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周易科学,易经有科学道理吗
周易的现代科学内涵是什么?
《中道学》对《周易》的阐释:《周易》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经典书籍,是阴阳论,是一部中国最早的最系统的用对立统一哲学理念揭示社会事物辩证关系的书,也是一部中国道德文化建设的先驱书籍。
从作者个人意义上讲,传说卦图和经文是由被囚禁于羑里时的周文王制做的,用意在于防止忧患,修养个人道德。传说传文为孔子及其弟子之作。太极图、二分二合图、八卦图等,是由宋代以后的学者,将有关图形与经文、传文合在一起形成《周易》。
1.《周易》的哲学基础就是对立统一论,其中的太极图就是揭示阴阳这一对立统一事物的辩证关系的图
太极图
图中,白鱼表示阳的一面,黑鱼表示阴的一面,环中则为太极,太极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形成的统一体,亦即有阳有阴。白鱼中的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鱼中的白点,表示阴中有阳,合抱的白鱼、黑鱼表示阴阳的对立统一,亦即太极。
表达了这样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阴与阳是相反的事物,但阴与阳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生,相互转化,迭变阴阳进而波动进化发展。有了这样的阴才会产生这样的阳,阳是阴的必然产物。有了新的阳,就会有新的阴,新阴是新阳的必然产物;阴促生阳的产生,阳又会促生新阴的产生,新阴又会促生新阳的产生,新阳又会促生新阴的产生,以至于无穷无尽,它们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阴有主要阴,也有次要阴,阳有主要阳,也有次要阳,主要与次要也相互转化。在阴阳对立统,阴是主要因素,还是阳是主要因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确定,因为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阴阳关系有主要阴阳关系,也有次要阴阳关系,主要阴阳关系与次要阴阳关系相互转化。
2.《周易》的卦图就是揭示迭变对立统一事物辩证关系的图。其中卦图中的一长横,表示迭变对立统一事物的“刚”, 卦图中的两短横,表示迭变对立统一事物的“柔”,例如,《周易•第四卦•蒙》
“——”表示“刚”,“— —”表示“柔”。“蒙”卦的卦图则表示在“蒙”这一阶段,迭变对立统一“刚与柔”的各步骤,表示“刚与柔”的辩证转化规律和“蒙”这一事物的辩证发展变化规律。
各卦中的经文内容则表示在“蒙”阶段中,各步骤对应的社会事物。例如,“六四:困蒙,吝”。是说“六四”象征,童蒙被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所围困,会有代价。表达了“蒙”阶段中,第四步对应的这个具体的社会事物。
刚柔的排列,表达了在“蒙”阶段,刚柔波动进化发展的例子,以及刚柔波动进化发展的规律。
纵览全书,《周易》用64卦、384爻,描述了64个大的社会事物的辩证关系,384个小的社会事物的辩证关系。
3.《周易》的科学表现手法:①用自然事物“天地”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类比社会事物同样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进而描述社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这种手法是科学的。②用2n级数表达了对立统一事物的二分法和二合法。
4.《周易》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类比手法
例如:《周易》用“卦”模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以四季和人类社会事物都有阴阳的对偶性、波动进化性、循环进化性、阶段性、层次性等,从而类比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共性、共同规律、共同法则。
②.象征手法
《周易》对基本概念、基本事物的表现,其修辞手法主要使用的是象征,在古代的语言中就是“象”思维,其中的“象”是象征意义的事物,是具有代表性事物的模拟或模型,其基础是建立在象征和被象征事物有一定的共同意义。
使用象征性的辞格,目的是以突出、典型的事物表现另一个有一定意义的事物,或另一事物的意义,达到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即“托义于物”。《周易》用天地、四时、日月等天象作象征物,形成八卦的意义,正如:《系辞传》上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意思是,所以,用于象征自然现象的具有代表性、突出性、典型性的事物,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用于表现变化通达的事物,没有比四季更明显的了;用于象征高悬而且明亮的事物,没有比日月更壮观的了。“是故,天生神物, 圣人则之;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 见吉凶, 圣人象之”。意思是, 所以,天生自然规律,圣人取法于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天垂现象,可见吉凶,圣人取象于它,以论道德。
③.比喻的艺术性
《周易》的爻辞,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是隐喻,用所描写的“象”,比喻人事中某一事物,或某一类型的事物,例如: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意思是,“初六”象征先把鼎倒过来,有利于倒出人们不需要的杂物,并且像娶妾是为了生子一样,无错。比喻变革的事物要有利于接受新的使命,无错。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意思是,“九二”象征鼎中装满食物,但是我嫌生的食物中有得疾病的东西,不能直接为我提供可供食用的食物,给人们享用,吉祥。比喻变革的事物主体已建立,但能够意识到变革的事物,就像装满食物的鼎,不能够最终彻底地发挥作用,就完成不了人类社会赋予的使命,吉祥。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意思是,“九三”象征鼎耳是用皮革做成的,经不起高温的烘烤,即使食物烹饪熟了,也不能用铉抬着移动,就是有精美的野鸡美味,也不能供人们享用,当碰到下雨之时,地湿泥泞,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消悔,最终结果吉祥。