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结婚人数,90后没结婚的占几成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自2013年结婚登记突破1346.9万对,创下近十年的历史高位后,其后六年连续减少。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1

国家官网近期公布《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披露了2023年的婚姻登记情况。

在2023年,官方统计的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比2023年减少了113万对。

这也是自2013年后,连续7年下降。

而2023年登记结婚的人数,也创下了自2003年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去年登记结婚的人数确实呈下降趋势。

也许有小伙伴会说,去年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所以导致了登记结婚的人数减少。

在我看来,确实存在疫情影响的因素,但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除去疫情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下面几个因素:

一、老一辈的观念 VS 现代年轻人的观念

我相信,十个年轻人中至少有九个听过家中长辈常说的一句话:年轻人,要先成家后立业。

这是中国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理念,其中的核心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古人的人均寿命较短,早婚早育才是硬道理。如果是按照现代人的年龄才结婚,恐怕只有一半或更少的人在孙子出生,甚至看不到孙子出生就与世隔绝了。

更别说什么四代同堂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在长辈眼中看来,未成家的男子始终还是个“孩子”。

只有在成家后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让人承担起家庭、生育和感情的责任,进而形成完整的个人价值观,然后才能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好,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结婚已然不是现代年轻人的一个必选项了。

更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占据现代年轻人大部分的时间,现实中的社交越来越少,不说结婚,甚至找对象都成问题。

而且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结婚面临的成本更是巨大,所以大多数的现代年轻人的想法都是“先立业,后成家”,因为不立业根本就娶不到老婆。

二、男女择偶标准的条件不同

社会的发展,也让男性和女性的教育知识水平不断增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却出现了让大部分的女性不愿意结婚,而很多男性找不到另一半的这类怪异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

大致上是因为“上迁”的原因,女性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都会喜欢选择一个比自己高一个层次的男性作为结婚的对象。但男性不是很喜欢找比自己有能力的女性,他们更多想要找一个比自己层次低一点的女性。

其中有一部分的女性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或是其他的原因而停留在各个层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剩女”。

有“剩女”自然也就会有“剩男”。

他们主要出现在社会底层,主要是因为没有女性会选择上迁到这一层,而且还常常因为自身不够“优秀”,无法晋升到上一个层次。

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择偶标准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就是反过来罢了。

三、社会经济越发达,人们越不愿意“妥协”

很多研究表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城市,人们对婚姻的渴望感就越低。

因为随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人们的个性需求就越强,再加上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主独立性之后,人们就会不愿意去为了别人而妥协自己。

但是,婚姻偏偏就是“妥协”的产物。

它意味着个人变成了家庭,其中又涉及到了另外两个家庭或家族的关系,还有生育和教育后代等一系列的问题。

可有的人会问,恋爱作为婚姻的基础,为什么很多人会愿意花时间恋爱,而不愿意结婚呢?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哪怕恋爱是婚姻的基础,但恋爱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为彼此负责,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约束,没有法律的约束。

而婚姻里面则是涉及了责任和义务,是受法律约束的。

所以,越是个性需求独立的人,反而越是不愿意“妥协”婚姻。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2

近年来,人口问题一再被提及,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备受关注。想要克服老龄化的影响,自然需要从生育率着手。在低生育率的背后,又牵扯着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结婚平均年龄日渐增长、单身群体日益扩大等相关问题。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结婚现状确实令人堪忧。10月29日,民政部发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各省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有588.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2023年同期,这一数据为589.4万对。相当于较2023年同期减少了0.80万对,同比减少0.1%。

不过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受疫情的影响,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结婚数量下降幅度较大。因此,如果我们与2023年前三季度的713.1万对结婚人数相比,就会发现,今年前三季度的结婚人数比2023年同期减少了高达124.5万对,减少17.5%。此外,要知道,2023年我国的结婚人数创下了17年来的新低,可就在此情况下,今年结婚人数依旧出现了下降。

再看看近些年的情况,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结婚登记突破1346.9万对,创下近十年的历史高位后,其后六年连续减少。年降到1306.7万对,2023年降至1224.7万对,2023年减少至1142.8万对,2023年减少至1063.1万对。2023年继续保持在1000万对以上,但到2023年,跌破了1000万大关,降至947.1万对。2023年更是夸张,直接下跌到了813.1万对。

显然,目前我国结婚人数下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且还是一个明显加速的趋势。结婚人数的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对出生人口产生重大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育龄妇女和已婚育龄妇女数量的下降,也是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增长的`重要客观原因。

为什么结婚人数不断减少?

