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智慧与记忆易缘的关系是什么,周易和易经的智慧
周易基础知识大全背诵,周易入门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提起周易基础知识大全背,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想深入研究周易,需不需要全文背,另外,还有人想问的基础知识有那些??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培训基础知识都包括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周易入门的基础知识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易经的奥秘和易经真的很容易区别?
缘起笔者之前的工作一直是以科普类方向为主,对于易经的认识之前纯粹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但是由于编辑部里林子比较大,存在一些稀有“品种”,其中一位就是神棍级别的易经爱好者。由于其经常利用易经推演一些事物的发展结果,正确率还颇高,导致引起了我的关注。后仔细研读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一书后,才慢慢领悟到易经能够用于预测占卜的可能的原因。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扯白通俗的分享一下。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与《周易》的区别这里我把《周易》使用了书名号而易经没有,说明其实易经并不是指一本具体的书,而周易的确是一部书籍,这是第一个区别。易经是古代先民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一套理论体系,而这套体系通过《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书籍得以文字化的体现。按照南怀瑾的说法,《周易》是周文王在殷商坐牢期间的研究成果,他通过研究易经的理论体系后所作的结论,加上一些改进形成《周易》。而中国后来的儒道文化乃至百家争鸣中的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是从《周易》中来的。易经到底说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就像易经本身一样包罗万象。但是可以从字面简单的理解,易经就是研究“易”的“经”。(先不要打小编,听我慢慢说)易是代表变化的意思,经就是经验的总结。所以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事物变化现象和规律的经验总结。早期易经的内容主要侧重关注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代先民生产力不发达对自然现象了解也不充分,所以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和很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由于和生存息息相关,在长期劳作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比如,太阳东升西落、下雨前经常是先刮风、木头能生火、水能灭火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规律。从而构建了懵懂的天地宇宙运行规律的基础认识。而这一时期的易经主要的作用是指导生产生活。侧重自然规律的五行生克而在《周易》成书之后,周文王对易经体系最大的改进,是从之前的侧重对天地自然的研究加入了人的因素,称为“天、地、人”三才。由于人类生于天地间,人的变化也符合整个宇宙体系的变化规律。由此开始易经体系中关于人和社会的变化规律的内容和研究丰富了起来。其中更包括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与人相互影响、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等变化的规律。文王三才易经为什么研究变化?为什么易经研究关注的是变化本身?因为如果没有变化就叫做恒率,由于我们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行星在围绕恒星运动,我们身体里的电子也在围绕原子核跳动。变化本身推动了宇宙的发展。有人说时间的本质就是数学中的一个变量,这个说法我是觉得很解惑的。因此变化就会有它的规律在其中。所以易经研究的就是事物怎么变化的规律。举个例子:天黑之后过一段时间大概率是天亮(极昼极夜除外)。昼夜现象10天是这样的,100天也是这样的,所以古人认为昼夜交替就是一种规律。因此诞生了易经的阴阳交替概念。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阴阳鱼图像。太极生两仪阴阳有人可能好奇会问,黑中白点和白中黑点是什么?那就是月亮啊。:)所以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验总结,先民就把观察认识到的一些规律总结后,形成了一套体系这就是易经的内容。易经的数学模型基础有人说打开宇宙奥秘的钥匙就藏在数学中,其实一点没错。你自己思考一下,数学是否就是把自然规律数字化表示的一门学科呢?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也是受到易经理论的影响而出。其实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数学的生成论。在初引入0(零)这个符号到西方时,曾经引起西方人的困惑, 因当时西方认为所有数都是正数,而且0这个数字会使当时的很多算式、逻辑不能成立(如除以0),甚至把0称为魔鬼数字,而被禁用。直至约公元15,16世纪0和负数才逐渐给西方人所认同,才使西方数学有快速发展。然后其实如果没有这个0(零)人类的数学理论将永远停留在婴儿阶段。这个0(零)就是老子说的道。也就是大爆炸理论中的混沌之初,或者虚空。(其实0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物的一个中间态,我理解是不可观察态)而从易经到《周易》二仪生四象再有八卦到64像其实都是借助数理基础把事物演变过程图形化。易经中所谓的卦,可以通俗的看作是数学中的公式来理解。卦象就是数学公式由此,我们就把一个事物的发展演化过程形象化公式化了,这个过程在预测科学中称为建模。