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多少岁学易经,学易经的好处和坏处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还说过:“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很在意他在宋得到“坤乾”这件事,说明“坤乾”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头尾14年,其间,之宋时应为59岁。

以上两段话加在一起,结论是这样的:1、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2、流浪过程中,孔子59岁在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宋国得到《坤乾》(很有可能是老子留给孔子的),就是殷朝的易经。是本来就叫这个名字,还是孔子为了避讳,所以用了这样的名字来掩盖什么,已经不得而知。

再后来,又漂泊了9年,孔子68岁被学生营救,回到了鲁国。此时孔子学习易经,收获如何?还没有得道,但是已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孔子一生是极其少见类似的感叹的,因为两点,一点是假设了一个具体的前提,我想如果不是基于特殊的缘故,比如并不喜欢自己50岁时候的作为,比如当年其实另有特别的机缘,以孔子的性格,无缘无故不会假设。

另一点是给出了一个当时不存在,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存在的结果。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三个强烈的情绪指数,一是对68岁叶落归根和终于安定而非常兴奋,二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十分欣慰,学习易经之难,突破性进展自然有这样的情绪流露,三是极端自信,自信自己很快就能够终极圆满。孔子不打诳语,如此言词,堪称一绝。

一代“圣人”孔子为何说自己后悔学《易》晚了:若五十岁开始学就好...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再给我数年时光,或者如果我五十岁开始学习《易》,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因为易经中讲到万物的规律,事情的解决方案,还说了君道和臣道,和人情世故。

为什么当初孔子说他五十岁学了《易经》就无悔了呢?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还说过:“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孔子很在意他在宋得到“坤乾”这件事,说明“坤乾”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孔子从55岁开始奔波列国,头尾14年,其间,之宋时应为59岁。以上两段话加在一起,结论是这样的:1、孔子51岁在做高官,55岁开始流浪,并没有接触到《易经》,而且当时行政弄权不亦乐乎,当然也不存在学习《易经》的可能。2、流浪过程中,孔子59岁在殷商遗民的聚居地宋国得到《坤乾》(很有可能是老子留给孔子的),就是殷朝的易经。是本来就叫这个名字,还是孔子为了避讳,所以用了这样的名字来掩盖什么,已经不得而知。再后来,又漂泊了9年,孔子68岁被学生营救,回到了鲁国。此时孔子学习易经,收获如何?还没有得道,但是已经接近临界点,所以孔子才会说出上面的感叹:只要加上9年,就是从50岁开始学习易经,就肯定已经大成了。孔子一生是极其少见类似的感叹的,因为两点,一点是假设了一个具体的前提,我想如果不是基于特殊的缘故,比如并不喜欢自己50岁时候的作为,比如当年其实另有特别的机缘,以孔子的性格,无缘无故不会假设。另一点是给出了一个当时不存在,甚至有可能永远不存在的结果。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三个强烈的情绪指数,一是对68岁叶落归根和终于安定而非常兴奋,二是对自己已经取得的进展十分欣慰,学习易经之难,突破性进展自然有这样的情绪流露,三是极端自信,自信自己很快就能够终极圆满。孔子不打诳语,如此言词,堪称一绝。

乐亦在其中矣;五十以学《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当中也有快乐!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这是孔子的自我评价,说的是他自己的状态。 “饭疏食”就是吃一些粗粮,也可以理解为食物粗糙简陋。那时候热水变称为汤,“水”指凉水。饮水,就是平日里喝凉水。“曲肱而枕之”,就是没有枕头,枕在胳膊上。这些在孔子看来自有一番滋味“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如果做一些不义的事,比如和阳虎、季氏这样的人在一起谋划,打成一片,即使能够获得土地、财物、权力、地位,变得富且贵,也只不过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宋儒考学生的时候,问“孰为孔颜之乐”,颜回的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的乐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什么是生命本源的快乐?比如一个人需要呼吸,呼吸本身就是人生最伟大的奇迹。难道不觉得生命很奇妙吗?一口气呼出去还能再吸回来,如果只出气不进气,那就不奇妙了。当一个人能够体会到呼吸的快乐、生命本源的快乐时,“法喜充满(修行顿悟的快乐)”的感觉就来了。 孔子感知快乐的能力很强大,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快乐。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认为幸福是执宰一方,幸福是腰缠,幸福是香车十乘等这样的标准,那么幸福就是一种状态。实际上,有人有马千乘,内心照样颠沛流离,魂无所依。因为幸福跟拥有多少东西关系不大,而是需要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如果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也能很快乐;假如没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便拥有很多,也会焦躁不安。 感悟:幸福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跟拥有多少关系不大,而是需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五十以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如果上天能让我多活几年,在我五十岁时就学过《周易》,那我此生就可以无大错了。”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易经:《连山》《归藏》《周易》 《连山》《归藏》不见传世,所以《易经》基本上指周易。 “加我数年”,“加”是通假字,通“假”,就是借来的意思。孔子说:假如生命能够再借我几年,我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周易》,我的人生便不会犯什么大错了。由此可见,孔子把《周易》看的很高,这句话很明显是对《周易》极大的褒奖。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五十岁以后说的一句回顾式的感慨。孔子在六七十岁的时候学到了《周易》,突然发现《周易》原来饱含人生真谛。《周易》讲的不是算命,《周易》讲的是生活态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都是人生态度。 《周易》中,为什么乾挂那么重要,就是人要随时随地保持谦虚的态度,这是很棒的卦象。再如“否极泰来”,是告诉我们,如果人生暂时走投无路,只要自己坚持奋斗,好的情况就会出现。 《周易》给孔子,包括给我们后来所有的读者提供的最重要的知识,绝对不是卜卦算命。没有哪个国家靠卜卦能够治理好,没有哪个企业靠算命能够经营好。《周易》带来的文化上的积淀,不在于算命和预言,而在于让我们理解世界的规律,让我们知道人要能够学会控制好自己生命的节奏,做事不要做到极端,要学会中庸之道。 孔子在晚年读《周易》后,发现对他提出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支持和印证,所以他感慨“如果上天再借我几年,让我回到五十岁的时候,就能够学《周易》,我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这一生有哪些大过?很难下结论。但是他五十六岁周游列国的时候一定吃了很多的苦,遭遇很多悲凉的事。他的学生也跟着他遭了很多的罪,他的内心难免有一些自责。 感悟:决定学完《论语》之后继续学《道德经》和《易经》。《道德经》浅浅地看了一遍,觉得自己的人生的格局一定程度的打开了。《易经》只是听了几节课,感悟也很深,如果前几年就学习,那可能前两年自己犯了错就没那么重。当然,如果我的认知水平没有提高的话那可能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也通过犯错让自己意识到成长很重要,学习很重要。若是没有犯下错误,可能自己还是得过且过的、昏昏沉沉的过日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从错误中成长也是一种成长。当然,从此刻开始,自己努力的学习,那是对自己未来负责任。加油!感恩!

涨知识:为什么孔子晚年学周易八卦

因为他发现《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竟然把他一生的际遇给抽象化、模式化而概括殆尽了,他从中看到了自己一生的所有的努力和徒劳,所有的荣耀与耻辱,以及所有行为的结果——吉、凶、悔、吝,这种被人概括殆尽的感觉很差,哪里像一个圣人,分明是一个凡人!有种被天左右、安排的感觉,故而认为易理体现了天命(也就是现代人说的规律、自然规律、物理定律)。

据《论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说明孔子50岁时,因为“学易”而“知天命”。那他为什么因学易而知天命呢?这就是《周易》的奥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