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闭环。如今适婚的人群总量在减少,这也与我国出生人口下降有关。如今90后可以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出生人口就开始不断走低,1991年出生人口为2250万人,1992年下降到2112.6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大关,到1998年跌破2000万大关。按照这个基数来看,未来几年结婚人数可能还将继续走低。

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对于婚姻观念的改变。如今,平均结婚年龄线越来越高,晚婚甚至不婚者越来越多。根据光明日报今年10月报道的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你将来会谈恋爱吗”的问题,12.8%的青年选择“不谈恋爱”,26.3%表示不确定。

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8.9%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也就相当于有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此外,我们还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到了43.92%,比男性多出19.29%。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人受教育的年限比较长,比如读了硕士、博士,结婚普遍较晚。就比如硕士毕业,一般都25、26岁了,工作几年就接近30岁了。之所以女性比较多,也源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女学生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男性。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女性都以结婚生子作为己任,男性方面也讲究“三十而立”,以及“孝文化”与“家族文化”。如今传统婚恋观也在时代的变迁下改变。新兴思潮的涌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公平性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新颖的视角来审视婚姻,审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随着自我意识的提升,让大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婚姻的意义,在这一情况下年轻人自然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必须的事情了。这也造成了现代青年越来越独立,特别是女性青年都更愿意选择单身。

当然,思想国人再怎么转变,多少都会有家族情怀。但是由于城镇化快速提升,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住房、交通、消费等等都面临巨大压力。更多的人并非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或者结不起婚。

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经济压力等因素,劝退了很多人的结婚意愿。尤其是男性,车、房、彩礼成为了结婚必备新“三大件”。即使是在小城市,最起码在结婚上都要花费上百万,结婚也给不少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显然,如今结婚人数持续走低已经成为了社会一大难题,其中牵扯的问题太多,人们的婚恋观念、生育观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想要促进生育,还是必须得从婚恋方面入手。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3

近日,两则与人口有关的报道引起热议:

一是202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年来的新低。

二是2023年的结婚登记人数较2023年减少了113万对。这也是自2013年后连续七年下降,也创下了自2003年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关于前者,由于《中国统计年鉴2023》只列出1978年以来的全国人口出生率,所以,媒体报道说202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创下1978年来的新低。但查询国家官网就会发现,202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创下了1949年以来的新低。

关于后者,根据民政部官网最新发布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共计588.6万对,比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人数小幅下降。如果不出意外,2023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仍然会继续下降,虽然降幅有所收窄。

在欧美国家,非婚生育的情况很普遍。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2023年欧盟国家非婚生子占新生儿比例平均是41.3%。但在中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非婚生子占新生儿比例很低,所以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必然对人口出生率有负面影响。

需指出的是,在结婚登记数据中,与出生人口更密切相关的数据是初婚人数,因为结婚登记人数中还包括部分再婚的中老年人,由于部分中老年人已过了生育期,对出生人口没有什么影响。从2013年后,到2023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和初婚人数已连续七年下降;从2023年到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人口出生率下降在预料之中。

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近年来为何不断下降?

首先是年轻人数量下降。根据国家数据,我国80后(1980-19 89年出生人口,依此类推)、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23亿、2.1亿和1.63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其次,由于结婚成本升高、工作压力大、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大幅提高等原因,当代年轻人结婚意愿普遍下降。

另外,由于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现象比较普遍,也是导致近年来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七人普”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这3000多万人分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总的来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原因来自各方面,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创新低已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而要提升出生率,首先就要提升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意愿。为此,各地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最近有多个省份已通过了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普遍延长了婚假和产假,并设立父母育儿假。

虽然延长婚假和产假有利于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但如果延长婚假和产假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负担,企业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能更不愿意招聘女性员工。为此,需要分担延长婚假和产假的成本,这样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防止企业在招聘中歧视女性。考虑到小孩长大并参加工作后就是社会的纳税者,因此,分担家庭的一部分结婚生育成本也是合理的。

另外,高房价也是阻碍年轻人结婚生育的一大“拦路虎”。为此,各地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住房成本。比如在一些房价特别高的地方,为三孩政策履行者推出打折房价,或者对购买第1套房的实施无息贷款。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优先予以保障。

结婚生育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既事关民生幸福与社会稳定,也与促进我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息息相关,亟须引起社会各方的足够重视。

90后结婚率不到10%、是真的吗

90后结婚率不到10%、是真的吗

假的。

此前网上热传,目前90后团体约1.7亿人,对其结婚数据进行统计发现,登记注册结婚的90后不超过1000万对,比例低于10%。

首先说明这是假的,纯属谣言,不能信!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结婚呢?

