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偏向理论,八字贵人偏是什么意思
传播学专题之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简介 概述“媒介技术学派”被称为传播学第三学派,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称其为“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开创了以研究媒介/技术为视角的生态学研究模式,将媒介视为环境,研究生存在其中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共生关系,吸收了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理念,追求技术/媒介、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媒介环境学理论学派主要分为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前者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后者以波兹曼、莱文森和梅罗维茨等为代表。意义和影响将传播学关注的焦点由内容、环境转向媒介本身,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很少论及社会对技术的使用和改变,但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也从未忽视人在技术面前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 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媒介环境学派并不认为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直接、唯一因素。 在他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传播内容和特定环境的作用。 英尼斯 英尼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是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师从帕克,是麦克卢汉的老师。代表作有《帝国的传播》《传播的偏向》 等。在《帝国的传播》中,他提出一一个社会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在《传播的偏向》中,他认为某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一起。 1.泛媒介论:即凡是能够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和社会思潮的介质,都是媒介。 2.传播偏向论:所谓的偏向可以看作是文化、制度的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断裂。 ①偏时间的媒介:石刻文字、泥板文字之类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媒介(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有助于连续文明的发展)) ②偏空间的媒介:轻便容易携带,,扩散范围较大的媒介(有利于增强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 3.知识的垄断:英尼斯把将集团利益与传播技术及其内容捆绑的机制,称为知识的垄断。 4. 文明的失衡:英尼斯将传播媒介理解为隐藏在历史进程、社会组织和人们感知系统背后的重要动力,并将传播视作一切历史运转之核心。 评价: 揭示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将媒介研究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某一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比如文字时代打破了 口语时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印刷术时代培育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而电子时代则击碎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后喻文化:子女教父母如何使用电子媒介) ,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些论述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媒介本身就是一 种文化) ②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改变了传播学中以信息内容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开创了媒介与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③媒介生态学派认为媒介创造了一种“环境", 对社会现实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同时媒介生存具有“外环境”,其生存发展受到诸如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思想较早的来源就是英尼斯的媒介思想。 不足: 他将媒介的因素放大了,忽略了人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失衡,政权就会崩坍。英尼斯这种简单武断的说法显然是受到了科技决定论因果模式的影响。麦克卢汉 0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共有两层含义: 1 媒介效果层面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相较于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成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和电子媒介(再部落化社会/地球村)。 2 媒介功能层面 “一个媒介总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比如文字的内容是口语,广播的内容是文字,电视的内容是文字或电影。这就导致我们很难把内容和媒介本身严格地区分开来,使我们注意不到媒介的影响。 作为一个隐喻,“媒介即讯息”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媒介的影响在于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媒介是社会交往的讯息”。 02 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心概念是“感觉”。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一切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拓展。例如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则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一论断强调了媒介本身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接着他提出“延伸意味着截除”。使用替代性工具,身体那部分的原有功能就会退化。不同器官的延伸,会带来人整体感觉器官的不平衡,只能借助麻木或堵塞感知通道,才能承受这种强度。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人整体的延伸),中枢神经的截除意味着全身的麻木。 不同媒介延伸了人的不同部分,也延伸了不同的感觉器官。由于口语媒介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媒介,没有感觉器官得到延伸,因此在口语时代,我们的多种感官处于平衡状态。麦克卢汉认为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听觉是最理想、最平衡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全方位的、整体的,触觉也具有同样特征。如果因为使用某种媒介而使人的某种感觉器官得到延伸,人类就会处于感觉不平衡状态,人类文明就会向危险的方向发展;只有整个人身都得到延伸(如通过电子媒介),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理想状态。 03 热媒介/冷媒介 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式论断,将媒介区分为两种:冷媒介和热媒介。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参与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信息。