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天人合一,易经大道天人合一
易经03-天人合德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无论是龙马负图还是神龟载书,都被认为是天垂象。而人们看到天垂象后,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能够认知自然,感知自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天人合一。 为什么中国民族不崇拜神祇,而敬畏老天?而古代经典中的“圣人”又指的是什么呢?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世篇》 世界上好像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喜欢讲天人合一,外国人不认为天人能够合一。我们把《易经》称为天人之学,这是什么道理? 当人类语言不成熟,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外界也是很好奇的。很想了解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做学问。 没有文字,语言也不充分,怎么做学问?答案很简单,三个字:天垂象。 老天不会说话,但它会把那个现象显示给大家,让每个人去领悟,所以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悟性是不相同的。 天垂象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地进行。只可惜我们现在对天垂象越来越不敏感,总认为那就是科学,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会很深刻去体会天在说些什么。《易经·系辞》讲的很清楚,“天垂象,见吉凶。”天一把象垂下来,它就现出吉凶。一般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可是“圣人象之”,这个“象”,就是模仿自然的天象,想出其中的道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不管是天垂象,圣人象之,还是河图洛书由天而降,我们圣人去模仿它,这都是天人合一,天人之学。日本人是很相信的,他们现在在地下埋了很多东西,就是为了有一天日本被淹没又重新浮起来之后,让后人挖掘到“河图洛书”。 《论语·季世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圣人之言,是说天垂象只有圣人看得懂,我们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我们一直认为,圣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却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可见孔子所说的圣人是另有所指。孔子所指的圣人是谁?孔子所说的圣人,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 孔子所说的圣人,就是伏羲和周文王。 伏羲氏当年仰观天象,俯视地理,然后用自己身上的东西,来跟天象地理相对应,所以就画出八卦来。可见八卦是由天象做出发点,然后人把它画出来,所以又叫天人之学,表示天人是合一的。但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文字,所以没有办法讲述,周文王就开始演绎。周文王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伏羲的天道引入了人道,把八卦两两相重,变成六十四卦。而且每个卦,都给它一个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他的目的就是说,人类最要紧的就是,只要不清明,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篇)当时在殷商时代,大家都很,对鬼神的信仰是非常浓厚的,所以我们看到《易经》里面,经常有神鬼,有祭拜这一类。看起来是,我们应该好好去体会。孔子离开周文王有很久很久,神鬼的思想慢慢淡化,孔子看到这个时机,毅然决定,把天道变成人道是不够的,所以他进一步把整部《易经》彻底转移成为人生的行事规则。 《易经》到了孔子手上,已经成为我们终身可以使用的行事规则。他不再用以神道设教的那种方式,他纯粹地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所以我们称他为万世师表。 很可惜现在我们只知道他是万世师表,只知道他是集大成,可是我们没有彻底去了解孔子真正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天人怎么合,只有用伦理道德来合。所以整部《易经》到了孔子手上,他只在讲一句话,他说作为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修德”。修正自己的德性,也就是修己,把自己修得合乎天道,这是人生最大的目标,也是最大的成就。 可现在人很少能想到孔子的用意。天天找关系托路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拓展人际关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 周文王是把伏羲的天道思想,把它引入了人生的大道。他告诉我们,人类生存之道,不应该跟一般的动物一样,这是周文王的贡献,所以叫。因为一般的动物都没有,只有人类才有。 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很坦白地直接指出来,人类很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伦理道德。 后来孟子更直接说出一句话:人禽之辨。人类跟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就那么一点点而已。 所以说,最懂得《易经》的就是孔子跟孟子。古老的《易经》在诞生和发展之中,历经了三古三圣,先古之圣伏羲,中古之圣周文王,近古之圣孔子。 伏羲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 天道 ,周文王思考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 人道 ,而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 天人合一 。 孔子靠什么将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的呢? 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来发扬易学,他说人应该全心全意地终身致力于四个字,天人合德。所以在乾卦的文言传里边,它特别写得很清楚: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周易·文言传) 什么叫大人?就是你所作所为都凭良心,所以就跟天道是合在一起的。道德,德与得同音,道可行,才有得,两个都是得。 《易经》最重要的核心:天人合德孔子说,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先天而天弗fu违(周易·文言传)先天,就是说你讲的话比天垂象还早。今天叫预言家。 “后天而奉天时”,你还没有说,天垂象了,你就一定要顺天,奉天时,按照天的指示去做好了。 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fu违,后天而奉天时”的理念,就是告诉人们要修德以应天,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但这种理念也给中国人带来一定的困扰,中国人谁都希望自己说了算,如果说修德,有一天说了算,这是正道。如果说觉得当皇帝很神气,说了算,我也要当皇帝,这就不对了。“大位天定,非以智取”。大位是说了算的那个人,他是老天选的,不是人一票一票投出来的。如果你挤进大位,老天不同意,也不会有作为。 孔子为什么叫集大成? 