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太极阴阳命理心得之八,公布太极阴阳命理心得
太极八卦代表什么?
太极: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八卦:它是中国古代道家论述万物变化的重要经典--《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太极在易经八字怎么解释?
太极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易纬乾凿度》和《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太极图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把《老子》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理学含义。也就把无极的概念与太极联系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则采用了五阶段说法(聂文涛谈《周易》):“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放之则弥, 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您可以去看一本关于易经中的四柱八字预测命理的书籍,莫亚著的 四柱预测真途
太极拳心法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裆,裆气由尾闾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注:时时揣摩)。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浑身酸痛,此乃换力,不可惊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黏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牵动劲、挂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畜劲、放箭劲、等劲。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注:以空气为水)。如打沙包,转钢球俱无用也。 十四.兹将灵感劲分析如下: 太极拳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眉,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遗训。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轻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链向前一弹,所当披靡,无法御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 十五.人为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後,当前後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当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 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当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以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之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抬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理论也。真之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熟。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步反少矣。(寒暑无阻,风雨不问)(技不敌功)故能学成绝技者,第一绝顶聪明人,第二绝顶愚笨人,须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无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终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尽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後,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而得此劲发,当知言之不谬也。 拓展: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鍊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太极拳行功心法口诀 太极拳要诀 太极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拳理 夫无极者,混沌未分,阴阳混元一气。两仪者,阴阳两成,清浊分定。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此是时,阴阳似成非成,将分未分;旋流互变,动静交缠。太极拳,拳如其名。起势于无极,无阴无阳。进而身行意动,阴阳交缠。行拳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神意鼓荡,体态圆活。拳势连绵不断,阴阳交缠不止。及至终势,收于无极,泯于混沌。 起承 太极拳起于陈姓,传至后世渐分陈、杨、吴、武、孙五氏太极拳,至于其它名号太极者不知凡几。太极拳五大分支,陈缠、杨圆、吴柔、武正、孙开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内,高人辈出,拳势拳理著述甚详。其中,前辈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经纶、杨公露蝉、陈公品三、孙公禄堂之著作真乃太极拳谱之圭臬。凡太极门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阴阳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变化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掤 掤者,外(手)阳内(手)阴,阳攻阴守,体驱外绷。是为离卦, 。离者,火也。机脱百变,炎火燎原。掤劲一出,动如火舌窜动,吞吐不定;两手互换,沾衣则顺势而燃,连绵不断,不尽不休。一旦得机得势,一发不可收拾,势要变成燎原大火。离者,亦为日也。掤劲亦要气势如日中天,坦坦荡荡,一身浩然正气。 捋 捋者,外阴内阳,体驱外敛;阳守阴攻,是以守为攻之法,卦相为坎卦, 。坎者,水也。流动无形,随圆成圆,随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为月也。 捋劲也要如清辉明月,皎洁无尘,静夜无声。 掤捋二者,是为八门中基本两门正劲,势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阳明月,缺一不可。 挤 挤者,双阳外封,体驱外绷,是以三阳齐出,饱满圆撑,为乾卦, 。