比喻变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让人们充分利用变革的事物,造福于人类社会,如果变革的事物有缺陷,就会功亏一篑,失去变革的意义,所以就要努力完善它,知道存在的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最终结果吉祥。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意思是,“九四”象征鼎折足,打翻了鼎中的食物,食物弄湿(脏)了,凶。比喻变革的事物不全面,不配套,就会反而坏大事。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意思是,“六五”象征,鼎,用适当的耳,金属的铉,有利于自己信守的正确的道德信念发挥。比喻变革的事物以中正、中庸之道,配备其辅助功能,使变革的事物功能完善化,从而有利于德行的发挥。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意思是,“上九”象征鼎用玉铉,大为吉祥,无不利。比喻对变革的事物,配备最强,最好的人、物、事,使其日臻完善,以达到最佳组合,达到最高境界,大吉,无不利。
此例的精美之处在于既摹事物发展过程,又绘形象,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一幅美妙的意境。“鼎”形容变革事物的主体工程,“实”形容人们需要事物,“耳”、“铉”形容配套工程,“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描写心理动态,“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状写如果变革的事物有缺陷,就会功亏一篑,失去变革的意义。这样的意象,鲜明、形象、生动,不仅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和意向,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同时,作者以巧妙的手法,用“以鼎烹饪”的虚像,喻变革事物配套之实,将抽象的事物、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天籁和德义的情态,使人在仿佛见到了“以鼎烹饪”的场景,并由此浮想联翩,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象”所蕴含的深刻、博大的道理。
比喻的辞格,除了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的共同点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描写的对象有深邃独到的了解和心领神会的感悟,且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从而形象鲜明、准确传神地刻画描写对象的精神风貌,使之形神兼备。但也正因为爻辞所使用的是隐喻、文字精少等,又使《周易》变得难读,难懂,如《系辞传》上所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④.借代的艺术性
爻辞在比喻中交织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例如:《周易•咸》中,初六:咸其拇。意思是“初六”象征感动在趾。比喻初感,感动以情趣相投,志向一致,向往一致,前进方向一致;《周易•升》中,九三:升虚邑。意思是,“九三”象征升于无人之境,升于创造。比喻创造奇迹,敢为天下之先,走前人未走过的道路,开创新的未来,以创新求发展。其中用“拇”代替情趣、志向、向往、前进方向,用“虚邑”代替一切最前沿的境地。
从中可以看出,《周易》用借代的艺术手法,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富于变化,说得更具体形象,说得更简洁精炼。
⑤.比拟的艺术性
《周易》也常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例如:《周易•乾》上说:《乾》:元、亨、利、贞。意思是,乾卦象征乾卦时期,有元、亨、利、贞四种德行,四种前景。比喻乾卦时期,大自然具备创始万物的伟大力量,创新、进取的品德;具备畅行于天下的德行;具备祥和、有益于各方,使各方和谐的品德;具备坚贞不渝,坚守自己所信守的正确的道德信念的伟大精神。《周易•坤》上说: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意思是,“六二”象征只要具备直、方、大的精神,有德行,即使尚未形成习惯也无不利。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应该效法天沐浴万物,效法地承载万物,效法天地“生生”万物,以正义、合理、容载万物的品德,对待万事万物。“元、亨、利、贞四种德行”、“直、方、大的精神”是有意识控制下的精神状态,作为无生物的天地,不可能有什么意识,可见,“易”用“元、亨、利、贞”、“直、方、大”, 讴歌的“乾”具有的创始万事万物的开拓精神,“坤”具有的尊重客观规律,应用法则,哺育万事万物的高尚品德;“乾”“坤”同时具有的使万物欣然,而畅行于天下的高贵品质;同时具有的祥和、有益于万事万物的德行;“乾”具有的坚贞不渝的伟大信念,“坤”具有的有容乃大的伟大信念,是拟人的写法,目的是“托情于物”。
⑥.夸张的艺术性
《周易》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周易•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意思是,“六三”象征,看见牛车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赶车的人因此受到了刺额,削鼻的处罚,赶车之人并没有伤人的初衷,却得到了如此的结局。比喻人与人相处,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分歧和隔阂。《周易•姤》: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意思是,“九三”象征,像臀部失去了皮肤一样,行动艰难,严肃认真,无大错。比喻对不正当的取益者的治理,依然是长期而艰苦的。现实中哪有“臀无肤”,哪会“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所以“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臀无肤,其行次且”都比较夸张,其艺术性和目的有如放大镜,把事物放大,使人看得更真切,更能看清事物的特征与本质。
5.《周易》用“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表达了她的道德理念,奠定了中国的道德文化基础。
