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事业,文王六十四卦详解
易经对于人生事业有哪些启示
我也很喜欢《易经》、易理。它是一部蕴含大智慧的奇书,它也是一部哲学书,与无关。学识浅薄不敢造次就下载文库的资料在此:“《易经》给我们最重要的人生的启示,就是人生追求的最终价值就是要不停地超越自我。人所有的错误行为,就是因为人无法合理驾驭自己的欲望,只所以不能合理驾驭自己的欲望,就是因为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人不能认识自然和宇宙。因为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理性所能掌握的这一切本身就是有限的,充满变化的,不能解释它为什么存在,这就需要超越自我的认知。人要学会超越就得谦卑,学会放下自我,学会反省,反思,找错,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错误 ,朝着儒家的“天”,道家的“道”接近,并以这个道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最终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不逾矩随心所欲!那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易经不是快餐,需要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究、学习、体会、应用。
经典常谈周易中的起源与发展
经典常谈周易中的起源与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另一个传说确实天派龙马背着八卦图送给伏羲,伏羲照着画下来了,这就称为“河图”。《洪范》中也记载了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个神龟的背上得天而赐,称之为洛书。又有说法伏羲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八卦大约是有筮法以后才出现的。商民族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凶吉。
这便是卜辞,卜辞里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人法用牛骨最多,甲骨很少,商贷农业刚起的候有木和畜牧业还是主要方式,那是牛骨比较易得。周代进入了农业社会,牛股不太容易得到,便采用蓍草,叫做长寿草,古人觉得这种草和老年人的阅历一样多,所以用它来占卜凶吉。
方法是取一把蓍草,数一下有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来断定他的吉凶。这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哲学道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的的一笔账,用现在的话来说,给是机械的书,又是宇宙的夹子,有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必术,是靠数目来判定吉凶的。
蓍草用于民间,而八卦用于卜官,有普通的八卦按照算学的错列和组合,演变成64卦。筮法比卜法简单。到了春秋时期。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照挂脖的顺序编辑起来,变成了《周易》这本书。在当时卜筮官熟识当时的背景,又懂得卦、爻辞,所以他们觉得简易,而今筮法失传《周易》对后人来说就不简单了。
战国末年,《周易》才变成儒家经典。那个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本书来。并给周易的。了卦和爻辞做了新的解释。这些新的解释并非忠实切切的解释卦和爻辞。其实是借着卦和爻辞发扬他们的哲学,这便是所谓的《易传》。到了汉代《周易》已经位居六经之首,八卦与五行结合还巫术本来面目。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
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很好的作用。
周易里做木的行业有那些
四柱喜木,应从事与木有关的事业或职业为宜,文学、文艺、文具店、文化事业的文人,教育界、书店、出版社、公务界、司法界、治安警界、官途之界、界、新创设计、特殊动植物生长界之学者、植物载种试验界。木材、木器、木制品、家俱、装璜、纸界、竹界、种植界、花界、树苗界、青果商、草界、药物界(开药房或药剂师)、医疗界。培育人才界、布匹买卖界、售敬神物品或香料界、宗教应用物界、宗教家之事业、或售卖植物性之素食品,以上均属木之事业木主升发,代表生命的活力,具有条达与柔和两种属性,树木,总是往上长的,木型人往往活力四射,运气比较好,这样的人如果能静下来,运气会非常好,但如果骄傲、浮躁,运气会很差,做什么都会不顺易经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2、《易经》的起源:文王周易是最早的。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扩展资料《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易经对于人生事业有哪些启示有为无为
