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两项定律,易经的两大规律是什么
流传千年的《易经》包含了哪些核心智慧?
想要知道《易经》的核心智慧是什么,就要先知道《易经》在讲什么。《易经》被称作群经之首,分为三部,《连山》《归藏》天皇氏所著,《周易》姬昌和孔子都有写。《易经》这本书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天人合一,而这本书最想达到的一个理想,就是达到天人合一。所以《易经》这本书总的来说,它的核心智慧也就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和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生活在一个定律里面,而这个定律是永和不变的,这个定律是阴阳互生。同时《易经》还强调了一点,就是三才之道,三才是哪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才。三者要同时立起来,而在这三者之间的核心就是人,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最中间的中心。也就是由天地两者生成原则,然后由我们人来实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尊重自然。
天人合一强调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统一。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去违背,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能觉得自己足够强大了就去破坏自然、改造自然,以此来达到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目的。但是遵循自然也不是愚昧的遵循自然,而是在遵循自然的同时利用这些规律来改善生活。
天人合一的利用。几千年的发展,让《易经》的核心智慧天人合一,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比如经济、文化等等,就是连单个个体,也被天人合一这个核心智慧所渗透。在这几个方面里面,最为明显就是保护自然这一个方面。几千年来,我们与自然互利共生、相辅相成。每当我们做出一次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违背了大自然的自然法则,下一次,就是我们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时候了。比如,我们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接着就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身,然后就是各种洪涝灾害的频发等等。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和辩证思想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著作,读西方哲学史,读《毛泽东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大师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著,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
谁知道正反合定律
正、反、合定律,来自于哲学,是一个逻辑定律。来源于黑格尔。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他认为,“物自体”不可知,但他同时又指出“物自体”也是思维,是可知的。因为这种思维不是人的主观思维概念,而是人类社会以前已存在的纯粹精神性的“绝对理论”。“绝对理念”先在纯思维的抽象状态中,按照辩证法的逻辑,自己发展自己,这是逻辑阶段。等到发展完毕后,再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阶段;到了人类社会,“绝对理念”摆脱自然物质的束缚,得重新回到与自身相适应的精神阶段。《易经》的变化原理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完全相通。而黑格尔的哲学一直影响很大,成就很高。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原来这位西方哲学家也在研习中国的《易经》,运用中国的《易经》。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易经两大规律
《易经》两大终极法则:高维度生存易道的根本,是阴阳二气在时空中的分布与变化,就这两点来说,六十四卦中有两组卦特别耐人寻味,有着阴阳上的绝对对称与均衡,性质却又截然相反,由此揭示出两大易道根本法则。这便是否、泰和既济、未济,以及对冲法则和归正法则。易道对冲法则:高一维度的自处与他处可以看到,否与泰是三阴和三阳的组合,相对而立。所谓否极泰来,否是凶卦,泰是吉卦。乾为天坤为地,否卦天在上地在下,本是合理应当,却为何凶?因为阳气是上升的,阴气是下降的,此卦的阴阳二气上面的上升下面的下降,就不会发生交感,是分裂的趋势。《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生生之谓易,阴阳交感才能生发繁荣、生生不息。泰卦看似天地乾坤颠倒,阴阳二气却正能交感,是和合的趋势,所谓天地交泰,正是大吉。这种解释很平常,不平常的是其中遵循的法则,与《道德经》不谋而合。《道德经》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论道,此句直指本源,所说的正是否泰两卦所揭示的,可称之为对冲法则。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对冲才能和,是为冲和。这是和合的唯一通道。对冲,要对还要冲。否卦有对无冲,故不吉;泰卦既对且冲,故成和。天地之道,就动的一面说是冲和,就静的一面说就是中和。《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就是行冲和。所以孔子说“和而不同”,千百年来人们都以为这说的是一种宽容的修养,其实说的是天道——不同才有阴阳,有阴阳才有对冲,有对冲才有和合,有和合才有广大繁华。世间一切真修养,背后都是基于大道的,只看你看不看得到,一切德性皆是智慧。世间的鱼龙混杂,遍观就是悟道,包容就是修道,接受就是得道。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强大到没有对手的人,必在刚愎自大中走向膨胀和灭亡;一家没有竞争的企业,必会走向放任和解体。这背后,也是对冲法则在发生作用。如同否卦的阴阳不交,自身与外在走向分裂,分裂到最后就只能是自身的解体。反而是强力的竞争,能使双方不断走向强大。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惧怕和排斥竞争,还会主动去寻找竞争,找到自己立于世间的参照物,不论这参照物在古今中外还是真实假设。有参照物,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位置有多高、分量有多重,进而明晰自己的方向。他处如此,自处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内心存在诸多矛盾的两面,也需要阴阳交冲以实现和。