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想结婚的人都是相似的,不想结婚的人各有各的顾虑。

无法避免的肯定是经济问题,“当人生不考虑结婚买房等一系列花费钱的问题后,世界的其他大门全打开了。“

什么人算90后?

1990年出生的到1999年出生的,这十年的都算。99年的到2023年的今天,他已经满22岁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男性满22岁,女性满20岁就可以结婚。

但实际情况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绝大部分是晚婚晚育了。

大学生毕业就已经22岁左右了,大部分人可能是在大学谈场恋爱,至少毕业后工作几年才考虑成家立业。还有的在考研,如果你读了博士,就更不可能早婚了。

所以,这些年来,结婚年龄一直是往后推了很久。

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

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 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我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单身群体日益扩大。婚姻是繁衍的前提,而后代则是保证国家健康发展的根基。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 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1 近日,“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登上热搜。 根据国家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2023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首次呈现为个位数,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同期,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为1.45‰,也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此外,统计年鉴还显示,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7年下降,2023年创17年来新低。在离婚数据方面,2023年共有433.9万对人离婚,较2023年减少了3616万对。离婚率则是罕见回落,止住了多年来的上升趋势,降至3.09%。 出生率低、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男女比例失衡与低生育率有直接的关系吗?婚姻制度是否发生了新变化?11月25日,时代财经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人口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 陈卫指出,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加速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都会显著促进结婚率、出生率的下降。“全世界范围初婚年龄都在推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对于结婚率、出生率下降的影响,陈卫表示,这会进一步加重少子老龄化。在陈卫看来,与结婚率下降相伴随的是未婚同居人数不断增长,与出生率下降相伴随的是人工流产率的居高不下。 陈卫进一步解释道,在西方婚姻与生育之间是弱关系,而在中国则是强关系。西方国家同居,即非婚生育成为整体生育的重要、甚至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是源于对非婚同居和婚外生育给予承认和保护,并尝试像法律婚姻一样将其制度化。他建议中国也可考虑将稳定的同居关系或事实婚姻给予法律保护,以利于生儿育女。 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2 我国结婚人数持续减少,单身群体日益扩大。 《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3年,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较2023年减少了113万对。这也是自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后,连续7年下降;这也创下自2003年(811.4万对)以来近17年的新低。相比2013年的最高峰,2023年结婚人数下降了39.5%,接近四成。 结婚登记数据包括初婚人数和再婚人数,相比再婚人数,初婚人数与出生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2013年也是初婚人数的最高峰,达到2385.96万人。而到2023年,初婚人数为1228.6万人,7年下降48.5%,接近一半。比结婚对数降幅多了9个百分点。 为何初婚人数降幅这么大?适婚年龄人口下降是一个因素,但并非全部。1986~1990年这5年出生人口都超过了2300万,尤其是1987年更是创下自1972年后人口出生的最高峰——2508万人,1988年有2445万人。此外,1985年也接近2200万人。这部分群体进入25、26岁的结婚阶段时,对应的主要是2010年到2023年的初婚群体。 从2009年到2023年,我国初婚人数均超过2100万人,其中,2010年到年这5年都超过2200万人,2013年创下了2385.96万人的最高峰,对应的恰恰是1987年这一人口出生高峰。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虽然年出生人口不断走低,但一直到1997年,我国年出生人口都超过2000万。1994年出生人口比1987年下降16.4%,但降幅远小于从2013到2023初婚人数的降幅。这说明,当前进入适婚年龄的“90后”群体,未婚比例很高。 