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那个版本最原始,易经哪个版本是正版

哪个版本的周易(易经)比较好?

如果你想自学,最好买几本,邵伟华箸的周易类书籍,首先买一本,(周易入门)(周易与预测学)

易经 注释版本哪个最好啊

告诉你,易经没有最好的注释版本,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 最简单的易经讲解是南怀瑾的《易经杂说》,讲了很多小故事,网上有电子版。比较流行的注解本是黄寿祺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网上也有电子版,当然也可以去当当、卓越、京东购买纸质版,我觉得你也下载下来试读一下,如果觉得很喜欢,那么就购买实体书。

周易的历史①

《周易》这本书 开始之前,先看看我们的研究对象。当然,如果你手头上有一本就更好了。 只要一本简简单单的《周易》就好。翻开它——当然,你需要注意的是,它跟以前的《周易》是有区别滴。 过去的《周易》是什么样子的? 下面你看到的,就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版本的《周易》。这个版本的《周易》,于1973年12月在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据专家判断,此卷抄写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初年(约公元前180年至170年间)。由于是抄写在帛上的书,所以叫做“帛书周易”,简称“帛书易”或“帛易”。 除了抄写在布帛上,《周易》还有抄写在竹简上的。 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抄在竹简上的《周易》。由于墓主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所以可以确定,这部《周易》的年纪至少和马王堆的帛书《周易》不相上下,可是不知道这什么,这竹简却比帛还脆弱,烂成了一堆小片片,专家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它的残片七拼八凑的,勉强看出这上面原来抄的是《周易》,真不容易呀!前面这两部《周易》,都已经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版本了,但还不是最古老的版本。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文物市场上购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是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这批竹简中,整理出了目前所见最早的一种《周易》版本,其年代为战国晚期。(据说,2008年7月,清华大学通过校友的捐赠,自抢救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中也有与《周易》有关的内容,由于专家们在研究完竹简之前是不肯把所有照片公布的,所以,据鄙人观察,目前流出的清华简照片中尚未发现《周易》文本。因此,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周易》,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版本的《周易》了。) 下图便是上海博物馆藏的楚简版《周易》现在,有了上述三个版本的《周易》,我们已经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我们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为什么捏?因为这三个版本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问世的,在此之前的众多易学大师和专家们,根本连看到它们的机会都没有。从唐代至今,大家看到的《周易》版本,都是官方公布的正式版本,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周易》,除去排版、注释和繁简字体的区别外,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读书人手里的教科书是一模一样的。 话说唐朝初年,印刷术未发达,读书人想找本标准教科书很困难,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在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皇帝派人花了七年时间,把12部经典在了石头上,这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12部经典中,第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就是《周易》。 下图是“开成石经”版的《周易》拓本:那么,“开成石经”上的《周易》,究竟又是从哪个地方抄来的呢?原来,唐朝初年,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整顿混乱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朝廷决定出面撰修并颁布统一经义的教科书。 唐太宗下令,由国子祭酒孔颖达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共同撰修《五经正义》。所谓的五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经》、《礼》和《春秋》。由于孔颖达精通魏时《王氏易》(王弼曾注《周易》),于是就将王弼注本中的《周易》经文选为《五经正义》的官方版本。贞观十六年(642年),《五经正义》撰成,王弼所注的《周易》版本从此成为正式版本。“开成石经”上所刻的《周易》,其实也就是王弼版本的《周易》,也就是我们目前市场上所有通行版本的最初面目。 那么,王弼(公元226-249年)版的《周易》,又跟汉代的周易又有何不同呢?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前面提到的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虽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但是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 下图就是熹平石经的《周易》残片拓本: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虽然同是官方教科书,但是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原本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注释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到,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些《彖》呀《象》呀的注释,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觉得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常常会看到经文里夹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因为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虽然读了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们是怎么看待《周易》这本书的,但目前为止,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别人的注释,不管他是古代某著名圣人或是现代某知名大师,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一看《周易》。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是: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经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目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中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其中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官方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由于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已经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后来,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家组整理出“《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虽然专家们还在争论汲冢的墓主人究竟是魏安厘王(公元前243年卒)还是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卒),但我们已经可以肯定,战国后期的《周易》在内容上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没有什么两样,除了它是用一种蝌蚪样的文字抄写下来的。 所以,丢开易传等注释后,我们就得到了原汁原味的《周易》,一部至少从战国晚期就完完整整地流传到了今天的古书。如果你觉得看专家大师们的解释不够过瘾,你也可以直接找到这部书两千多年前的最原始版本,自己来读它。 有人会觉得,啊呀,这太难了,蝌蚪文写的,怎么看得懂啊? 没有关系,因为事实上,古文字专家们读起这个原始版本的《周易》时也是头疼无比,他们时常拿着现在的版本跟那一堆发黄的竹片对比半天后,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古时候这个字以前是这样子写的呀!”而大部分的易学大师们,相信我,他们在阅读蝌蚪文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我们强多少。 有人又会问:既然所有版本的内容其实没有变化跟,为什么不直接看通行本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同版本的文字写法差异太大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乾坤的“坤”字,在东汉时熹平石经上的写法居然是“巛”,而“乾”字在西汉时马王堆帛书上的写法居然是“键”!如果你仔细比对过以上五个版本的《周易》,就会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字都出现了不同的写法! 以马王堆帛书版为例,下图中很小块文字中就出现了八个与今天写法不同的字: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么混乱啊?难怪要把标准版的经文刻碑了。 没错,这种文字混乱的现象,学名叫做“通假字”。所以,身为一个对国学有兴趣又不想被忽悠的人,首先第一件要记住的事情,就是: ……古代所有的错别字都是通假字,是合理而且合法的。