就是因为到了他,已经把所有话都讲完了,以后的人没事干了。孟子读了孔子的书,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孔子能够把《易经》看着时代的变化来把它及时地扭转过来,把神道设教撇开,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就是人生的行事规则。 孔子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信而好古就是说他是了解当年古代的伏羲的原来的本意。他述而不作,他只是把《易经》本来的面貌阐述出来,他没有加入自己的意见。他非常了解《易经》是由天垂象,然后透过伏羲的一画开天,就悟出了四个字 “天理良心”。天理是天,良心是人,所以天人合一。 天理跟人心一配合起来,就叫“伦理道德”,所以就叫做天人合德。 宇宙万象,都显出一种自然的责任,太阳该出来就出来,不会问你却电费了。 水不停地流,其实水流有它的目的,就是它透过流的过程,把很多不干净的东西净化了。 所有的科学在发展,越来越证实《易经》蕴含着亘古不变的道理,而《易经》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天人合德。但是,包含着如此人生智慧的《易经》,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呢? 《易经》衰落是从汉朝开始,因为盛极必衰。连《易经》本身也逃不过这样一个规律。秦始皇把书烧掉的时候,为什么把《易经》留下来,因为大家认为《易经》是占卜用的书。所以从汉代开始,相术就大量发挥。相易一流行,就把《易经》从道德性又拉回来,变成知识性,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趋吉避凶慢慢就变成易学的重点。 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他就很容易投机取巧。要做一件事情,占个卦不好,不做。占一卦好,我就做。这就是投机取巧。这已经跟孔子的道理偏离太远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孔子是说你该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难,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该做的,就算我结果很惨,我考虑下该做的,我还是会去做,这才对。因为你真正德性好的时候,那个凶会变吉,吉会变凶。为什么?已经讲过,先天而天弗违,这才叫伟大的人物。 一个人他很会算,叫做神算,神到70%命中率,偏偏你的事情就落在那个30%的不准的那个几率里面,这是不是很倒霉,其中道理自己去想好了。
易经常识,回答要详细
一、《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二、《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1、《易经》卦象的核心:《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2、事物的两个方面: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三、《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四、《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五、《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2、“时”指与时势一致: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易学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什么?
易学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简称“天”)有着深刻的统一性,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人的道德、养生以及其他一切社会生活,都应当与天相应相通。《文言传·乾》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所说的“鬼神”,与《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中的鬼神同义,指气往来屈伸之运化。按照《周易》,人的品德、意志和实践都必须在遵从天地之道,与天运相合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达于理想之境。所谓“天地设位,圣人成能”(《系辞下传》),就是要人们认识天地,参赞天地,成就天地化育万物的功能,亦即后来道教所说:“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只要人掌握了自然法则,就可以改变自然所给予的东西,创造出奇迹。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养生,决不是一个单纯生理学的、医学的或自然科学的概念,也决不仅仅是为了健康长寿。养生同时就包含着道德以至治世。在易学和中国哲学看来,养生、修德、治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而且就是同一过程。因此,天人合一既是易学哲学的理论,也是极为重要的养生理论。浅析“天人合一”系列之二: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天人合一”
前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的“天人合一”的内涵。第一个方面:从《易经》的哲学理论层面,粗略的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基础,其本质上就是易学中【乾坤二卦】和【坎离二卦】之间关系的反映。道教中返本归真的修道之学,其核心基本都是运用此理论,使得人体内“坎离相交”及“心肾相交”,也就是“水火既济”,从而达到返回先天纯阳的乾卦之体。乾卦象征天道,道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最彻底的“天人合一”(当然,以上全是从纯理论上进行陈述,国内还是有一些相关学者深入研究过相关课题,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先生就著有《丹道仙术入门》一书)。第二个方面:我们主要从古代医学理论宝典《黄帝内经》中摘抄了一些内容,作为第一点理论的佐证,并让朋友们从感性的角度对“天人合一”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那么,本文作为前文的继篇,我将继续从古代知识体系的各方面来列举相关例证,以作为“天人合一”理论在古代深入广泛影响的一种证明,相信也有利于朋友们从更宽阔的视角来理解这一理念的内涵。 首先要强调一下,把“天人合一”理念发挥到最极致的,就是上文中讲的道家了,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真人境地。儒家有没有,也有! 宋代易学大家邵子在《皇极经世*观物篇》中对圣人的一段描述:“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顺天时,下应地理,中徇物情,通尽人事者焉。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今古,表里时事者焉。” 这一段文字读起来有“顶天立地”之感吧?!哈哈,有就对了,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最终境地,美不美?这就是大美(*-*)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下面咱们所要涉及的“天人合一”理念在古代的例证中,基本没有比这些更加彻底和真切的“合一”了。 好了,话不多说,正文开启: “天人合一”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应用。