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运动规律,易经时间规律
易经的三易是指哪三易?
,《周易》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这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和辩证思想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著作,读西方哲学史,读《毛泽东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大师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著,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和辩证思想
《易经》的文化密码:自然规律与辩证思想 对于我,读《易经》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神差鬼错。又或许,与《易经》的相遇,是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去年有段时间在读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读《荣格自传》,读卡伦.霍尼的心理学著作,读西方哲学史,读《毛泽东诗词》等等。在某个平常的日子,正在读书的我,脑袋莫名其妙地想要了解一下中国的神话,毕竟人类哲学的源头,就是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占卜文化。我是中国人,当然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 于是,我买回来了两本书:《山海经》和《易经》。 应该说,一翻开《易经》,读了几页,内心已经完全被震撼住了。毕竟在这之前,我的认知与大多数人一样,《易经》是用来占卜算命的,是神学,是。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明白,这是自然哲学,是咱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读书,我向来是“不求甚解”,自然对于《易经》也是这么一种心态。所以,我没有仔细地钻研那六十四卦象的神秘,也没有一个个字一句句话,去渗透其中的涵义。如果让我去背诵其中的句子,我应该只会其中三五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元亨利贞,关于其他的,我几乎就背诵不出来了。 即使如此,《易经》还是让我感到无比地震撼与惊讶。 恰恰好,在我偶然与《易经》相遇的同时,也是很偶然地在网络上刷到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也是在这时候,我了解到网络上早已掀起一场易学热,早已掀起一场国学热。像于丹易中天南怀谨曾仕强金佩荣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国学大师们,早已火遍了网络好些年,不仅如此,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末世预言”也是一片火热。 不得不说,我被曾仕强先生的易学讲座吸引住了,算是马马虎虎地听过了一遍曾老先生的易学讲座视频,曾老先生的《道德经》讲学视频也马马虎虎地听了一遍。从个人观点上,我是极其认同曾老的国学文化观,甚至认为曾老无愧于当代孔子的圣贤之名。至少在当代国学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曾老先生应该是其中一个领跑人。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读《易经》的感悟,亦是如此,一切皆在不言中,易学思想的内涵,无始无终,无穷远大,飘缈不定,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也是无法用准确语言来表达。所以,当有朋友问我说,“你读《易经》呀?读懂了没有?学会(占卜)了没有”,我笑笑说,“没有,要是以后会了,就外面路边摆个算命摊子,挣个饭钱。” 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咱们小百姓的日常生活,聚集于衣食住行家长里短之上,无须拿《易经》《道德经》等这些大道理扰乱他们平静的日常。正如《系辞》曰:夫《易》,广矣大矣。易之阴阳道,显于乾,藏于坤,有形于器,无形于气运中,天地之广阔,宇宙之无边,无不是《易》的“爻(变)”。 所以,关于《易》,我只能说,你的世界有多大,你的思想有多广阔,你的格局有多大,那么《易》正好对应你的思想与格局之大。也正应了那句,一千个人,一千种人生,一千本《易》。关于科学,我们所有人已经有一个共知,那就是科学文明起源于哲学思想,恰恰《易经》最正确的解读,就是人类最朴素的自然哲学,就是天地宇宙间最原始的辩证思想。 是的,如果一定要让我写些什么读后感,那么我只有这几个字:辩证思想。《易经》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辩证思想,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核心思维,是维系与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思维模式。对于科学界,辩证思想或是逻辑关系,已经是一个必不可少科学思维。的确,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科学原理学说,哪个能脱离逻辑思维,哪个能不扯上辩证思维。 不仅如此,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成语,比如:七上八下、不三不四、前后左右、上天下地,前因后果、风调雨顺、春夏秋冬、左邻右舍.....,哪个成语没有辩证上的逻辑关系?又比如说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不正是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为核心?又比如老庄之道,不正是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孔孟之儒,何处不体现了辩证思想?又比如我们百姓日常的饮食文化与结构,都是承前启后的辩证关系的。我们的生理或是心理特性,无不存在辩证上的逻辑关系。有成语曰,以小见大,知微识著,从辩证逻辑关系上,天地万物间,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自然规律的运行轨道中。 说到自然规律,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是自然规律?对于时间,自然规律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日出东方,日落西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等等时间和空间规律性;对于人类生存,自然规律就是:一日三餐,五谷杂粮,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等等,日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规律性。对于社会文化发展,自然规律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于社会和经济,自然规律就是:以民为本,民心所向,民以食为天,不患寡患不均,民富国强。 所以,不同的事物和关系里,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和事件,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不一样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先有“前因”,才有“后果”,在这其中,“前因”又是必须有“前因”,“后果”又必须是下一个“前因”的前因。以此类推,事物发展的关系链,其实就是反反复复的“因果”关系网。 