“天人合一”:“天”指大自然。“天人合一”意思是天与人在对立统一层次上有相同的共性。“天人合德”:指天和人有相同的德性。
6.《周易》的美和《周易》的不足。
《周易》之美:
①.她看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法则。
“天人合一”的法则,譬如说,
“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天有生死,人有生死”。
“天有其活动规律,人有其活动规律”。
“天由物质和信息构成,人也由物质和信息构成”。
“天有其发展变化的事物,人也有其发展变化的事物”。
“天的存在和变化有对立统一法则,人的存在和变化有对立统一法则”。
“天气的变化规律在无限多个层次中可找到三个层次的事物,并有阶段性:一年的一冷一热,一寒一暑;气候的几天热,几天冷,一晴一雨;一天的一冷一热,一昼一夜;人的变化规律在无限多个层次中也可找到三个层次的事物,并有阶段性:一生的一成长一衰老,一生一死;一付出一收获;一休息一工作”。
……。
“天人合德”的法则,譬如说,
“天有恒久的运行规律,人有持之以恒的美德”。
“天有阳光雨露,照耀四方,滋润万物的品德,人有善良善行,弘扬真理,启发爱心,扬善抑恶,惠泽于人,惠泽于社会的品德”。
“天有得到赞美和得到认同的途径,有得到自我运行的途径,有为了存在发展的需求,人也有得到赞美和认同的途径,有得到自我充实的途径,有为了生存发展的需求”。
“天有成万物之美,人有成人之美”。
“天有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人有用强扶弱,择良共同发展,改造邪恶,去除邪恶的法则”。
……。
②.她看到了事物在时间数轴上的周期性,波动性,昼夜相迭,昼夜迭用。
③.她看到了事物的错综复杂性,用384爻表示具体的事物,表示具体事物的复杂性。
④.她看到了事物的发展转化规律。昼夜相有,昼夜转化。
⑤.她看到了事物的二分法,“中”分为昼和夜,太极分为昼和夜。
⑥.她看到了事物的二合法,天地生万物,女男生子女。
……。
以上都是《周易》发现的在当时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真理。即然是真理,当然在现在也是真理,现在也适用。这些都是我们要继承的东西,是财富。
《周易》不足:①卦图的不准确性。因为用任意一卦,可以描述任何时期的事物,而不是64个时期的某定时期事物。②不条理性。无定律条款,只是感觉。③对应事物之谬性。如,女是柔,是地,是卑,是月亮。男是刚,是天,是尊,是太阳。有“男尊女卑”之污点。④对立统一事物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如对“昼夜”无全面的分类。对波动进化现象无分类。⑤对“对立统一学”有神秘性。
《周易》之不足,是受当时文化发展的局限性,是可以重新认识、改正和升级的。正因为《周易》的朴素,所以现在要抛开各学派的争论,抓住易经思想的主流,用创新和现代科学方法来提高,来升级,使中国道德文化、哲学文化跻入世界文化中,发扬《周易》的睿智,造福于人类。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易经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易为六经之首,《易经》在国学经典之中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却是晦涩的、远离生活的,或者就是算命的。那么,易到底是什么?《易经》是吗?现在学习《易经》有什么意义?赵知易老师从《易经》的形成与沿革出发,为我们揭开了《易经》的真实面貌,阐释了《易经》思想包含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谈起《易经》,人们往往就想到算卦和算命,《易经》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用来占卜的,这是因为《易经》离我们年代久远,以至于大家已经不了解它的本质。实际上,《易经》是一套人对自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易传·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最早创卦的基础是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也就是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对自然认知的思想进步。 在《周易》之前,传说中有《连山易》与《归藏易》。从汉易的一些记载来看,这些都是以象数为主,但是现在已然没有文本,只有各种记载与传说。就《易经》而言,什么是“周”?什么是 “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周”?一般认为《易经》是在周代形成故而得此名,我个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之所以称为“易经”,虽然其中也包含有形成于周代的意思,但其本意更应该是周而复始,万物的循环。那么,“易”又当何解?很多人翻译成“日月”,或者从蜥易之变,《说文》中就有“易,蜥易……象形”,又说“日月为易”。 我个人认为,易字上日下勿,勿字通物,即万事万物的意思。易即是表达了以太阳为坐标参照下的事物规律,而易道也是伏羲氏观察日影所创建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文化建立的根本是什么,易的本源是从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变化开始,不断去认知周围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说,日字表示太阳,易学是由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建立的学术思想,物,是万物之意,表示以太阳系为坐标的理论体系架构下的万事万物的规律。以太阳为核心,伏羲氏这种通过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的变化,确定了时空的循环周期。虽然在伏羲氏测量之前,这个周期已经存在,但是我们对这个周期是不认知的。 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迈出的重要一步,即寻找自然的节律性。用什么方法去认知?《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阴阳的方法。阴阳是我们认知、表现道的符号、方法,阴阳不是道,阴阳也在道中。 伏羲氏首先通过木杆观影的方法确定了太阴太阳两极,即24节气中夏至与冬至。两个点的确定使我们对时间的混沌认识发展到清晰认知。知道了这个回归周期有365天,12个月,冬至到夏至及夏至到冬至之间各有6个月。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太阴太阳两个极点的确定是认识周期的开始。