巫女有什么不同。
简单而言,可以说是占卜师,或是幻术师。他们不但懂得观星宿、相人面,还会测方位、知灾异,画符念咒、施行幻术。对于人们看不见的力量,例如命运、灵魂、鬼怪,也都深知其原委,并具有支配这些事物的能力 现在在农村也有阴阳师,我们这里就有有很多官员也来找他来看风水呢怪兽星球2类人种怎么获得
首先,各位需要在游戏当中耐心等待占卜商店的出现,该商店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入到其中的,大家需要随着游戏时间的流逝,在特定的时间内才可以进入到占卜商店当中。此时,玩家们想要获得更多样化的怪兽种族,就需要使用占卜商店当中的抽取功能,玩家们每一次抽取,都将得到一个随机的怪兽种族。该方式目前也是游戏内唯一能够解锁其他种族的方法了,所以玩家们在成功进入到占卜商店之后,需要快速的使用金币去抽取各种怪兽种族。大家尽量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这样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各位将游戏当中的所有种族都收集完毕。成功的进行了收集之后,大家就可以在召唤页面去进行查看了。
关于印第安人的资料
印第安人(Indians) 亦作Amerindian或Amerind。 又称美洲原住民,是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居民的总称。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居民。此人种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考古学和人类学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和中国人有着一样的体质。美洲土著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北美洲各国,传统将其划归东亚蒙古人种美洲支系。印第安人所说的语言一般总称为印第安语,或者称为美洲原住民语言。考古学和人类学专家认为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来自中 印第安人国北方,大约是在4万年前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或者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过去的。他们与亚洲同时代的人有某些相同的文化特色,例如用火、驯犬及某些特殊仪式与医疗方法。语言为北美洲蒙古人种印第安语。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最早的居民。他们之所以被成为“印第安人”,主要是因为当年哥伦布等探险者,以为他们到达的“新陆地”是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印度”一词的英文发音。)由于英国殖民者、美国人、欧洲殖民者(西班牙人)迫害、杀戮印第安人4000万以上,毁灭印第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已经不多,在美国建国后和西进运动中,美国人将原来住在今天美国东部的迫害、杀戮印第安人2000万以上,并驱逐到西部荒凉地,在美国已经很难看到印第安人了。 印第安人以前曾称为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印第安人经过四万多年的文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四个帝国,最重要的是中美洲的阿滋特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发明过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研究的造诣也相当深,为世界提供了玉米、番薯、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由于殖民者迫害、杀戮印地安人,毁灭印地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地安文化。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印第安人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到目前仍为最普及的用法。不过到了20世纪,许多美洲国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一些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始对“印第安人”这一名称进行“正名”,比如在加拿大往往被称为更加正确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等等。编辑本段起源 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莫顿及阿根廷古生物学家阿梅吉诺等提出了印第安人发源于美洲的说法,但是,此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时至今日,在美洲大陆上还没有找到任何代表人类进化的猿人化石,考古资料证明,在美洲只有猴类没有猿类。那么印第安人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到底属于什么人种呢?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印第安人白令海峡有的学者认为印第安人由非洲而来,有的学者认为来自欧洲,还有的学者认为是由南太平洋的岛屿而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少人甚至认为印第安人属于犹太人,是传说中失踪的十族的后裔。学术界观点纷呈,莫衷一是。但是随着考古学家不懈的努力和遗传科学的迅速发展,学术界普遍认同,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美洲人祖先有渊源关系。 白令海峡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端,白令海峡的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峡的平均宽度只有65千米,最窄处只有35千米,其间还有2个小岛(克拉特曼诺夫岛和克鲁逊什特恩岛),两个小岛相距只有4千米。而且白令海很浅,平均深度42米,最深处也只有52米,只要海面下降40多米就可以与陆地相连。由地质学的一些研究得知,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里,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世界气候变冷,冰河来临,海面下降了大约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便露出了海面,因而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加之这时,时值冰河期的亚洲东北部气候十分寒冷,冰川横溢,而美洲内地不但没有冰川,而且气候温和,食物丰富,猛犸、大象、麝牛、驼鹿、绵羊等很多动物都生活在这里。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亚洲东北部猎人很有可能尾随这些动物穿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远古文明的开山鼻祖。而后,由于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滚滚波涛重新淹没了大陆桥,又隔绝了两个大陆之间的联系,使这些外来者成为独立的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 关于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时间以及路线学界还有一些说法,不管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移民绝对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陆续到达美洲的,然后又经过长期的不断迁移与推进,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美洲大陆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以及宜人的气候使得印第安人的祖先在美洲居住下来。随着人类生物体的进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批迁入的印第安人由北而南在美洲各地建立起各种生活和社会制度,创造了大量的文化财富。但是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团体。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据资料记载,到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加人。编辑本段分布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东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尽管环境不 北美印第安人同,却有类似的经济活动。