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元阴阳五行,易经的阴阳理论
古书中的“天”是什么意思
儒学在中国经五四思潮数十年后,又有了复兴的现象(或说死灰复燃),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内外都在重新估价和研究,甚至推行儒家思想.这是因为开始认识到反孔反儒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尝到了旧道德被破坏的苦头.痛定思痛,不得不改弦更张,像浪子回头那样归还父家. 谈儒学,脱不了讨论作为儒家思想主要内容的“天”的概念或思想.我们知道,在儒家典籍中,提到“天”的地方多得无数.我们也知道,各处提到的天的涵义是不相同的,或者说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为过.可是,多数情况下,由上下文一看,便可明白其实在意思.不过也有些地方,作者真正的取义就不那么清楚了,比如《旬子》中的“天论”那个天,是指自然之天呢?还是指有位格的天呢?在这些问题上,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曾经有过不少的人专门讨论“天”的涵义,列举出天字的诸多的释义.这里仅举三例: 我国教中学人黄斐默著有《天字解》一文,说中国书中所用之天字共有十二义:“上覆之形天”、“天下大地”、“各物自然之本性”、“人性本然之良能”、“人性本然之良知”、“人性所共具者,而彼独超乎凡众者”、“借作人所依恃者之美称”、“帝王之隆称”、“古时剃发之官刑”、“神圣享福之所”、“宰制万物之上主”. 《辞海》(1979年版)也在“天”条下注上了十二个意思:人头、天空、天帝、依存、精神本原、天然、自然、天气、时令、一日、时间、姓氏. 冯友兰先生归纳古书言天之义为五: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见冯氏著《中国哲学史》) 由此可见,天字的用法和历来对天字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什么人无论作什么样的分类,都有一项解作有位格的上帝,即黄斐默说的“宰制万物之上主”,冯友兰名之为“主宰之天”;而《辞海》照其主观的见解注“天帝”说:“人们想象中的万事万物的主宰者.如:天意,天助.《书·秦誓上》:‘天佑下民.’《诗·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宗教家以为神灵所居,如天堂、天国.”谁都不能否认,古书中许多地方的天是指主宰之天的. 从本体论的意义来讲,除了神灵的天具有实体外,别的所谓天,或属自然现象的,或借喻,都非实体的天,也可统称为自然之天.问题是,那些所谓的“命运之天”,“义理之天”、“天然”、“精神本原”、“天性”、“天赋”等,是属哪一类的天呢?就使“天命”来说,冯友兰先是把它列在“主宰之天”以外的“命运之天”里.但以后又说:“若天为有意志之上帝,由天命亦应即上帝之意志也.”这就是说,天命之天字实指上帝,而天命,即上帝之命了.那么,天理、天赋、天性等,同样是说来自上帝的旨意了. 还有,《辞海》注释“天”的第五义说:“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朱熹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谓人心所具之观念(理)皆出于天,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天,不是上帝,又能是什么呢?朱子把天理的天也是指上帝说的.那么,《辞海》把天析作三项的“天帝”和五项的“精神本原”,显然是错误的和自相矛盾的. 就是所谓自然之天,如天然、天性、天年、天良、天伦等,也间接说到了上帝.如天性,即天命之谓性,而“天良”即天理良心,“天才”即天赋之才能,“天谴”、“天罚”更直接说到上天之意志. 当然,并不是古书中所有的天字都应解作上天或上帝.反之,也不是凡言上帝都用天字.词字名称是人造的,可随时而异,主要的是作者的用意所在.这一般从上下文或其解释中悟出.我国古书对宇宙主宰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单是带天字的就有:天,上天、皇天、昊天、文天、苍天(此非指所见之蓝天),天神、天公、天尊等.带帝字的有:帝、上帝、天帝、帝释等.此外还有:皇天上帝,真宰、大造、造物、造物者、神明、造化、乾元、维皇等,度其意,皆指万物之主宰. 而带着有色眼镜的人有意曲解作者的原意,把主宰的天硬说成自然之天.如有人把孔子说的“天何言哉”说成是否定上天的意思.这无论从孔子在别处言天,或从其上下文看,都是说不通的.相类的情况是很多的,就如《辞海》七项引《旬子》上说的:“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说成是:“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如果我们看其间被删掉的一段,更能说明问题.