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天命,知天命意味着什么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说得很正确
家有升学女阅读理解
家有升学女阅读理解1
家有升学女(有删节)
蒋子龙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忽然没有把握了。
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假日,一熬大半年,怎么受得了!
……
她经常洗头,有时放学回来就洗。有时做一会儿的功课再洗,一周要洗两三次。头发不长,每次都要耗费半小时左右。开始我以为她用洗头驱赶睡意,清醒头脑。后来发现每天晚上例行公事的洗脸漱口,她有时要磨蹭40分钟。她是得了什么病了?
……
我很着急,却又不能为此批评她……
渐渐地我似乎猜到了女儿为什么要借助于玩水而消磨时间。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与水的接触使她放松了,暂时可以忘记课本,忘记那日益迫近的升学考试,排解各种压力和紧张……
让她保留一点能够让她轻松惬意的生活习惯吧。她活得太沉重、太劳累、太单调了……他们一出生,最晚从上小学一年级起,竞争就开始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转嫁到他们身上。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做父亲就要这也担心,那也负责。而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现在跟女儿的关系又有点紧张,除去跟她谈学习,似乎没有让我更感兴趣的话题。而谈学习正是她最厌恶的话题,常常一言不发,问三句最多答一句。
我把“父亲”这两个字理解得太神圣了,太沉重了,因而潇洒不起来。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修正自己。
1、根据本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符合文意的句子。家有升学女,父母_____________。
2、本文夹叙夹议,它叙的和议的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你认为此时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父亲”两个字“太神圣了”,比较容易理解,可他为什么又说“太沉重了”?你对这个感触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家有女初长成》的作者是个母亲,本文的作者是个父亲,你认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愿意有一个像他们那样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例:真操心
2、叙的是女儿考高中前一段时间的生活;议的是如何对待、教育子女。
3、4、5、“略”
家有升学女阅读理解2家有升学女
做父亲,真正是一门做到老学到老的学问。
最惨的是像我这样,年近知天命了,女儿才刚要考高中,对如何做父亲突然没有把握了。
当她到夜里12点多还不休息的时候,我一方面感到欣慰:她自己知道用功,我就可以省点心了。同时又感到心疼:小小年纪没黑没白,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一熬多半年,怎么受得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不可能陪着她天天熬夜。即使我能熬夜也不能天天陪她,要让她自觉地为自己负责。
尽管这样说,这样想,只要我先她而睡,总是很不好意思,有点偷偷摸摸睡懒觉的感觉。深更半夜丢下女儿一个人孤立奋斗,我还敢说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好父亲吗?
她进入初三下半学期,我和妻子联合跟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谈。共同分析了她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初中毕业后有三种选择:考高中、考中专、考技校。她选择了第一种,上高中。好,我们继续分析:上高中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非常单纯。高中有两种,一般的高中和重点高中。考上重点高中就有希望上大学,进入一般的高中,上大学的希望就渺茫了,考不上大学就什么都泡汤了。
路,就是这么窄。
女儿的目标当然是选择重点高中。要实现这目标就只有两个字:拼命。
虽然把该说的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女儿的.命运交由她自己掌握,我们再管得过多只会干扰她,惹她厌烦。但她的一言一行,情绪的细微变化,都受到我密切地注视。我想女儿的心里也很清楚,父母嘴上说多照顾她的生活,不再过多地过问她学习上的事,其实父母真正关心的还是她的功课。所谓关心她的生活还不是为了让她把学习搞好。她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父亲监察的目光。
她经常洗头,有时放学回来就洗头,有时做一会儿功课再洗,一周要洗两三次,头发不长,每次都要耗费半小时左右。开始我以为她用洗头驱赶睡意,清醒头脑。后来发现每天晚上例行公事的洗脸漱口,她有时要折腾40分钟。每个动作都是那么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毛巾挂在绳上还要把四角拉平,像营房里战士的毛巾一样整齐好看。看似很认真,又像是心不在焉。
她这是得了什么病?
时间这么紧,一方面天天熬夜,一方面又把许多很好的时光浪费掉。
我很着急,却又不能为此批评她。连女儿洗头用多少时间,洗脸用多少时间都看表,都想加以限制,这样的父亲未免太刻板,太冷酷无情了!