事物的因果关系链里,无论“因”,还是“果”,都具有不稳定性,随时间地点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条件”的随机变化,“结果”当然也是随机变化的。但前后之间的“变化”存在相互依附的关联性。 所以,事物的发展,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一定是遵循某些固定的规律。而这个不变的“规律”可以对应事物发展关系链里任意一个“因果”关系点。 在中国古哲学观里,易学和道家的思想观,“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而“道”又是分为阴阳。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有众圣贤曰: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至简……。所以,“道”虽为自然规律的化身,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声无色无形的,无处不在的。 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科学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比如数理化的科学技术,必须符合一定的时间空间生理能量守恒等多方面的规律性。 今天的高科技文明社会,已经证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有很强大的实操功能,并可用来服务与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所以,在人类科学方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规律”,已经被应用于人类服务上,已经变成肉眼可见的房子车子电视等等实物,也已经变成肉眼不可见的“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信息化时代。 由此可见,《易经》里的自然规律,从辨证思想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被应用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理,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是客观存在的,是科学性的。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易经》六十四卦、河洛图、阴阳五行、自然风水学,中医辨证,太极文化,孔孟儒学,老庄之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一直被归纳于封建思想,归纳于“玄学”封建。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上,这些“封建思想”是被强烈反对和谴责的。 于是,很矛盾的问题出现了。从辨证思想上论证,这些落后的“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却又都是建立在朴素的自然哲学观上,都是符合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观。 所以,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这个历史观,正确与否?从社会意识形态上,应该是“正确”的历史观,但从唯物主义哲学观上,应该是“错误”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个为标准?以此来正确定义我们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但无论以哪个历史观为标准,中国人都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实证其中一个历史观的正确性。比如,以辨证唯物观上,孔孟儒学其实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人文思想,即使如此,能说会道的中国人,至少能举出几千个历史事件,证明孔孟儒学的迂腐和。 不过,十分有趣的是,中国人这头七嘴八舌地批判孔孟儒学,另一头又在狂热高歌和向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他们拥护与支持孙公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民主思想,拥护与支持毛泽东思想。殊不知,无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还是孙公的民主思想,还有毛泽东思想,追溯起来的文化源头,正是自己批判的儒学思想。 所以,说到底,孔孟儒学,老庄之道,乃至由易学思想洐生出来的天文地理风水学中医学,还是应该归纳于社会人文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观里。一句话,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具有科学性,具有自然哲学性,具有社会实用性,从整体性思维意识形态上,中华文明就是一部具有科学性的社会文明发展史。 也就是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明,遵循科学性的发展规律,是必然性的历史进程,不是偶然性的。 所以,从辩证思想上,一部中华文明史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并不符合“封建、、落后”这三个特点。五千年落后的封建思想,这个历史观,是错误思想,是真正的“愚昧”和“”。 的确,如果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不科学的,是封建思想,是落后的文化,那么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和自信从何而来?对于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必须建立在(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结合上,而(父十母)这两个生命体的存在,又必须建立另外两对(父十母)的生命结合上。人类生命通过繁洐这种方式,有规律性地一代代传承、发展、壮大。在人类生命繁洐传承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文明本身。 所以,文化还是文明这些意识形态思想,必须是产生并依附于人类发展进程中,彼此是共生共存且相生相克的。哲学界一直有个争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从唯物主义,还有物种特性而言,地球上一定是先有第一只母鸡,尔后才能实现母鸡下蛋的客观事实,尔后才是反复循环的繁殖:“蛋孵鸡—鸡生蛋-蛋孵鸡。” 又说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定义上,唯心主义是形而下学,即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存在决定意识。其实这个哲学辩论议题,是一个变相式的“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意识的产生与传承发展,必须是依附于某些客观物体上,比如人类文明史必须以人类生命繁洐史为承载体,意识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必须通过依附于宏观世界的实物体,实现其能量的传承和转换。所以,从辨证思想上,在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唯物主义一定先存在。“存在决定意识”一定是关系链的基石,而后才能洐生“意识决定存在”。 由此可知,从辩证思想上,关于人类哲学,自然哲学观一定是先于其他任何哲学思想而存在于人类意识中。而对于科学本身,天文地理学必须先于其他科学,而后才能发展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更高层次更精细化的人类科学。