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100个优秀名字男孩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原文及翻译,了凡四训・改过之法原文及翻译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原文及翻译

改过之法

作者:袁黄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解说:

人,既然不是生下来就是圣人,那里能没有过失呢?孔子说:‘过则勿惮改。’

只要有了过失,就不可以怕改。所以袁了凡先生在讲过改造命运的道理方法后,就接著把改过的方法,详细地说出来,教训他的儿子袁天启。这第二篇就是讲改过的方法。小的过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会再造了。

在春秋时代,当时各国的高级官吏,常常要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去加以判断;就可以猜想到这个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祸福,并且没有不灵验的。这可以在左传和国语这几种书上看得到的。大凡吉祥和凶险的预兆,都在心里发出根苗反应出来,虽然根苗是由心里发出来的,但是会表现到全身的四肢上,譬如一个人很厚道,那么他的全身四肢都会显得稳重。一个人刻薄,那么他的全身四肢都会显得轻佻。

一个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时常得福;偏在刻薄的,一定时常近祸。一般人没有见识,眼光像被一层膜给遮住了,甚么都看不到;就说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是无法预测的。

一个人能够做到极诚实,毫无半点虚假,这个人的心就可以与天心相合了,因此;能够用诚心处人处事,福祸就会自然降临。所以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行为,都是善的,就可以预知他的福,就会来了。

相反的,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行为,都是不善的,就可以预知他的祸,就要来了。人若是要得福,要远离灾祸;在没有讲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过失改掉。

但改过的方法,第一要发‘羞耻心’。想想古时候的圣贤,和我一样,都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他们可以流芳百世,大家还要以他们做为师表榜样;而我为什么这一生就搞得身败名裂呢?

这都是因为自己过份贪图享乐,受到种种坏环境的污染,偷偷做出种种不应该做的事,自己还以为旁人不知道,目无国法,毫无惭愧之心;就这样天天的沉沦下去,同禽兽一样了,自己却还不知道。

世界上,令人可羞可耻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孟子说:一个人最大的,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这个耻字。为什么呢?因为晓得这个耻字,就会把自己的过失尽量改掉,就可以成为圣贤;若不晓得这个耻字,就会放肆乱来失掉人格,便和禽兽相同了。

这些话都是改过的真正秘诀。改过的第二个方法,是要发戒慎恐惧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上。

鬼神和我们不一样,它们什么都看得到,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我虽然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犯错,但是天地鬼神,实际上就像镜子那样的照着我,把我的过失罪恶照得清清楚楚。过失重的,就有种种的灾祸,降到我的身上来;就算过失轻的,也要减损我现在的福报,我怎么能够不怕呢?

不只是像前面所说的而已。就是在自己家里空闲的地方;但神明的监察,仍然是非常的厉害,非常的清楚。

我虽然把过失遮盖得十分秘密,掩饰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来,我的肺肝,早被看透,马脚全露出来了。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欺骗自己,若是被旁人看破,这个人就一文不值了。又怎么可以不时常存著一颗戒慎恐惧的心呢?

这还不只像上面所说的种种呢!一个人只要一口气还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过,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

古时候有个人,作了一辈子的恶事;到他快死的时候,忽然悔悟,发了一个很大的善念,就立刻得到好死。

这就是说,人若是在紧要关头能够转一个非常痛切又勇猛的善念,便可以把百年所积的罪恶洗干净。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盏灯照了进去;光到之处,就可以把千年来的黑暗,完全除去了。所以过失不论长久,或者是新犯的;只要能改,就是了不起。

虽然有过失只要改过就好,但是绝对不可以认为犯过可以改,就是常常犯也不要紧,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如果是这样,就是有心犯过,罪就更加重了。

并且在这个不清净的世间,是幻灭无常的,我们这个血肉之身,是非常容易死的;只要一口气喘不过来,这个身体,就不是我的了;到那个时候就是想要改,也没法子改了。并且人死了后,什么都带不去;只有这个孽,是一定跟去的。

因此,明的报应,在阳间你要承担千百年的恶名;虽然你有孝顺的儿子,和可爱的孙子,也不能替你洗清恶名;暗的报应,在阴间,还要千百劫的时间,沉沦在地狱受无量无边的大苦。虽然碰到圣人,贤人,佛菩萨也不能救助你,接引你,这样怎么能不怕呢?