这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我只要说一个词,相信朋友们立刻就会恍然大悟:“哦,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内涵之一呀!”哪个词呢?四个字:“夜观天象”。吼吼,酷不酷?!不过要想夜观天象,是要具备丰富的古代天文知识的,一般都是在钦天监(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部门)里面任职的主要官员才有能力和有资格来观天象,并且发表看法。俗语有言:“狗瞅星星”,就是说没有相关天文知识,那就啥都看不懂。。。。。。这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被后人奉为传奇人物的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的太史令:李淳风(想更进一步了解的朋友可以百度关于李淳风的介绍)。古代天文知识体系,可以作为初步入门了解的就有《天文大象赋》,《丹元子步天歌》等 。其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天上的星辰的布局排列以及星体的明晦变化与地上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君臣个人状态相联系,是“天人合一”内涵在治国安邦中一种体现和应用。要强调的是,观天象之学在古代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人们严肃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在《史记》八书之一的《天官》中就有相关内容的记载。而在《后汉书*严光传》中有一段比较有趣的记载:“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翻译过来就是严光和汉光武帝刘秀是老相识,严光和刘秀见面后聊得太开心了,晚上就睡在一起,睡着后严光把脚给搭到了光武帝刘秀的腹部,谁知到了第二天,朝廷中主管观天象的太史就上奏皇帝刘秀,说昨天晚上他夜观天象,发现有 “客星”(其实就是严光)侵犯了“御坐”(即古代的“帝星”,这里指皇帝刘秀),刘秀听后就笑着说,没有啥大事,就是我和老朋友严光在一块睡觉了而已。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的出处是正史《后汉书》,也就说明人们对待这种事情是严肃认真的。第二就是这个故事(【故事】:“故”者,古也,所以故事意思就是过去的事情,而并非瞎编乱造的意思)中的内容就体现了古代天文中的“天人合一”的内涵。当然,类似的事情在古代典籍中记录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以上是聊了古代“天文”,下面咱们聊一下古代历法。古代历法其实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天时和地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二十四节气,作为一年四季的时间节点,成为古代农人把握农业生产时间节点的重要参考。如果牵强联系一点的话,那就是古代帝王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节点,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也就是古代帝王的祭祀制度。例如“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举行的圜丘祭天,就是继承了古代郊祀制度的一种国家礼仪。"这句话为什么要带引号?因为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体会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很重要。哪三个呢?就是这三个词:1.“冬至日”;2.圜丘;3.郊祀。咱们先说“冬至日”,为什么选择在冬至日来进行祭天活动呢? 因为在古代历法中,冬至日是天地间一阳复生之时,也就是涵养天地万物的这种普惠性的正能量开始苏醒了 ,用古人的视角来看,就是“天”准备生发万物了,而帝王是掌管天下的“天子”,所以需要向上级汇报一下相关工作,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平安祥和。第二个知识点,就是圜丘了,圜丘的知识点就体现在其建筑结构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里面有所简述,我是门外汉,就不再班门弄斧了。最后一个就是“郊祀”,这是古代“天人合一”理念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帝王礼仪,属于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要小看儒家哦,儒家也是有很大的格局滴。当然,后来儒家发展中越来越小气,最后就小气到有些死板了。 古代历法本质上是把握“天时”变化规律的一种深奥的学问。历代开创基业的帝王大多会重修历法,其原因有二:一是朝代更替,则代表了天象有变,天象变则天时亦变,天时有变则历法必当重修。 其二就是历法在使用中会出现偏差,如本来推算有“月食”,但却没有发生之类,那么这种情况下也要修定历法。例如前面提到的唐代传奇人物李淳风就编定过唐代历法之一:《麟德历》。 天文立方方面就写到这里吧,下次接着写。这次是:“谈天”,下次咱们“说地”哈,然后还会聊一下古代数学呀,文字呀,还有古人眼中的一些植物和天上星宿之间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和转发啊,你们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啦(看起来像是客套话,其实学过文章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最真诚朴实的语言啦。。。)(*-*)《周易》中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即指天人协调一致。这是《周易》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月令图式的基调。古代的地理思想以此为据,也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学”。天人是相通的,不仅生物界有循环、有新陈代谢,而且大自然、地球表层也有循环和新陈代谢。人体内的小循环是自然界大循环的缩影。大自然的地理环境是“若阴、阳之气,则循环无方,聚散相求,絪蕴相揉,盖相兼相制……屈伸无方,则运行不息。”大自然的地理环境也是有生命的。
易经其实就是算是天人合一的学术、
我们学《易经》,首先要搞清楚、弄明白,《易经》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的一门学问?这样,我们才能走进《易经》的大门,探索《易经》的奥秘,把握乐天知命的无忧人生。那么,《易经》究竟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呢?请大家牢牢记住这6句话,易经真的很容易!1、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2、也是精确定位的学问;3、可以说是未来变化的学问;4、是大家追求趋吉避凶的学问;5、它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6、易经是一门永续经营的学问。1、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界的变化,并非由于外在的动因所造成,而是一阴、一阳的互动、交感,产生的结果。我们是自己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天那么高,人这样渺小,就算有了人造卫星,也很难天人合一。因为,天人合一不是在外部合一,而是将外在的世界,纳入人的内心,用道德精神,来点化理想人格。透过“人”合“天”的方式,把人事问题与自然现象合起来看。从自然天道寻找人类行为的合理途径,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来辅导众人。天人在我们的内心合一。人的心中敬天、顺天,自然天人合一。