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

中医学哲学观之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认识世界、解释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代的系统论与方法论。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及其运动变化。现在较为公认的是五行源自四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以木之生发特性, 概括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概括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长养万物,来概括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特性,来概括秋天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善于渗下滋润的特性,来概括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闭藏的物候特点。春,夏,长夏,秋,冬。风,热,湿,燥,寒。木,火,土,金,水五种。(二)五行的特性与归类1.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春温。(2)火曰炎上。夏热。(3)土爰稼穑。长夏湿。(4)金曰从革。秋凉。(5)水曰润下。冬寒。2. 五行属性的归类(1)归类方法。一是取向比类法,即从事物的形象或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并与五行的特性相比较,然后将其归属于五行中某一行的方法。 例如肝属木,脾属土,东方属木,西方属金,中央属土。二是推演络绎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五行归属的方法。例如,肝在五行属木,而肝和胆相表里,在形体上与筋关系最密切,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甲。由此推演,肝胆筋目爪在五行均属于木。(2)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的方位、时间的季节、人体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形成了联系人起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之间的关系1.五行的生克制化(1)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中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 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即生中有制。土克水,水克火,火生土,即克中寓生。2.五行乘侮及母子相及(1)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又名“倍克”。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木盛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克”。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3)母子相及 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母病及子,如水为木之母,若水亏不足,无力生木,则导致木行亏虚,出现水竭木枯,母子俱虚。子病及母,如心为肝之子,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心肝血虚。母子俱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子俱实,如心肝火旺。二是母子俱虚,如肝肾阴虚。(二)中土五行模式中土五行,是土居中央,木火金水位于四方的五行模式,是突出土生万物、土控四行的作用。中土五行模式,源于古人对方位与季节认识的“河图”,木位于东方,应春季。金居于西方,应秋季。水位于北方,应冬季。火居南方,应夏季。土居中央,应四时。1.中土调控木火金水四行。土位中央,能生万物,是自然万物生长收藏的基础。中央土,对四时气化的调节也具有重要作用。2.木与金火水之间关系密切。脾居中央,肝心肺肾居四旁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2.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3.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肝生心,也就是木生火,肝藏血以养心,促进心主血脉的功能。(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肝克脾,也就是木克土,肝主疏泄能调节脾主运化,防止脾气壅滞。(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说明五脏与发病季节的关系春夏长夏秋冬,有风暑湿燥寒,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春季多发肝病,夏季多发心病,长夏季多湿病,秋天多肺病,冬天多肾病。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有母脏传至子脏,如肾为肝之母,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称为水不涵木。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由子脏传至母脏,如心火旺导致肝火旺,而见心肝火旺。(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与相侮传变。如肝气乘脾,脾虚肝盛,肝火犯肺,肺虚肝侮。(三)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通过五行连接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病变的五行属性来判断疾病所属的脏腑。在四诊方面,经常根据面部五色,口中五味及患者的脉象不同,推测疾病所属的脏腑。例如,面红口苦,脉数,多为心火。如果面色萎黄,口中甜腻,脉象濡缓,为脾虚之症。(四)指导疾病的防治1.阐释中药性质药物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通过五行的联络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例如石膏桑白皮色白入肺经,宜清泻肺热。朱砂丹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或者活血养血。2.控制疾病传变任何疾病都有其发展与传变的规律,临证应当根据其传变规律,及早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3.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治疗原则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适应于母子俱虚证。实则泻其子,适用于母子俱实证。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补木生火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2)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治疗原则为抑强与扶弱。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4.指导针灸治疗及精神疗法(1)指导针灸疗法,在针灸治疗中,古人将手足12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根据其特点不同与五行相配属,然后根据病情不同运用五行的生克规律,选择不同腧穴进行治疗。例如治疗肝血不足,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则需补肝经合穴(水穴)曲泉或补肾经合穴(水穴)阴谷,以达到泻实补虚,恢复脏腑正常功能。(2)指导精神治疗,由于五脏与人的精神情志密切相关,肝心脾肺肾分别与怒喜思悲恐五志相配属。 临床上可以通过五志相胜关系治疗相应疾病。例如怒伤肝,悲胜怒,即金克木。 喜伤心,恐胜喜,即水克火。

学习五行基础知识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五行基础知识的方法有:

1、五行

水 - -润下作咸, 火 - -炎上作苦, 木 - -曲直作酸, 金 - -从革作辛, 土 - -稼穑作甘。

2、生克

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克→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3、辨证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4、五行四时 

[木]春月之木,犹有余寒。夏月之木,根干叶燥,由曲向直,由屈而伸,喜水盛以润之,忌火炎以焚之。秋月之木,形渐凋零。冬月之木,盘曲在地。

[火]春月之火,毋旺子相,并行。夏月之火,当权,逢水制,则免自焚之咎见木助,必遭夭折之忧。秋月之火,性息体休。冬月之火,体绝形云。

[土]春月之土,其势最孤,喜火生扶,忌木克削。夏月之土,其性最燥。秋月之土,子旺母衰。冬月之土,外寒内温。

[ 金 ]

春月之金,寒未尽,贵乎火气为荣,休弱性柔,欲得土生乃始旺。夏月之金,尤为柔弱。秋月之金,当权得令,火来锻炼,遂成钟鼎之材,土复资生,反有顽浊之气。冬月之金,形寒性冷。喜比肩类聚相扶,欲官印温养为妙。

[水]

春月之水,性滥滔淫。夏月之水,外实内虚。 秋月之水,母旺子相。冬月之水,正应司仪,遇火除寒,见土归宿。

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方面的知识

提起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中医学说有哪些内容?另外,还有人想问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基础理论txt有吗?包含气一元论学说五行学…,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医五行学说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行是如何维持协调平衡的?

应该放电视柜吧!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4、五行相乘:即过度克制,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5、五行相侮:即反向克制,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6、五行的母子相及: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子病及母:子病犯母: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子母俱虚: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子盗母气: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中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也会致疾病的发生,这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