如:报纸是热媒介、电话是冷媒介、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需要强调的是,冷热媒介的判断并非绝对,麦克卢汉本人对各种媒介“冷热程度”的判断也十分主观。 媒介冷热论实际上是在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麦克卢汉推崇冷的媒介,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热媒介进行批评。热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人们已越来越醉心于用技术塑造越来越热的媒介,不知不觉放弃了民主选择的阵地,不利于民主发展。 04 地球村 “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是在《古登堡群英》中被提出的。麦克卢汉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各种现代交通方式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口语媒介产生了部落化的社会形态,人们结成面对面的亲密社群,共同参与生产和仪式(部落化);城市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去部落化);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再部落化)。他把媒介的发展分为口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阶段,分别对应着部落化时代-脱部落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 05 媒介即按摩 媒介即按摩,其含义在于“媒介作用于人类感官的比率,渗透其中并对其塑形和改造”。人们感受媒介更像是全身接受按摩一样,能切身感受到媒介对我们生活及社会的影响。理解媒介意味着理解媒介的后果,理解“媒介即按摩”意味着理解“按摩的后果”,这种后果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感官比率。 《媒介即按摩》的策划人阿尔吉指出,取名“按摩”实际是暗示“媒介不是中性的东西,它拽住人,摩擦人的肌肤,按摩人的肉体,把人撞击得团团转”。通过媒介,受众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大多数人在更大程度上把媒介当作娱乐的工具,作为一种让自己得到放松的手段。受众从媒介处得到了一种“按摩”的效果,而这种“按摩”却在无形之中使人们被麻痹而不自知,让受众变得乐于接收各种碎片化信息,懒于自我思考。 06 内爆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时代,过去的许多差异正在消失,正在经历着“内爆”(implosion)的过程。内爆指界限的模糊,是电子媒介作用下人与环境的一种界限的崩溃。内爆是消除所有界限、地域区隔或差异的后现代性过程。①物理空间上,媒介使人的感官得到延伸,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消失;②虚拟和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即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的模糊。 鲍德里亚引申出“外爆”的概念,外爆即界限的清晰。 ①外部表现为扩张。国家、地域和资本的不断扩张,为追求利益会划分自己的市场边界,不断扩张; ②内部表现为分化,社会、话语和价值的不断分化,文化分化,价值体系分化。 当今的内爆首先是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内爆,即意义的内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但人们总是错把前者当后者。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将各种真实、意义和价值的界限进行摧毁的内爆,在社会内部首先成为一种破坏、一种颠覆,最终,这种内爆又变成了对社会大众的控制。在这样的意义上,鲍德里亚的内爆已经远离了麦克卢汉制造和使用这一概念的初衷。 07 媒介四定律 马歇尔•麦克卢汉、埃里克•麦克卢汉在《媒介定律》(1988)里提出媒介四定律: 提升——一种新的媒介是对现有传播能力的提升; 过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媒体会过时和淘汰; 复活——旧媒体不会完全消失、灭亡,而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社会当中; 逆转——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 各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更新换代的固有属性,它们有各自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轨迹,而在这演化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其他媒介的影响。提升-过时-复活-逆转 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单向递进的序列,而是媒介之间复杂的此消彼长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形态演化阶段。 “媒介四定律”概括出了伴随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媒介更新换代和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新兴的媒介强化和提升了旧媒介的某些功能,使旧媒介变得过时,新媒介的功能达到极限之后又发生逆转。有些媒介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不断的形态逆转中相继消亡,有些旧媒介过时、被更先进的新媒介取代之后,这些旧媒介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08 对麦克卢汉的评价 1、意义 ①理论有独到见解,扩大了媒介的概念; ②将媒介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③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和范围,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④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2、局限 ①具有技术决定论倾向,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③忽视了媒介的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的划分过于牵强; ④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人类行为是片面的; ⑤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广播和微博各自偏向什么
广播偏向于感染力和凝聚力,而微博偏向于时空、感知和内容互动。广播是最传统的传媒工具,以其快速及时、声情并茂、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一直是各国舆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手段之一。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PC、手机等多种移动终端接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互动。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就里面解的传播的偏向的内容简介
《传播的偏向》试图回答一篇心理学文章提出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偏向》中,伊尼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学习过程中的口头法和书面法的对立。在《挑剔的批评》一章中,他解释说:“我偏向于口头传统,尤其是希腊文明中反映出来的口头传统。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把握其神韵。”总的看来,伊尼斯作为技术学派的奠基人,并没有很明显地张扬“技术”这个词汇,而是更倾向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从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论证(或者用讲述更合适)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是另一个视角下的传播史比技术主义的标签更加明显。时间,在宇宙理论上是个什么概念?