删掉的是:“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旬子·天论》显然这和它注释的驴唇不对马嘴了.旬子在这里相当鲜明地用万物的秩序井然,有规律有目的的进化,来说明冥冥之中,有“神”来掌管指挥,用可见的天(而见其功)推到看不见的天(主)(不见其事),这能说只是物质的天吗?! 不但如此,就是字面上明写“苍天”,作者心目中也是说的无形上帝.《诗经:黍离》中有:“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郑氏笺曰:“苍天,以体言之;尊而群之,则曰皇天;元气广大,则曰昊天;仁覆闵下,则日文天;自上降临,则称上天;据元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真主本无名,不过用看得见的高高在上的天来比拟而已.所以这里的苍天已经不是我们所见的蓝天了,所以以后人们又改称“彼苍”和“上苍”了. 真主有这么多的名称也有其意义,《宋书:乐志》上说:“天尊,不可一称,故可谓昊天,或谓上帝.”意思是,上天尊大无比,你给他起什么名称都不相称,所以要多起几个名称,略表其德能.这正和旧约中对天主的称谓有多个一样,他们有雅威、上主、全能者、至高者、圣者、天父等名号.这也和郑氏笺解释的相同,都是按天主的一种特性来起名的.在《礼记:曲礼》的“天子祭天地”句下,有孙希旦的“集解”,引杨氏复曰:“天帝,一也:以一字言,则‘祀天’,‘飨帝’之类;以二字言,则‘格于皇天’、‘殷荐上帝’之类;以气之所主言,则随方而立名,如青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之类.其实则一也.” 这里赤、黄、白、黑、青五帝,是后人附会五行之说别立名目,在经书中是没有的,名为五,其实则一.《晋书》记太始二年,“诏群臣议五帝即天之义,以为名虽有五,其实一神.于是南郊除五帝之座,五郊改五精之号.”曹魏时的经学家王肃曾遍注群经,其注天曰:“天惟一帝.”自古以来,都知道天主唯一的道理. 明末,宁波有个教友朱宗元去应乡试,考试题是《郊社之礼,所以祀上帝也》,他的答卷承题说:“上帝者,天之主也,为天之主,亦为地之主.故郊社虽异类,而统之曰事上帝耳.”其起段又说:“上帝者,无所不至,在天则为天之主,在地则为地之主,在人身则为人身之主,在万物则为万物之主.”主考官评语:“精警透辟”,把他擢为榜首,时称解元.由上面引证的诸家注释看来,在北京明清两代设立的天坛、地坛、先农坛、社稷坛,日月等所祭祀的,实际也都是在祭天,其他名目的社坛,只是按天加人惠泽的不同方面,从而在诸多方面报谢天恩而已. 由此,我们也可以了悟,古书中说的“皇天后土”、“天神地祗”、“天覆地载”、“天造地设”等等的说法,都是指的是一个上天,即上帝(天主).再如《易经》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心”;《庄子》上说:“天地之德”;以及后儒称的“乾父坤母”、“天地五行”等,实际也都指一个上天,在文法上讲,这叫作“偏义复合同”.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素组成的词,而只取其中的一个意思,如《史记》里有:“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这里只取急的意思.普通常说的:“横加褒贬”,取贬意;“不嫌她丑俊”,单取丑意;“病人有个好歹的”,单取歹意;“不顾死活”,单取死意,等等.汉文的一个特点是喜用对仗,又喜欢工整.在中国的成语中,绝大多数都是四个字,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对偶名,如“东拉西扯、南腔北调、神工鬼斧、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耳聪目明……虽然文词相对.意思只是一个.上边说的;”皇天后土,天神地祗、天造地设、乾父坤母等,就是这类的词句,实际只指上天.再如我们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实际只是“天知”(原文是“天知、神知”),后面的只具陪衬作用. 用“天”来称最高神,是相当适合的.《说文解字》释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所以我们常说:“一大为天”.许慎又注释“一”说:“惟初太始,道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也就是诸家所说的“太一”(或泰一),太一也指最高神.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史记: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正说明上天的功能.和中国一样,新约里有时以苍天代称天主.在路加福音十五章十八和二十一节有“我得罪了天(Coelum)和你”,天本意是蓝天,此处实为天主.也都认为天主本无名以名之,借用在我们上面的至高至大且是最纯净,最玄妙的天来比拟之较为适宜.其次,也都把天转为上天所居之处所.明末教士来中国为了更确定其意义,又加了主字,定名为天主,这样就不会产生“天”字的那么多歧义了.