第三,一定要发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个人之所以有了过失还不肯改,都是因为得过且过,不能振作奋发,堕落退后的缘故。

要知道若是要改过,一定要起劲用力,当下就改,绝对不能够拖延疑惑,也不可以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一直拖下去。小的过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赶紧挑掉拔掉。大的过失,像毒蛇咬到手指头一样的厉害,要赶紧切掉手指头,不可有丝毫的犹疑延迟的念头;否则蛇毒在身中散开,人就会死。就像易经中的益卦所讲,风起雷动,万物都生长起来,利益是这样的大。这是比喻人若能够改过迁善,其利益是最大的。

【改过要发心呀!改过要发心。发些什么心呀!发些什么心。第一要发那羞耻心,第二要发那敬畏心,第三要发那勇猛心,具备这三种心,便能有过立即改呀!立即改。】

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以上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上改。

因为用这三种不同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效验,也自然不会一样。现在先从事实上改的这一句,来加以说明。

譬如前天杀了活的东西,今天起禁止不再杀了。前天发了火骂人,今天起禁止不再发火了。这种就是在事情的本身来改错,禁止不再犯的方法。但是勉强压住,不再犯,比自然而然的改,要难百倍。并且这犯过的病根没有去掉,仍在心里。虽然一时勉强压住,终究还是要露出来的,就像东边把它灭了,西边又会冒出来一样,这究竟不是彻底拔除干净的改过方法。

我再把从理上改过的方法加以说明;肯努力改过的人,在他没有禁止做这件事之前,先要明白这事不能做的道理;譬如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在杀生;那么他先应该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是有生命的,都会爱惜生命而且怕死。杀它的生命,来养我的身体,自问心能安吗?而且有些东西,虽已被杀,但是还没有完全死,像鱼和毛蟹之类。在半死半活的时候放进锅子里烧,这样的痛苦,一直要透到骨髓里;你看罪过不罪过呢?而供养自己,就要用各种贵重的,味道好的东西,摆满了一桌。虽然这样地讲究,但是一经吃过,便成渣滓,什么都没有了。要晓得人吃蔬菜素食素汤等等,也吃得饱啊!何必一定要去伤害生命,造杀生的罪孽,减少自己的福报呢?

又想,凡是有血气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性知觉,既然都有灵性知觉,那么和我都是一样的了,就算是自己不能修到道德极高的地步,使他们都来尊重我,亲近我,像古时候的圣人大舜,还在他种田的时候就有象替他犁田,鸟帮他拔草。又怎能天天伤害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仇,恨我到永无尽期呢?能想到这些,那就会面对桌上有血肉,有生命的菜肴,自然觉得伤心而不能下咽了。譬如像前天喜欢发怒,应该想到:人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碰到他人短处的地方,按照情理,应该要哀怜他的苦恼,原谅他的短处;若是有人不讲道理冒犯了我,那是错在他,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本来就没什么怒可以发的呀!又想到:天下,绝对没有自以为什么错都没有的英雄豪杰,因为一个人自以为了不起,那是最笨的人。天下也绝对没有怨恨旁人的学问;因为人若是真正有学问,就会更加谦虚;而且能严以责己,宽以待人,那里会怨恨别人呢?所以怨恨别人的人,定无学问。

因此,一个人做事处处不能称心,都是因为自己的道德没修好,功德没修满,感动人的心不够呀!应该都要反过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

能够这样的存心用功,那么别人毁谤我,反而变成磨炼我,成就我反面的教育场所了。我应该欢欢喜喜地接受别人给我的教训、批评,还有什么怨恨呢?

还有,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而能够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像火光薰天,也不过是像拿火去烧空中,虚空中无物可烧;而火却是终归要熄灭的。若是听到别人说坏话,你就生气;虽然你用尽心思,尽力去辩,结果却像春天的蚕吐丝,把自己束缚住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作茧自缚,自讨苦吃。所以生气不但是无益处,并且还是有害的。

这都是说生气的后果。至于其它种种的过失和罪恶,也都应该依道理,细细去想,像上边所说的种种道理能够明白,那就自然而然地不会犯过失了。怎样叫做从心上改过呢?人的过失,有千千万万种那么多,都是从心上造出来的,我的心不动,就什么事情都不会造出来,那么过失还会从何处生出来呢?凡是读书人,或是喜欢女色,或是喜欢名声,或是喜欢财物,或是喜欢发火;像这样种种的过失,不必要一类一类的去寻求灭过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末邪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了。

譬如亮热的太阳当空而照,所有的妖怪,自然会逃避消失了;这就是最精纯而唯一的修心补过的真正诀窍啊!须知道过失全部是由这颗心造的,因此也应该由这颗心上来改;正好像斩除毒树一样,要斩就斩得干净俐落,连根铲除,才不会再长出来;那又何必要一枝一枝的剪,一叶一叶的摘呢?

