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用什么文字写的,易经文字绝学

《易经》是什么字体

不是字体,是用古文,也就是繁体字,正体字。

易经讲是什么呢?

若从天文、史学角度看:易经描绘了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的过程,以及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若从角度看:易经阐述了活动的原则、规律,告诫家们应该如何从政;若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看:易经解释了宇宙以及社会发展的哲学道理;若从自然科学角度看:易经揭示了事物的自然规律,以及事物发展过程。警示人们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此外,还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理解易经,自古易经被誉为“博大精深”、“百科全书”。那种视易经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是无知的。回答您的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自己慢慢琢磨吧。

周易是谁写的,根据什么写的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凡是有成就的学者,无不研究过它并得它的启示。然而,《周易》这部煌煌巨著的作者是谁呢?这是数千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周易》三圣说的人认为,《周易》中《易经》与《经传》两部乃是伏羲、文王、周公(或孔子)三人合著。 以伏羲作《易经》本身为证,其《系辞下》自称庖牲氏王天下,仰观俯家,始作八卦。《史记一·太史公自序》也说: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在《曰者列传》中则进一阐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周本纪》则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前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孔子世家》却抬出孔圣人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仲尼弟子列传》则进一步佐证曰:“孔子传易于瞿”。 继承和拓展这一说法的是马融和陆续,他们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这是定论。只是他们把传说中的伏羲剔除了。与其稍有不同的是朱熹,他认为《易经》里面有伏羲的易,有文王的易,有孔子的易,在读易的时候,必须把这三个人的易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孔说与非孔说。持这一说法的人,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这种争论起源于汉代。根据《周礼》记载,周初,《易经》有三种本子,一名曰《连山》,二名称《归藏》,三名为《周易》。前两种在汉代已经失传,只有《周易》在民间流传。汉武帝时,曾设置以调易》为首的五经学馆,一些“五经”博士用当时通行的隶书重新整理撰写经书,使得新版《周易》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孔门传人认定《易经》为孔圣人所著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所以,都在此书中冠以“子曰”字样。这一派即是后人所称的“今文学家”。 但是,以先秦时代留下的篆书书写的经本为正宗经典的“古文学家”,他们则认为,《易经》居首的五经皆周旧典,一是先王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的汇编,孔子未出,何以作经?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易意子问》,文中说。,《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杂卦》等篇与孔子根本毫无关系。清代学者龚自珍则进一步论说:“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 近代以来,这种争论愈演愈烈。坚持孔说“今文学家”观点的学者皮锡瑞认定:“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会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康有为更是一锤定音:“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康圣人连孔子是《周易》的合著都概不承认。 持非孔说的古文学家也不甘示弱,以钱玄同为旗帜,奋起反击,他精心考据,层层批驳,结论说:“孔丘无删或制作‘六经’之事。”针锋相对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郭沫若先生在这场争论中,独树一帜。他认为,孔子不但不是《周易》的作者,而且连读也没有读过《周易》。他说,《论语》中关于孔子“五十以学易”的话,鲁语“易”字也作“亦”,不足为信;而《周易》中多次出现的“子曰”非孔子而为荀子。由此郭先生推断《周易》大多出于荀子门人之手,并认为《周易》可能是战国前楚人馯臂弓汇编成册的。 此外,还有些学者根据《周易》的思想观念来争论《周易》作者。冯友兰先生著文说,《周易》与《论语》的哲学观点截然不同,从而否定《周易》为孔子所作。苏渊雷教授则认为,冯先生的论说,就事论事,综观两部著作就不难看出《周易》与《论语》的思想如出一辙,因此很难说孔说派的论点没有道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研讨易经的情况。 非孔说的学者仍不同意孔说学者的意见。黄永年先生认为《周易》属既非文又非史也非哲的一类杂著,其作者诚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他还说,“十翼讲点哲理,可算哲,上下经则本是蓍占用的卦辞、爻辞,严格地讲已涉及民俗学而并非全是哲,当然更不能算文史”。结论是《周易》非一人之作。李镜池同意这一观点,他说:“《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与筮人”。《易经》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宫哲兵的观点与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用逻辑研究的方法,从其传授路线和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周易》是以邹鲁文化和荆楚文化为背景,同时承受三晋与燕齐文化的乳汁,是晚周各思想的汇流与结晶。

易经是讲什么?