乾者为天,似空非空,有隙则充;天意一发,无所遁踪,是以挤劲一出,势要应者肘之上,让彼挡无可挡,避无可避。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劲之用,在于外劲无可借亦或身退无可退之时,以己力发出解困或者圆撑求变。务必内外一体,借无可借。 按 按者,双阴外闭,体驱内绷,是以三阴并来,气机沉雄,为坤卦, 。坤者为地,深沉雄厚,托载万物。是以按劲,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劲绵绵,又有托载之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劲之用,关键在厚、载二字耳。 挤按两劲,为八门中另外两门正劲,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劲。 掤、捋、挤、按四正手,合为先天乾坤坎离四卦。非正无以交兵,非奇无以制胜。用正为根基,用奇为变着。 采 采者,一阴一阳,上下两分,体驱内敛,四隅劲之一。为兑卦, 。兑者,泽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视坚而实陷,是以采劲为一陷劲,运劲用谋出奇,着者立仆。 挒 挒者,双阳弹抖,中驱内绷,四隅之一。为巽卦, 。巽者,风也,是以挒劲如狂风迅疾;扫落叶,一扫空。 肘 肘者,阴阳凝收,中驱外敛,四隅之一。为艮卦, 。艮者,山也。发劲时,劲整如山,劲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着此劲亦要崩去半边。 靠 靠者,双阴以内,仅以体驱放阳劲击人。为震卦, 。震者,雷也。隐忍不发,一发必要如惊雷一声,震动天地。 采、挒、肘、靠四门隅劲,是为奇兵。兵法云,所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营而离之,并而击之是以沙场制胜。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离,南北西东,挤、按、捋、掤;此为正四门。震巽艮兑,靠、挒、肘、采;此为隅四门。人守中定,足踏太极阴阳鱼。 立解先天八卦,乾为上为首,挤劲内力上提挤出,而又有以上变下之意;坤者为下为丹田,按劲内力归于丹田,同时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离为左右,是以捋掤不离左右。兑巽为肩,采挒劲不离肩;艮震为足,肘靠闪进依脚步。腰胯圆转换阴阳,变化八门战八方。 辞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门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诗曰: 前进后退反为先, 左右顾盼正相联。 阴阳和谐身中定, 圆融自在太极仙。 故吾太极阴阳宗弟子,修习世间各式太极拳时,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阴阳。身意体察各招式之阴阳乃习拳之根基。其后,更要体认各招式阴阳流变,动静交缠之机。太极拳,阴阳交缠互变也。阴阳已明为定式,正反流转是过式。转换折迭两仪变,道心惟微神意现。知其各式阴阳交缠之机后,进而可脱拳架之规范,各招各式随意转换,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势皆在拳谱,然招招顺序又不见于拳架。与此更进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现拳意。至此太极拳已有小成。 攻守 太极攻守之道,先辈论述甚丰。前述六先贤之著作为吾太极门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门宗弟子欲以太极拳克敌制胜,仅习拳架者需达招招见于拳谱,式式次序不见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对;达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现拳意之境,方窥杀场制胜之门径。否则,宜兼习太极散手、形意、八卦等诸拳以速其成。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阴阳者,太极之根也。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阴阳圆转是为守,生裂阴阳以为攻。放对之时,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是谓发人拿人;及至生裂阴阳,贯阴阳之劲入彼敌之身,损彼之阴阳,伤彼之和气,动彼之筋骨,毁彼之气血,破彼之心法,夺彼之心志,一战而定。此是时,伤人违天和,摧心损寿禄,不可姿意为之。 杀场放对有胜有败,然吾宗弟子切记“输身输神不输心”。身意神意见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输。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毁。心法,体认世间万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卫心法之坚持也;两者随生随长,坚定活泼。身意神意之败,是为小败。小败势能知耻而后勇,复益精进。心法心志之败,是为大败。大败易于损心伤气,精神颓唐,意气消沉,诸事俱废。但如能破而后立,败而后成,势必迅猛精进,脱胎换骨,别出机枢,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点者,何其少也。 练法 练太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随才可言法。再从有法入无法之境,始懂用拳。 练太极,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随之,心神合之。身意乃过往所有刻苦锻炼和实践经验之总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仅偶一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随心所欲。 有法为地,无法为天。有法暗含无法,无法暗含有法,是为天地人混合为一。亦只有人才能贯通天地,无法而有,有法而无。 所谓有法,就是循早已拟好之招式出手,即使临阵随机变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规而衍生出来。无法则是不受任何招数成规所限,随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当尔驾驭理法之时,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晋入目无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练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迹。若是无意,则为散失。最紧要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由有入无,由无入有,似有似无,出入于有无之间。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觉察监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体;一分为二又是合而为一,似在非在。 庄周曰:材与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万物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谓材不材,指的是有用无用,亦是太极拳有法无法,无法有法的精义,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极拳的妙处,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变万化中求其恒常不变,时而龙飞九天,时而蛇潜地深,无誉无毁、不滞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与天地齐寿,物我两忘,逍遥自在,由武入道;是为太极阴阳宗之本意。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 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