两仪生四象,则是通过阴阳运动的圭表现象把两个阶段的过程进行分类,出现少阴、少阳,这就完全对应了24节气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象确定后,伏羲氏在四象的基础上对每一象进行分类,出现了24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人类对自然周期的划分、分类,也是对阴阳量与阴阳性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原本的混沌的时间概念到一个清晰的年、月、日、时的认知,认知过程中体现的完全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量和性的变化,阴阳处在你退我长,消长之间。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这段话是对阴阳运动和阴阳对万物作用的描述。道生的“一”是万事万物已有未有之兆、之机。一个事物可能还未被我们发现,但是其机兆已在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例如手机,这是近些年科技发展的产物,但是生产手机的原材料和条件却是在天地诞生的一刹那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不能违反的规律; “二”就是机缘,一定是在某一个时空条件下有一个人得到外在启示的机缘;“三”则是需要一个实证的过程。这三步才能形成一个事物。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是说明生产灯泡的材料与灯泡的功能是天地本来具有的;二就是爱迪生的创造思维,有了这种思维还需要去验证;三就是爱迪生的实验过程,经过1000多次的实验,最后得到钨丝是最好的材质。可是距离爱迪生的发明100多年过去了,人类在爱迪生的肩膀上继续提高,我们又发明了很多种灯泡材质与灯泡产品。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格物、致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不能缺少的。 万事万物从根本现象来说只有两种,负阴抱阳或负阳抱阴。“冲”实际上就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当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是阳冲阴,反之则是阴冲阳。阴阳定性以后,当量和性质达到事物需要的时候,事物就会自然化生。就像梅花到了腊月,一阳复始后,梅花顶雪而放,必然化生一样,万事万物都是得到其量、得到其性而发展变化的。只要是事物所处在的时空达到了事物需要的阴阳量性,事物就会自然发生。 《易经》通过这样阴阳运动的性和量对天下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对万事万物作出归类,因此8象即是8类,12个月即是12类,24节气即是24类。易是人对自然认知、对万事万物归类的一种归纳的学术。中国人常说“触类旁通”,通过阴阳运动分类,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过程中去定类和分类,看似复杂纷纷的世界完全可达到分类而旁通,通过类去认知要容易得多,也成为学习的方法,即纲举目张。 《易经》不是 《易经》是对我们生活的空间,天地之间存在事物的归类。那么,《易经》是吗?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易经》,不难得出答案。 我认为《易经》的学术可以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物理学,即格物致知的过程。其次是数学,用数学的逻辑和数学的方式来表现天下事物。然后是哲学。人在天地之间要实现更好的生活,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相处和谐。64卦的核心是围绕进德修善,以德行为根本。首先要有爱,爱人,也爱万物,具有厚德载物的精神。由进德修善而达到一种人生最高理想,从而掌握进退之机,达到无豫无忧,乐天知命的人生最高境界。最后是玄学。《易经》在思维方式上是有感应学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很多人认为感而遂通就是,其实不是,用我们现在的科学完全可以解释。感而遂通其实是一种波、一种磁场对应。人作为无线的信息接收体与宇宙事物的波、波段、频率进行沟通,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一样,所达到的结果也未必一样,所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现实意义是什么?可以起到实际作用,对现实生活有帮助的,有利用价值,使用价值,指引价值。 可以在你所谈论的方面,例举该理论的现实应用。就像数学是基础理论,但是数学的现实意义要靠应用数学来实现一样。
亚协杯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累起来的。们对什么都应该像过眼云烟。邓拓那么多那么多痛,那么多最后却终究分离。 哪有什么天生幸运
《离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六种: ① 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 ② 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 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 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⑤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⑥ 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补:《楚辞》——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诗歌样式
《论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夫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道节制、中庸之道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特色。 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论语》中所体现的仁、礼等优良的思想传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传承的。