改过最上最高的方法,还是修心。能修心,就可使心立刻清净。因为犯过失,都是心上动了种种坏念头的缘故。能修心,那末坏念头一动,就自己发觉。自己能发觉,就立刻把心停住不动;心不动,那么坏念头便消失,也就不会再犯了。若是再不能够这样,那么一定要明白,所犯过失的理由,把这种犯过的念头去掉。若是再不能够这样,那么只好碰到犯过时,用勉强压住的方法,来禁止不犯。如果用修心的上等功夫,和明白不可犯过的道理,用打发它去的下等功夫,以及碰到犯过用强压方法禁止的下等功夫;这上下两等的功夫,同时用,也不一定就失算呀!若是坚持只用下等功夫,反而把修心的上等功夫忽略不用,那就是最笨不过的了。

但是发愿改过,也要有助力;明里头,要有真正的益友在你糊涂的时候时常来提醒你;暗里头,要有鬼神替你证明;(像我把自己所犯的过失,做了篇疏文,上告天地鬼神那样。)还要一心一意的虔诚忏悔,从早到晚,从日到夜,绝不放松;像我这样忏悔经过一个七天,两个七天;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这样忏悔下去,一定会有效验的!

【改过须发愿,也要有助力,明里头,要有益友来提醒呀!来提醒。暗里头,要有鬼神做证明呀!做证明。还要一心一意虔诚的忏悔呀!虔诚的忏悔。】

上面所说忏悔过恶的效验是什么呢?譬如你或许觉得精神上很舒服,心中很宽闲;或觉得以往很笨,忽然智慧大开;或是虽然处在烦忙纷乱之际,心中仍清清朗朗,无所不通;或碰到怨家仇人,而能全把恨心火气消除,而心生欢喜;或是在梦里,感觉吐出黑的东西来;这是种种邪念邪思,积成的一种秽气,梦里吐出,那么心地就清净多了。或是梦到古时候的圣贤来提拔我,牵引我,或是梦见自己会飞到虚空中去,逍遥自在;或是梦见各种彩旗以及装饰珍宝的伞盖,这种种少有少见的事情,都是过失消除罪孽灭去的好征兆。但是也不能因为碰到这些好征兆。就自己以为了不起,而阻断了再上进,再努力的途径。

从前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能时时反醒自己过去的过失,加以检讨,完全改掉了。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又觉得从前所改的过失,并不彻底;到了二十二岁,再回忆二十一岁时,还像在梦中一般,像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一年一年的逐步改过;直到五十岁那年,还觉得过去的四十九年,都是有过失的。古人对于改过的学问讲究就是像这样的。

【蘧伯玉呀贤大夫,二十岁时就觉悟,时时反省己过失,年年检讨再检讨;总觉得,自己改过的工夫不彻底呀,不彻底!所以说,改过的学问须讲究呀,须讲究!】

我们都是平凡人,过失罪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聚集了满身都是。而回想过去的事,常常像看不到自己有甚么过失,这实在都是因为粗心,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像眼睛上长了翳,看不到自己天天在那里犯过呀!但是,一个人的过失,罪恶深重到了相当的地步,也有证据可以看出来;或者是心思混乱塞住,精神萎靡不振,随便甚么事转头就忘记了;或者是不值得烦恼的事,也常常感觉非常的烦恼;或者是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便觉得难为情,垂头丧气;或者是听到光明正大的道理,反倒觉得不欢喜;或者是有恩惠给别人,对方不领情反而怨恨你;或者是夜里都做些颠颠倒倒的坏梦,甚至语无伦次失掉平常的模样;像这样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都是作孽的表现啊!

假使你有上边所说的那种情形,就应该即刻提起精神,奋发向上,把旧的种种过失一齐改掉;而另外开辟一条新的人生大道,希望你千万不可自己耽误自己啊!

心神不宁是什么意思?