都说生辰八字可以看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而八字中带有太极的人,属于是八字中带有贵人,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一物一太极。命理学以四柱八字为一太极,以八字中阴阳二气代表一个生命体,阴阳二气的消长而引起对太极平衡的影响是八字吉凶的根本。所以八字中太极的状态是判断富贵贫贱、寿夭生死的理论依据,阴阳平衡是判断富贵贫贱、寿夭生死的唯一标准。因此一个八字中富贵贫贱、寿夭生死是由代表天地主气的水火阴阳平衡决定的,这就是八字的核心要义。命中有太极贵人,人比较聪明,喜欢钻研,做事“有始有终”,尤其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会比较高。八字中太极星旺的人,一般“第六感”比较强,多与宗教和神秘文化有缘。但仅有太极贵人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其它神煞和贵格来扶助,才能有所作为。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太极构成因素哲学的首要问题是概括地描述整个宇宙,易学的哲学观紧紧抓住事物的整体,本源和总规律不放,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直到“河图”、“洛书”,全都是极为概括、简练、形象描述全宇宙的总体和总的规律。易经博大精深,哲理含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尘埃、电子、质子、介子、光子……它用高度简练的图像显示真实宇宙的模式和规律。它的阴阳学说高度概括了矛盾论、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将两个对应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在太极中,作出合理的解释。有一段时间人们曾为“一分二”、“合二为一”的哲学观点争得沸沸扬扬,实际上这是否认任何事物都存在有对应统一的两个面。“合二为一”,即一个阴面一个阳面,合起来构成一个太极图,是事物矛盾着的两个对应面统一起来,如东德西德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统一。“一分为二”即完整的太极图分成一个阴面一个阳面,是一事物分成矛盾着的两个面,如朝鲜半岛分成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朝鲜和韩国。易学认识自然是以存在为一个整体,太极即事物整体,一切客观存在都为一太极。也可以理解为完整的事物才为太极、才能成立。由此可知,太极以阴阳两仪为构成因素,称之为阴阳,阴阳对立统一,共同构成太极整体,缺一而不成太极。论存在以太极为原则,以四象为阴阳的旺衰程度,以八卦为具体状态,以阴阳的平衡为依据判断存在的状态,从而反应万事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状态。1、存在构成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共同存在,共同存在才能成为一个存在整体,为一太极,以两仪一体为存在的方式和内容。2、两种相互对立因素的共同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太极存在的状态和内容。3、一种存在以另一种存在为存在条件,一方的消亡则另一方也随之消亡而影响到太极的消亡。以上就是关于八字带三个太极的人不能惹,八字带太极什么意思的相关分享。仅供参考。八字看命运本就是民间说法,带有封建的,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大家理性看待。测一测你的2023兔年运势和未来十年大运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日子?TA是你这一生对的人吗?2023年你会发大财吗?全方位解读你的事业天赋,扭转困局!点击在线咨询:adxqd/xz/太极阴阳之理是什么?要详细的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 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卷之退藏于心。 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 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吧!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
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
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
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
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采在八卦中是乾,三连
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八法中此字主采劲。
6.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
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丹田穴,此穴属脾经。八法中此字主挒劲。
7.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
方位隅东北,五行中属土,人体对应窍位是肩井穴,此穴属胃经。八法中此字主肘劲。
8.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断
方位隅东南,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玉枕穴,此穴属胆经。八法中 此字主靠劲。
太极五步是太极十三总势中的五种步法,前文中提到脚踩五行,就是指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这五种步法同样也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对应着天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现将其对应关系分述如下。
1、前进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2.后退在五行中属火,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肝。