呼和浩特比较好的老中医
王利华,中蒙医院的。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出自哪里
起源时代不详,其相关概念在《周易》《老子》中都有论述。阴阳是“炁”的属性,阴阳二气具有化生万物的力量;而有关“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物质及属性的五行概念,则最早可见于《尚书洪范》中的记载。以此,邹衍早在战国时就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即阴阳家)”,借以阐释“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以给五行赋予社会属性来说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趋势。在邹衍的思想被方士吸取后,作为神仙方术的理论基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阴阳五行又成为道教修炼法术理论的重要来源。
关于丙安古镇的诗句
1. 丙安古镇的历史文化
安古镇历史悠久,现有史料记载,丙安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设立行政区划(当时丙安场为仁怀县河西里第一甲,而古仁怀的治所就是设在距丙安12公里的复兴场),但从所处的重要经贸、交通、军事等重要地理位置,以及与秦汉时期的土城“兵站”、穿风坳古驿道、赤水河水路盐道和宋代复兴场古厅县治所的紧密关系,足以佐证古镇形成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丙安古镇存古建筑大体成型于明末清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物产经贸、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的特定历史风貌。 民俗文化丙安古镇不仅风景别致,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一年一度开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时。”此乃丙安烧坊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盛况写照,亦是赤水河两岸旧时酒文化流传至今的佳话。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专寻而来,为丙安古镇撰文赋诗,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如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夜宿丙安写下了“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
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的诗句流传至今。 红色记忆丙安古镇地处赤水河下游的赤水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
当红军在遵义休整期间,四川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刘湘,在四川泸县设立川南“剿总”,加紧部署长江防务。调整川军一十二个旅三十六个团的兵力、堵截红军入川。
1月中旬,川军第一旅章平安部、第十三旅达凤岗部进入赤水县城河对岸的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和邻近的先市镇一带,修筑工事、警戒赤水河下游一带。1935年1月25日至29日这段时间里,红一军团在赤水境内转战元厚、旺隆、复兴等乡镇的地境,发生了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风溪口搭浮桥渡赤水河,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古镇丙安等革命事件。
商贸古镇 丙安历来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场镇,是商贾云集的重要场所,场上客栈、饭馆、茶馆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更是成为赤水河航运最繁荣的水陆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三省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其时沿岸酒肆和酿酒烧坊林立,商贾如云。
赤水河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酒河”,两岸民间自古酿酒。据汉文献载,公元前135年西汉年间赤水河就酿造出令汉武帝“甘美之”的赤水枸酱酒。
赤水传统特色的地方名酒就是以“丙安烧坊”为其注册商标。
2. 丙安古镇的介绍丙安古镇位于赤水市中南部,东与葫市镇接壤;南与两河口乡相连;西与复兴镇共界;北与旺隆镇相邻,赤水河依畔而下,习赤公路至东向西穿境而过,是赤水联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1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地之一,以丙安古镇为中心的丙安风景名胜区是赤水八大景区之一。2丙安古镇自古以来为川盐入黔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誉。
3. 描写古镇美景的诗句,诗句哦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苏轼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关于古镇的:
杜荀鹤的: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求求历代咏平遥古城诗词
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踪今尚在,千秋感慨系人思。
不庭每动三边燧,大将谁兴六月师?
