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襄阳还是南阳,诸葛亮到底隐居南阳还是襄阳隆中

三国演义:诸葛亮隆中对,在南阳还是襄阳?

首先没有"隆中对"这个标题,此题为后世牵强附会,陈寿三国志原文并无隆中两字。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据史料上记载:

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2、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躬耕南阳)。

3、《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诸葛亮是琅琊人,汉末避免战乱,住在南阳的西岗,亲自耕田)南阳之西岗指卧龙岗。

南阳诸葛亮的景点

1、诸葛草庐

位于祠院后方正中,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

2、古柏亭

位于草庐左侧东边。此处有古柏一株,相传是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

3、梁父岩

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康熙年间用前明唐王花园的太湖石建造。

4、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处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陕西。襄阳处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阳为一处,诸葛亮躬耕处是古隆中,现今位于襄阳,古代属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在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据史料上记载:1、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2、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躬耕南阳)。3、《大明一统志》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诸葛亮是琅琊人,汉末避免战乱,住在南阳的西岗,亲自耕田)南阳之西岗指卧龙岗。南阳诸葛亮的景点1、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方正中,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2、古柏亭位于草庐左侧东边。此处有古柏一株,相传是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3、梁父岩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康熙年间用前明唐王花园的太湖石建造。4、抱膝石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处于河南省西北部,接壤于湖北、陕西。襄阳处于湖北省西南部,于南阳为一处,诸葛亮躬耕处是古隆中,现今位于襄阳,古代属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区。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却在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

诸葛亮祖籍是南阳人吗

诸葛亮是山东人。诸葛亮是杨度(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隐居在隆中。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时,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领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战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诸葛亮故居之争;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南阳市与襄阳市关于诸葛亮故居的争议较大。据原始史料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说,他平民时,在南阳耕种。《汉书·春秋》中提到诸葛亮的家在邓县,属于南阳郡,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史书记载的南阳,古代是郡治的。现在南阳和襄阳都是城市,古代郡县的疆域比今天的城市大。南阳在古代是一个叫宛的郡,隶属南阳郡,诸葛亮所在的邓县离襄阳县只有二十里。现今南阳卧龙岗与襄阳隆中之争。iknow-pic.cdn.bcebos/30adcbef76094b361782867fb1cc7cd98d109d14?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诸葛亮的出生地是南阳。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多。

诸葛亮到底隐居南阳还是襄阳隆中

诸葛亮应该两个地方都呆过,先在南阳卧龙岗,再在隆中。

《陋室铭》中有一句话,“诸葛庐在南阳,紫云亭在西蜀”,然后形容为“好贱的地方”,意在说明诸葛庐的原居非常简陋。但由于诸葛亮本人高风亮节,看来这房子并不仅仅是一个破旧的住所,这足以证明诸葛亮在没有发迹的时候长期居住在卧龙岗,所以可以说卧龙岗就是诸葛亮的隐居地。

隆中对之所以会和南阳人争夺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因为著名的“隆中对”。当时刘备在隆中,诸葛亮已经从南阳迁到隆中。也是在隆中对,诸葛亮给了刘备很多如何争夺天下的建议。后来陈寿写了《隆中对》,被世人称颂。所以诸葛亮隐居在隆中。

襄阳人和南阳人之所以一直争取诸葛亮隐居,其实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要知道,名人的吸引力是不可小觑的,所以这两个地方会互相争抢。其实我们对诸葛亮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足智多谋。世人更推崇的是他的风采。我觉得他曾经隐居的地方没什么区别。他的吸引力永远是他的智慧。

所以,诸葛亮的隐居无论是在隆中还是卧龙岗,都只是他传奇人生的一段往事,与他后来的成就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我们更应该关注他自身的优点,学习他的精神和智慧。

iknow-pic.cdn.bcebos/1e30e924b899a9016faa82ec13950a7b0308f54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