3.左顾在五行中属木,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此穴属肝经。
4.右盼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脾经。
阴阳相济论是学习太极拳42式的核心之一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人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强身,还能防病,太极拳集合了多种功效。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动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相济。知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这一段话,出自明朝王宗岳之《太极拳42式论》。
有其他书籍转载此文,多了几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此文中间的“粘即是走阳不离阴”十六个字,对“阴阳相济”这四个字加了一番解释,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阴阳是太极拳的练习要领,也是太极拳的核心,无论是练习拳脚还是练习掌,都离不开阴阳,否则失去了练拳的意义。
太极精髓,首分阴阳
阴阳体现于拳,就是明内外,分虚实、辨开合、析柔刚。阴阳相济,或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时时刻刻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渐变而互换,就是太极的圆象。
圆象乃太极本相,本相始终有阴阳并存、共生,有二者之相济相长;其变,就是太极之旋转。这种旋转,如环如球,无端无隙,节节贯串,周流不断,所谓:“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这就是周身一家,处处皆有阴阳在。
常有人说,太极拳处处皆阴阳,太极拳之所以能养生,就是因为练习太极拳能调和身体阴阳,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太极拳42式盘架子、推手、散手、技击概无直线动作,更无空隙间断。整套拳,始终以腰为轴,头、手、臂、肩、身、腿、脚的动作,皆走或圆或扁的弧线;其转折处,还是走大大小小、正正斜斜的圆形弧线。所谓走弧线,就是身手永远阴阳相依,互生互变之谓。
足掌与地自然相接为根基,并无动作,为静,属阴,周身如太极旋转,为动,属阳。进身退步,虚脚渐实,实脚渐虚,就是以阴生阳,以阳引阴。
无论由实而虚,或由虚到实,都无骤变、突变,而是缓慢而均匀的虚实转换,此虚一分,彼实一分,身躯重心,随腰轴之螺旋形旋转运动而前移或后退,始终在虚实分明、同时又虚实交替的腿、脚之旋转活动范围内。如此乃能稳定整个身躯,并蕴蓄无尽无休的圆转柔和之意、气、劲。
一脚实、一脚虚,容易做到;但此一脚由实缓慢均匀变虚,另一脚反之,时时处处如此,却颇为艰难。这样的动作,必须松软轻灵。而其虚实阴阳始终似有似无,就更是难上难矣。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乃由内而外,用意不用力而练就的“周身一家”。此“周身一家”,还是“一处有一处虚实”。譬如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
此实为意,而不是力。左手为虚,与左脚之实相配合,左侧为上虚下实,而右侧则为上实下虚;于进步、退步之间,进而柔和、缓慢、逐渐转化为右脚实,左脚虚。
同时随腰之旋转,上下进退,左手转为实,注以七分意念,而右手则转为虚,只留一分意念。此时则是右侧为上虚下实,左侧为上实下虚。
明乎此意、此变,才能算是略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之门墙。
左右掌、拳、指之旋转上下进退,也是虚实分明、阴阳分明。
常人练拳比较熟悉的双手如抱球,进退旋转而交换双手位置,就是比较形象的阴阳合一,虚实互换的动作。
在盘架子或推手过程中,骨节伸展为阳,其自然回缩则为阴;全身躯伸展开放为阳,缩卷阖收则为阴;习练拳架,上起为阳,下沉为阴;自然呼吸,吸气为阳,呼气为阴阴阳交替,无所不在。
《十三势行功行解》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亦是阴阳相依存,相生发,相转化的规律表现。不过,习练太极拳42式者须以正确的方式方法,经多年苦练,才能得到这种转化。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42式最重要的规律之一,非人力所能强求,也非教条所能制约者也。《十三势行功心解》曰:“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气宜直养,本意即是“鼓荡”。以最小的力盘架子,意引气行,由阳而阴,由阴而阳,就是“直养”和“鼓荡”。没有意引气行,仅仅意守丹田,四肢就极易用上拙力,亦无阴阳、虚实、开阖之分别、之转化。
“劲以曲蓄而有余”者,要点亦在阴阳相济之道和阴阳互易之理。
李雅轩论“劲”,有五种硬劲、僵柔劲、松软劲、轻灵劲、虚无劲。后三种劲,都须贯串阴阳并存、阴阳转化之拳理,才能清除硬劲而臻其松软、轻灵、虚无。
得轻灵劲,才可入神明之门;得虚无劲,方能阶及神明。曲蓄二字中,曲为动,属阳,蓄为静,属阴,阴消阳长,阳消阴生,曲蓄交替如车轮转动,进而积蓄能量而为内功;外形动作皆柔性曲线,行而为拳。功和拳,亦有阴阳相生、阴阳并存的基本道理在。
道家的《阴符经》下篇有两句话:“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自然之道”,即自然天成的动态系统平衡震荡态是也。凡动态系统平衡,无论大小,其能量场必定最大,效益亦最大。
所谓之“天地万物生”,当然亦包括内功与外拳之生。陆潜虚注释上述之文曰:“浸者,渐渍不骤之意夫阴之胜阳与阳之胜阴,皆自渐进。”如此无断续的渐进状态之阴阳转化,乃是动态系统平衡的自然之道。
学练太极拳42式,阴阳相依相生,其过程就是“浸”与“渐”,即“运劲如抽丝”之谓也。不松、不软、不轻、不灵、不匀,就不能体会阴阳之道,当然也就没有可能练得什么内劲、内功。
中医古论曰:“阴阳离决,其人乃绝。”太极拳42式亦如是有阴无阳,就不是太极拳42式;有阳无阴,有外而无内,有动而无静,有形而无神,僵硬挂帅,拙力当家,学上十年八年,当然也算不上是太极拳42式。
拳理是道,为虚,拳架是形,为实。偏于练拳架而舍拳理于十万八千里外,就叫做有阳无阴。此拳当然也不是真正的太极拳42式。
举一个很小的实例来说:学拳者大抵十分熟悉的揽雀尾式中的按,为双臂由曲而直,双掌向前推出,右腿逐渐弯曲,成为实步,左腿渐直,变为虚步。
如以阴阳界分,自左腿弯曲为实的后坐式,向前推掌时,乃以自右向左的极轻微的转腰,带动右肩、臂、肘、掌前行、上行、意气鼓荡在右上肢,偏实为阳,左上肢则虚随为阴,除小臂有转动外,左右两掌尚须微微外分,为开,属阳。
只此一瞬间,右上肢由虚变实,即阴消阳长,左下肢则由实转虚,即阳尽阴生。此时双掌再内移,则由开转向合,意引气行,由右掌收敛,经过丹田及腰脊,而转向左掌,腰部即改为自左而右轻微转动,带动意气所注之左掌向前,右掌虚随之。
凡此种种动作,皆为弧形,皆以最小之力为之。从力角度而言,左右上肢皆因最轻微之力而动,不同者,惟在意气始终在全身、四肢圆转运动,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似有似无,鼓荡不息,从而分阴阳,并匀静轻灵地交互转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