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七个循环是什么,易经的规律
易经 人生的轮回,你知道多少?
茫茫世界 众生轮回一般说来 轮回有六道 阿修罗道(阿修罗传说中专与神族打斗的一族) 人道 天道 地狱道 饿鬼道 畜生道六道,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一、六道状况 佛陀概括世间一切有情,归为六大种类,有:天、人、阿修罗、 畜生、饿鬼、地狱,这即是‘六道’。世上固有许多生物学家, 对于动物,亦有其不同的分类法,却因受到个人智慧学问的限制,总不及佛陀的圆满周到。这因佛陀不但能见凡夫肉眼之所见(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见其少分),且亦能见凡夫肉眼之所不见(如天、修罗、鬼、地狱四道)。学佛之人,以相信圣言量为依归,固不可因我之不见,遂谓为虚诞无有。 六道众生的状况,千差万别,一一细说,不胜繁杂,今为略举二端,藉知大概。1、是‘类受’,类指正报身心的种类,受指依报世界的享受。其中依报,诸多种类,单举寿长,以推余福。2、是‘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灾厄。六道果报,固然有别,总之不离观受是苦。 1、天道 天,是天然自然,享乐殊胜、身形殊胜之义;此道众生,居六道之首,威德特尊,神用自在,故名为天。 约‘类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名空界);自下而上,计二十八层天。其中欲界六层,亦如人间,有男女饮食之欲;其第二层名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此三十三天,约横面言),即山顶四角,各有八天,中为帝释天主,世俗所尊玉皇上帝,即指此言;而第六层,则名他化自在天,却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禅十八层天,皆有禅定,已无男女饮食之欲,犹带身形楼阁诸色;其中前三禅各三天,第四禅有九天。又、无色界有四层天,入四空定,已无形相,只存神识。 天上各种享受,皆殊胜于人间;如食曰天厨妙味,共一器食,随福差别;衣曰天衣无缝,不似人间,千缝百补。至于寿命,亦长人间甚多:如第一层四王天,寿五百岁,却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计算。向上一层,按此间倍倍增加;如第二层忉利天,寿一千岁,却以人间百年为一日计;乃至第六层他化自在天,寿万六千岁,而以人间千六百年为一日计。如是递增,至非想非非想天,则寿八万大劫。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因缘,方得如此殊胜果报。 约‘苦厄’:欲界天有五衰,寿将尽时,自然头上花萎、腋下汗出、衣裳垢染、身体臭秽、不乐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现时,知必当死,愁忧恐怖,苦等地狱。又、色界天有三灾,初为火灾,劫火兴时,初禅以下,尽化灰烬;二为水灾,劫水起时,二禅以下,皆遭淹没;三为风灾,大风所吹,三禅以下,乃至微尘,皆无余在。呜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何况寄居众生,安能永在?甚至四禅天人,虽具深禅定,一旦命终,即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余皆有苦。又、无色界四天,虽无下面二界粗苦,仍有如疮(空无边处天)、如痈(识无边处天)、如病(无所有处天)、如箭入体(非非想处天)等微细苦;且寿命尽时,定力遂失,知当死堕,譬如高山忽坠深涧,生大恐怖。 2、人道 人,梵语摩冕赊,翻为意,以此道众生作一切事,皆先意起。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人能安忍。 约‘类受’言:人道分布于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寿享,皆不相同。如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即以南阎浮提(亦即吾人所居地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种,发肤颜色、风俗习惯,乃至土地资源,亦多悬殊。然书经云:惟人为万物之灵;礼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盖以人易近道,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约‘苦厄’言:三苦八苦等。 3、阿修罗道 阿修罗,此翻无端正,又翻无酒,或云非天。以此道众生男丑女端,故名无端正。又因遍采名花,酝于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鱼龙业力,其味不变,故云无酒。因多嗔多忌,虽有天福,而无天德,故名非天。 约‘类受’言:此道众生,分别摄属天、人、畜、鬼四道,故楞严经云:三界中有四种修罗,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从卵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从胎生,人趣所摄。有阿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摄属。既是分属四道,身形寿享等,亦随其类,多有不同。总由因中,虽行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却怀忌慢之心,所谓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约‘苦厄’言:各随其类,受苦不同。即以天趣修罗而言,除一般苦外,又因常好与帝释斗,或断肢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若伤心断节,续还如故;若断其首,即便殒没。其他三趣修罗,其苦更多。 4、畜生道 畜生,梵语底栗车,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横住),行为亦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约‘类受’言:此道众生,包含甚广,举凡飞禽走兽,羽毛鳞介,或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皆摄属之。就其出生,分为四大类: (1)、胎生,例如牛马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 (2)、卵生,例如鹅鸟孔雀,依壳孵生。 (3)、湿生,例如蛤虫飞蛾,藉湿秽暖气而生。 (4)、化生,如龙等,无而忽有,唯依业力,变化而生。若论寿命,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乃至经千百岁而后死者,千差万别;而其身形享受,亦多悬殊不等。 约‘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杀、或互啖,其苦无穷。近代西方学者有言:‘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可谓说中畜生道实况。总因前生愚痴贪欲,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5、饿鬼道 饿鬼,梵语音译为??黎多、薜荔多、闭戾多、俾礼多、卑利多、弥荔多、即鬼道、鬼趣、饿鬼道。又鬼者畏也,饿云饥饿,此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 约‘类受’言:分三类九种,(1)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食故;(2)少财鬼,少得饮食故;(3)多财鬼,多得饮食故。无财鬼又分三:a、焰口鬼,火焰炎炽,常从口出;故纵得饮食,亦化灰烬。昔目连尊者母,即堕此身。b、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c、臭口鬼,口中腐臭,自受恶报。少财鬼亦分三种:a、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b、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受苦。c、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脓。须知,谓少财鬼少得饮食,非真如人间净妙食,苟得厕坑粪秽,已似山珍海味了。多财鬼分三种:a、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b、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c、鬼,具威德,常得人间祭祀。譬如人间所供城隍、土地、王爷,乃至一般神只,均属此类。诸类饿鬼,居遍诸趣,随所生处,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亦自差别。其寿有五百岁,却以人间一月为一日计。 约‘苦厄’言:以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所见清水,皆成脓血,不得饮食,饥渴难当;且常为刀杖驱逼,故恐怖非常。此皆前世谄诳心意,造作中品十恶,感此道身。 6、地狱道 地狱,梵语泥黎,翻为苦具;乃造恶众生,受苦器具;又因居处地下,故名地狱。约‘类受’言:共有三类(1)根本地狱,即八寒八热地狱;(2)近边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3)孤独地狱,即山间、水中、旷野三处地狱。其形体寿命,受苦轻重,随各差别。其中以阿鼻地狱受罪最剧。总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阿鼻,译名无间,为八大根本地狱之一,具五种无间故。(1)者趣果无间,终此身已,直堕于彼,不经中阴故;(2)者受无间,受苦无间断,中无乐故;(3)者时无间,决定一劫(指中劫),相续不断故;(4)者命无间,一劫之中,寿命不绝;纵经剥割烹煮,肢体糜烂,然以行业因缘,冷风吹活,无间断故;(5)者形无间,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众生身形亦八万由旬,中无少间,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若论寿命,以八热而言,初等活地狱,寿同四王天五百岁,而以四王天五百岁为一日计,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九百多万岁;二黑绳地狱,寿同忉利天一千岁,而以忉利一千岁为一日计,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三千六百多万岁。如是随六欲天递增,乃至阿鼻,寿劫。其苦寿如此,能不畏哉? 约‘苦厄’言:或火坑、或坚冰、或刀山、或剑树、或碾?、或汤镬、或沸屎、或合山等诸多苦具,繁多难述。以沸屎言:在一大热沸屎河中,驱令入中,内有利嘴蛆虫,或从鼻孔入,则脚底出;或从足下入,则口中出,既脏且臭,热恼加刺,苦何以堪? 二、互相轮回 上面六大种类有情众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犹路也,是能通义;谓六道中众生,轮转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循环三界,互相通达,故名为道。这即一般常称的‘六道轮回’。轮回的情形,各随业力,或人变鬼、或升天。古人说:‘钻马腹,入驴胎,涂炭曾经几度回,或时天帝殿前过,或向阎君锅里来’哪有定算?昔忉利天上帝,尚且不免要入陶家变驴(如法句譬喻经),何况其下的凡夫? 关于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明白;若儒书中,易经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于六道轮回的事实,但具天眼、宿命二通者,于一一众生自何道来?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见;若是未具二通,只要广览诸史,亦不难获多实证。惟其既不研经,又未读史,且不信圣言量者,方一味怀疑排斥。 此六道中,天、人、修罗三道,以因中多为善故,果报亦胜,名三善道;鬼、畜、地狱三道,以因中多为恶故,果报则劣,名三恶道。其三恶道,又称三途,途含二义:一是途炭,取残害义,此中众生,多受残害;二是途道,取所趣义,为造恶众生,所趣向处。1、刀途,即饿鬼道,常为刀杖,所驱逼故;2、血途,即畜生道,必经流血而死故;3、火途,即地狱道,上下四方,一片火海故。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堕三恶道,经上喻曰‘头出头没’;谓整个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业浪,翻腾汹涌,前浪刚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鲜气尚未吸足,后浪随来,又将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时头出,有时头没,总是离不开这一大苦海,这就是吾人的有情环境啊!