同理,自然科学一定先于社会人文科学,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命诞生之前,天地,山川河流,草木,宇宙运行等等构造成的人类适宜生存环境,必须在人类生命出现前已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可脱离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而社会人文科学,一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关系而存在与发展。 天地万物,河流山川,日月星辰,宇宙运动等一切具有自然属性的事物,都是不以人类社会活动和意志而客观存在。人类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但人类从来改变不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改变不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轮回,改变世间万物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必须依附于这些自然规律而存在。科技生产力无法改变时间空间这些大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人类的生存必须依赖地球资源,依赖天体运动。这种依赖,不受人类活动和意识而改变。 所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必须依附自然规律而存在,如果说自然规律是一种运动,那么人类社会的活动和意识,都必须与这种运动同频率。人类的基因数字密码,恰好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而吻合。当然,以现有的人类知识,我们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视其为偶然事件。然而,从自然哲学观,即唯物主义论观点,宇宙万物间所存在或是发生的一切活动和意识,都是有规律性的,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偶然事件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那么,人类基因数字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数字密码相同,不应该被视为偶然事件。若不是偶然事件,那么《易经》六十四卦这组数字密码(0,1,2,4,16,64,384……),应该归属于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对于人类生命,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精神意识特征,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是应该在自然规律的范畴内。 也就是说,人类科学文明虽然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但最高级的科学文明始终无法突破自然规律,无法突破时间空间上的自然属性,无法超越宇宙的运动规律。是的,对于咱中国人,《易经》几乎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春夏秋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天文地理,自然风水,建筑力学,中医学,军事等等都是应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于农耕活动中。不得不说,巜易经》的实用性太高,影响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哪怕是高科技文明的当代,《易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彰显于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确实是这样的,哪怕我们很多人从主观意识上否认《易经》的实用性,甚至是批判它是,是玄学思想,是反科学精神的。但好像我们的日常生活,却又处处有它的影子。不经意间就来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闲聊间,脱口而出一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当代中国人总是很有趣,他们从主观意识上竭力否定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但日常生活中其实还是按老祖宗那一套来。 是的,作为儿女,与父辈一代,几十年如一日的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里,你的身上又如何没有父辈一代的影子?你的人生里,又如何完全摆脱来自于父辈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而你的父辈,他们的身上,又怎能摆脱来自于他们上一代父辈们的文化印记?潜意识里,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代代相传下来的,虽然相隔几千年,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某些内在文化意识里,古老的文化模式,仍然存在。比如祭祀,宗族,孝道等这些传统人文,仍然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以主观意识上的文化价值观为准则,去批判与否定老祖宗的文化,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上,它本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你的人生,始终被父辈们所影响着,甚至一直被思想教化中,你如何用可能是来自于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文化价值观?从哲学辨证思想上,这是无法成立的哲学命题。 然而,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我们所有人又必须不断去否定来自于父辈一代的文化,必须去否定他们身上的某些所谓的落后与文化,我们才能继续走在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才能从思想上,寻找到前进的新生力量,从而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历程,并且继续又把这种新的人生价值观,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继续影响自己的后代,影响自己身边的每个人。 所以,关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属性,关于易学思想,关于老庄孔儒之学说,关于墨家法家兵家思想,关于占卜算命等等,到底是不是封建思想,到底应不应该被遗弃与否定,这样一个争议题,始终一直存在着矛盾性的对立面,是一个无法有正确答案的争议题,但我们一定会在激烈的争议中,继续前进并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思想潮流,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或许,这才是我们讨论历史的真正意义,无论正确有多少,错误又有多少,但一切的讨论与争辩,终将会让我们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走进一个新的生活愿景。易经万物的运动规律