时间,在哲学上,是个哲学问题,在物理学上,包括在宇宙学上,是个物理学问题。1988年,霍金出版了他的《时间简史》。这本书立即成了名著。就象当初爱恩斯坦发表他的《相对论》受到追捧一样,这本书受到追捧,霍金也以此成了明星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在他的书中,他没有对时间理念解释,他仍然是沿用物理学上传统的时间理念,将时间作为一个物理量,也就是作为物理学上计算上运用到的一个量,对时间应用的分析。他解释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运用时间,解释宇宙。他的宇宙思想,是宇宙大爆炸学说。他对时间的理念,仍然是延续爱因斯坦那代科学家们对时间的理念。爱因斯坦那代科学家们对时间的理念,是将时间作为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量,就如把空间作为一个物理量一样,是一个用在计算上的一个量这样的概念。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关于运动物质中电磁现象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十年之后,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并不象牛顿所描述的那样是彼此直接产生引力,而是由每个物体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影响,它们在时空中造成凹陷或扭曲,一个物体经过另一个物体的旁边路径就会受到扭曲而偏向,这就好像是物质相互吸引一样。他的理论中,有一个“时空”概念。但他是对“时空”量的运用,而不是对“时间”内涵的解释。在他看来,时间是与物质并行的一个量,物质在特定的时间里,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上。 牛顿之后,人们认为宇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宇宙中的物质是无限的。这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无限多的物质,会有无限大的万有引力。那么,有着无限多物质的宇宙,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迟早会使得宇宙中的全部物质,最后都凝聚到一起。这与现实观察到的宇宙是矛盾的。这是牛顿宇宙学上一个矛盾结点。爱因斯坦认为,可以用非欧几何里的弯曲空间来解决这个问题。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几何学理论。在他的理论里面,有一个第五公设,也就是平直公设,即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之和都是180°。凡是符合这个欧几里德平直公设的空间,就称为平直空间。后来,到了19世纪初,以德国数学家高斯、匈牙利数学家鲍耶和俄罗斯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为主的一些人认为,除了平直空间之外,没有第五公设的非平直空间,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在这样的空间中,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未必是180°。描述这种空间的几何学,就称为非欧几何。爱因斯坦利用非欧几何中的弯曲时空来解决牛顿宇宙学上那个矛盾结点。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球型宇宙模型,这个模型是一个球面,整体上是一个闭合空间。在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型里,加进了一个“宇宙学常数”,引进斥力这一个数。引力和斥力保持平衡,就维系宇宙空间的永恒静止。爱因斯坦的这一宇宙模型,是一个静态的宇宙。俄国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历克谢·弗里德曼反对宇宙静态的说法。他认为宇宙存在膨胀和收缩的可能,如果假定空间有最大的对称性,那么,三维空间的几何,只有三种可能,一个是欧几里德空间,也就是平直时空,一种是爱因斯坦模型空间,也就是闭合时空,还有一种,是类似马鞍型的双曲面空间,也就是开放时空。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勒梅特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方程的解,指出宇宙是在膨胀,最初起源于一个“原始原子”的爆炸。他提出了一个宇宙模型。勒梅特提出他的这些思想时,他是比利时一所大学的教授,33岁,与弗里德曼没有交集。在宇宙膨胀这一观点上,他们俩是不谋而合。两年后,哈勃发现了哈勃定律,在观测上给了他们宇宙膨胀观点一个支持。1929年,哈勃发现,大部分星系的光谱所发生的红位移现象中,距离越远的星系红移量越大。