词 目: 心神不宁 发 音: xīn shén bù níng 近义词: 心神不定 反义词: 心如止水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释 义: 宁:安宁。形容心情不平静。 出 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三藏)心神不宁道:‘徒弟啊,我怎么打寒噤呢?’” 示 例: 她自己也惊讶为什么如此~,最后她自慰地想到:‘是因为等待慧来。’★茅盾《幻灭》

《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1

[原文]春秋 诸大夫,见人言动,亿 而谈其祸福,靡 不验 者,《左》 《国》 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 ,萌 乎心而动乎四体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 ,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 合 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直解】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往来频繁,学问与阅历都很丰富,因此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种事情在《左传》、《国语》等各类记载史实的书中都能看到。 大概说来,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之前,预先显露出来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他的内心,而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凡是待人处事比较稳重、厚道的人,常能获得福报;而行为不庄重,过分刻薄的人,常会招致灾祸。一般凡夫的学问不深、见识浅陋,没有识人之明,就像眼睛得了眼翳病是的看不清楚,却说祸福没有一定,无法推测出来。

心身不宁词怎么解释

心神不宁基本解释:定:安定。形容心情不平静。词语分开解释:心神:1.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2.心情;精神状态。不宁:1.不安定;不安宁。

白话《了凡四训》改过之法: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著,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强调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该书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下面来看看“改过之法”中的经典语句: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春秋时期的士大夫,看到人们的言语行动,便可提前预测其灾祸,还是有福气,没有不应验的。这类事情在《左传》《国语》中的记载也很多。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大体来说,吉凶的预兆,先萌发于内心,然后表现于四体。也就是心理影响行为,你的所思所想,最终会作为你的决策依据,成为行动的先导。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那些做事厚道诚信的人常常会获得幸福;那些刻薄,擅长耍心机的人常常接近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世俗之人的眼睛常常看不到这些,认为有无法预测的变化存在,认为很神秘。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只要一个人的诚心合于天道,那么福气将要来临时,平时看他的善行就可以预先知道了。做好事,受到他人善待的概率自然也高,说白了就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灾祸将要来临时,看其平时所做恶行也可以提前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现在想要获得福气而远离灾祸,如果尚未行善,必须先调整自己的过错。 或觉心神恬旷:或者会觉得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或觉智慧顿开:或者觉得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在翻看经典书籍的时候,往往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者觉得应付琐碎的事情时,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者遇到仇人变怒为喜。本来见到仇人应该分外眼红,应该愤怒;但心情突然不同了,心量大了,世界大了,烦心的事情就少了。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xié)接引:或者梦见自己吐出了黑色的东西,或者梦见古圣先贤,来提携指引自己。 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或者梦见在虚空之中翱翔,或者梦见道场所用的锦旗伞盖。 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这些不同的好事,其实都是消除自己过错的征兆。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然而也不能因此而自以为是,画地为牢而不再努力,不再进步。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凡是改正错误的人,第一要发羞耻之心。 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想想古时候的古圣先贤,与我同样身为七尺男儿,他们为什么可以成为千秋万代的榜样?而我为什么只能沉陷下去,甚至破罐子破摔? 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沉溺于世俗的情感,暗中做出不义的事,以为没有人知道。 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还抬头挺胸,毫无愧色,天天如此,渐渐沦落到禽兽的地位,自己还不知道。 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世上最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羞耻之心对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有羞耻之心可以成为圣贤,没有就可能沦落为禽兽,这是改正过错的关键点。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要发畏惧之心,天地在上,难以欺骗。 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我们过错虽然很隐蔽,以为察觉不到,但天地鬼神其实都像明镜一样清楚。也就是不要自我欺骗,以为大家不知道,其实“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过失重的话就会降下各种灾祸;轻的话会折损现在福气,怎么能不畏惧呢?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不仅如此,在自己独居地方,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坏事,迟早会暴露出来,早晚会接受法律制裁;一但做坏事,良心第一个受谴责,使得自己不好过,吃饭不香甜,睡觉不安稳。 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虽然可能遮掩的很严密,文饰的很巧妙,其实五脏六腑早就暴露出来,最简单的就是心率加快,紧张出汗,看人不敢正视,最终难以自己欺骗自己。 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被人看破,便一文不值了,怎么能不感到畏惧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不仅如此,如果还有一口气在,就是罪恶滔天,还可以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古代有人一生做坏事,临死时候突然醒悟,生出行善的念头,得到善终。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这是说一个念头的猛烈,一念天堂,足矣洗涤一生的恶行。 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比如千年幽谷,原本伸手不见五指,用一盏明灯一照,黑暗立刻就被驱散了。所以我们应该多看积极正面的书,就像阳光一样,消除一切阴暗面,始终处在正道之上。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过错不论新旧,只要能够改正就是珍贵的。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只是人生无常,生命易逝,万一哪天一口气没了,想要改正也没办法了。 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假若千百年都担负着恶的名声,即使有孝顺的子孙,也无法代他洗涤干净。杭州有座岳庙,秦桧(guì),王氏,万俟(sì)卨(xiè),张俊,王俊五人一直跪在岳飞像前;他们因残害岳飞而成为世人唾弃的千古罪人。可以想象,秦桧后人,祖上有这么一段不光彩的历史,必然感到很难受。 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陷入沉沦之中,即使有古圣先贤,也没有办法援救,这难道不能让人畏惧吗? “改过之法”主要论述在行善积德之前,先端正自己的心念;具体方法是见贤思齐,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以身边优秀的人为榜样,任何时候不起邪念。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积善之方,立命之学,谦德之效

