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中周易第二的主要内容,经典常谈周易内容概括

经典常谈第二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典常谈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周易》。

《经典常谈》是202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朱自清先生在这本小书里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五经四书。

讲了历史的经典《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以及诸子的经典,辞赋的经典,诗的经典,文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他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书中的语言极其地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的朱自清,不但以其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著名,他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亦有极深的造诣与研究。

周易包括那几门

现在通行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易经, 即易的本身, 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卦名、卦辞、爻题、及爻辞。第二部分称为易传, 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个题目十篇文章。

经典常谈第二篇主要内容

《经典常谈》第二篇的主要内容是:一、起源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 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二、演变1、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2、《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3、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三、地位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经典常谈周易第二内容概括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地确切地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藉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的《易传》。《经典常谈》内容概括为: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通过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让读者对古文更亲近、熟悉,从而产生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以飨读者。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至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经典常谈第二章主要内容?

朱自清先生撰写的《经典常谈》一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第二章讲的是周易

周易第二概括主要内容是什么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追根寻源都是从《易经》发展而来。那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国学文化是什么?中国国学是以先秦思想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一整套文化学术体系。先秦思想就是诸子百家了,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发源都来自先秦思想。两汉经学主要指的是在两汉期间研究整理先秦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魏晋玄学指的是在魏晋时期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出现崇尚老庄的思潮。宋明理学指的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先秦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三个高峰,那么这个国学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中华文明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易经》有所关联,其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受到《易经》的影响。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无所不包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易经系辞》中说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就是说《易经》是宇宙间最高的标准,最高的逻辑,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不仅仅是对卦象的研究,同样也是有高深的处世法则,意义重大。我们来看一下,《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涉及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哲学、军事学、气功学等。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易经不仅仅是绝无尽有的哲学,更是对诸多领域都有指导意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相”。就是说,不懂易经不可以为将相。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说不懂易经不可以给皇帝看病。西汉著名家、文学家贾谊说:“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则必在卜医之中”。就是说,古代的圣人不是在做官,就一定是在卜和医里面。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他又说:“要研究中国文化,需从<易经》探研,《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我们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总纲。儒家以它为“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庄》、《易》之一,佛家说法是:“易经实为文殊菩萨所传,伏羲、黄帝、文王、孔子皆是文殊菩萨化身。”所以只有易经被儒释道皆尊为经典。易经囊括了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易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国外,易经与圣经并称为世界两大奇书,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美称。日本国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就是说你不懂《易经》就不能进入内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并说他所创造的理论来自《易经》的启发”。欧洲哲学权威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易经》”。由此可见《易经》对全世界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而广泛!春秋以来诸子百家从易经中吸取营养,逐渐发展出了各大流派,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智慧大爆发的奇景!我们来简单看一下。(1) 道家:从易经中吸取了“道”。(2) 儒家:从易经中吸取了“仁义和中庸”。(3) 墨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兼爱和科学”。(4) 兵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军阵和兵法”。(5) 法家:从易经中吸取了“法律”。(6) 农家:从易经中吸取了“耕桑”。(7) 名家:从易经中吸取了“思辩”。(8) 杂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兼合”。(9) 纵横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利益”。(10) 阴阳家:从易经中吸取了“方术”。(11) 医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健康”。各家各派无不从《易经》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了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易经》与诸子百家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那国学之树的根就是《易经》,它是我们国学发展的源头。主干是由三大思想组成,它们就是儒、释、道三大思想与宗教。它们是国学之树的支持系统,构成了这棵树的主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国学之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而诸子百家就构成了这棵大树的枝干,象征着中国思想体系中的各家学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是国学之树美丽茂盛的绿叶和丰盛的果实。而我们的中医就是这个国学之树的树皮,国学之树要健康生长,离不开其外衣的保护。树皮就有如人体的皮肤一样,提供给国学之树全方位的保护与保养。它传承了几千年,充满了中国哲学思想与智慧结晶。好,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是《易经》呢?《易经》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经典,是千古奇书,万经之王,绝世名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