广告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把产品介绍给有需要的消费者。
天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天马同时为中西方神话中的形象。在西方,天马的形象是背生双翼的奔马形象。独角兽形象常为头顶生有独角的天马。而在中国,天马的形象通常为奔腾的骏马,无双翼。为战神,有多位,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其中最重要的马神为锋星,是汉武帝刘彻的化身。天马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无量勇气,是军人崇拜的偶像,也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为表现其"天马"的不同,常于马下方绘制云朵,体现天马可以腾云驾雾。唯一的特例出现在乾陵(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陵神道上的第一对石刻天马是胁具双翼的。
兵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7,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后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六韬》,旧本题周.吕望撰。《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 ,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 ,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 《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道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释家是前世法,儒家是后世法,道家是世间法,它主张人们不要听天由命,要努力改造世界。
墨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品位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现代西方思想与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墨家理论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它是超过儒家的显学。但在大一统的 *** 时期,其“非天命”的思想使其受到了冷落。而且,相对儒家,墨家显得平俗而不够深厚、丰富。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十大主张: “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彼此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即“兼以易别”。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非攻”。他把非正义战争称为“攻”,反对侵略和掠夺战争。墨子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危害。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 “尚贤”、“尚同”。“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同”就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而天子则尚同于天,这样,整个社会也就达成统一了。怎样对待人才才算是“尚贤”?墨子说,这有三个根本的办法(“三本”)。那就是:要在上给予他们尊贵的爵位,要在经济上使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还要给他们发号施令,决断事务的实际权力。这叫做“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 “节用”、“节葬”、“非乐”。墨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他说:“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民利”是用财的标准;加费而又加于民利的事是可以作的;加费而不加于民利的事是不可以作的。他批评“当今之主”“暴夺民衣食之财”,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墨子还主张“节葬”,反对儒家所鼓吹的厚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墨子还用同样的理由来“非乐”,反对音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重这些灾难。 “非命”、“天志”、“明鬼”。墨子批评当时的天命论,认为王公大人所以努力听狱治政,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官吏们所以努力办公收税,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同样,农夫早出晚归,努力耕种,妇女日夜辛苦,纺纱织布,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因此,他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是说天命论是统治者们编造出来愚弄人民的,如果相信它,便要受苦了。墨子“非命”,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反映他所代表的平民小私有者重视物质生产以及对贵族们过寄生生活的不满。但是,这一阶层经济上上十分软弱。墨子一方面反对天命,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在他看来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世间一切言行的尺度。他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志的具体内容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他说:天希望“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顺着天的意志去做,必得赏;违背天的意志,必得罚。
易经有何科学之处?