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星系,不仅在远离我们,而且,离得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也越快。哈勃根据星系光谱的红移数据,计算出星系退行速度与星系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星系退行速度与星系距离的这种正比例关系,就被称为哈勃定律。这一发现,为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提供了观测依据。为此,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失败,后悔在他的场方程里引进“宇宙学常数”。 哈勃的观测证实了宇宙膨胀。用观测数据所支持的这种膨胀宇宙,与人们想象的那个无限和永恒的宇宙完全不同。既然宇宙是在膨胀,那么在数学逻辑上,倒推过去,又会发生什么呢?这就好比所有的星系在时空中逆行,它们是越来越靠近。这样,如果不断溯源下去,越早期的宇宙就会越小了,那么,总会有某个时刻,宇宙回缩到不能再回缩的一个状态。在勒梅特那里,这个状态是“原始原子”。因不能再回缩了,这个状态下物质是最致密的。这个时刻点,便是宇宙的起点,也就是宇宙的诞生点。这个就是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起源。基于宇宙膨胀回缩这种推论,从现在,往上溯回,追溯到宇宙起点,这个时间,就为宇宙年龄。当时,哈勃计算,得到的宇宙年龄是约20亿年。但是呢,当时的地质学家根据古老的岩石测出的地球年龄,不少于40亿年。这个证据证明宇宙膨胀说法是错误的。大爆炸学说受到质疑。现在计算宇宙年龄,仍然是哈勃当年的那种计算方法,就是基于光谱,根据红位移数据,按照宇宙膨胀回溯这一思路,计算宇宙年龄。只是仪器要精密了,要测得准了,看得远了。现在得出的数据是约137亿年。 1952年,弗里德曼的学生伽莫夫修改了弗里德曼勒梅特宇宙模型,发展了宇宙大爆炸学说。自此之后,大爆炸学说是宇宙学上的主流思想了。霍金的思想,是延续和发现大爆炸学说。在霍金这里,时间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他甚至提出“时光机”理念。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宇宙学这一路发展过来,都是将时间作为一种与物质平行的东西而存在的。是计算上的一个“量”。没有对“时间”概念本身的解释。这种时间概念是物理学性的。 经典答案是:熵的量增加了
地球的偏转规律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这种现象称作地球自转偏向力。物体静止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运动影响的结果,当物体运动时,由于其本身的惯性作用,总是力图保持其原来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并且对物体的运动方向产生一定影响,使之向右或向左偏转。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各地不同,在北半球,当气流自北向南运动时,即从自转速度较小的纬度吹向自转线速度较大的纬度,这时,气流会偏离始发时的经线,发生向右偏,即原来的北风逐渐转变为东北风;其他情形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赤道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会发生偏向现象,因为赤道上的自转偏向力为零。 风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吹起来了。可是出人意料,风一旦起步行走,却并不朝着气压梯度力所指的方向从高压一边直接迈向低压一边,而是不断地偏转它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这是无数次观测早已证明了客观事实。 可见,一定还有一种什么力量从风的一侧拉着它转向。 经过人们深入实践和研究,这种力终于找到了。这就是地转偏向力。这个名称的本身就已告诉我们:促使风向发生偏转的力量原来是因为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在不停地旋转着的地球上,受地转偏向力作用的不仅是风,一切相对于地面运动着的物体都受到它的作用,不过因为地转偏向力和物体受到的其他力比较起来极为渺小,不为人们觉察罢了。尽管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后,地转偏向力还是在地球上某些地方留下了它的痕迹。人们发现,沿着水流的方向,在北半球,河流的右岸往往比左岸陡峭;在南半球,河流的左岸比右岸陡峭。这是地转偏向力存在的一个见证。这种水流对左右岸冲刷作用的差异是微不足道的,但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一千年,一万年,一亿年,就会显现出来的。 那末地球自转怎么会产生偏向力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来做一个实验: 用纸板做一个圆盘,把圆盘的中心固定起来,使它能够转动,再准备一支铅笔、一把直尺就行了。