渐渐我似乎猜到了女儿为什么要借助于玩水而消磨时间。她自己也未必意识到,与水的接触使她放松了,暂时可以忘记课本,忘记那日益迫近的升学考试,排解各种压力和紧张。洗脸漱口谁也不能干涉,多亏每天还有一段自由自在的洗漱的时间。
让她保留一点能够让自己轻松惬意的生活习惯吧。她活着太沉重,太劳累,太单调了。尽管她从小就被太多的爱包裹着,为了让她长见识,长身体,我们每年几乎都要带她外出旅游,让她看山,下海,走草原,钻森林,她和同龄孩子相比应该说是幸福的。不知她将来怎样回忆自己的童年?我总觉得现在的孩子也许不会有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他们一出生,最晚从上小学一年级起,竞争就开始了。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都会转嫁到他们身上。
我在一个穷苦落后的农村长到十几岁,但那是我至今唯一所亲眼得见所无比怀恋的天堂。摸鱼,捉鸟,打弹,游泳,上树摘枣,井水泡瓜,干能够干的农活,捅不该捅的马蜂窝。现在想起来连挨打都是甜蜜的,是真正的吃饱不问大铁勺。对时代背景,运动,人间险恶,社会疾病,一无所知,一点没记住。记住的全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的色彩至今还养育着我的人生。
现在的孩子活得像大人一样累,甚至比大人还要累。
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他们的父亲,做父亲就要这也担心,那也负责,而这种担心和负责却未必是孩子们所需要的。我把父亲这两个字理解的太神圣、太沉重了,因而潇洒不起来。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在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修正自己。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文章开头,作者说对如何做父亲突然没有把握了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写到女儿洗头发、挂毛巾的细节以及自己成长的经历,试分析其写作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面对家有升学女观念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作为九年级毕业生你有何感想?(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表达出我心中的困惑,一方面为女儿熬夜辛苦而心疼,另一方面为自己无法尽父亲的责任感到自愧。(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话以比喻的手法,表达出我对女儿前途的担忧,也表达了对现行考试制度(教育现状)的不满。
3.写女儿洗头发、挂毛巾的生活细节:着力表现我通过对女儿的观察和自我地思考,理解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改变了教育观念,为下文作铺垫。
写我自己的成长经历:目的在于与女儿的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枯燥、苍白,突出了文章中心。(意思对即可)
4.①学会做孩子的朋友,理解和尊重孩子。
②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习惯,大人不要去过多地干涉。
③懂得了做父亲的责任。
④快乐的童年是一生幸福的源泉。(意思对即可)
5.略。(只要能说出内心的话,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意思对即可)
孔子生平50-51岁 知天命
一、五十而知天命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 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隔墙被突破,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里,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冥冥中,他甚至能感受到“天”的旋律,感受到自己在其中运动的轨迹,由此,他找到了自己的支点,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更加充满自信。 廖彬宇先生讲《论语大义》”孔子是怎么伟大起来的”之,谈到“知志”:他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学”,15岁开始立下大志,希冀通过学习求得大智慧,这就是“知志”;立定志向以后,就自然会努力学习,就是“知学”;在知学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诚意正心的重要,就会“知诚”;知诚,就能感悟心之本体,可以“知心”“知仁”;能知心,就能通《易经》之道,可以“知易”(知道);能知易,便能感悟天道,可以“知天”;能知天,就能读懂万物发展之规律,乃至人类命运之态势,就能“知命”(知遇);能知命,就能知生命之来处,可以“知本”(知孝);能知本,就进一步更好地认识自己,可以“知己”(知省);能知己,就能发现自性具足,不假外求,能够“知足”(知止、知节);能知易、知天、知命、知足,就可以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知常”(知义、知别、知情、知性、知识);知常,就能在事物开始时看到结果,可以“知因”(知果);能知因果,就会对天道自然产生敬畏,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为,就会“知敬”(知慎);能知敬,不是懦弱,故对举为“知勇”;能知敬,则会于万物有所领会,可以“知觉”(知著、知类、知得、知失、知敏);能知觉,就能“知几”、还能“知名”、知时(知进、知退);能知几知时、知进退,就能“知行”(知恒、知用、知兵、知药);能知时知行,必能“知权”(知谋、知通);能知权,亦必当“知中”;能知权,必能“知重”;知重者,可以“知谦”;知谦者,则“知礼”(知错、知耻、知法);能知重知谦知礼,则能“知德”(知恩);知德(知恩),则能“知容”(知恕);知德(知恩),必能“知言”;知言,必能“知人”;知德知言,则能“知趣”(知音、知书、知艺、知乐);有以上诸多之知,则必受大益,可以“知信”;最后便能“知政”,可以经济天下。这里的“知”,不仅仅是一般知道、晓得的意思,还包含了把握、掌控、主宰的含义。如古时官职的知县、知府、知州等等,分别指主管、掌控某县、某府、某州的官员。知客又是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所以,我们说知时,指既能了解又能把握时机;知本,是既理解又能抓住根本,照此类推。二、逆耳忠言 三思而定公山弗扰(公山不狃)据费叛季氏,使人请孔子出山。孔子考虑自己“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就想应了这门差事,欲仿周文王和周武王之作为。但其弟子子路对孔子应召叛乱之臣的做法很不理解,几番阻拦,孔子最终还是接受了子路的意见,没有往费邑去。参见【17.5】三、孔子任中都宰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六月,季氏家臣阳货在鲁国叛乱,被赶出国门。鲁定公和三桓意识到了孔子“君君臣臣”对于此时此刻鲁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邀请孔子出山。孔子为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治理中都一年,形成仁义、安定的大环境,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近天命之年是什么意思?