易是容易,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易之方法(易之经) 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只有对其缺乏了解的人才认为易经是。 《归妹》卦的解释 1. 关于《愚公移山》的神话 《列子·汤问》上说:�?王屋二山本在冀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带事领子孙邻里,驳斥河曲智叟的谬论,移山不止。终于感动上帝并命大力神将二山背走,帮助愚公解决了出行和发展的制约。 相信任何一个无神论者都不会认可神仙的存在。那么这一神话传说究竟在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呢?很显然,它在驳斥河曲智叟无知和固执的同时,也肯定了北山愚公富于开拓精神的愚昧和执着,并由此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那么,这一规律又是什么呢? 2.《中庸》的解读与位置 《中庸》,礼记篇名,传为子思所作。什么是中,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什么是庸,平庸也,言其所为平庸也。谓平庸之人所能为,亦能为,故称其为庸言庸行也。平庸之人所能行,故称其所行所言为庸。如有“天才出于勤奋”之说,则勤奋亦庸人所能为也,故亦可谓“天才出于平庸(之行)。”故平庸的意思,即是中而平庸。 不平庸之人而能为平庸之行。为其不平庸也,故能中,为其能(甘于)平庸也,故能明。 《易经·乾·九二文言》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平庸之言而能信,既能相信,也就能去实践。实践而又能谨慎对待,这就是“中”。也就是说,所作所为很是适中。 孔子说“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智者过于聪明,而不能为庸行,�甘为庸行。愚者虽能去做(行),而不能最终突破教条的束缚(有失于中),故亦不能行真正的中庸之道。这就是道所以不得行的原因?lt;/FONT> 贤者陷于教条而失于中(贤者过之——于中),不肖者行虽往往能得中,而不能甘于平庸,故亦必不能及。之就是道所以不得明于世的原因。(大道似不肖,故不肖者往往能适中) 那么,这就是中庸了吗?《中庸》更为形象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还是让我们看看孔子和孔子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看法吧。 3.《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归妹》 “归妹”,就现在众所周知的意思来解释,应当是指女子归嫁于其夫家。这固然没错,然而“归妹”的意思却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男女之间因为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相对来说都存在着不同。这也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并逐步得到更深入了了解和研究。同样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 意识到了这个明显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那么这种制约因素是怎么产生的呢?很显然,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无知。我们的祖先把这种无知叫做“昧”(或说是定义为“昧”)人类的无知即是人类的昧。昧于无知,昧而无知是人类所以不能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原因。(昧而无知,大道所以不明也) 相同客观条件下,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虽然(男性和女性)共同受制于自身的无知,但因为性格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女性所受制约相对来说要更大。换句话说,女性更容易受制自身的“昧”。在组织管理各种生产劳动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因为女性事实上更容易“昧”于无知(停留于无知),故而在我国古代早期的男权社会中,“昧”亦逐渐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但同时又因为“昧”是人类共同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男性同样存在着),故而我们的祖先将“日”去掉,而换成代表性别的“女”旁,创造了“妹”字。用于代表女性(更多的时候是代表年轻女性)。 基于以上原因,就有了“昧”者“妹”也,或“妹”者“昧”也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早期男权社会中,“妹”与“昧”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相通的。 女子出嫁,即归于男家。将预示着她需要为(自身)这一决定舍弃一些权力并同时承担一份新的责任。但男婚女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如果说因为它对自身的制约而把它定为是愚昧的决定,那么人类就必须归于愚昧并从中走出来,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故“归妹”者,亦“归昧”也。归于平庸愚昧,以寻求创造和发展。归于愚昧,“昧”而行之不辍,是由于中心的喜悦在推动外在的实践。能自己归于愚昧并实践不止的人,主观上就具备了能用中来不断纠正自身认识的偏差和局限,并最终突破愚昧制约的能力。(昧而能归,非中而何,此大中之象也。唯能大中者,为能不局限于已有认识而自归于昧。) 4.结论:《愚公移山》《中庸》《归妹》之三为一体 “归妹”者,“归昧”也,归于愚昧也。北山愚公者,不为河曲智叟所惑,不尚河曲智叟之智,自甘于昧,自归于愚味。其愚则足以行,其中则足以及,故能去太行,王屋二山也。 愚公移山者,中心悦而乐为之也。内喜悦而外付诸实施,归昧之道也。中庸者,中而平庸也。中庸者必昧,安于平庸而能守中者,必自归于昧者也。故中庸者,归昧(妹)之道也。 孔子曰“归昧,天地之大义也。”大义就是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山此而言,天地之大义,亦人之大义也。则归妹亦人之大义也。那么,按照孔子的说法,由愚昧而走向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国学科普: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中国最有智慧的书,应该是易经。因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最高智慧,易经的思想系统深刻影响了儒家等思想。可以这么说,要想寻找一把解开中国文化的钥匙的话,非易经莫属。《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交替的变化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其实,从一开始,《易经》就被看成是一本用来算命的书。你在公园的角落,喧嚣的市井中,经常会看到有人打着易经大师的旗号,为人打卦算命,煞有介事地为人预测吉凶,结果连城管来了收了他的摊子,他也没有算出来。所以,仅仅把《易经》看成是算命的工具书是庸俗而危险的。作为《周易》的基础的八卦,其实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占卜术。商朝人特别鬼神,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一番,他们最初是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然后用火烧,观察龟甲或兽骨上裂纹的走向,就像是我们今天看手掌纹的走向一样。然后根据这些裂纹的走向,做出解释,这种占卜的方法叫“卜”。但这个方法实在是很不方便,因为这些裂纹的走向千变万化,太复杂了,只有专业的巫师才能掌握,不方便占卜术的普及。