文章导读:古代中华民族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发达程度远超同期的欧洲。为此,他经久苦思,仰天长问,究竟为什么,当代科技没产生于古文明如此发达的中华,却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文/ 首席科学家    田园01我们是“炎黄”子孙还是“伏羲”儿女?伫立长江,静坐黄河,举目苍穹,神游宇宙。智慧先哲,瑰丽自然,激荡胸襟。感叹个人之渺小,伏羲创易之伟大,自然力量之伟大、民族精神之伟大。澎湃激情,挥之不去!在伏羲数千年之后的春秋时代,有位圣人尝道:必也正名乎!对伏羲易而言,正本清源是个不可不察的大事。研究伏羲易不能脱离我们对祖先伏羲的正确认识,不能无视这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在中华文明中的奠基作用,不能不探究他浩瀚思想的深邃内涵。长期以来,每每谈起伏羲女娲,人们总会联想起美丽的神话与似有似无的神奇传说。每每谈起中华儿女,必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在近代文明史上,为什么伏羲之名反而不如黄帝、炎帝之盛呢?随手拈来人民网上的一篇文章,是曾联合全球百余位史学家倡议重写中华古史的史式老的访谈录,这位85岁的“不老”学者,有这么一段话,算给我们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做了些正名工作。他谈道:“中国最早的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构建的。”“自从有了‘正史’,历代读书人谈古史,都以‘正史’《史记》为根据。《史记》以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把许多古圣先王都编派为黄帝子孙。这就是传统说法的来源。”“司马迁记载的古史不够真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囿于见闻。其次,他写《史记》受到汉武帝压制,不敢畅所欲言”“汉武帝的历史知识极为有限,但好谈神仙”“《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他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人文初祖,而置时间更早的伏羲、神农于不顾”“司马迁屈从于汉武帝,并非贪生怕死,而是怕毁掉他的《史记》。如让司马迁秉笔直书,他一定能够写出伏羲、神农及南方百越部落的传说,使《史记》更为丰富”种种迹象表明,伏羲“正名”工作终于有了盼头。我不是考古专家,但,即便有所争议,我也愿意相信伏羲这位伟大智者的存在。自古以来,文化传承就有口传、笔录之分,无非是记录形式、记录载体的差异。口传如果坚决不信,那笔录也就大可不必理睬。毕竟,笔录之前的历史,首先要靠口传。没有口传,笔录就失去了依据。口传有误,笔录亦然。就长期而言,形式不是决定内容的关键。神话,首先就得是“人话”。传说,总要先得有人这么说。伏羲女娲的传说恐怕不是仅仅“有人这么说的”问题了,是整个中华民族都这么说。我想其间必有道理。这不仅是人之常情,也是简明之至的合理推断。02“易”是科学还是谬误?道之不存久矣!很多朋友曾问我一系列问题,易学究竟是不是科学?从哲学角度来看,易学究竟属于唯心主义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普及易学智慧是否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呢?为什么古人对“易”推崇备至,而当代却未闻所谓易学大家取得令人信服的现实成就呢?易学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智慧,为什么没能造就中华民族近代的科技文明与经济强盛呢?易学与当代自然科学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凭心而论,这些问题不但现实,而且尖锐,也未必仅是少数朋友的疑问。我虽勉为其难,但在这里做点交代也还是必要的。那么“易”究竟是不是科学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究竟什么是科学。这里,不妨先看两个假设。其一,假设科学被定义为近几百年来,甚至是近百年来源于西方,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出自《辞海》),那么,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易学根本就不是“科学”。易学的起源与发展要比西方现代科学早得多,不仅两者起源时间不同、萌发地点相异,而且发展路径、思维方式更是迥然不同,差之千里。其二,假设科学被定义为经过实践检验,人类认识宇宙万物规律的观点与方法,那么我的看法是,易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迄今为止超出一般认识水平的尖端科学,是科学中的科学。其独特的宇宙观与方法论在指导人类认识创新上,具有超出想象的作用。我想,这个说法会有很多朋友并不同意,真可谓“道之不存久矣”!学院派注重义理考据,江湖派看中的是相术占卜,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高深艰涩,还是神秘难测,都不是“易”真正的面目,更不是“易”的价值所在。要搞清易学究竟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回顾中华古代文明史,恐怕是个必经之路。在此领域,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位伟大西方智者,他高瞻远瞩,极富造诣、举世瞩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传记,名字叫《20世纪的文艺复兴人》,盛赞一位科学家为“文艺复兴人”。对文艺复兴,恩格斯曾有名言:“文艺复兴是一个确实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稍对文艺复兴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18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再出现象达芬奇那样的“科学多面手巨人”已不可能。那么,究竟是谁获得了“文艺复兴人”这个举世殊荣呢?他就是享誉世界的生物化学家、中国古代科学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校长李约瑟博士。李约瑟自31岁,陆续出版《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形态学》和《胚胎学史》,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于194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其1954年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被誉为“20世纪最佳西方汉学巨著”。