周易就是周代之易, 孔子定为五经之一, 计有24070字. <<周易>>即我们现在见到的易经, 它分本经和大传两部分. 本经包括八卦, 重卦, 卦辞, 为易有主体, 故称为经; 大传包括上彖, 下彖二, 上象三, 下象四, 上系五, 下系六, 文言七, 说卦八, 序卦九, 杂卦十, 此十者合称十翼. 十翼为阐明易经而作, 故曰传. 周易不仅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也是作人之道的宝典。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这就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易经》的帝王学、领导学。天地如盖珍,覆载何高极。日月如磨蚁,往来无休息。上下之岁年,其数难难窥测。易经﹝明善恶﹞ → 斗数﹝辨吉凶﹞→ 玄空九星风水﹝趋吉避凶﹞明显地是要我们由儒家的中庸思想,走向道家的人定胜天观念!两者不可缺一! 自古以来,太乙神数,大六壬,奇门遁甲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还有许多分支:紫微斗数,铁板神数,八字,六爻梅花占卜, 周易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个规律最通俗最本质地说就是生老病死的规律,再简单一点就是从生到死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生。亦没有永恒的死。生生死死是轮回的,循环的,无穷的。人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人,动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动物,植物有生有死,没有不死的植物,国家,人类,地球亦有生有死,没有永恒的国家,永恒的人类,永恒的地球。周易用两种方式揭示和描述了这种规律,一种是以图的形式即太极图标示的,参照本书封面的太极图,白的为阳,黑的为阴,阳死阴生,阴死阳生,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另一种以文字即命理十二宫所描述的,万物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再到长生而循环不已,这种生老病死的规律,万物都是相似的,之所以说是相似,因为还有寿命的长短和过程的曲折不同。根据这种规律就可以大体上对万事万物进行预测了,当一个人其身体或事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就要开始走向衰败,最后死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古人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团体、社会亦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越是强大越是接近了衰败的边缘,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万事万物这种相似的规律(不仅是生老病死上相似,在其他方面亦是相似的)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最重要的原理。 哲学讲,事物都是运动的,有联系的,科学讲,两个物质之间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跟物质的质量和距离有关,没有不相互联系不存在引力的物体。牛顿的宇宙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证明。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有联系的即存在关联性。此物的运动必然会影响或关联着彼物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是相似的,这是周易预测所依据的又一原理,即关联性原理。著名易学大师张延生曾经根据一个苹果落地即时预测某大学一个校长在这个时刻下台,那是在特定的地点根据看似偶然性的事件所作的即兴预测,说明万事万物存在着关联性。古老的蓍草起卦法和唐代以来的铜钱摇卦法就是人为的通过蓍草和铜钱的运动摹拟我们所要预测事物的运动,其规律即吉凶是相似的并通过卦象显现出来。奇门外应完全是根据关联性和相似性原理以此时此地此事的吉凶对应彼时彼地彼事的吉凶进行预测的。如某人要问难结的官司之事,忽见云散日出,即可断官司之事很快会了结并对自己有利,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亦是依据这种原理来预测的。如果万事万物不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周易预测是不成立的不可能的。 周易是我国周朝的易经,是周文王囚里据伏羲先天八卦演绎而成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的。实际上,自周朝以来,经历代圣贤先师的不断努力和完善,周朝的易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现代所称的周易泛指丰富和发展了的一整套易学理论,包括易理和象数两派的主要著作。 易经是我国群经之首,是一部用阴阳学说揭示和描述宇宙内在本源规律的书。民间称无字天书。易经很古老,在文字未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发现,许多事物都存在正反两个方面,如白天黑夜,男人女人,硬的软的等,为了描述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事物,随手画了两个最简单的符;“—”“--”来表示之。开始这两个符号必定是随手画的,只是代表的意义而没有名称,是后来才称其为阳(—)和阴(——)的。关于这两个符号的产生,有的研究周易的书说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有的说是表示白天和黑夜的符号,其实它们并不具体那一事物,而是描述两类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类事物的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毛泽东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分为二就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用我们祖先的话说就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都是由阴阳构成的。同时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分为阴阳。阴阳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的分类和描述,这样简单抽象的描述,随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祖先们肯定感到很不够。通过进一步观察,按《易经》上讲,我们的祖先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发现了万物类象的规律,即万物按其类基本相象。有的阳的成分多一点,有的阴的成分多一点,有的外阳内阴,有的外阴内阳,于是把所有的事物(开始主要是物质)拿来分类,结果可分成八大类,万物都拿来分类了,没有不能纳入这八大类之中的,为了描述这八大类物质,于是用八个符号来代表之,这八个符号就是由阴阳组成的后来称之为八卦的(略)这八个符号。这就是八卦的起源。至于有的研究易经的书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伏羲氏则之而画八卦,是不确切的,这造成了人们对八卦起源的神秘性,不利于科学的宣传周易,这八个符号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当时的文字,是文字的祖宗。后来先人又发现,不但物质世界符合八卦的分类和规律,精神世界亦可以用八卦来描述。笔者在《清正气功》专著中提出,从大的范围来分,物质世界属阳的世界,精神世界属阴的世界。阴阳两世界均符合八卦所描述的分类和规律。易圣周文王据此进一步推演,将伏羲描述自然的物质世界的先天八卦推演成同时可以描述自然和社会的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我们现在应用的就是文王八卦。