到了周朝,人们发明了一种新方法,用蓍草经过多种组合组成一卦,找到相应的卦辞,就可以预知吉凶啦。而《周易》就是当时占卜的工具书,相当于现在新华字典的地位。现在的《周易》,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外一部分是解释卦辞与爻辞的注释,传说是孔子所作,称为《十翼》,也统称为《易传》。按照《史记》的记载,《周易》应该起源于商朝和周朝那个时期。卦是由“—”和“--”两种符号组成,“—”叫阳爻,与之对应,“--”叫阴爻。由三个爻这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八个图像,叫八卦。分别是乾 ,坤,震 ,巽 ,坎,离,艮 ,兑。《说卦传》中解释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巽为风。”从《周易》的本质上来说,这是古人探索宇宙起源的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学。但是《周易》从诞生开始,它的重心不是探索宇宙,没有进一步追问宇宙起源的问题,而是将重心落实到人在人世间的吉凶祸福上面。它关心的是人在世间的命运,是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吉凶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想要确立的,正是人生的意义。周易将宇宙天地和人类社会总结为阴阳两种,并认为是阴阳两种力量的交互感应,推进了宇宙天地和社会的发展,阴阳是天地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周易中,阳代表天,阴代表地,阴阳交感产生万事万物。阳代表男,阴代表女,阴阳交感产生人类以及社会。所以,在《易经》中的一些“吉”的卦,一般都是上下两卦具有相通交感性质的,与之相反,一些“凶”的卦,一般都是上下两卦没有相通交互感应的性质的。也就是说,《易经》的作者善于从交互感应的观点去观察万物的动静与发展变化,并认为,凡是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有发展前途,所以称之为“吉”。比如,易经中的泰卦上卦是地,下卦是天,地在上而天在下。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个就是把天和地的顺序弄拧了,这叫天翻地覆,是大凶之象,但是古人不是这样想。天是阳气所凝,阳气上升;地是阴气所聚,阴气下降。阴阳交互感应,引起天地的运动,而运动的事物是吉的。与之相反,周易中的否卦,天在上,地在下,看来符合自然的秩序,但实际上,天地的阴阳之气,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二者根本就没有机会“约会”,没有机会发生交感,没有交感就没有运动,而静止不动的事物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周易的作者们认为,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是对立矛盾的交互感应推进了事物的发展。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周易中包含了大量朴素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易”最主要的意思是变化。指的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而这种变化又体现为对立双方矛盾的相互转化,由阳到阴,由阴到阳,无论是自然还是生命直到人生的变化,都是矛盾互相转化的结果。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一旦超过最高的发展阶段,必定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以乾卦为例,它的卦辞是这样写的: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古人喜欢龙,崇拜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用龙来代表一个人在社会的发展历程。初九象征在一个人的开始阶段,他的力量很微弱,处于潜伏的蓄势待发的阶段。九二,经过积蓄力量,龙摆脱了潜伏的状态,从水下开始进入地面,事业有了小的起色;九三,随着事业和地位的发展,人难免会志得意满骄傲自大起来,这时候,《易经》让我们要每天都要努力奋斗,最重要的是保持谦虚谨慎,这样才可以免于灾祸。在九四阶段,龙进入了深渊之中,可谓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事业和人生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九五阶段,龙开始获得极大的成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人生往往都是如此,人生的历程就像是抛物线,在到达顶点之后,开始下降。《周易》很早就认识到这个人生的道理。在上九阶段,狂暴亢进的龙开始走向停滞和下降阶段,事物不再发展,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这一卦,用龙来比喻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它告诉我们,人生有进就有退,有得必有失,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喝凉水塞牙的时候。就像是宋代诗人陆游所说的那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一村”一样。当你“潮平两岸阔”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乎所以,要知道乐极生悲的道理。当你陷入人生的苦难之中,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风物长宜放眼量”,否极泰来的道理。在乾卦中,《周易》告诉我们,无论处于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一个君子,一方面应该昼夜勤勉不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另一方面,要时刻审视自己,反省自己的内心,做到居上位而不骄不躁,居下位而无忧无虑,如此才能无灾无难。《周易》还告诉我们,持之以恒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努力,是获福免祸的关键。《恒卦》中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意思是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美好的道德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最终就会失败。它给我们开出了人生成功的“药方”,一是恒其德,二是恒其志。事实上,《周易》就是用大自然的象数来代表宇宙万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矛盾的发展变化,它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在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探索上面,而是通过自然的发展变化,探究人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人如何面对自己波涛汹涌的内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周易是中国人生哲学的起源。如果说,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是探索宇宙起源和自然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而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则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是关怀人类、关怀社会,如何完善人性的问题,这也是中西方哲学的根本分野。存在6000多年的《易经》到底是科学还是?为何争论不休?