易经第二十七卦山雷颐
易经第二十七卦山雷颐,艮上震下。 颐养之道,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才能做事。上艮不动下震动,很像上嘴唇不动下嘴唇动。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做事之前先把身体养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坚守正道可获得吉祥。“观颐”,观其所养也。观察别人如何养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从观察中学习饮食方式和礼节保护自己的身体。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天地颐养万物,圣人用贤德颐养百姓。学会自食其力,不仅颐养自己的身体,更要颐养自己的内涵,注意饮食礼节不能只顾自己,自己吃饱也要别人吃饱,自己就业也要给别人创造就业机会。山下有雷,吃饭时不要发出太大声音,也没有必要一点声音没有,凡事都不绝对。慎言语,节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养生秘诀就是每一样都吃每种颜色都吃,用饭来融合菜这样有助于吸收,每天晒晒太阳,阳光古铜色,呼吸空气打开窗户,不要困顿于现代化建筑中,每天喝纯净水少喝瓶装水,每天多吃五谷杂粮少吃添加剂。 初九爻,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当位下卦主爻,观六四享受自己也开始暴饮暴食,丢掉自己的宝贝或者良好的品质,小孩子看着大人享受自己也开始享受,看着大人玩手机自己也开始玩养成习惯之后,大人又说不能玩,其实应该在最小的时候克制让他养成好习惯培养画画艺术读书运动爱好,转移注意力。贪图享受只会想让别人颐养,身体只有靠自己来养,不要等到出问题靠医生的药来养,药跟个人生活习惯和体质有关,有人吃了有用有人吃了没用。六二爻,被初九所吸引,就好像很多初为人父人母的人喜欢照顾下一代养儿防老,但是却忘了自己的老人,求养于下本末倒置,结果下一代跟着上一代学也喜欢本末倒置。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六三爻不当位有应也是违反颐道的,而且长期下去走错方向,十年之内不要轻举妄动,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凡是舒服的就不会对身体好,凡是一直享受的都是有害无益。六四爻当位有应,吃饱了各种不好的欲望也会消失,虽然像老虎一样虎视眈眈但是没有灾祸,给下一辈的人传递好的影响向下投以光明。六五不当位君子靠别人的颐养而养天下,违背常理,但是安静地居住并守持中正之道,结果吉祥,就好像三国蜀汉阿斗靠诸葛亮治理国家。上九照顾所有爻功劳最大,类比诸葛亮,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会有人担心害怕诸葛亮夺权,再怎么好也会有人说不好,但是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只要谨慎小心就会获得吉祥。 颐卦是养生之卦,我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不要跟着大人学会享受,等到大了也要学会颐养老人学会颐养品性,等到更大年纪时要收敛欲望,吃饱就可以,至于六五爻和上九爻更多是统治阶级的君子和君王所为,只要遵从上九,照顾天下谨慎小心就没有祸患。
易经解释自然的规律
“天生四时,地生万物”。日月轮回,周而复始,形成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地球上的万物无不遵循着这个自然周期规律生死存亡、兴衰与共。虽然万物之间的各自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长短各不相同,生命的形态与运动方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熟、冬亡”这一自然四季规律的轨迹,都会经历这四个大的生命阶段,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轮回,亘古不变。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从中悟出了集智慧之大成的《周易》理论。它从日月阴阳、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中,领悟到宇宙万物起源、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抽象成阴阳五行说、四季八卦论,以此来推演类比宇宙万物的整个生命历程。并指出阴阳运动、四季轮回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普通规律。即所谓“阴阳者,天下之大理也;四时者,天下之大径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特性,并在这两方面特性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下向前发展演变,其演变发展的过程都要经过“起始、壮大、高潮、死亡”这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正如“春生、夏长、秋成、冬亡”自然四季规律一样。这就是日月交替、四季轮回昭示给人类及万物简单而深刻的宇宙自然规律。这就是从宇宙天体运动规律总结抽象出来的天法、天规、天理、天道。古语说:“春生、夏长、秋成、冬藏,此天道之大径也”。因此,周易来源于日月四季,说的也是日月四季规律,只是后来它把这些抽象化了,神秘化了。1、阴阳实际上就是冷热寒暑的抽象。《周易》中的阴阳是总领全部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用这个字来象征说明宇宙万物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分类。这是非常智慧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的万物都因时因地或阴或阳,而且还在因时因地互转化、相辅相成,这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这阴阳一开始就是日月,所谓“易”就是日月也,日月交替,周而复始,产生冷热寒暑变化,进而产生四季冷暖,进而产生自然万物。管子曰:“阳之道,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个两仪一开始就是子夜、午昼,夏至、冬至来表示的。