不过,令人深感遗憾,在获此殊荣之前,李约瑟已于1995年3月24日驾鹤西去了。一颗巨星,就此陨落,斯人虽去,光辉永存。李约瑟平生最令举世瞩目的工作,就是研究中华古代科技史,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他发现,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在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里,中华民族比西方更有效地掌握了自然知识,就是说,在科学技术方面,古代中华民族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发达程度远超同期的欧洲。为此,他经久苦思,仰天长问,究竟为什么,当代科技没产生于古文明如此发达的中华,却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03注意!一列火车会遮挡视线中的一列火车!事实上,提出此一问题,李约瑟并非开天辟第一人。追溯历史,在近代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更早先驱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83年,他经澳门到大陆,中华高度发达的文明使其震惊,亲眼所见的繁荣与文明使他发自内心感到震撼,在他眼中,许多事情简直不可思议。因为,当时西方人认定,整个东方都是蛮荒之地,居住着“不信上帝的野蛮人”。但利玛窦发现,中国人竟如此博学,有本民族独立的认识自然的知识体系,并且发达程度绝不亚于西方。1584年秋,在肇庆,他用西班牙文给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感叹:“中国人极度博学。对自然科学、医学、数学和天文学都十分精通,用完全不同于西洋的方法正确推算出了日食、月食。”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也同样使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陷入深思,其中不乏今人难望项背的泰斗大家。从时序上讲,较早的如任鸿隽,他是当时中国科学运动的强力推动者和科学活动的优秀组织家,他1915年所著《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开启了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思潮。此后,大思想家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等纷纷涉足其间;科学家如化学家王琎、数学家钱宝琮、气象学家竺可桢、心理学家陈立,经济学家冀朝鼎、王亚南、吴大琨等等也纷纷倾注其中。一时之间,风云际会,宏论激昂,百家争鸣。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形成了讨论这一学术问题的高峰。凡此种种,均在李约瑟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前。但不可否认,最为系统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巨匠还是李约瑟。事实上,自2500年前,乃至更久远以前,人类存在两大独立文明体系。一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文明,一是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前者是整体论思想,方法是实用化研究方法。后者属还原论思想,方法是公理化研究方法。显然,科学由文明孕育而生,必后生于文明,东西方文明有异,所孕育的“科学”也当会有所差异。虽是有异,但我从不怀疑中国古代存在“科学”。文明古国早有“科学”应不言而喻。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早已证明,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而且还取得过颇多科学奇迹,尤其在天文学、数学和医学、预测学等领域。时至今日,很多极富价值的天文数据仍源于中国古代。大运河和都江堰的修建都达到了极高的工程水平。对这些,任何人都无法视而不见。大约在1964年,李约瑟写了一篇题为《东西方科学与社会》的文章,部分阐述了东西方文明在近代的表现,开篇说:“大约在1938年,我酝酿写一部系统、客观、权威性专著,以论述中国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及医学史。当时,我注意到: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接着他比喻,“在阳光明媚的法国,人们常说:‘注意!一列火车也许会遮挡视线中的另一列火车!’”。在李约瑟看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与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是两列火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前者远超后者,只不过在近四百年中,后者蓬勃呼啸,暂时遮挡了前者。

《易经》是什么体裁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一、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二、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三、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四、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五、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六、《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是什么?周文王写的吗?

《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现今,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pan.baidu/s/18Og3MQvk5oQWySZCDLw9Gw

 提取码: 4wm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