在中国古代有一部可谓参透天理,能够“预测未来”的书籍,就是《易经》,并且吸引着无数后世付出毕生精力为之研究,但是也存在着两段争论,一方认为《易经》只不过是古时候的封建所产物,另一方认为《易经》则是拥有超前科学的智慧。
时间不断变迁,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下,我们认知世界,发现世界,学会利用批判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存在的一草一木,同样对于古代所保留的智慧和书籍亦是如此。
而在我国古代所保留下来的智慧极具争议的则是《易经》了。
对于一些坚信《易经》智慧的人来说,《易经》就是绝对的智慧,一般人根本无法能够参透,而现代科技也是无法能够完全探索明白的,这代表着超前的智慧科学,因为《易经》八卦一类的文化,按照古人记载所说这里面包含宇宙万物,世界阴阳之所在,为群经之首,拥有“宇宙代数学”和“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之美誉。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之智慧;我怀疑《易经》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期留下来的,因为它的科学、哲学道理太高明了”。
但是对于认为《易经》为封建的人也有充足的证据来反驳。
在一些西方科学家眼中认为《易经》是封建的原因则是:西方科学诞生于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基础上,而他们认为《易经》并不是从逻辑出发,而是主观想象而已。
杨振宁曾经批判《易经》时曾说:中国古代是重视实际,忽视理论,没有演变为推演式思维,被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禁锢,用人世间的理来格物世间的理,当然是停滞不前的。
各有各的争论,每一方都有理由,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易经》呢?
有的人认为《易经》既不是科学也不是封建,而是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接近哲学的世界观,简单的说《易经》是一部哲学著作,一种哲学思维的世界观理论。
相对于科学而言,哲学是从整体部分出发认知世界,而科学则是从某些部分认知世界从而达到全部,也许《易经》就是一种思维,一种整体世界观的思维。
而现如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是用科学最为直观的方法来探索,而哲学是在整体的思维下进行观测,对于现代来说,我们在利用科学工具的时候,需要注入哲学思维来纵观全局。
从哲学角度来说,《易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思维,也许等到未来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于《易经》的认知还会有一个新的看法,这个只需要时间来检验。
周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
上期讲到变易,简易,不易,这三个原则,明白这三个原则之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清楚,这三个法则就是《周易》的内涵:象、数、理。这些基本的东西一定要记住,才能够说研究《周易》,要不然连这些最基本的都不知道就出去大放厥词说研究《周易》,或者招摇撞骗会被人耻笑的,现在我们来解释这三个字。
象数理关系图
根据《周易》的观点看宇宙万物—人也好,动物也好,思想也好,四季变化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比如一壶水沸腾了是象,那么多少度会沸腾是数,为什么会沸腾这个是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表象,也都有它的数,都有它的理。
天地人
所以研究《周易》的时候,有的人用“理”去理解易学,有的人用“象”来理解易学,有的人用“数”来理解易学,不能说哪个更好,只能说殊途同归。有的人掐指一算,万事皆知,那就是了解易数的原因,所以《周易》里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着象、数、理三种含义在内。人生在世上,与世界的关系随时随地在变,只要发生了变,就包含着象、数、理。
六十四卦
如果人的智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明白每个现象,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到了一定时候就一定会变,为什么变,变成什么样子,有它的道理,做到这一步也就万事通达了。不过学易最好只学一半,什么都算尽了还有什么意思呢?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啊。所以大家尽可以共同研究易学,以求真正通了这本书,哪怕只是半通呢。我倒真希望有哪位真通了的人给我们带带路,原则和法则到这里结束,下期我们来研究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