把直尺放在圆盘上,随便取什么方向都行。然后让铅笔紧靠直尺的边沿在圆盘上前进。这时候笔尖在圆盘上留下痕迹AB当然是一条直线。这说明在不转动的圆盘上,运动着的笔尖完全遵循你手用力的方向前进,并没有什么偏向力来干扰。 但如把圆盘转动起来而使直尺仍保持原来的位置固定不动,偏向力就马上显示出它的作用来,你请助手以逆时针的方向来转动圆盘,你仍和刚才一样,让铅笔尖紧挨着直尺边沿前进,前进的方向,按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都可试一试。当笔尖从直尺边沿的起跑点A跑至B处时,圆盘已转动了一个角度,圆盘上笔尖下的起跑点A转到A′的,结果笔尖在圆盘上留下的痕迹A′B便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向右偏转的曲线。如果你的助手按照顺时针方向来转动圆盘,那么笔尖在圆盘上留下的足迹是一条不断向左偏转的曲线。 这时候对直尺来说,笔尖的运动始终呈直线状态,因为它始终没有离开直尺的边沿呀!但是对转动着的圆盘来说,笔尖的运动明明是曲线运动。 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人们脚下踩着的大地就好象是一只转动着的大圆盘。从北极上空往下望,这只大圆盘以逆时针方向在运转;从南极上空往下望,这只大圆盘运转的方向则是顺时针的。走在这只大圆盘上的空气―风,之所以发生偏向,就是由于风与转动着的地面发生了相对运动。长年累月的水流,能在两岸显现出偏向力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它们与转动着的地面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结果。 这样看来,风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不是真有一个什么力量在起作用。地转偏向力不过是人们为了便于对这种偏向现象进行研究而假想的一种力。这种假想的力与风向是垂直的,在北半球指向风向的右侧,而在南半球指向风向的左侧。由于它只说明空气和转动着的地面之间存在相对运动,而并不是作用于空气的实际的力,因此只能使风向偏转,而不能使风起动,也不能使已经起动的风改变速率。风的起动和快慢,都取决于气压。如果气压梯度力等于零,风无从产生,也就谈不上与地面之间的相对运动,地转偏向力也不复存在。而有了气压梯度力,也必然会相应地产生风,从而也产生地转偏向力,而且风愈大,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也愈大。 风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被推向低气压一侧,当风一旦起步向前,地转偏向力立刻产生,并把风拉向右边(如左图)。风在气压梯度力的持续推动下加快速度,越吹越大,地转偏向力也跟着加大,使劲地拉着风向右偏转(如右下图)。由于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时刻保持垂直,于是在拉转风向的同时,地转偏向力本身也不断向右偏转,也就是越来越转到气压梯度力的反方向去。当风向被拉转到和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成90度的角度时,虽然气压梯度力依旧存在,且和先前一样大小,但在风的方向上有效分力已等于零,因而风不再受力的作用速,而靠着惯性等速前进。这时候地转偏向力也正好转到了气压梯度力的背后,矛盾着的双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先前的不平衡状态进行平衡状态,于是风向也不再偏转。由图显然看出,在平衡状态下,风向与等压线保持平行。 自从发现了这种平衡规律,给气象工作者带来许多方便。气压和风的关系变得这样密切:知道了气压的分布就可以推知风的分布;同样,知道了风的分布也可反过来推知气压的分布。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气压与风的关系概括成这样的定律:风速与气压梯度成正比;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低气压在左;南半球则相反。 举例来说,在气压分布中,北京附近等压线呈西南到东北走向,高气压在东南侧,低气压在西北侧,按前面总结的规律,就可以推测北京吹的是西南风,而上海附近等压线呈东西走向,高气压在北侧,低气压在南侧,按规律应该吹东风。再看,上海附近的等压线比北京附近稀疏,因此上海的风应比北京小。又如,北京吹北风而上海吹南风,按规律,两地附近的等压线分布,都应该是南北向的,但在北京附近的气压西侧高于东侧,而上海则相反。又由于上海的风力比北京为大,因此上海附近的气压梯度比北京大,等压线也比北京附近密集。 大气就象一个自动调节器一样,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间的平衡与不平衡可以自动调整。虽然很难达到绝对的平衡,实际风也很难和等压线保持绝对的平行,但风向始终在等压线两则偏离得不太远。因而理论上的风与实际上的风仍然非常近似,气压与风的关系一直被广大气象台站作为大气运动规律而被利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