科学告诉我们,宇宙的膨胀与毁灭实际上就是冷热能量的转变,宇宙的生命历程就是由极热到极冷的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宇宙万物的生命都是冷热能量的变化过程。温度就是衡量冷热能量的一个标志。所以,《周易》的阴阳观念一开始就与宇宙冷热能量相吻合了,所以,《周易》一开始就触及到的宇宙的深处,触及到了宇宙的起始点上了。所以《周易》的空想就变得如此的伟大,让人惊叹不已,高深莫测。2、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八卦是《周易》中最重要的循环周期理论之一,八卦理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是阴阳演变来的。《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寒暑生成四象,四象就是四季,四季生出八卦。所以这句话明确说出了阴阳四季八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八卦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周期的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把四季的又分成了八个季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八个季节的三倍分法,把季节的转折点都分了出来。因此,八卦实际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自然规律。只是伏羲为了类比自然万物就把用“乾、兑、离、震、巽、坎、垠、坤”这八个字来代表四季八段,以此来类比自然万物,这样一来八卦理论就抽象化了,就脱胎出四季八段而变成了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思辩理论了,也同时也变成了高深莫测的玄学理论了,但八卦理论又总是脱离不了春夏秋冬自然四季这一时间周期。看过《周易》中著名的“河图”的人都知道,春夏秋冬自然四季仍然是八卦必不可少的时间周期。3、五行就是自然四季周期里万物形态。五行说原来与《周易》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学说,后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两种理论逐步融为一体,形成“阴阳五行说”,五行说成为了《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用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发展。“天有四季时空周期,地有万物变化形态”。五行说有三层意思:一是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二是这五种自然物质之间是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三是自然万物的变化形态基本上都是这五种形态。五行的变化离不开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而《周易》讲的又正是自然四季周期或时空,缺少物质的内容,所以这两种学说正好相互补充,自然而然也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内经》说:“是故阴阳五行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周易》理论中的阴阳四季五行八卦,实际上就是关于宇宙时空周期、宇宙万物形态变化以及两者关系的抽象化概述,并用它来预测宇宙万物的未来。《周易》中明确讲道:“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是把《周易》给抽象化、概括化、理论化了。就象伟大科学家牛顿一样,从果园树上苹果落地这一生活中的现象,从“苹果落地说”中悟出、抽象出伟大的“万有引力”学说一样。《周易》也是一样,也是从日月、四季、五行万物中悟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正如孔子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周易》是思想者真正的空想出来的理论,可惜的是它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源头,却成为起卦算命、宿命轮回、空想巧辩的巫术鼻祖。古人把《周易》神秘化、巫术化可以理解,因为那时科学还不发达。如今的普通人把《周易》看得高深莫测也可以理解,因为毕竟现在的普通人还是喜欢学习当今的科学知识,但是如果当今的专家学者再把《周易》说的那么高深莫测、那么神秘玄乎,那么就纯属于骗吃骗喝的把戏了。《易经》第二十七卦 颐卦启示:纯正以养
《易经》第二十七卦 颐卦 山雷颐 艮上震下 颐卦卦辞: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贞:指正道。观:含有审视自己和观察别人两层含义。口实:指实物,这里除指食物之外,还包括一切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活资料。 本卦辞的意思是:只有坚守正道才能获得吉祥;观察颐养的具体情况,靠自己的力量来求取食物。 人生启示:坚守正道,纯正以养 《序卦传》中所说的:“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人们财物有了极大的积蓄后,便开始注重饮食的养生之道了。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人们富裕了,便会追求饮食文化。所以大畜卦之后便是颐卦。 此卦卦名为颐。《说文》中说:“颐,颔也。”也就是说“颐”指的便是两腮的部位。是腮和下颌的合称,以嘴为一道自然分界线,线的上面是颐之腮,线之下是颐之下颌。所以它的引申义为饮食、颐养。 颐卦,是异卦相叠,震为雷为动在下卦,艮为山为止在上卦。山在上而雷在下,外实内虚。人们不论吃饭喝水,还是说话,主要是下颌动,颐之腮不动。这和震在下动,艮在上止的卦正好相似,所以震下艮上之卦被命名为颐。 一动一止,不是说话,便是张口吃喝东西,这都是为一个目的,即为了养育自己。颐卦象征颐养,所要表达的宗旨就是:纯正以养,由口腹之养,推及养身、养德与养于人。 万物都需要饮食才能够延续生命。