周易全书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周易全书《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丁四新-中国人民出版社,这个版本比较好。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本书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及其学术价值。还论证了《缪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观点。最后两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这两种经典的文本演变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从出土易学材料的角度论述了《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问题。《周易》在历史上的地位:《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作为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周易》的内容极其丰富,对我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共有几种版本

传说《易经》有三种版本,也就是《易经》自古以来有三个系统:《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连山易》以艮卦开始,艮代表山,连山,意思是“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坤代表地,象征万物皆生于地,最终归藏于地;《周易》传说周代周文王所创,故名《周易》。

关于三种版本的形成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连山易》形成在夏代,《归藏易》形成于商代,《周易》形成于周代,一说是《连山易》形成于伏羲时代,《归藏易》形成于黄帝时代,《周易》成于周代。

扩展资料

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学者的哲学思考,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得到启发,哲学思辩能力也多数是在对易经的分析阐解和不同意见的争鸣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老子将易经的思想精华融入《道德经》中,创造了一个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他在经卦阴阳相抱三爻成卦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起源图式,揭示了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种种的对立统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间流传后世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命题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对立的双方,必有一方为主,另一方为次。物极则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在易经是通过爻辞,对爻象在卦体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结语加以反映的。

而在老子这里,已经到了社会、、伦理等一切方面,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认为委曲总是由保全转化。屈枉总是向伸直转化,卑下总是向充盈转化,蔽旧总是向新奇转化,这种辫证思维方式,是老子观察世界的方法。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他运用这条物极则反原理,对世间万物进行着辩证概括,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他又用这一条法则,提出了一系列处理问题的具体办法,老子这些从易经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辩证思想谱写了中国哲学史上颇有特色的一页华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关于《周易》的译文,哪个版本更接近原意?

都半斤八两,不同人不同见解,一个卦辞往往多种解读,要是就是学习一下的话 建议看看傅佩荣的版本,不过郭彧的也还凑合吧,要是想深层次学习,那就看看《周易尚氏学》若为明理修身,建议读原文,解读古籍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阅读原文,后世的各种解说是是他人之意(甚至受其他因素影响),并非周易原著者之意;若为其它诸如占卜之类,暂不建议去读周易,尽管学易能够洞察周边事物的走向,但请不要轻易介入事件当中,善易者不占。

易学最初为连山易,后为归藏易,再为周易,建议解读最初最原始的版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倒退的过程。周以前文化为道教,易学也归属于道。圣人传不言之教,能够流传至今的文献大多不可读,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再者,建议熟悉繁体字,之后配合说文解字去阅读古籍,并非文献深奥,越往前追溯道理越简单明了,只是后人想太多了。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书,约成书于西周时期。起初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占算时检索吉凶的结果。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战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系统整理了一批解说《周易》的作品,并把它们编纂成书。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这就是易学。

《周易》经、传、学始终稳居中国封建时代学术的核心地位,成为人们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建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形成中国文化的特色,提升中国文化的内涵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长河里,《周易》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但它也是谜案最多的一部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