《了凡四训》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了凡四训》本为训子书,但渐为劝世宝典。数百年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知行合一:改过之法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袁了凡一生行动的准则。《了凡四训》,尤其是“改过之法”,集中体现着知与行的正向交互。 知过为先。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觉。“心”为知之源,因而,“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改过先改心。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了凡为此开出处方:“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这贴“三心”药,与孔子的“知耻近乎勇”,与孟子的“四端”说,一脉相承,特别发人深省。 改过须明理。 何以为“过”?了凡声明:“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有心有行,改过不难。 了凡作如下推导:“具是三心(耻心、畏心、勇心),则有过斯改,如春水遇日,何患不消乎?”“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对改过方法则作如下指导:“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 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循序渐进,或多管齐下,都不失为改过策略,可行并力行,奏效。 为善与善为:积善之方 积善,可谓了凡修身功课,也是其济世、劝世良方。“积善之方”通过正反事例列举,告诫世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同时进一步剖析“为善当善为”。 了凡的学说之所以深入人心,在于“劝”(倡导)与“说”(析理)辩证结合。好心不做好事,结果适得其反,问题就出在稀里糊涂,不辨“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由此,了凡强调:“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这样的清醒,难能可贵。现选摘数条佐证: 关于真假。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为善不可“伪”啊。 关于是非。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为善不在形式而在“实质正义”。 关于半满。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故“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惠不在大,要义在“舍”, “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于此,了凡苦口婆心,再次为“积善之方”开示良方:“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何谓舍得?舍而有得(德)也。 了凡一生,善事不计其数。为宝坻全县百姓请命减赋一事,便功德无量,“善心真切,一行可当万善”。他所设计的“功过格”,简便易行,为纯化社会风气起到了莫大的“教具”功用,深受推崇。《袁了凡传》云:“了凡既殁百有余年,而功过格盛传于世。世之欲善者,虑无不知效法了凡。”当然,那仅是学点皮毛,为善根本还得从心做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不凡。不凡在其守凡不妄为,又超凡脱俗大有作为。 37岁遇云谷禅师前,袁了凡完全被锁定在家乡老先生算定的“命数”中。“进退有命,迟速有时”,因而,“澹然无求”,“原来只是凡夫”。 醍醐灌顶,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让袁了凡人生积极反转。“立命之学”一章,作者大量引述云谷禅师当年教诲,借禅师之口指点人生,传授真谛。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包容),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作者由是“知非”,人生从此“痛刷”一新。这段经历,对作者是一次涅槃,对读者是思想洗礼。晚清曾国藩受此影响而更名号为“涤生”。 铭心感悟,记录于兹:“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简直脱胎换骨,无疑开创新天地。于是,自勉自律,善行三千,又三千,又“一万”(心愿修得“合县减粮,万民受福”)。求福为己,行善利人,何乐而不为?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防御)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最后,了凡以切身体验告诫世人:“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立命之学,泣血相告。 “满招损,谦受益。”“谦德之效”一章,多引述前贤教导,同时也从亲闻亲见亲历中提炼出亲身感受:“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为美德,因而必须懂得敬畏:“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谦亦为善行,因而需要砥节砺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佛教语,意为给人无微不至的帮助),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国学是民族精神宝库,珍视宝库,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凡四训》中的“善论”,促人警醒,催人奋进,但其不免牵强的命运说与唯心的善恶因果论,则需甄别批判。辩证“舍得”,智慧“扬弃”,何尝不是读国学经典的“为善善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