而人的口不但可以因吃食物而使自己的生命延续,它还有另一个功能便是传授知识使人类得到另一种食物——精神食粮。所以颐卦不单是指物质方面饮食颐养,还指精神方面的饮食颐养。 卦辞中告诫人们与其看着人家吃东西,不如自己去谋求食物。这个道理就相当于“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一个很实在的道理引申为借鉴别人吃东西的经验,然后懂得正确的养生之道。而其所真正要表达的,却是通过物质的食粮引申到精神食粮。所以象辞中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便是说人不能吃得太饱了,人的言语也应当像吃东西一样,不能话说得太多。 颐卦告诉人们纯正以养的道理,合乎规律,坚韧持久的努力是达到自我滋养的最佳手段。保养自己的身体,就要注重饮食、起居,这些也必须要坚守正道,也就是要合乎规律。当然,还要能滋养我们的道德、思想。只要我们以适当的方式向自己提供滋补,我们便能够成功。 占得此卦者,在事业上得靠自己来奋斗,而不能依赖他人。不得急于求成,开始仅以勉强维持生活为限。只要遵循正道,自食其力,慎言敏行,一定会有好的机遇。《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易经》究竟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或内在精髓?清代易学大师惠栋认为是“时中”。他说:“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时中’。 ……知时中之义,其于《易》也,思过半矣。” 什么是“时中”? “时”,一般指天时,指宇宙,指外部的环境、形势。指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的研究、掌握,还可以延伸出文明的发展、 科技 的进步。与时偕行,与时俱进。英国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一本最畅销的关于“宇宙学”的科普读物就叫《时间简史》。象数派偏重于对“时”的研究,却走入旁门左道,没有在中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是十分可惜的。 “中”,指人的内在修养(学识)和遇事时的应对策略,即“中庸之道”。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家(义理派)偏重于对“中”的研究,而逐渐忽视了“时”的重要性。以致于儒家经典《大学》遗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编纂《大学章句》时补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基本符合《大学》原意,具备科学精神,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倡。到明代王阳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学说,提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否定客观存在,彻底摆脱“时”的限制,已违背儒家正统,背道而驰。“时中时中”,“时”是前提,明清以后,中国没有发展出与西方列强相匹的科学技术,落后于时代,落后就要挨打。 完整的“时中”概念首次出现在《蒙·彖》中:“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这也是整部《易经》中唯一的一次。为何在《易经》“蒙”卦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时中”,这是很有趣的,可以拓展我们对“时”与“中”意义的理解。“蒙”卦,既表示事物创生之初的蒙昧状态,也寓意教育要从童蒙抓起。人类正是靠着不断 探索 、积累知识,代代相传,学习成长,才逐步走出蒙昧,进入文明。 亨行时中!要求我们既要重“时”,也要重“中”,“时”“中”并重。既要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推动 社会 的进步,与时俱进;还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把握时机,采取合乎“中庸”的策略,勇于进取。《易经》的思想实质揭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功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是事,物是物。方与物是指世间万事万物,亦即事物。在客观的事物中有同有异,有聚有分,这是规律,不可违背。该聚的聚,该分的分,这是自然规律。如果违背天地万物同异聚散的规律,该同而不同,该异而不异,该聚而不聚,该分而不分,那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即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经》从八个字,(八卦)混乱演变,看是有规律,用时又无规律,说它无规律,实是有规律,随用变化出64卦,几千年来,历代学者都是仁见仁,智见智的学说,难以得到统一学说。《易经》就象一盘散沙,如果你把盘中的沙聚起成堆,那看过去就是一个沙的小山。如果把沙扒开就是散乱无体,各自成形,各自而立。 《易经》可以说是哲学,也可以说是玄学,变化无常。所以要能够真正撑握它的中心思想,还特后人多去研究和探讨。《易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二进制的基本法则,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易,宇宙的万物万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其主要原理是:阴阳对立、阴阳互动、阴阳叠加、阴阳统一。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在于使用象数理义对天文地理,宇宙人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客观分析,给学者以无穷无尽的智慧人生。 为了透析易经的基本原理,首先以光子为例。对于一个光子来说,它是由一个阳物质基因子和一个阴物质基因子构建而成的,一阴一阳是物质极端自动化的体现,光子就是宇宙全自动化的开端!光子是可以自行复制的低级生命体,光子包含了计算机程序的最基本的二进制原理,如果把阳物质基因子用1来表示,阴物质基因子用0来表示,那么光线可用1010101010.......