《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如果您自己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四柱预测真途》 预测是提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举个例子,一个小企业老板:如果预测显示明年的财运会很好,那么今年就一定要放开手脚进行投资,为盈利铺路,那么明年原本可能只赚100万,但通过今年的投资增强,明年就赚了200万。反之,如果预测到明年运气不好,那么今年就一定要谨慎投资,减小投入,明年本来应该亏损50万,但通过提前预知,只亏损了10万。
为什么说《易经》是君子的事业(转)求答案
易家认为,一阴一阳,相生相灭,相辅相成叫做“天道”,能继承天道行事的就是“善”,能成就阴阳变化的就是“天性”,丰富万有的叫做“伟大事业”,天天自新向上的叫作“盛大美德”,化生生命叫做变易,形成卦象叫做“乾”,仿效天法的叫作“坤”,穷极象数预知未来的叫做“占”,通晓变易道理的叫做“事”,阴阳变化难以测定的叫做“神”;易德被仁义者称为“仁德”,易理被智慧的人称之为“知识”。《易经》主张君子要设法显示出易卦的仁义美德,这伟大的事业也就至善至美了。所以说,《易经》是君子的伟大事业。“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懂了《易经》后观其象,不是观象来研究《易经》。这个象,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自己个人、身体、家庭、国家、世界天下的关系。这一大现象就是一本《易经》,随着八卦的法则在变。平常处在这大环境中,观其象,对这大现象变动的前因后果都知道了,再看文王《周易》中所研究的内容,但并不是说文王怎么说,我们就相信,而是要“玩其辞”,通过他的思想创出自己的思想。于是姓王的也可著一本《王易》,姓李的著一本《李易》。人生一定要动的,“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自己有时候动了,要观察动所产生变化的现象,而玩其占,事实上占、卜、筮是三件事。古代用骨头卜卦,把骨头用火烧后,看上面所裂成的纹路,这是卜。各种卜的方法很多。占是用数理来推定结果。筮是《周易》以后的卜卦方法,用筮草的一定数字来卜。以现代来说,庙里的抽签,看签诗,这是近于筮。这是神秘学的范围、精神学的范围、心灵学的范围,有它的道理。如历史上的风角之术,演变为梅花易数,都属于占卜一类。梅花易数,假托是邵康节发明的。乐天知命“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易经》这个法则与天地相似。天地就是宇宙、太阳、月亮的运行,有一个固定的法则,不能变。春、夏、秋、冬、白昼、夜晚、南极、北极,一切变化的法则都是固定的。而《易经》学问的原则也相似,真理的准确同宇宙的法则一样的固定,所以人类提出来的任何学问,都不能违反《易经》所提出来的法则,超不出《易经》的范围,不管人类任何学问,人类如何伟大。比如人类今日到达了月球,也只到达了月球,并没有超出宇宙,月球、太阳,都在宇宙的范围之内,而《易经》的学问,就有宇宙这样伟大,所以,没有办法违背。“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里说了,为什么我们要懂得《易经》这个学问?因为懂了以后,才能“知周万物”。知即智——智慧充满了,对万事万物的大原理无有不懂,然后“道济天下”,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做官也好,随便做哪一行职业,都可以达到救世救人的目的,因此不会有错误了。在《论语》上看到孔子的感叹,他在四十九、五十岁的时候,才开始读《易经》,而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假如上天多给我活长久一点去学《易经》,可能达到没有错误。故以他的立场来说,人生的修养必须要学《易经》,才能智慧周乎万物,不致发生错误,也和无违的道理一样。如果欲济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学问,大学问的原则,就在《易经》,懂了《易经》才能济世救人,因为任何学问,没有超过《易经》的。“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旁行是什么?研究易数时说过,就是旁通,也是错综复杂的“错卦”,如乾卦的三爻动了,就会成天泽履卦,等于大家坐在这里,只要其中任何一个人动了,都会影响每一个人互相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旁通,也是旁行。宇宙万事万物,不能永恒不变的,有纵的关系,还有横的关系,但旁行不流,流是散的意思。它是有规律的,不会散开,能旁行不流,对人生的生命非常清楚。乐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远是乐观的人生。我曾告诉佛教界的人,一切宗教都是悲观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讲悲的,只有中国儒家讲乐。像《论语》上几乎没有悲字,都是乐。有一本明朝的笔记,曾经统计过《论语》上都是乐字,而不谈悲,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谈生命只谈生的这一头,不谈死的那一头。人多半是悲观的,本来生命是很可怜的,以另一个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观,但以《易经》的角度看生命,是乐天知命,很乐观的,没有忧愁。所以人欲达到真正的乐观,只有从观念中懂了《易经》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