因此,初婚人数下降近半,除了适婚人群总量减少外,还有其他更突出的原因。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90后”一代独生子女多,即使出生在农村的也有不少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受教育年限越来越长。即使到了法定的男22、女20的结婚年龄,不少人还是学生身份。没有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大部分人也外出打工谋生,这种状态也影响了婚育。 比如,很多人硕士毕业一般都25、26岁了,工作几年就接近30岁了。此外,大城市化、经济压力以及婚恋观念变化,也使得结婚年龄不断推迟,晚婚甚至不婚的人越来越多。 董玉整分析,城镇化快速提升,会影响人们的婚育观念和行为。近十年来,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住房、交通、消费等压力大,对人们的恋爱结婚都会有实际影响。 尤其从个体来看,“90后”生活条件更优越,接受教育时间更长,生活方式更多样。他们对自己未来构想的自主性,相对于父母辈会显得更加强烈。婚育年龄延迟拉长,个体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甚至还有人认为结婚生子在客观上、现实上会影响事业发展和生活品位,推迟结婚生育便成了一个现实的决策。总之,适婚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处于未婚状态,其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董玉整说。 出生率、结婚人数为何连年下跌3 最近,国家在《中国统计年鉴2023》中公布了关于我国2023年的婚姻登记情况,其主要信息来自于国内民政系统以及国家医疗保障系统。 我国国内婚姻登记率连续走低这件事,从身边越来越多适龄青年未婚就可以看出。在中国沿袭千百年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在世俗面前,正在走向边缘。 官方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官方统计的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较2023年减少了113万对。这次自2013年1346.93万对后,连续7年结婚率下跌。而且这个数字也创下了自2003年811.4万对以后的17年历史新低。 为什么大家对于结婚这件事,不感兴趣了? 自人类诞生至今,历史车轮的前进一直伴随的就是两个主线任务“生下来”和“活下去”。 婚姻是繁衍的前提,而后代则是保证国家健康发展的根基。之前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但却忽略了家庭这个个体单元才是组成国家机器的零件,家庭如若崩溃,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而抛出所有外因背后,结婚率走低的必然结果就是出生率的降低,而随之高涨的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拉响了警报。 在前不久对于90后的收入调研也反馈,不少90后在适婚年龄都是“负债生活”的,自己都难以养活,更何况是2个人,甚至3个人。 而导致90后负债的最大根源就在于“房价”,所以之前有人说“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和拆婚药”。 在水涨船高的结婚成本面前,即使看似坚不可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也脆弱了。结婚前,双方老人见面,有多少因为彩礼和房子的事情拆散了鸳鸯。 先说彩礼,虽说国家现在出台了政策,对于“天价彩礼”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部分地区的彩礼还是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再加上酒席等一系列费用,这就是一笔不少的开支。 但是,对于房价来说,这些付出又是杯水车薪。就目前各个城市的房价来看,百平米的房子就要几十万上百万,而且在农村结婚,女方也要求在城市有房,有的甚至会要求在房产证上署上双方的姓名,这人人都往城市跑,房价自然就是水涨船高。 所以,结一次婚,可能是耗尽了一家人半辈子的积蓄,按照普通工薪家庭的收入,这一门亲事,可能要在孩子15岁的时候就开始攒钱了。 抛去物质方面,就目前中国适龄青年对于婚姻的态度来说,更多的人对于婚姻持中立态度,这婚可结可不结,自己过得也不错,这种想法无疑是加剧了结婚率持续走低的现状。 过去结婚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而现在结婚倒像是把城门打开了,你看了周围人结婚,自己反而不那么想进城了。 但无论如何,人类总在进化,繁衍一直在持续,在国家出台的促婚政策也可以看出,未来结婚的压力会越来越小。如果没有了彩礼、没有房贷,你愿意结婚吗?

婚恋报告数据显示,60%的90后单身,为什么90后不找对象?

根据《婚恋报告》中显示,60%的90后都是单身狗,其中更是有着3分之1的人从没谈过恋爱。这个数据惊掉我的下巴。问题来了,90后为什么不谈恋爱了呢?是找不到还是不想找?

2023年结婚离婚人数

您好,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结婚人数为1,098.2万对,离婚人数为737.1万对,结婚人数比去年增长了3.1%,离婚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2%。从总体上看,2023年全国结婚离婚人数比去年有所变化,但总体趋势仍然保持稳定。

22年结婚登记人数

您好,根据中国的数据,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约为2,945万人,比2023年增长了3.7%。其中,男性结婚登记人数约为1,521万人,女性结婚登记人数约为1,424万人。此外,2023年全国离婚登记人数约为1,037万人,比2023年增长了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