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天气预报。单个气候模型预测天气预报是通过对预测对象进行建模来预测发展规律从而做出预报。易经为什么可以用来预测?结合上面说到的数理建模内容,其实用现在的观念来看,易经可以称为: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通过数理建模方式,研究事物发生变化大概率结果的一门学说。易经中的各种占卜方法,不管是六爻也好,烧龟甲看裂纹也罢。其实是对所要预测的事物进行了一次数学建模过程分析。举个例子,在古代常常用易经来预测出征打仗的结果和吉凶。烧个龟甲看看裂纹走向就知道是输赢看似很奇妙,为什么一个微观事物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一场宏观事件的走向呢?其实原理我理解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全息的整体,单个事物也包含了宇宙的整个信息,这个信息是什么?就是变化的基本规律。宇宙看似无比巨大,但是基本运作规律可能就几个。所以一个微观事物也能承载。龟壳形成的结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只乌龟的龟壳形成过程也是受到规律支配的,虽然最终外观可能不一样,但是形成过程是一样的。龟甲受热后膨胀裂开,裂纹发展也是有其规律的,因为受热位置的不均匀所以裂纹呈现一定规律的向薄弱处或者龟甲成分脆弱处方向开裂的情况,因此最终裂纹到哪个区域停住,经过了那些区域。也是在整体规律控制之下的。其实如果你把龟壳和坐标系放在一起看,发现龟壳就像是天然的坐标系。占卜的过程就是把一场战局的发展放到了一个坐标系中参考,裂纹就是战局发展的走势预测。打仗这种宏观的事件,其发展变化导致最终的输赢也是在过程中的细节决定的,绳子从薄弱处断,两军交战的过程中也是输在某方过程中出现薄弱的地方,这与龟甲在火上烤出现裂纹的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由于存在这种变化规律上的联系,小小的龟甲也能大概率的预测打仗的发展变化趋势了。关于预测的准确性其实易经也好,《周易》也罢,终究只是一门变化规律论的学说,其准确性也只有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和推理基础,在人类没有完全掌握真正的宇宙变化规律前,其预测结果都只是一个参考。卦象的变化提示只是事物大概率发展的可能结果。就像《周易》卦辞中的说法一样,结论并不是绝对的吉或者凶,好坏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看身处其中的人怎么去看待这个事。占卜的结果只是告诉你一个大概率可能发生的方向而已。就像身处极地的人昼夜更替规律就和其他地方不同。规律也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有句话说"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意思就是如果你靠易经的预测来作为生活的行动指南,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易经它包罗万象,讲的是世间的基本规律和道理。如果只狭义的用来占卜,一是不一定100%准确,另外明白了这些规律和道理,自然就不去做那些占卜一类的事情了。不然什么都被提前剧透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知生死不如把酒当下梵观点:易经是面向大众的规律论和一种预测方法论,旦绝对不是那些用来搞封建,未卜先知的神秘论,当你了解易经后你会发现,这只是一门成体系的规律论学说,并且人人可以用。如果你遇到那些把易经搞得玄幻神秘的人,抱歉,那一定是骗钱的。
听鲁洪生讲《周易智慧》
近日,在国家图书馆的公开课里面听到鲁洪生讲的《周易智慧》,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却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周易》智慧的精髓,通俗易懂。主要论述以下四部分内容:一、《周易》的发生与内在逻辑结构;二、天道;三、由天道推导出人道;四、《周易》的理想社会。讲座对于我这种《周易》的菜鸟科普能力很强。为了理清讲座的脉络,我做了以下笔记,比较粗犷,紧供记忆参考。 首先提到《周易》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周易》是中国文化之首,既是算卦书,也可以说是哲学书,也可以归纳为书。的曾仕强对它的评价是最高的,说它是一本探索宇宙奥秘的书。其实它的本质是一本算卦书,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是它的终极目标,但是象数中蕴含义理,所以说它是本哲学书。同时它通过天道来阐述概念,因而又可以说是一本书。曾仕强对它的评价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探索宇宙奥秘来探索人生奥秘,揭示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要真正的读懂一本书,首先要明白这本书的作者修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跟谁对话的。《论语》中常有“子曰”,其实它对话的对象是君王,搞懂了立场,对一些对话就不难理解了。《周易》也是“为君子谋而不为小人谋也”。 关于《周易》的发生,有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它源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重忧患。《周易》提供的解决途径是以德除患。通过向天学习、道德修养、道德实践三个途径来实现,它所用的方法是推理的方法,而推天道以明人事。 说它是中国文化之首,因为后人许多著作都采纳了《周易》的思想,诸如《大学》中的“八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推天理、明人事的几个阶段。还有东汉董仲舒的“天人一物”、朱熹的“天人一体”思想都和《周易》息息相关。由《周易》派生了四种人生观: 1.道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忧患始于自我意识,应降低欲望。 2.儒家:是阴阳中阳的放大。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佛家:普度众生,境界更高。 4.现实、世俗的人生观:“有花堪折直须折花,莫待无花空折枝。” 个人认为四种人生观应综合运用,《周易》智慧的哲学没有固定的标准和定义的,讲究灵活、顺势而为。