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咋能看懂,普通人能看懂周易吗

如何才能真正看懂周易?

根据我2003年11月2日还原的“周文王被拘羑里演阴阳成八卦、六十四卦法”的认识,周易爻辞卦辞完全是按照阴阳演成六十四卦的次序来撰写。阴阳演成六十四卦有32种成象次序,六十四卦爻辞有32种读法,而不是传统的“一二三四五六爻”这样一种读法。史书记载第一个解释周易的孔子根本不知道八卦、六十四卦怎么来,也根本不知道周易爻辞怎么撰写,孔子解易用的是儒家学说的知识范型,而不是周易的知识范型,因为孔子不懂周易是怎么写的,他实际上是在猜周易些什么。孔子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所有说易解易的人都在效法孔子,都在用孔子创设“从文字到文字”的“望文生义解易法”来读解周易,大家都在猜周易写什么,很可惜没有一个人猜对!也就是说,传世的说易解易的书,是没有办法使人真正读懂周易的。要想真正看懂周易,首先一定要知道八卦六十四卦是怎么从“一阴”“一阳”演变而来的,其次就是要总结出一阴一阳这两个简单的符号演变成八卦、六十四卦的整个过程都展示了什么规律,最后才是去读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辞卦,前面两步走好了,你会发现周易很容易读,一点都不晦涩难懂。

怎样才能看懂周易

据我的经验。我们之所以觉得周易神秘,主要是因为周易的一套思维模式与从小接触近现代西方思想教育中学习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差异。 仅就周易而言,它主要是用八个卦象的结构特征来效法归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利用“天、地、山、泽(水泽)。水、火、雷、风”八大自然事物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原理来统筹概括说明万事万物的道理。 为了少走弯路,我个人为你应该首先了解一下周易是什么东西,古往今来人们是怎样看待与运用它的。这方面的著作应该具有“科普”的性质。推荐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糸转别讲》(但开始对书中的某些说得神秘莫测的方法可先放下不管,否则容易钻进死胡同。这两本书在网上都可以看),然后可研读一下《周易入门》--李一忻著。周易的注解书籍很多,但大体都差别不大,不妨多浏览几家的参合研究了解。 李一忻的周易入门中介绍了你下面应该走的路。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周易这一神秘文化。建议你把周易的各种预测方法(梅花易数、六爻、春秋古筮法等)当游戏来玩一玩了解一下它的作用形式即可。如果你想从中得到什么超人的本领,劝你在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之后多了解一下社会历史再三思而后行! 真心给你我的经验:靠不住!对绝大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当今的中国易坛“大师们”中有没有一个真能知道过去未来的其实是大有问题的)。但利用它们来了解体悟周易的象数本质来说也是必要的。南怀瑾老先生研究易经的精神我是很赞同的。 另外,八字命理等东西其实与周易几乎没有什么关系。那是另外一种系统,纯粹是算命术(天干地支五行是这些学说的灵魂。而周易的灵魂是阴阳八卦。当然两者在有些术数方法上有混合交叉的地方)。哲学上的成就与周易有天壤之别。你不用读懂周易,甚至完全不了解周易也可以直接学习它们。其实周易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怎样看懂《易经》

你真想看懂《易经》?我自己也是自学的,目前看了比较多,但是如果你是初学的,不要看原本《周易》,绝对看不懂!我建议你去看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列别传》。这里附上《易经杂说》开头的一些入门的解说,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觉得可以的话,可以自己到迅雷去下载,搜索“南怀瑾”“南怀瑾选集”或者“易经杂说”“易经系列别传”等等,很多资源都能下。字是写的,卦是画的,所以我们叫作画卦。人类原始的时候没有文字,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图画,像“鸟”字,原来就画成一只鸟的样子,日月山水舟车虫鱼都是这样,可知中国文字的起源就是图画。卦的图案,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三乾卦的三爻,都是完整的—,这叫作“阳爻”(大家不要上当,我们中国人,一遇到“阳”、“阴”,马上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觉得奇怪,其实并不奇怪,“阴、阳”也一样的只是一种代号)。一画在中间断裂的如一,叫作阴爻,两个是相对的。 三个阳爻,完整的三画,为乾卦,代表天。三个阴爻,断裂的三画,为坤卦,代表地。在人来说,乾卦代表男人,坤卦代表女人,以一只手来说,手背是乾,手心是坤。由此可知,这只是一种不定的代号,也是一种数理的符号,这种符号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用法。 八卦的图案,乾卦代表天在上,坤卦代表地在下,画出来就是前面伏病逝的先天图,它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上面是南方,下面则是北方,它的图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易经》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