来表示,它的速度为每秒三十万千米,速度惊人。所以粒子性是光子的本质,波动性是光子运动的表象,因为不论大或小的粒子高速运动,都必有波动性的。当光遇着大部分的物质原子阻挡时,都会为之俘获,速度变慢且方向发生改变。既然粒子性是光的本质,那么运动的光子必是有能量的,光子也是有质量的,只是当物质基因子的质量还未确定之前,科学上还无法测定光子的质量。当光子在太空中的速度变慢而变为自旋粒子的时候,光子就变成了中微子即幽灵粒子!这就是暗物质。植物的叶子就能把光子还原为阳基因子和阴基因子,转化为植物内能并贮存起来。所以,光子是宇宙万物之源,更是生命的源泉。 中国的《易经》理论,很多人说是最荒谬的,也有很多人说是的。其实该理论就是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也是宇宙自动化的最基本法则,是极端科学的理论;使用该理论就可以构建中国人的六十四种基本粒子的空间模型,并可以论证超弦理论;易经的八卦就是立体几何的八个卦限,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象就是实三维空间和虚三维空间的有机结合,即易经揭示了六维空间的奥秘,这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重力物质的实三维空间与虚三维空间的相对运动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爱因斯坦当年结合运用了中国的《易经》理论,那么他的广义相对论必然会取得重大的突破。(作者:微基因衍光子)《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 阴阳是易家的宇宙观、是易家的认识论、也是易家启示后人的方法论。 有天就有地,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合而万物生; 有日就有月,日为阳,地为阴,日月交互昼夜生; 有男就有女,男为阳,女为阴,男女交合子女生; 物质分子的内部,有正电子也有负电子。 有吉就有凶,有吉凶就有就有祸福,祸不一定就是祸,福也不见得就是福,因为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托。 有好人就有坏人,坏人不见得一无是处,好人不见得完美无缺。 有相守就有分离,这一次相聚是下一次分离的开始,这次的分离是下一次相聚的开始。 有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认识论,就不会对啥事大惊小怪的了。有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方法论,就不会做事走极端。《易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易”字,也就是变化,《易经》又叫《周易》,“周”有些解释为周文王,其实是“周而复始”的意思,“易”具体有这么几种。 一,阴阳周易,反应自然规律,从“剥卦”的上九阳爻,到“坤卦”六爻皆阴,阴极复阳,再到“复卦”初爻为阳,叫“一阳复生”,慢慢的阳气增加阴气衰退。 到了“夬卦”上六阴爻,余一息阴气,再变就到“乾卦”六爻皆阳,至刚至阳,再到“姤卦”初爻为阴爻,就是夬卦的上六,跑到姤卦的初六。又完成了极阳转阴的,这样极阴转阳,极阳转阴,完成阴阳周易! 二,卦象互易,《易经》中每个卦象,都不是唯一的断决,还要考虑“互挂”、“变卦”,像我们平时说的变卦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既济卦”与“未济卦”互为互卦。 互卦,用来判断事物产生之后,尚未出现结果之前的中间过程。先天的因素和基础是主卦,属于内因;中间过程是互卦,属于外因;最后的结果或收获是变卦。内因和外因决定了事物的最终结果。 总之,“易经”是变化中的规律,由卦象,决断自然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凶吉征兆,作为巫师的占卜依据,并非一成不变,“易”才是精髓!《易经》形式之中心思想 ①周:周而不止,源源不断(“周而复始”说法不严谨_涉嫌圆形运动回归圆点。周而不止_运动似电波传递-点-小圆-大圆-再大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限永恒)。“周”源《易经》又名《周易》。 ②易:变易,不易,简易。简易者,太极承载物质世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大道至简,简道,一也。不易者,太极包罗万象,人类智慧只能略知一二。变易者,变化万千。 ③辞: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含义、释义。《彖辞》、《象辞》、《系辞》。 《易经》内容之中心思想 ①辩证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是《易经》之为人、事、物、理定义、结论之道。乾坤之道,变通、变易之道……世间一切道归宗于宇宙之“道”-大道;大道至简,一是道,一是太极。哲学之简易_“一”是哲学,“太极”是哲学,“道”是哲学;哲学之不易_“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穷无尽;哲学之变易_生生不息。 ②预测哲学:“阴阳不测之谓神”_人、事、物、理很难预测,难在神密、神通。“知幽明之故,以知生死;感而遂通天下;一叶知秋”_以知幽明而知死生之道、以心灵感应而验吉凶祸福;以落叶而知四季更替、 历史 更替、人事物理更替……至今只有诸葛亮、少数几人。 ③数理哲学:数分天数、气数、命数、定数、变数……;理有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卦理……。数分显数九、八、六;常数一、二、三;隐数四、五、七(以易经论)。数有极(九数为极限),理无穷。 ④《易经》“道”之哲学:道观人、事、物、理:“道生一”,一即太极;“一生二”,二即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三生人、事、物、理。易经的中心思想?是用它来顺和性命的道理,用阴:阳来阐明天道,用刚:柔来阐明地道,用仁与义来阐明人道。问占卦给万物万事指明方向,应天地的规律,万事按时施行,这样前景必然为享通,那么行为就不会与天时相违,刚健而不会阻滞,懂得变通,照耀万物而不会毁坏万物,能顺应天道就会做大做强,万事按照自然规律的发展进行行事,这样就会事事通顺如意。《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易,讲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这是伏羲先天八卦,经文王演义形成后天六十四卦。