减少吵闹,嬉闹而转为默默关心,支持。人们常说的“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天命”主要是指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天给自己的命运安排,这两种意思在他的话语中都存在,不过,有时候稍有偏重。“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20:3),这一句中的“命”主要就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而言,而“五十而知天命”(《为政》2:4)中的“命”主要就天给自己安排的命运而言。一个人应该努力知道天所赋予给自己的使命和给自己的命运安排,这样,才会目标清晰,脚步坚定,勇往直前,富有成效。还有,孔子强调要顺乎“天命”和信靠“天命”。要知道“天命”不容易,孔子自己说到五十才知“天命”,其他人就更难了。人生中还有许多的事情与遭遇,是人所无法或者难以理解的,但这也并非纯属偶然,其中也有“天命”。在这种情况下,孔子认为最好的态度还是顺乎“天命”。“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6:10)冉耕,字子牛,是孔子心爱的门生,以德行称,却得了一种可怕的疾病,据说是麻风病,孔子很悲痛,但他只能隔着窗子,拉着子牛的手来安慰几句: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呀!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对于命运我们真的无可奈何呀!孔子表达了自己的难过与惋惜之情,但他还是顺从了“天命”的安排。孔子对于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渊之死,也是这样一种态度:情感上悲痛,而理智上顺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11:9)唉!老天要我的命呀!老天要我的命呀!孔子深深知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至爱亲朋罹患重疴或不幸去世时,一个人不能一直沉浸在悲痛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而要顺服“天命”的安排。
善人道:三命
三命:天命、宿命、阴命 55.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阴命。性与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与宿命合,知识、能力、钱财都是宿命;身与阴命合,禀性(怒、恨、怨、恼、烦)就是阴命。把这三命研究明白,你若用好命,你的命准好。命好与不好,在乎自己,那用算命呢? 56.“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不知人不能“达彼岸”。知人的好处是知天命,知人的功劳是知宿命,知人的禀性是知阴命。知命的人才是君子,好动禀性(耍脾气)消天命,好生怨气消宿命,好占便宜长阴命。天命小,要会长;宿命小,要会增;阴命大,要会消。命小要会长,命大要会守,就是“天权在手”。 57.有人来见我,我先问他是做什么的?就知道他的天命有多大;再问他的家业和境况,就知道他的宿命有多大。看看他的禀性大小,就知道他的阴命大小。三命是三界,三界贯通,还有不知道的吗? 58.人都没有为众的心,只知为己,所以才糟的。我所以能成为善人,是因为我把为己的心开除了,也就是把宿命掐死了。宿命是无尽无休的,为它还有头吗? 59.孟子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可是人一得了人爵,就不再修天爵啦!修德性是长(音掌)天命;学习技艺、多积钱财是长宿命;善用宿命的长(音常)知足,能消阴命;不会用的长阴命。只有长天命,才可以消阴命的。现今的人,只知用阴命、重宿命,不知道长天命,又怎么能明白天道呢? 60.以宿命为公益的长天命,以宿命为自己享受的长阴命。所以说,所以有钱会花超三界,不会花的孽难逃。 61.香瓜,苦的时候正长(音掌)天命,苦的时候也正长。 62.不说人的不对,是消阴命;能忍才可以消阴命;若能忍受大侮辱,便消许多阴命。 63.天命大的宿命也不小,宿命大的阴命了不了。所以要止宿命、了阴命、长天命。 文章出处:王凤仪先生《化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