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去发现美,活在当下,“过往不恋”。遇到机会时应“争其必然”,明显的劣势时应“顺其自然”、“安之若命”。无论何时都应心存善念,感恩心是好运气的核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任何一件事决定好了后,关键是心态要平衡,不要患得患失,欲望该做减法的就去繁就简。 对于天道的建立,鲁洪生老师总结了六点精髓: 一是天人合一。人的道德规范要遵循天地的运作规律。 二是太极两仪的本体论。《易转》将太极作为世界的本源。《易》由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三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四是万物交感推进事物的发展变化作用。这世界有阴阳两极,只有阴阳交感,天地交感才会深深不息,天地不交则闭塞。 五是发展才有前途。“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六是周而复始,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周易的“易”,一是变化,二是不变的规律。春夏秋冬天地往复变化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最终发展规律,“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周易》这些精髓用马列主义哲学的观点来概括,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明人事,主要是由天的运作规律,也推理出了人类的道德规范。如子曰:“《易》其至埃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比如从“无往不复”,推导出人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如见机而作,防微杜渐,悟出人道的精微之处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见机而行。“履霜花坚冰至”推理出一叶知秋的变化。又如“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对于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不可长久也。 《周易》的智慧很多,最大的智慧表现在前瞻性,引导人的行为。世界是变化的,但是在变化的后面也有亘古不变的规律存在,认识到了规律以后,人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说在客观条件相同时,积极向上,可以改变人生。易经的智慧与易经区别
易经的智慧是一种古老的根据易经文化和哲学理论来实践的思想哲学。它强调以理性思维去认识人生,并通过运用八卦、阴阳等概念审视复杂问题。相比之下,易经更加重视实践,认为长期实践有助于人们理解人生,把握命运。解读易经(一)——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读懂易经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易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在说什么?我想,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也说易经古涩难懂,所以我觉著自己学周易20年不懂其意是很正常的。
学不懂周易,用周易占卜还是可以的。于是20年间研究术数之学,用于实战,常有证验。这样以来对周易古经和易传便光顾的少了。直到近年,当我重新阅读易经时,豁然发现:易经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在2500年的连续中,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趋势。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中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的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规画,最后又回归右脑。世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在2500年前的世界文化轴心时代,随着人类左脑的进化,左脑终于以数理逻辑处理来自右脑的资讯,左右脑于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和相济,佛家称之为“定慧等持”,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来了!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这时期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令人惊奇的事件: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大家这个地球上。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开山祖师琐罗亚斯德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似乎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人与天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奔腾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右脑是先天脑,生命脑。老子说的“返先天”、“复归于婴儿”,孔子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都指的是的右脑智慧。每个民族的上古历史都是神话语言,神话类似于童话,二者都是右脑化的语言。山海经、归藏易、旧约圣经都是如此。不要以为用神话叙述的历史就不是信史,神话语言只是表述方式。现代人写的历史和传记有用辩证唯物主义表述方式的,也常被国外的专家使用,所以表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否定信史的定位。