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增多,所发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仅八个卦(符号)已经不能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了,于是周文王根据这两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将文王八卦进一步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从此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规律展的规律都在其中了,没有能逃出其外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亦证实了六十四卦与宇宙的自然社会规律的相吻合性。如六十四卦与生物遗传基因结构和组合方式是一致的。 可以这样说,文王当时做的是很伟大的科学研究,他对自然的社会的万事万物的分类归纳总结和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揭示和描述,是如此的严密和准确,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力,历几千年而不衰,是现代的所谓的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所不能比拟的。可怜的是,现在还有人把我们祖先的科学研究成果说成是封建,何等的无知悲智。现代的许多科学无不是以周易理论为源泉,无不是从周易理论中得到启示而发展起来的,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就是显著的例子。可是有人忘祖了,忘了我们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根。他们人长大了,怀疑起自己的来源了,人都是父母阴阳结合的产物,能说父母的阴阳结合是吗? 周易的起源是科学的,这个起源不搞清楚,往往容易被当成。自古以来,太乙,六壬,奇门被认为是《周易》预测中最为高深的三门学问。其中奇门遁甲用以掌握天时,明确地利,发挥人的能动性。什么是易经?
潘守宇先生在中国首届象数理占研究会上的发言提纲
易的3种含义是简易、变易、不易!易字的组成时上日和下月,易经是用日月的运动规律来研究世界上一切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人生事业的指南,是趋吉避凶的宝典。孔子在《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解析(个人浅见,抛砖引玉) 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外,观察天地万物,在内,观察自身奥妙,明白了外在“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的奥秘,然后才“发明”了“八卦”。 这一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中被反复论证——《易经》每一卦都有“卦德”,这就是以”自然之道(天道)”解释“人道”,《易经》也因此成为一切古代典籍、诸子百家思想(也是华夏民族思想)的源头。 只要看一看“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知道,观察天地(“远取诸物”),得天地之德,天地何德?乃人之德(“近取诸身”)。故学习《易经》,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道德的自省!别的不说,想想“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者一阳一阴,相辅相成)两句,如真能理解并践行,受用终生!《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和其序,与鬼神和其吉凶。研究周易的目的,就是要明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向天学,向地学,向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学,向古人学,向今人学,把内求与外求相结合,进行自身修炼,通过‘悟’而达神明。适生存,趋吉利,图发展,追求知‘道’的境界,达到最终与自然界的和谐。人是之然的产物,要因天之序,中国就是心国,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 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我一如,也就是后来佛传入中 国的梵我一如!为了使您的事业家庭运行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使您的事业臻至完美,并保住完善状态。一定好好研究体悟易经。
易经的原理???
《易经》的原理包括:1、《易经》由太极图——阴阳爻——单卦——重卦及经文——易传所组成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完整的过程和系统。2、《易经》演绎着万事万物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3、《易经》够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能够从中探索宇宙人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生之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4、、《易经》是一门学科,是一门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进程的理论。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如现在的电脑,就是把复杂的计算程序转换成"0"和"1"这两个简单的符号。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或者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不变的。 换句话说,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大则家、军事家可用于安邦治国,小则人民群众可用于立身处世,安居乐业。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华文化的灵魂里,作为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聪明的思维方式,包涵着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具一格,对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易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哲学思想、计谋策略、思维方式、修身养性、军事、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医学养生、行为科学、文艺美学、围棋技艺等等,真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甚至目前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等到启示,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六十四卦可视为有关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最佳对策。《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在今天,仍然是引导人们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锦囊宝鉴,人生的行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