中国的《易经》分为《周易》和《易经外传》。“《易经》”是古代儒家、道家等儒家经典著作中关于宇宙万物演化和人的自然智慧之书。而“《易经外传》”是古人对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总结和阐释。“《易经》”是一部从易到经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等,而“《易经》”也被称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以天地之道为基本原则,以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易经》对人们的思想有巨大影响力,是中国文化里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之一。《易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里面有非常多哲学基础知识。1、天、地、人《易经》里有很多的说法,如“天、地、人”,其中“天”指的是天,“地”指的是地,“人”指的是人。“天”和“地”其实就是一种空间概念,如果把天理解成一个坐标的话,那么“天”和“地”之间是相互对应作用的。“天”在自然界中比较普遍分布,“地”则主要分布在地壳中和地幔内。“天”是一个宇宙体系中一个基本的空间概念。“天”指的是天和地之间对应关系,人类从大自然里面获得太多的知识,所以“地”也成为了他们最大价值追求所在。“人”指了人这个主体,“天”是人这一主体和“地”这个主体之间相互关系决定了“人”对“天”的依赖关系。2、天地万物的演化“天地万物演化”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宇宙起源于天体,并不断演化成星系团,再经过无数次星系团间碰撞,最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人类将宇宙万物与人类自身相联系,并由此提出了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产生的观点。而自然界是一种大统一状态下形成的整体。当我们面对现实世界时,世界与外界也处于大统一状态。所以说人类是宇宙万物与人类自身相联系的结果。3、人性与天命人性是一个主观的命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和分析。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待人性。就像《易经》所说,“乾坤卦的卦象,其实也是天地之道。而不同的道德修养所代表了不同人对人生道路问题和道德标准等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圣贤”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人性善恶对人生道路问题和道德标准问题的影响。4、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相生,互行其利)中国是一个讲究自然的国家,人们不仅重视自然,而且也很重视自然。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人必须与人一样地对待自然。《易经》中关于阴阳观最早是起源于印度。印度人认为阴阳和五行一样,都是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最基本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在他们看来这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有一种天然敬畏感和归属感,人们会对地球产生敬畏之心。5、对生命的态度:一切归于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的文化中,没有绝对的完美,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每个人自己从自身出发,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一种完美的生活。《易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根本规律:道、天、地。在世界万物中,万物最本质和不变的就是它们之间共同运动所产生的规律。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一切事物背后都有着一定规律,它们也就互相联系和影响而存在着统一整体。因此就好像是天地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而恒久的东西——道贯穿在整个宇宙之中。

年轻人如何看懂周易,并且学会?

‍‍

那是误区,易经主要是对大自然的分析,但是他包罗万象,在人讲以德为主,讲的是做人,所以你看分年纪吗?的确,易经是非常深奥的目前还没有真正理解它的人,易经就像一棵大树从根到主杆到枝叶....然后包括环境对其影响会出现什么情况等等....所以很难深入让人好似进入迷宫一样。很多人认为人过四十以后对生活有一定经验了也经历人生的风雨了才容易理解易经...。 易经难以理解的原因很多,时代生活方式,时代背景,言语表达,自然影响等等...。正认为它包含万象所以要有心正修德才能有公正的判断来衡量每件事情...所以它是不分年龄的。

‍‍

怎么才能读懂易经?

我学习易经也是从零开始的,没有什么师傅亲授,主要就是感兴趣吧,大学时老师随便提了一下,自己就屁颠屁颠到图书馆找书看了。算起来接触易经已经有十个年头,学习一段时间又放下,放下一段时间又捡起来继续学,反反复复。也许正是应为这样,我在生活中慢慢领会易经的道理,让我更加惊叹易学的伟大,绝对不是什么文化。很多人学习易经就直接捧着一本《周易》在研究,随便读读几天后就没有兴趣了。其实学习易经是有一些方法的,现在网上很多基本上都是讲义理的,所以学了很久,都没有办法真正明白易经改怎么的用,如何知道我更好的生活。这里我先介绍两本绝对的好书吧,第一本是李光地的《周易折中》,第二本是黄寿祺与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一开始学习易经没有人告诉你他们是好书。因为时间有限,有事情要忙,今后有空我把学习易经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都能快速入门,别绕那么多弯路。学了易经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提高一个人的品德,对人生有更深度的认识。当你对易经渐渐明白时,对生活的很多看法与行为都会发生改变,总的来说就是谨言慎行,敬畏天地。假如对易经感兴趣的,可惜先关注我,不感兴趣的可以飘过,对未知东西感兴趣真的只是那么一小撮人,缘分而已,哈哈~我的格言是:不以教易经来赚钱,为传播中华文化而码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