《易经》和《圣经》一样是古圣人日观地理,夜观天象,观察人间万事万物,利阴阳两爻推断人事,记录 历史 事件的伟大作品,其二进制推演预测宇宙万事万物的八卦奇术堪称天下一绝。《易经》自问世以来形成《连山》,《周易》,《归藏》,人称三易。可惜只有《周易》流传下来了,其它两都失传了。 古老《易经》蕴含着伟大的哲学思想,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了《易经》八卦,阴阳二爻与现代计算机二进制0和1有着异曲同共的相似之处。都是 探索 研究宇宙的一种方法。 《易经》告诉我们,宇宙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定数,足数则生,增数则长,减数则衰,尽数则亡。《易经》深刻揭示了宇宙运动变化奥秘。诞生了神奇伟大的预测学。避凶趋吉,逢凶化吉,人生福祸相依,穷富变化无定通。《易经》朴素的辨证思想有其科学的价值。《周易》是随着人类 社会 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带有玄学性质的学问。易学有一个发展脉络:在夏朝的时候,叫连山,在商朝的时候叫归藏,在周代才称为周易。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不是刚开始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过了历代研究周易的人不懈完善的结果。当然,即便是现代,其实周易也仍然是处于发展之中,并没有定型,这与一些哲学体系是一样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不断地随着人类 社会 的发展变化而进行不停的更新改造。 周易的核心价值,山人也进行过研究,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其哲学价值。周易虽然不是一门单纯的哲学,但是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充满了哲学思辨,它很大程度上来讲,就是一门古老的哲学,而且经过历代发展,其体系已相当完善。比如其阴阳理论,其实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论基本是一样的。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的理论,其实与周易中阴阳互相转化的理论也是不谋而合。因此,学会了周易的一些理论,再来学马克思主义,你就会感觉十分简单,不再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么高深。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已经足够强大,只是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以为只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些舍本逐末了。 二是其文学价值。周易的一些卦辞爻辞,其实是非常精美的文学作品,这对我们提升文学修养,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首先就是一幅很好的对联,至今会唱不息,影响深远。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很多都是出自其中。由于周易经过了历代先贤,如孔子等人的不断整理与完善,其中的卦辞爻辞非常精警深刻,即便是对现代人而言,也是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是其实用价值。周易中的很多思想,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对我们为人处世,具有非常强大的指导意义。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从治国理政,到做人做事,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一座宏大的宝库。难怪美国顶级科学家都要感叹:研究透彻中国的周易,世界上的一切难题将不再是难题。可见,其实用价值是多么的巨大。我们都知道, 美国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立了周易研究协会,开始对中国的周易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应用 。 而且,其驻华大使馆新馆的建设,就是采用了由周易衍生出来的风水学原理。 但反观我们自己,却往往把它作为来看待,目前只有少量的民间人士在从事周易的研究和应用,这是对传统文化多么的无知和无聊。 四是其预测价值。说起预测,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掌握。其实,人类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预测。周易,不过是这些预测术中的其中之一。按照现代数学模型的原理,周易的预测价值就不难理解:周易本质上也是一个数学模型。而按照数学模型理论,世间凡是能够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都是科学的。我们来看周易是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的:它首先提出了八卦理论,以我们自身为太极点,向外延伸,分为八个方位,每个方位按照太阳与月亮的运转规律确定了不同的属性,然后再加入天地(也就是上下方位,也是阴阳二气),一共是十个方位。这就形成了一个数学模型,模拟的就是天体的运转对我们存在的这个世间产生的影响。根据这个数学模型,我们就能预测人类及个体的一些发展方向和质与量的的变化。因此,预测实际上是非常现实的一门学问,并非我们认为的一概是。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精华凝集的产物,代表着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 《易经》思想的智慧,历经几千年的 历史 至今经久不衰。己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孟之道,老庄学说,《孙子兵法》,《黄帝内经》,还有其他诸子百家,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易经》的中心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易经》是一部研究宇宙自然规律的著作。