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能处理好内心的矛盾?因为他们总是在排斥一面而迎合另一面,于是制造着分裂不交。而这些矛盾,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那就是你的真实,处理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肯直面和接受这种真实。而一旦你直面和接受,内心所有的矛盾就会自然向着冲和运行,和合自己就会发生。拒迎遵循的是心的本能,面受打开的则是心的超能。本能是局内自迷,陷入越想解决越不得解决的恶性循环;超能是局外超脱,不分辨而自能明了,不解决而自得破解。佛家内观法门的真谛,也在这里。真相就是如此,而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点。易道归正法则:成长的深层真相和真实路径可以看到,既济和未济是阴阳的相间列布、交融一体,实现了充分的冲和,完成了彻底的均衡,形成了最高的和合。这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既济表示已完成和已圆满,未济表示未完成和再出发。两卦的元素构成和分布规律完全一致,位置却完全相反,便是造成这种不同意义的根本原因。阴阳和时位是易道的两大根本要素,如果说否泰的对冲法则集中展现了阴阳之运作,那么既济和未济就集中展现了时位之作用。易经中有两个重要观念,“当时”和“当位”,当时就是当其时,当位就是当其位,也就是阴阳二气处于正确的时机和位置。六爻的序列,初三五为奇数,二四六为偶数。奇为阳,偶为阴,三个奇数就是阳时和阳位,三个偶数就是阴时和阴位。阳在阳时阳位、阴在阴时阴位就是当时当位,反之就是不当时不当位。一卦当时当位的程度越高,就越趋于圆满沉静,反之就越趋向缺失变动。而既济正是完全当时当位的一卦,未济正是完全不当时不当位的一卦,所以才一个是大静之终、一个大动之始。当时当位是正位,不当时不当位是错位。从一个完整的发展历程看,未济是发展的开始,既济是发展的结束,发展的内在动力则正是从错位走向正位,这就是归正法则。表面上看,这是告诉我们正确时机和正确位置的重要性,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内核——只有能完整走完这个历程,才谈得上归正,而万事万物包括人,中途夭折和毁灭的多得是,是什么决定了能不能完整地走下来?这就要回到既济未济的阴阳均衡和合上来。六十四卦最开始两卦是乾坤,乾卦六爻纯阳,坤卦六爻纯阴,纯阳为自强不息的健行,纯阴为厚德载物的德性。那么既济和未济就是健行与德性的均衡和合,因为这种均衡和合,未济才能在全盘错位的情形下也能起步并走下去,既有力量也有支撑。时位最具意义的节点就是始与终,因为这是来处和归处,最为关系本源。六十四卦的最初两卦和最后两卦于是遥相呼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寓言。何为德性?广义说就是内力。之于人不仅是修养品格,对于能力还是深厚的积累,对于智力还是深刻的思想。所以孔子说人有三大危及自身甚至累及他人的错误——“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说到底,就是内力不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内力与外力的失衡,存在“反噬效应”,即内力如果与外力不相配,那么不足与差距的部分,将反过来吞噬自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比如那些投机者。无力守住的得到,会让你遭受更多、更深的失去。绝对不可忽视内力的修炼、缺失内力的修为,才能既走得动,又走得稳、走得远,这就是那个前提内核,和最有价值的启示。易道循环往复,六十四卦周流不息,这循环周流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完整完成一圈阶段后状态升级,进入更具高度和气象的新阶段,像立体的涟漪一样圈圈扩大,这就是成长的真义。而这一切,都始于未济、终于既济、基于内力。说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不清楚当时和当位这个目标,究竟指的什么?说白了,就是那个让你身心得以安顿和安稳的时刻和位置,融合了现实和心理,这个时刻是你豁然的机缘,这个位置于你是最安适。内力则是境界涵养,越深则受现实的限制越小,直至禅宗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心安处是吾乡”。易道是物道,也是心道。有学者认为王阳明龙场悟道源于读易,道理就在这里。对冲法则是分道和动道,阴阳截然两立为分,对冲和合为动。归正法则是合道和静道,阴阳完全交融为合,本于德趋于圆为静。分合动静,万物其中。无论对冲法则还是归正法则,都是基于均衡法则。均衡本身即道,道家庄子的“天钧两行”,佛家中观的不落一边,儒家中庸的中正平和,皆本于阴阳之均衡和合。人之大智,皆合天规。《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象:是卦象,同样一个象会有不同的解释,就看你从什么样的方向来理解。同样一个“大过卦”就可以看成是失败后的棺材也可以看成是一座通往成功道路的桥梁,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一边是棺材,一边是大轿”来形容人们面对人生重大生死抉择的时候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不成功便成仁”,要么成功。 象是开关,开是阳、关是阴,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这样一个现象了。数:每一个卦象是由阴或阳的爻来组成,这就是数的变化。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意思,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不可能维持现状的过程,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数。 当我们看到一个“象”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心中有数”。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主观的看待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发展的进程;但这个的同时,当表象发生了变化从而偏离了自己心中的数的时候,就是以主观来对待客观,从而就错了。理:象和数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东西,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理。“循环往复”,大到宇宙、一年四季、大海潮汐,小到每天24小时、60分钟,事物总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个“圆”的变化过程。“物极必反”,“喜极而泣”、一枯一荣皆是定律。“阴阳变化、动态均衡”,阴阳是不可分的、阴阳是要调和的、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不断的动态均衡的过程。
易经的规律是什么?
周易的规律是,演变。卦中,一爻一爻的依次变化。算卦的规律是,用神/世爻/应爻和天干地支的互相关系。八字的规律是,天干地支和日柱的互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