于是解读易经就很容易了,你只要把你孩童时期的思维找回来就可以了。右脑思维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右脑也叫动物脑,现代生物学发现有些鸟类迁徙竟用天空的星座导航,所以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揣度古时侯人的思维,古时侯人观星象的本事比大家高,古时侯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比大家高。 顾炎武 《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民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昆裔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山区搞农田水利,闲暇时间为老乡子女推八字,以前家里穷没有钟表,老乡往往是说孩子出生时参宿在正南,或参宿在西南云云,可见在知识落后的地区人们还保持着观星象的习惯。所以易经的解读不受知识的限制,易经的受用是无条件的,你只要开启右脑就可以了,大家的左脑已经很发达了,大家天天在用左脑。解读易经,只有少用左脑,少用脑筋,少用知识,简单说你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即是左脑的学习;为道,即是易经的学习。对于左脑太发达,理性思维太活跃的知识分子,必然是易经学者的落后生。
象数是义理的根本。义理是象数的花果。如何让易经这个智慧大树恢复其强大的生命力呢?是发挥其义理呢?还是弘扬其象数呢?当然只有浇灌树根才能使大树恢复其生命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义理是伟大的,华严经把佛菩萨比喻为花果,把众生比喻为树根。佛菩萨的逐日的工作生活皆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众生。左脑的智慧来源在右脑。有道才有理,所说道理。假如翦灭象数,专治义理,必然根枯花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读易经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天底下一本最小的解卦小词典,就是出自孔子《易传》之《说卦传》,总共不到700字,而且不需要你刻意记住,你只需查阅即可,用过以后你就晓得,这个解卦小词典不需要记忆就自然领会了。
解卦小词典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姹女。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专,为大途,为宗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姹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就是这个《说卦传》解易小词典,往往被某些所说易学义理派教授们呵斥为“古时侯人为占筮活动而掺加的穿凿附会之词”。庄子曰:“道在屎溺”,信哉!除了把握以上《说卦传》卦象词典外,解读易经还需要把握爻象规律,爻象规律比卦象更简单:阴爻为柔,阳爻为刚,然后是中、正、应、乘。这个大家在解读中与大家分享。
《易经》中的易是什么意思?
:《易》即《易经》,亦称《八卦》,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产生的具体时间不详,有说7000年前,有说1、7万前,有说5000万年前。只要不是说人是猿猴变成的,除了这是丛林文化的胡说八道,要为弱肉强食找进化理由,从而把人性变成禽兽找依据、找借口外,人性的文明历史,怎么上推都能说得过去。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有口授和书契两种。史前一直是言传身教。 远古简单的书契指事明了,然后与口授同步而传。“仁者爱人”的人性(这与禽兽根本不同),究竟传了多少万年,谁也说不清楚,且由考古去找证明,这已不是学《易》非要争清弄明的事了。但孔子明确告诉我们:“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 《八卦》就是原始《易》。包牺氏就是太昊伏羲氏,风姓,天水人。相传娶女娲为妻,乃三皇之首。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大概在7000年前建立第一个有史传说的华夏帝国。三皇者,通指羲皇、神农、轩辕黄帝。这些人可能都是以一个为首的帝王名字,指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就是远古文明多用身教言传作继承,很容易丢失记忆的缺陷。但是,伏羲时代,人类社会相当文明是肯定的,这需用三条幸福指数鉴别,即人与自然和顺,人与社会和顺,人与身心和顺(敝人甚至猜想,当时的人性文明,不知比今天强多少倍,物欲攀比、工具不如今人除外)。所以《易》是伏羲时代相当文明的证明标记。这种标记的思辨智慧极其显着,对宇宙,即时空生命的理解,令今人永世研究,望尘莫及,甚至被洋人称之为,它是外星人传给中华祖先的文明智慧,不是他们能够用史前的、石器时代的划分分析能够解通的。 又据《周礼。春宫。大卜篇》记载,《易》有三种传承形式,夏代叫《连山》,商代叫《归藏》,周代叫《周易》。夏易商易在孔子“苇编三绝”时就早已失传。现在只能通过孔子的《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和《黄帝内经》对生命小宇宙的详细描述,人们可以窥测复原部分原理。所谓《连山》是指以 “艮”山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归藏》是指以“坤”地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周易》是指以“乾”天为据,观察日月星与地转时辰对万物影响变化关系的。 但无论是以哪种自然现象作为认知切入的先后凭据,作为观测的出发点,而全部是讲天道运转的基本原理则不会变,从而成为人心必须遵守的道统秩序。当代民间智库绝学研究大师郑彜元老先生告诉我们:《易》是我远古祖宗记录天文、历法、医学的智慧宝典。当然也具有卜筮预测的认知功能。 总之,《易》之为书有道德机理和工具机理的双重功用;有情感逻辑和数理逻辑——两种理性的中和思辨方法。是举世独一无二的智慧宝典。更多易经知识您可以参阅 yuceshi/s/yixue/ 易经全文或参阅 langxunzixun 、 xueqimen 、 86yijing , yijing123 ,等易学网站。我经常去着些网站去浏览国学、易经、周易、奇门遁甲知识。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