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发展都存在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先有天,后有地,天地造万物,人类与万物共生。人类有了思想,就会有更高的需求。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递进的。 《易经》所研究的对立与统一的规律,是阴阳对立统一论的核心思想。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运动,运动产生万物,生命在于运动。“一阴阳之谓道”的哲学基本原理,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原则。从而揭示阴阳两气的变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易经》的中心思想在于它所研究的如何做人做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有所追求,有所理想,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海纳百川。要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既要独善齐身,又要兼济天下。人人以仁爱之心,去建立大同 社会 ,去实现天下为公。 《易经》所讲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就是以天地为准则,确定人生规范。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宇宙的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刚柔并济,以和为贵,处事中庸。尽量做到修身养德,稳健忍耐,平衡和谐,持续发展。 《易经》是儒家经典,是六经之首,是儒家学派的核心部份。孔子对《周易》的全面注释,吸收了《周易》全部的精华,又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形成了儒家的《易传》。《易经》历经两千多年各个学派的深入研究,随着 社会 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它又有着新的内涵,又有着新的中心思想。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一、《易经》名字的解释: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一>、 关于《 周易 》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3、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7、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⑶、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三>、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 、第一种观点认为: “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四>、 关于“经”字的解释: 1 、、 “ 经 ” 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只有“巠”。 ⑴、在金文中,“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 注意: “纟”同“糸”,不能读作( sī )而应读(mì),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 sī )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 b、“纟”字在金文中,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糸”是楷书的写法。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⑶、“经”是楷书的写法。 ⑷、“经”是简化字。 2 、 “ 经 ” 字的词义解释: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文辞才能流畅。 ⑵、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南北谓之“经”;东西谓之“纬”。 《考工记﹒匠人》:“国中九经九纬。” ⑶、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经络”等。 ⑷、同理,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就称为“经典”、“经书”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古通“径”。 ……等等。 3 、所以 “ 经 ” 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参考资料:百度词典、祖行编著《图解易经》。 易经的流传与学派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编辑本段]八卦符号 (一)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编辑本段]六十四卦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乾(乾上.乾下) 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因词条字数限制没有乾卦的象辞跟彖辞!)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讼﹝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师﹝坤上.坎下﹞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