在现在美国西部——从俄勒冈州到墨西哥北部,从太平洋海岸区到落基山东边——散居着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猎及采集果实为生,但已有原始农业技术发展。 太古晚期在工具技术上有了进步的发展,诸如有沟槽的石斧及石锤等,而且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部落间有贸易制度。西元前3000~前2000年,气候变得温暖,于是有些印第安人跟在吃草的野牛之后,进入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河与亚伯达(Alberta)地区,亦有更北进入北极冻原。 前2000年前后,美国西南部原住民已开始种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个寒冷时期,阻碍了农业发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发展出以村落为基础的文化,特色是进步的农耕方法与复杂的宗教仪式。此时期在西南部各处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纳萨齐(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属前普韦布洛(pre-Pueblo)社会。莫戈隆的农业技术是阿纳萨齐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与引导河水来浇灌作物;亚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来维持其农业经济。西元后第一个1,000年期间,普韦布洛文化发展出用石块建造居室的技术,并在制陶方面有重大进展。1300~1700年为退步的普韦布洛时期,由于居民向东、南方迁移,许多石屋因此荒废。现代普韦布洛时期始自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前来定居之时。普韦布洛文化与农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犹存。 在殖民时代,欧洲各国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对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为基督徒,并使其居于指定地区。法国人与印第安人建立贸易关系。英国在1763年宣告将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区拨给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国统治结束而终止,接著由美国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发现黄金后,众多白人向西迁移,遂爆发欧洲白人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长期战争,包括1876年苏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进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杀。1887年多数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使印第安人丧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政策以及社会上对民权的关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许多组织,并引起全国注意到他们的问题。中美洲 万余年前,印第安人进入尼加拉瓜与墨西哥北部地区之间的中美洲,耕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于农业技术的稳定进步导致前2000年前后建立农业社会,由于粮食供应渐趋稳定,使小的居民点演进为大市镇,并刺激了陶器与其他艺术品之成长。西元后第一个1,000年称为古典时期,有玛雅文明兴起,当时人们由僧侣阶级统治。他们最重要的神是丰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标志是美洲虎,是现存雕刻品中常见的主题。在后来的文化中,以传统上更为好战的鹰来代替美洲虎,同时,以人作牺牲也成一种常见的宗教行为。西元1000年前后,托尔特克(Toltec)与阿兹特克(Aztec)两帝国取代了这些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型态,直到16世纪西班牙入侵为止。阿兹特克帝国在巅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中美洲。 最早移民来的种族依居住地区可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现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与多山地区谋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却肯(Michoacan)山区。马雅人则占居危地马拉、犹卡坦半岛及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兹特克人则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个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区方式定居,而以个别家庭为基本单位,男性与年长者居领导地位。社区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另心为机关,官员同时亦主持宗教仪式。虽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为主要礼拜方式,但精灵崇拜、及占卜依然存在。 欧洲工业的技术与工具随天主教与西班牙人的征服传入中美洲,后来矿藏、农场、牛群成为殖民社会的经济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与危地马拉当地出生的西班牙人与其他混血后裔脱离欧洲人之控制并组成新的。1910年墨西哥发生另一次革命,扫除了排他性的社会与经济政策,开始认同印第安人在、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贡献。20世纪后期,在墨西哥城市与农村社会中,对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无差别待遇出现。南美洲 据考古纪录,南美文明开始于西元前一万年,第一批北美与中美移民到达时。他们定居于火地岛、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峡谷地区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们的群体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以性别及年龄来定阶级。这些游牧的群体后来被高度农业发展的社会所取代。农耕社会位于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内陆森林地区。由于他们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够维持较大且稳定的社会单 印第安人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军事及宗教仪式为基础,在农业技术支持下,出现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型态。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约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于安地斯山中部,其后进步迅速,数千年间在农耕、技术上皆有开展。约西元1000年前后,有奇穆(Chimu)、蒂瓦纳库(Tiwanaku)王国,及后来的印加帝国。印加的繁荣盛况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来。它的领域从秘鲁延伸到智利北部,曾发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统和复杂的控制粮食生产、储存与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时达350万。其社会阶级分为世袭的王室、贵族、工匠及农民。印加文明最显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习俗来制定社会组织及高水准艺术产品的造诣。 16世纪欧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国的农业与习惯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贵族与工匠阶级纳入殖民地阶级制度中,而农民则沦为劳役者。在低度开发地区,印加人民仍保持他们某些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工业中心维持经济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劳坎人(Araucanian)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统治,直到19世纪后期始遭压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