异代如闻新剑(王佩),荒台却想旧旌旗。
圣朝莫道无张仲,辅国谟猷在此时。
将台怀古
[清]朱宗元
一望平台落日中,当年曾此驻元戎。
貔貅簇拥兵戈肃,鸟雀喧呼壁垒空。
断碣古台零夜雨,颓垣衰草到秋风。
肤功不与沧桑改,六月雄图歌未穷。
帝尧庙
[清]刘兴朴
古帝初封处,巍巍庙貌存。
花城千万载,允矣百王尊。
尧庙
[清]雷仁育
神尧功峻极,庙貌郁苍苍。
旷矣天无外,遐哉泽未忘。
依阶怀古淡,入殿想洪荒。
于穆陶唐境,城隅有凤翔。
市楼金井
[清]王绶
卤沉火举异难同,潜蓄金波养不穷。
官舍移阑思甄济,故墙无恙号韩公。
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雄。
愁向景阳陈琐事,仲宣宅在万山东。
凤鸟栖台
[清]王绶
城闉突兀凤栖台,节节何年傍此隈。
凡鸟从王协律至,飞龙偕子命官来。
苍凉彩翼孤云影,寂寞光仪宿草荄。
盛世颍川符上端,文章应不靳昭回。
凤凰台
[清]雷河清
凤鸟云仪处,岿然见古台。
苍茫侵碧落,突兀傍城隅。
羽忆当年集,桐传旧尹栽。
文明今有象,翘望九苞来。
贺兰仙桥
[清]王绶
杖作清风覆作云,侧欹桥畔水成文。
丹还大鼎仍游世,鹤唳中霄却溷群。
瀛海药蓝归绝峤,陶成花气醉微醺。
何时馈到胡麻饭,问我神仙骨几分。
书院弦歌
[清]陆豹雯
沨沨四境读书声,为政宜民教与耕。
黍稷环闾思雨润,范模比屋待陶成。
宵灯壁火同藜照,问字传经看负赢。
化际轩虞应致此,慎终如始在贤明。
书院弦歌
[清]冀步云
盛世崇文治,弦歌续古风。
三余勤诵读,午夜亟研穷。
继晷宵灯永,谈经俗虑空。
琴音流院宇,书韵彻西东。
地接汾河胜,师承卜岭宗。
幸参诸子列,学道有深衷。
河桥野望
[清]陆豹雯
山明水秀绝纤埃,四顾云天画作堆。
殿阁玲珑空翠接,凫鸥出没软沙开。
行人历历长虹外,短笛萧萧暮雨来。
珍重万行宫柳路,待成荫后好登台。
5. 赞美山西或平遥古城的诗句有哪些1、《咏周卿士将台》
[明]任良弼
山城周室六军台,世远星移紫雾埋。
将垒四围无铁马,女墙半落有苍苔。
殿廊重建人安在?草木成林鸟复来。
从今谁主争雄地?明月清风任往回。
2、《将台》
[明]梁槚
薄伐遗踪今尚在,千秋感慨系人思。
不庭每动三边燧,大将谁兴六月师?
异代如闻新剑(王佩),荒台却想旧旌旗。
圣朝莫道无张仲,辅国谟猷在此时。
3、《将台怀古》
[清]朱宗元
一望平台落日中,当年曾此驻元戎。
貔貅簇拥兵戈肃,鸟雀喧呼壁垒空。
断碣古台零夜雨,颓垣衰草到秋风。
肤功不与沧桑改,六月雄图歌未穷。
4、《帝尧庙》
[清]刘兴朴
古帝初封处,巍巍庙貌存。
花城千万载,允矣百王尊。
5《尧庙》
[清]雷仁育
神尧功峻极,庙貌郁苍苍。
旷矣天无外,遐哉泽未忘。
依阶怀古淡,入殿想洪荒。
于穆陶唐境,城隅有凤翔。
6. 美丽的安丙公园作文400滔滔的赤水河畔,有个丙安古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这里,欣赏了这琳珑精巧、古朴沧桑的古镇风采。
古镇建在赤水河边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我们沿石阶攀爬了半个小时,终于走到了石头砌的拱形山寨门口,稍微休息后,进入古镇狭窄的石铺街道上。两边是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历经岁月风霜已经很破旧;大小不一的铺面小店生意非常红火,特色小吃热气腾腾地散发着香味;竹筒笋子、石斛菌株等山货琳琅满目;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游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最引人注目、使人驻足观看的是,很多房子的门框上钉有一块小木板,上面是金黄色的“红军战士驻地”六个字。主人很自豪地对我们说:“红军四渡赤水时,曾在我们家住过。”
在这不到150米的小街上,有一间保留历史原貌的老房子,一块大木板的中央,是鲜艳的金色党徽,周围书有“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红一军团军团部驻址”的大字。这是红军四渡赤水的指挥部呀!我们激动地在这里合影留念!
7. 贵州有个太极古镇,谁去过,能介绍一下吗先来听听有关镇远的历史。
五千年前,蚩尤部族战败迁徙,一支苗人自河南舞阳辗转逆沅江上溯,进入湘黔边境的崇山峻岭,与土著融合,并在这一带建立部落酋长国——罗施国,石屏山下的原 始村落,便是这个酋长国的都城,史称“苗疆古城”。这条生命之河,就叫舞阳河,这个古城,就是未来的镇远。
回肠荡气的舞阳河源自西部大山,自西向东穿流镇远,绕了一个巨大的“∽”形太极图,将城区一分为二,自明至清,更是府(州)卫(县)同城,县置南岸“鱼眼”称卫城,府设北岸“鱼眼”称府城,如此阴阳合一的太极城市形态,堪称得天之独厚。怎么样,是不是很像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